卷三 杨岘论桐城文

类别:子部 作者:清·刘声木 书名:苌楚斋五笔

    归安杨见山太守岘《再与友论文书》云:「足下谓自有桐城而文之法备,诚然,然桐城岂自为法哉!夫桐城之法,即唐宋八家之法,亦即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自有文以来之法。古人之文,浑朴深厚,法不易见。至唐宋而递ㄔ夷,至桐城而浅,而法乃大明。必谓法自桐城始,然则《六经》子史之文皆无法矣。且夫法,犹规矩也,规矩者,可以为方,可以为圆,可以为不方不圆者,故曰文成法立。使执桐城之法,以御天下之人之文,是率天下而趋于浅也,是束古书而不必读也。文虽工,犹憎其舍难而图易,而况未必工乎!《管子》曰:『千里之路,不可挟以绳。』足下其熟味之。」云云。文见《迟鸿轩文弃》。声木谨案:「太守之言,颇与余意相合。余撰《桐城文学撰述考》序云:「余既撰《桐城文学渊源考》十三卷、《引用书目》一卷、《名氏目录》一卷,兹复撰《撰述考》四卷,庶足以见桐城文学诸家本经经纬史,涵泳百世,不株株于一先生之言以自锢。其为文宗旨,撷经史之腴,简炼肃穆,文从字顺,语必己出,一以义法为尚。不以绘章絺句,如明七子之所为,妃青俪白,如骈体家所为,繁称博引,如汉学家,艰涩诘倔,或如樊宗师、胡天游之文。近法唐宋八家,八家实导源于经史,义法实千古文章之准的,非桐城文学诸家所得而私有也。古人未尝以此告人,当时能文者,无不知有义法,不烦言而解也。归方生当文运雕敝之际,精心研求,窥见此秘,尽以告人,世遂以古文义法归之桐城,归方岂能舍经史以别求文章义法。声木仅识之无,历览诸书,言桐城文法者,虽毁誉不一,终以誉者从者多,可见力敌公论之难矣。」云云。原书已于己巳五月,排印袖珍本,序文复录入《花前老人文钞》中矣。


如果你对苌楚斋五笔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苌楚斋五笔》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