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回 盟召陵礼款楚大夫 会葵邱义戴周天子

类别:集部 作者:冯梦龙(明)、蔡元放(清) 书名:东周列国志

    话说屈完再至齐军,请面见齐侯言事。管仲曰:“楚使复来,请盟必矣,君其礼之!"屈完见齐桓公再拜,桓公答礼,问其来意。屈完曰:”寡君以不贡之故,致干君讨,寡君已知罪矣,君若肯退师一舍,寡君敢不惟命是听!"桓公曰:“大夫能辅尔君以修旧职,俾寡人有辞于天子,又何求焉!"屈完称谢而去,归报楚王,言:”齐侯已许臣退师矣,臣亦许以入贡,君不可失信也!“

    少顷,谍报:“八路军马,拔寨俱起!"成王再使探实,回言:”退三十里,在召陵驻扎!"楚王曰:“齐师之退,必畏我也!”欲悔入贡之事,子文曰:“彼八国之君,尚不失信于匹夫,君可使匹夫食言于国君乎!"楚王嘿然,乃命屈完赍金帛八车,再往召陵犒八路之师,复备菁茅一车,在齐军前呈样过了,然后具表,如周进贡。

    却说许穆公丧至本国,世子业嗣位主丧,是为僖公。感桓公之德,遣大夫百佗率师会于召陵。桓公闻屈完再到,吩咐诸侯:“将各国车徒,分为七队,分列七方,齐国之兵,屯于南方,以当楚冲,俟齐军中鼓起,七路一齐鸣鼓,器械盔甲,务要十分整齐,以强中国之威势!"屈完既入,见齐侯陈上犒军之物,桓公命分派八军,其菁茅验过,仍令屈完收管,自行进贡。

    桓公曰:“大夫亦曾观我中国之兵乎!"屈完曰:”完僻居南服,未及睹中国之盛,愿借一观!"桓公与屈完同登戎辂,望见各国之兵,各占一方,联络数十里不绝。齐军中一声鼓起,七路鼓声相应,正如雷霆震击,骇地惊天,桓公喜形于色,谓屈完曰:“寡人有此兵众,以战何患不胜?以攻何患不克!"屈完对曰:”君所以主盟中夏者,为天子宣布德意,抚恤黎元也,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若恃众逞力,楚国虽褊小,有方城为城,汉水为池,池深城峻,虽有百万之众,正未知所用耳!"桓公面有惭色,谓屈完曰:“大夫诚楚之良也!寡人愿与汝国修先君之好如何?"屈完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于同盟,寡君其敢自外?请与君定盟可乎?"桓公曰:“可。"是晚留屈完宿于营中,设宴款待。次日,立坛于召陵,桓公执牛耳为主盟,管仲为司盟,屈完称楚君之命,同立载书:”自今以后,世通盟好。"桓公先歃,七国与屈完以次受歃。

    礼毕,屈完再拜致谢。管仲私与屈完言,请放聃伯还郑,屈完亦代蔡侯谢罪,两下各许诺。

    管仲下令班师。

    途中鲍叔牙问于管仲曰:“楚之罪,僭号为大,吾子以包茅为辞,吾所未解。"管仲对曰:”楚僭号已三世矣,我是以摈之,同于蛮夷。倘责其革号,楚肯俯首而听我乎?若其不听,势必交兵;兵端一开,彼此报复,其祸非数年不解,南北从此骚然矣!吾以包茅为辞,使彼易于共命。苟有服罪之名,亦足以夸耀诸侯,还报天子,不愈于兵连祸结,无已时乎?"鲍叔牙嗟叹不已。胡曾先生有诗曰:

    楚王南海目无周,仲父当年善运筹。

    不用寸兵成款约,千秋伯业诵齐侯。

    又髯翁有诗讥桓、仲苟且结局,无害于楚,所以齐兵退后,楚兵犯侵中原如故,桓、仲不能再兴伐楚之师矣!诗云:

    南望踌躇数十年,远交近合各纷然。

    大声罪状谋方壮,直革淫名局始全。

    昭庙孤魂终负痛,江黄义举但贻愆。

    不知一歃成何事,依旧中原战血鲜。

    陈大夫辕涛涂闻班师之令,与郑大夫申侯商议曰:“师若取道于陈、郑,粮食衣屦,所费不赀,国必甚病。不若东循海道而归,使徐、莒承供给之劳,吾二国可以少安。"申侯曰:”善,子试言之。"涛涂言于桓公曰:“君北伐戎,南伐楚,若以诸侯之众,观兵于东夷,东方诸侯,畏君之威,敢不奉朝请乎?"桓公曰:”大夫之言是也。"少顷,申侯请见。桓公召入,申侯进曰:“臣闻‘师不逾时’,惧劳民也。今自春徂夏,霜露风雨,师力疲矣。若取道于陈、郑,粮食衣屦,取之犹外府也;若出于东方,倘东夷梗路,恐不堪战,将若之何?涛涂自恤其国,非善计也,君其察之!"桓公曰:”微大夫之言,几误吾事。"乃命执涛涂于军,使郑伯以虎牢之地,赏申侯之功,因使申侯大其城邑,为南北藩蔽。郑伯虽然从命,自此心中有不乐之意。陈侯遣使纳赂,再三请罪,桓公乃赦涛涂,诸侯各归本国。

    桓公以管仲功高,乃夺大夫伯氏之骈邑三百户,以益其封焉。

    楚王见诸侯兵退,不欲贡茅。屈完曰:“不可以失信于齐。且楚惟绝周,故使齐得私之以为重,若假此以自通于周,则我与齐共之矣。"楚王曰:”奈二王何。"屈完曰:“不序爵,但称远臣某可也。"楚王从之,即使屈完为使,赍菁茅十车,加以金帛,贡献天子。周惠王大喜曰:”楚不共职久矣,今效顺如此,殆先王之灵乎?"乃告于文武之庙,因以胙赐楚,谓屈完曰:“镇尔南方,毋侵中国。"屈完再拜稽首而退。

    屈完方去后,齐桓公遣隰朋随至,以服楚告。惠王待隰朋有加礼,隰朋因请见世子,惠王便有不乐之色,乃使次子带与世子郑一同出见,隰朋微窥惠王神色,似有仓皇无主之意。

    隰朋自周归,谓桓公曰:“周将乱矣。"桓公曰:”何故?"隰朋曰:“周王长子名郑,先皇后姜氏所生,已正位东宫矣,姜后薨,次妃陈妫有宠,立为继后,有子名带,带善于趋奉,周王爱之,呼为太叔,遂欲废世子而立带,臣观其神色仓皇,必然此事在心故也,恐‘小弁’之事,复见于今日。君为盟主,不可不图。"桓公乃召管仲谋之,管仲对曰:”臣有一计,可以定周。"桓公曰:“仲父计将安出?"管仲对曰:”世子危疑,其党孤也,君今具表周王,言:“诸侯愿见世子,请世子出会诸侯!‘世子一出,君臣之分已定,王虽欲废立,亦难行矣。"桓公曰:”善。"乃传檄诸侯,以明年夏月会于首止,再遣隰朋如周,言:“诸侯愿见世子,以申尊王之情。"周惠王本不欲子郑出会,因齐势强大,且名正言顺,难以辞之,只得许诺。隰朋归报,至次年春,桓公遣陈敬仲先至首止,筑宫以待世子驾临。

    夏五月,齐、宋、鲁、陈、卫、郑、许、曹八国诸侯并集首止,世子郑亦至,停驾于行宫,桓公率诸侯起居。子郑再三谦让,欲以宾主之礼相见。桓公曰:“小白等忝在藩室,见世子如见王也,敢不稽首?”子郑谢曰:“诸君且休矣。"是夜,子郑使人邀桓公至于行宫,诉以太叔带谋欲夺位之事,桓公曰:”小白当与诸臣立盟,共戴世子,世子勿忧也。“子郑感谢不已,遂留于行宫。诸侯亦不敢归国,各就馆舍,轮番进献酒食,及犒劳舆从之属。

    子郑恐久劳诸国,便欲辞归京师。桓公曰:“所以愿与世子留连者,欲使天王知吾等爱戴世子,不忍相舍之意,所以杜其邪谋也,方今夏月大暑,稍俟秋凉,当送驾还朝耳。"遂预择盟期,用秋八月之吉。

    却说周惠王见世子郑久不还辕,知是齐侯推戴,心中不悦,更兼惠后与叔带朝夕在傍,将言语浸润惠王。太宰周公孔来见,谓之曰:“齐侯名虽伐楚,其实不能有加于楚;今楚人贡献效顺,大非昔比,未见楚之不如齐也。齐又率诸侯拥留世子,不知何意,将置朕于何地?朕欲烦太宰通一密信于郑伯,使郑伯弃齐从楚,因为孤致意楚君,努力事周,无负朕意。"宰孔奏曰:”楚之效顺亦齐力也,王奈何弃久昵之伯舅,而就乍附之蛮夷乎?"惠王曰:“郑伯不离,诸侯不散,能保齐之无异谋乎?朕志决矣,太宰无辞。"宰孔不敢复言。

    惠王乃为玺书一通,封函甚固,密授宰孔,宰孔不知书中何语,只得使人星夜达于郑伯,郑文公启函读之,言:“子郑违背父命,植党树私,不堪为嗣,朕意在次子带也,叔父若能舍齐从楚,共辅少子,朕愿委国以听。"郑伯喜曰:”吾先公武庄,世为王卿士,领袖诸侯,不意中绝,夷于小国;厉公又有纳王之劳,未蒙召用。今王命独临于我,政将及焉,诸大夫可以贺我矣!"大夫孔叔谏曰:“齐以我故,勤兵于楚,今乃反齐事楚,是悖德也,况翼戴世子,天下大义,君不可以独异。"郑伯曰:”从霸何如从王?且王意不在世子,孤何爱焉!"孔叔曰:“周之主祀,惟嫡与长。幽王之爱伯服,桓王之爱子克,庄王之爱子颓,皆君所知也,人心不附,身死无成。君不惟大义是从,而乃蹈五大夫之覆辙乎?后必悔之!"大夫申侯曰:”天子所命,谁敢违之?若从齐盟,是弃王命也,我去诸侯必疑,疑则必散,盟未必成。且世子有外党,太叔亦有内党,二子成败,事未可知,不如且归,以观其变。"郑文公乃从申侯之言,托言国中有事,不辞而行。

    齐桓公闻郑伯逃去大怒,便欲奉世子以讨郑,管仲进曰:“郑与周接壤,此必周有人诱之,一人去留,不足以阻大计,且盟期已及,俟成盟而后图之。"桓公曰:”善。"于是即首止旧坛,歃血为盟,齐、宋、鲁、陈、卫、许、曹,共是七国诸侯,世子郑临之,不与歃,示诸侯不敢与世子敌也。盟词曰:“凡我同盟,共翼王储,匡靖王室,有背盟者,神明殛之!"事毕,世子郑降阶揖谢曰:”诸君以先王之灵,不忘周室,昵就寡人,自文武以下,咸嘉赖之!况寡人其敢忘诸君之赐?"诸侯皆降拜稽首。

    次日,世子郑欲归,各国各具车徒护送,齐桓公同卫侯亲自送出卫境,世子郑垂泪而别。史官有诗赞云:

    君王溺爱冢嗣危,郑伯甘将大义违。

    首止一盟储位定,纲常赖此免凌夷。

    郑文公闻诸侯会盟,且将讨郑,遂不敢从楚。

    却说楚成王闻郑不与首止之盟,喜曰:“吾得郑矣!"遂遣使通于申侯,欲与郑修好。

    原来申侯先曾仕楚,有口才,贪而善媚,楚文王甚宠信之,及文王临终之时,恐后人不能容他,赠以白璧,使投奔他国避祸,申侯奔郑,事厉公于栎,厉公复宠信如在楚时,及厉公复国,遂为大夫。楚臣俱与申侯有旧,所以今日打通这个关节,要申侯从中怂恿,背齐事楚。

    申侯密言于郑伯,言:"非楚不能敌齐。况王命乎?不然齐、楚二国皆将仇郑。郑不支矣!“郑文公惑其言。乃阴遣申侯输款于楚。

    周惠王二十六年。齐桓公率同盟诸侯伐郑,围新密。

    时申侯尚在楚。言于楚成王曰:“郑所以愿归宇下者,正谓惟楚足以抗齐也。王不救郑,臣无辞以复命矣!”楚王谋于群臣,令尹子文进曰:“召陵之役,许穆公卒于军中,齐所怜也。许事齐最勤,王若加兵于许,诸侯必救,则郑围自解矣!”楚王从之,乃亲将伐许,亦围许城。

    诸侯闻许被围,果去郑而救许,楚师遂退。申侯归郑,自以为有全郑之功,扬扬得意,满望加封。郑伯以虎牢之役,谓申侯已过分,不加爵赏,申侯口中不免有怨望之言。明年春,齐桓公复率师伐郑。

    陈大夫辕涛涂,自伐楚归时与申侯有隙,乃为书致孔叔曰,申侯前以国媚齐,独擅虎牢之赏。今又以国媚楚,使子之君,负德背义,自召干戈,祸及民社。必杀申侯,齐兵可不战而罢。孔叔以书呈于郑文公。郑伯为前日不听孔叔之言,逃归不盟,以致齐兵两次至郑,心怀愧悔,亦归咎于申侯。乃召申侯责之曰:“汝言惟楚能抗齐,今齐兵屡至,楚救安在?”申侯方欲措辩,郑伯喝教武士推出斩之。函其首,使孔叔献于齐军曰:“寡君昔者误听申侯之言,不终君好,今谨行诛,使下臣请罪于幕下,惟君侯赦宥之!"齐侯素知孔叔之贤,乃许郑平。遂会诸侯于宁母。郑文公终以王命为疑,不敢公然赴会,使其世子华代行,至宁母听命。

    子华与弟子臧皆嫡夫人所出,夫人初有宠,故立华为世子。后复立两夫人,皆有子,嫡夫人宠渐衰,未几病死。

    又有南燕姞氏之女,为媵于郑宫,向未进御,一夕梦一伟丈夫,手持兰草谓女曰:“余为伯儵,乃尔祖也。今以国香赠尔为子,以昌尔国。”遂以兰授之。及觉,满室皆香,且言其梦,同伴嘲之曰:“当生贵子!”是日,郑文公入宫,见此女而悦之,左右皆相顾而笑。文公问其故,乃以梦对,文公曰:“此佳兆也,寡人为汝成之!”遂命采兰蕊佩之,曰:“以此为符。”夜召幸之,有娠,生子名之曰兰。此女亦渐有宠,谓之燕姞。

    世子华见其父多宠,恐他日有废立之事,乃私谋之于叔詹。叔詹曰:“得失有命,子亦行孝而已。”又谋之于孔叔,孔叔亦劝之以尽孝,子华不悦而去。

    子臧性好奇诡,聚鹬羽以为冠,师叔曰:“此非礼之服,愿公子勿服!”子臧恶其直言,诉于其兄,故子华与叔詹、孔叔、师叔三大夫,心中俱有芥蒂。

    至是,郑伯使子华代行赴会,子华虑齐侯见怪,不愿往。叔詹促之使速行。子华心中益恨,思为自全之术。既见齐桓公,请屏去左右,然后言曰:“郑国之政,皆听于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逃盟之役,三族者实主之。若以君侯之灵,除此三臣,我愿以郑附齐,比于附庸。”桓公曰:“诺。”遂以子华之谋,告于管仲。管仲连声曰:“不可,不可。诸侯所以服齐者,礼与信也。子奸父命,不可谓礼;以好来而谋乱其国,不可谓信。且臣闻此三族皆贤大夫,郑人称为‘三良’。所贵盟主,顺人心也。违人自逞,灾祸必及。以臣观之,子华且将不免,君其勿许。”桓公乃谓子华曰:“世子所言,诚国家大事,俟子之君至,当与计之。”子华面皮发赤,汗流浃背,遂辞归郑。管仲恶子华之奸,故泄其语于郑人,先有人报知郑伯。比及子华复命,诡言:“齐侯深怪君不亲行,不肯许成,不如从楚。”郑伯大喝曰:“逆子几卖吾国,尚敢谬说耶?”叱左右将子华囚禁于幽室之中。子华穴墙谋遁,郑伯杀之,果如管仲所料。公子臧奔宋,郑伯使人追杀之于途中。郑伯感齐不听子华之德,再遣孔叔如齐致谢,并乞受盟。胡曾先生咏史诗曰:

    郑用“三良”似屋楹,一朝楹撤屋难撑。

    子华奸命思专国,身死徒留不孝名。

    此周惠王二十二年事也。

    是冬,周惠王疾笃。王世子郑恐惠后有变,先遣下士王子虎告难于齐。未几,惠王崩。子郑与周公孔、召伯廖商议,且不发丧,星夜遣人密报于王子虎,王子虎言于齐侯,乃大合诸侯于洮,郑文公亦亲来受盟。同歃者,齐、宋、鲁、卫、陈、郑、曹、许,共八国诸侯。各各修表,遣其大夫如周。哪几位大夫:齐大夫隰朋、宋大夫华秀老、鲁大夫公孙敖、卫大夫宁速、陈大夫辕选、郑大夫子人师、曹大夫公子戊、许大夫百佗。八国大夫连毂而至,羽仪甚盛,假以问安为名,集于王城之外。王子虎先驱报信,王世子郑使召伯廖问劳,然后发丧。诸大夫固请谒见新王,周、召二公奉子郑主丧,诸大夫假便宜,称君命以吊。

    遂公请王世子嗣位,百官朝贺,是为襄王。惠后与叔带暗暗叫苦,不敢复萌异志矣。

    襄王乃以明年改元,传谕各国。

    襄王元年,春祭毕,命宰周公孔赐胙于齐,以彰翼戴之功。齐桓公先期闻信,复大合诸侯于葵邱。时齐桓公在路上,偶与管仲论及周事。管仲曰:“周室嫡庶不分,几至祸乱。今君储位尚虚,亦宜早建,以杜后患。”桓公曰:“寡人六子,皆庶出也。以长则无亏,以贤则昭。长卫姬事寡人最久,寡人已许之立无亏矣。易牙、竖貂二人,亦屡屡言之;寡人爱昭之贤,意尚未决,今决之于仲父。”管仲知易牙,竖貂二人奸佞,且素得宠于长卫姬,恐无亏异日为君,内外合党,必乱国政。公子昭,郑姬所出,郑方受盟,假此又可结好,乃对曰:“欲嗣伯业,非贤不可。君既知昭之贤,立之可也。”桓公曰:“恐无亏挟长来争,奈何!"管仲曰:”周王之位,待君而定,今番会盟,君试择诸侯中之最贤者,以昭托之,又何患焉!"桓公点首。

    比至葵邱,诸侯毕集,宰周公孔亦到,各就馆舍。时宋桓公御说薨,世子兹父让国于公子目夷,目夷不受,兹父即位,是为襄公。襄公遵盟主之命,虽在新丧,不敢不至,乃墨衰赴会。管仲谓桓公曰:“宋子有让国之美,可谓贤矣。且墨衰赴会,其事齐甚恭,储贰之事,可以托之。”桓公从其言,即命管仲私诣宋襄公馆舍,致齐侯之意。襄公亲自来见齐侯,齐侯握其手,谆谆以公子昭嘱之:"异日仗君主持,使主社稷。“襄公愧谢不敢当,然心感齐侯相托之意,已心许之矣。

    至会日,衣冠济济,环珮锵锵。诸侯先让天使升坛,然后以次而升。坛上设有天王虚位,诸侯北面拜稽,如朝觐之仪,然后各就位次。

    宰周公孔捧胙东向而立,传新王之命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阶拜受,宰孔止之曰:“天子有后命,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桓公欲从之,管仲从旁进曰:“君虽谦,臣不可以不敬。”桓公乃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王命,而废臣职乎!"疾趋下阶,再拜稽首,然后登堂受胙,诸侯皆服齐之有礼。

    桓公因诸侯未散,复申盟好,颂周《五禁》曰:“毋壅泉,毋遏籴,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以妇人与国事。”誓曰:“凡我同盟,言归于好。”但以载书,加于牲上,使人宣读,不复杀牲歃血。诸侯无不信服。髯翁有诗云:

    纷纷疑叛说春秋,攘楚尊周握胜筹。

    不是桓公功业盛,谁能不歃信诸侯。

    盟事已毕,桓公忽谓宰孔曰:“寡人闻三代有封禅之事,其典何如。可得闻乎?"宰孔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封泰山者,筑土为坛,金泥玉简以祭天,报天之功;天处高,故崇其土以象高也。禅梁父者,扫地而祭,以象地之卑;以蒲为车,葅秸为藉,祭而掩之,所以报地。三代受命而兴,获祐于天地,故隆此美报也。“桓公曰:”夏都于安邑,商都于亳,周都于丰镐。泰山、梁父去都城甚远,犹且封之禅之。今二山在寡人之封内,寡人欲徼宠天王,举此旷典,诸君以为何如?"宰孔视桓公足高气扬,似有矜高之色,乃应曰:“君以为可,谁敢曰不可!"桓公曰:”俟明日更与诸君议之。“诸侯皆散。

    宰孔私诣管仲曰:“夫封禅之事,非诸侯所宜言也,仲父不能发一言谏止乎?"管仲曰:”吾君好胜,可以隐夺,难以正格也。夷吾今且言之矣!“

    乃夜造桓公之前,问曰:“君欲封禅,信乎?"桓公曰:”何为不信?"管仲曰:“古者封禅,自无怀氏至于周成王,可考者七十二家,皆以受命,然后得封。"桓公艴然曰:”寡人南伐楚,至于召陵;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西涉流沙,至于太行,诸侯莫余违也。寡人兵车之会三,衣裳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虽三代受命,何以过于此?封泰山。禅梁父,以示子孙,不亦可乎?“

    管仲曰:“古之受命者,先有祯祥示征,然后备物而封,其典甚隆备也,鄗上之嘉黍,北里之嘉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谓之‘灵茅’,王者受命则生焉,所以为藉;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祥瑞之物,有不召而致者,十有五焉。以书史册,为子孙荣,今凤凰、麒麟不来,而鸱鸮数至;嘉禾不生而蓬蒿繁植,如此而欲行封禅,恐列国有识者必归笑于君矣!”

    桓公嘿然,明日,遂不言封禅之事。

    桓公既归,自谓功高无比,益治宫室,务为壮丽。凡乘舆,服御之制,比于王者。国人颇议其僭。

    管仲乃于府中筑台三层,号为“三归之台",言民人归、诸侯归、四夷归也。又树塞门,以蔽内外;设反坫,以待列国之使臣。鲍叔牙疑其事,问曰:”君奢亦奢,君僭亦僭,毋乃不可乎?“管仲曰:”夫人主不惜勤劳,以成功业,亦图一日之快意为乐耳。若以礼绳之,彼将苦而生怠;吾之所以为此,亦聊为吾君分谤也,"鲍叔口虽唯唯,心中不以为然。

    话分两头,却说周太宰孔自葵邱辞归,于中途遇见晋献公亦来赴会,宰孔曰:“会已撤矣。"献公顿足恨曰:”敝邑辽远,不及观衣裳之盛,何无缘也?"宰孔曰:“君不必恨。今者齐侯自恃功高,有骄人之意。夫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齐之亏且溢,可立而待,不会亦何伤乎?”献公乃回辕西向,于路得疾,回至晋国而薨。晋乃大乱,欲知晋乱始末,且看下回分解。

    译文:

    话说屈完再次来到齐军,请求面见桓公。管仲说道:“楚使再次前来, 一定是想请求和解。请主公对他以礼相待。“屈完拜见桓公,说道:“我国 因不向周天子进贡而招致贵国讨伐,我家主公已经知罪。如能言和撤兵,我 国愿服从贵国号令。“桓公应允。屈完道谢归国,见到成王说:“桓公已答 应撤军,臣也已答应每年按时向周天子进贡,主公可不能失信于人。“不久, 就有联军拔营撤兵的谍报传来。成王闻听各路诸侯撤兵,说道:“齐国撤军, 一定是因为害怕我国。“于是想反悔进贡之事,子文一旁阻止道:“人家以 国君之尊,尚且不失信于一个小民,难道主公还想使一个小民失信于国君 吗?“成王无言以对,又派屈完带上礼品八车,到召陵去犒劳八路联军。桓 公在召陵听说屈完再次来到,吩咐各路诸侯将军队排开,打算让楚国使者见 识一下中原军队的威势。屈完进入齐营,向桓公献上犒劳礼物,桓公命人将 礼物分送八路诸侯,然后问屈完道:“屈大夫可曾见识过我中原的强盛?屈 完答道:“我僻居汉南,未曾到过中原,今日愿一观贵国军威。”桓公与屈 完一同登上战车,看见各路大军各占一方,连绵数十里不绝,齐军一声鼓响, 七路响应,鼓声惊天动地,桓公见此情景,喜形于色地向屈完说道:“我有 这样强大的军队,怎能不百战百胜,无坚不摧?“屈完答道:“君之所以能 成为诸侯盟主,是因为君辅佐周室,爱护百姓。但若说到武力征服天下,楚 国虽小,却有方城为堡垒,汉水作天堑,城高水深,即使有百万大军来攻, 也未必能使我们屈服。“桓公闻听此言,很是惭愧,说道:“屈大夫真是楚 国的良臣,我愿与贵国结为友好盟邦。“屈完大喜,当夜即在齐营中留宿, 桓公设宴款待。第二日,桓公命人搭起祭台,举行盟誓,桓公执牛耳为盟主, 管仲为司仪,屈完代表成王与各国定了盟书。仪式完毕,屈完再次向桓公、 管仲致谢,管仲私下告诉屈完,请楚国将郑将聃伯放回,屈完也代表蔡穆公 向齐国道了歉。

    管仲下令撤军回国,途中鲍叔牙向管仲问道:“楚国的罪状,本来以僭 号称王最为严重。而你却以其拒贡包茅为借口,我实在不明白你的用意。“ 管仲答道:“楚国僭号称王已有三代,如果硬逼他们革除王号,他们势必不 服,到那时我们只好交兵开战,而战争一起,彼此报复,齐、楚两国就再也 别想得安宁了。我以包茅为借口,使他们易于接受,而一旦楚国有了认罪之 名,我们既可以因此向诸侯们夸耀,又可以向周天子交帐,这样难道不比兵 连祸结更好吗?“鲍叔牙赞叹不已。胡曾先生有诗道:

    楚王南海目无周,仲父当年善用筹。 不用寸兵成款约,千秋伯业诵齐侯。 楚成王见八路诸侯军队全部撤走,又想反悔进贡包茅一事。屈完奏道:

    “不能失信于齐国。只因过去楚国与周室断绝来往,才使齐国独自操纵周室, 挟天子以令诸侯。现在我们若能借进贡包茅恢复与周室的关系,就可以和齐 国共同控制周天子。“成王应允,便派屈完为使节,命他携带包茅金帛十余 车向周朝进贡。周惠王大喜,说道:“楚国不尽职守已有多年,现在如此忠 顺,实在是先王神灵感召所致。“于是率人在宗庙向祖先进行祷告,又对楚 国大加封赏,最后对屈完道:“好好镇守南荆,别再进犯中原。”屈完叩头 退下。

    屈完刚离周朝,就有桓公使者隰朋来朝报告桓公征服楚国一事。惠王重 礼招待隰朋,隰朋请求拜见太子,惠王面有不喜之色,命人召次子带与太子 郑一同出来相见。隰朋观察惠王神色,感觉他好像正为某事犹豫不决。隰朋 赶回齐国,对桓公道:“周朝必将大乱!”桓公问:“怎么见得?”隰朋道:

    “周天子有长子名郑,是先皇后姜氏所生,现已列为东宫太子。姜后去世, 妃子陈妫得宠,立为继后。陈妫有子名带,带人品不佳,却甚得惠王喜爱, 被称为太叔,臣看惠王神色不安,心中定是在为废郑立带一事犹豫。主公身 为诸侯盟主,不能不对此加以干预。“桓公于是召来管仲商议,管仲道:“臣 有一计,可以安定周朝。“桓公问道:“何计?”管仲答道:“太子郑所以 失宠,是由于他在朝中势单力孤,现在主公可以向周天子上表,就说: ‘各 国诸侯想见太子,请让太子出朝与诸侯们相会。‘太子一出周朝,与我们的 君臣名分就定下了,此后周天子即使想加以废除也难以做到。“桓公赞道:

    “很好。”随即向各国诸侯传书,约定第二年夏天在首止相会。隰朋再次赶 到周朝,告诉周天子说:“为了表明对周王的尊重,诸侯们想与太子相会。” 周惠王本来不想让太子郑离国,但因惧怕齐国强大,又因诸侯们此举名正言 顺,实在难以拒绝,只好应允。

    第二年春天,桓公命陈敬仲先行来到首止,建筑宫舍,以等待太子驾临。 仲夏五月,齐、宋、鲁、陈、卫、郑、许、曹八国诸侯齐聚首止,太子郑也 随后赶到。桓公率诸侯拜见,太子郑再三谦让,坚持要以宾主之礼相见。桓 公道:“臣等愧居藩国,见太子如见周王,怎敢不叩首相拜!”太子感激道:

    “诸位请免礼。”当夜,太子郑派人请桓公来到行宫,向桓公诉说了太叔带

    想要侍宠夺位之事,桓公听完道:“臣将与各国诸侯会盟,共同拥戴太子,

    请太子不必担心。“太子郑感激不尽,遂在行宫住下,各国诸侯不敢怠慢,

    纷纷前来拜见,进献酒食。太子郑不愿长久打扰各国,便想告辞返回周朝,

    桓公道:“臣等所以挽留太子,就是想让天子知道我们大家爱戴太子,以便

    阻止太叔带的夺位奸谋。现在盛夏炎暑,等秋天凉爽后,我等定当护送太子

    还朝。“

    周惠王见太子久不回返,知他受到桓公爱戴,心中很是不悦。这日太宰

    周公孔来见,惠王说道:“齐桓公虽然名义上降服了楚国,但实际上却未能

    使楚国动摇。近来楚国忠诚顺从,已大非昔比,不见得楚国就不如齐国。现

    在齐国又带头拥戴太子郑,居心叵测,他们想将我置于何地!我打算请太宰

    写密信给郑国,让他们背齐联楚,削弱齐国势力。“周公孔说道:“楚国恢

    复进贡,实是齐国的力量所致。主公何必抛弃亲近属国,而依附于南方的蛮

    夷之邦呢?“惠王道:“郑国不离去,诸侯盟军就无法拆散,谁能保证齐国

    不存异心呢?我此心已定,太宰不必再说。“周公孔不敢再劝。惠王于是写

    下一道密旨,封好后交给周公孔,周公孔不知信中内容,只得星夜派人将密

    旨送交给郑文公。文公见信中写道:“太子郑违背父命,结党营私,无法再

    继承王位。君若能背齐联楚,共同辅佐次子带,孤愿将国事相托。“文公大

    喜道:“先君武公庄公,几世为周朝重臣,领袖诸侯,不幸中途衰落,以后

    厉公虽对周朝有大功,却未受重用。现在周天子独独看中了我,要与我共商

    国事,各位可以向我祝贺了。“郑大夫孔叔劝道:“齐国昔日为保护郑国而

    出兵伐楚,现在我们若背齐联楚,有背信义。况且拥戴太子继位,天经地义,

    主公可不能一意孤行啊!“文公道:“追随霸主桓公不如追随周王。既然周

    天子不愿传位给太子郑,我又何必多事!“孔叔再次劝道:“周朝律例,王

    位只传嫡亲长子,幽王宠爱伯服,桓王宠爱子克,庄王宠爱子颓,都曾导致 天下动荡。主公不从天下大义,必蹈前人覆辙。“大夫申侯驳道:“天子之 命,谁敢违背?我若继续留在齐国联盟,是背弃王命;我若离去,诸侯联盟 必会解体。况且太子虽得诸侯拥戴,可太叔也有朝内支持,二人谁胜谁败, 实在难以预料。我们不如暂且归去,静观其变。“文公听从了申侯之言,不 辞而去。桓公闻讯大怒,即想以太子之名伐郑。管仲劝阻道:“郑国与周朝 接壤,此事必有周室操纵。一人去留,不足以阻止联盟大计,待诸侯盟誓后 再商议对付郑国也不迟。“桓公应允,于是便在首止的旧祭坛上歃血为盟, 其中共有齐、宋、鲁、陈、卫、许、曹七国参与,太子郑亲临观礼。盟词是:

    “凡我同盟诸国,定当共同辅佐王储,维护周朝王室,若有违背盟誓者,神 明灭之。“仪式完毕,太子郑拱手相谢,说道:“诸君不忘周室,我也决不 敢忘诸君的恩德。“第二日,太子郑归周,各国纷纷派出车仗护送,齐桓公 与卫文公亲自将太子送出卫境,太子垂泪而别。史官有诗赞道:

    君王溺爱冢嗣危,郑伯甘将大义违。

    首止一盟储位定,纲常赖此免凌夷。

    郑文公听说诸侯结盟,且要讨伐郑国,也就不敢投靠楚国。

    却说楚成王听说郑文公未参与首止盟约,大喜道:“我将取得郑国。”

    于是便派遣使节与申侯串通,说要与郑国结盟。申侯原曾在楚国作官,很有 口才,为人贪婪,又极善奉迎,楚文王对他十分宠信。文王去世前,担心后 人容不下申侯,便赠白璧给他,让他投奔别国避难。申侯逃奔郑国,在栎侍 奉郑厉公,又得到厉公宠信。厉公复国后,申侯被封为大夫。楚臣中许多人 与申侯相识,所以今日打通这个关节,要申侯从中活动,使郑文公背齐从楚。 申侯于是向郑文公密谏说:“只有楚国才能抵抗齐国,何况还有周王命令? 如果不与楚国联盟,齐、楚两国都将仇视郑国,郑国必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 地。“郑文公听信其言,便私下派申侯向楚国送礼进贡。周惠王二十六年, 齐桓公率诸侯同盟讨伐郑国,包围了郑地新密。此时申侯仍在楚国,便向楚 成王道:“郑国所以归服贵国,是因为只有楚国才可以抗拒齐国。大王若不 出兵援郑,臣将无法向我国国君交代。“楚王与群臣商议此事,令尹子文奏 道:“召陵之战,许穆公死于军中,齐国因此对许国甚是优厚。许国追随齐 国最紧,大王如出兵攻许,诸侯联盟必会回兵救援,那时郑国之围将自动解 除。“成王听从子文之计,亲自率兵攻打许国,并将许国都城围困。诸侯联 盟闻讯,果然回兵救许,楚国军队闻风撤退回国。申侯回到郑国,自以为有 保全郑国之功,洋洋得意,满望可以加官进爵,结果却大失所望,于是便对 郑文公产生了怨恨情绪。

    第二年春天,桓公再次率师伐郑。陈国大夫辕涛涂与申侯有仇,于是便 致信孔叔,道:

    申侯从前拿郑国讨好齐国独吞功劳。现在又拿郑国讨好楚国,使国

    君背上负义毁约之名,召致联盟征讨,使郑国国家和百姓受害。请务必

    将申侯处决,那样联军将不战而归。

    孔叔将书信呈给了郑文公。文公为昔日没有听从孔叔劝谏,逃避盟誓而

    招致齐兵两次攻郑,心中正自愧疚,此时闻听辕涛涂之言,便将一切罪责都

    推到了申侯身上,于是便命人将申侯召来,斥责道:“你说只有楚国才能抵

    敌齐国,现在齐军几次来伐,楚国的救援在哪里?“申侯刚想辩白,文公便

    命令武士将他拿下,推出斩首。文公将申侯首级装入匣子,命孔叔将它送到

    齐军。孔叔见桓公说道:“我家主公昔日误听奸贼申侯的谗言,脱离联盟。 现在已将申侯处决,派我前来向盟主请罪,请盟主宽大为怀。“桓公知道孔 叔贤能,便答应与郑国和解,同时传讯各国诸侯在宁母再次会盟。郑文公因 有周天子密旨在手,不敢贸然赴会,决定派太子华代己前往。

    太子华与其弟子臧都是文公正妻所生,其母早先深得文公宠爱,故华被 列为太子。以后文公又娶了两位夫人,二人都有子嗣,原夫人渐渐失宠,不 久即病死。南燕有姞氏之女在郑宫做姬妾,一向未得文公召见。一天晚上, 姞氏梦见一个雄壮男子,手拿兰草对她说:“我是伯鯈,是你的祖先。今天 以国香赠你为子,望他能昌盛你们国家。“说着便将兰草赠给姞氏。姞氏醒 来,感到满堂生香,便将梦中之事告诉别人。同伴们嘲笑她说:“你将生贵 子了。“这日文公入宫看到姞氏很喜欢她,见众人向着姞氏发笑,心中感到 奇异,忙问其故,姞氏便将梦中之事告诉了文公。文公道:“这是好兆头。 我将为你玉成此事。“于是当晚便召姞氏入宫侍奉,姞氏怀孕生子,取名为 兰。此后姞氏渐渐得宠。太子华见父亲宠幸之人甚多,担心文公日后废己立 他,便私下与叔詹商议,叔詹道:“国位得失,都是命中注定,你只管尽孝 尽忠就行了。“华又与孔叔商议,孔叔也劝他以对父亲尽孝为先。太子不乐 而去。太子之弟子臧性情怪异,曾头戴鹬毛作成的帽子招摇于市,师叔劝阻 他说:“这种服饰不符合诸侯礼义,希望公子不要再穿戴。”子臧怨恨师叔 公然责备自己,将此事告诉兄长太子华。因而太子与叔詹、孔叔、师叔三大 夫都有了矛盾。

    文公派太子华代己与齐会盟,华担心齐国责怪上次毁盟之事,不愿前往。 叔詹赶来督促,太子心中更加愤恨。太子华见到桓公,请求屏退左右,然后 说道:“郑国事务多出于叔詹、孔叔、师叔三大夫之手,上次首止毁盟就是 三人主使的。君若能凭借盟主神威,除掉这三人,我愿率郑国依附齐国,甘 当贵国的属国。“桓公将郑太子之言告诉管仲,管仲连声阻止道:“行不得, 行不得!各国诸侯之所以服从齐国,是因为齐尊奉 ‘礼’‘信’二德。现在 郑太子篡改父君之命,是大大的无礼;身为国家使臣却企图扰乱国政,是大 大的无信。臣听说叔詹、孔叔、师叔三大夫都是郑国贤臣,深受百姓爱戴, 被称为 ‘三贤’,我们决不能做违背郑国百姓心愿的事。臣观郑太子早晚必 自取灭亡,主公千万不可应允于他。“桓公于是对郑太子说道:“太子所说 的乃是国家大事,等我与你父亲相见后一定与他好好商议此事。“太子华闻 听桓公此言,不禁吓得魂飞天外。只得向桓公告辞,返回郑国。管仲痛恨太 子华奸恶,故意派人将其言行在郑国散布开来,有人立即将此事报告了郑文 公。太子华回到郑国,企图欺骗文公,说:“桓公责怪父亲没有亲自前往, 拒绝与我们和解,我们不如与楚国结盟。“文公大怒喝道:“逆子几乎出卖 了我的国家,你到现在还敢以谎言骗人!“命令武士将华囚禁,华不甘心, 企图凿墙逃走,被文公处死。公子臧也在逃奔宋国途中被文公派人追杀。文 公感激桓公没听信华的谗言,再次派遣孔叔赴齐答谢,并请求重新加入联盟。 胡曾先生有咏史诗道:

    郑用“三良”似屋楹,一朝楹撤屋难撑。

    子华奸命思专国,身死徒留不孝名。

    周惠王二十二年冬天,周惠王病重,太子郑担心继后陈妫与太叔带夺位,

    于是派遣下士王子虎赶赴齐国求援。不久,惠王驾崩,太子郑与周公孔、召

    伯廖商议,决定暂不发丧,并派人连夜向齐桓公密报此事。桓公随即召集诸

    侯在洮地会盟,郑文公也亲自赶来赴会。参加会盟的国家有齐、宋、鲁、卫、 陈、郑、曹、许八路诸侯。会盟诸侯纷纷修书奏表并派重臣出使周朝。这八 位使臣是齐国大夫隰朋、宋国大夫华秀老、鲁国大夫公孙敖、卫国大夫宁速、 陈国大夫辕选、郑国大夫子人师、曹国大夫公子戊和许国大夫百陀。八国大 夫并车而行,仪仗庞大,以向周天子问安为名来到周朝王城之外。王子虎先 入城报信,太子郑闻讯,先派召伯廖出城迎接慰劳八大夫,然后发丧。八大 夫借机代表各国诸侯请求太子郑继承王位,接受百官朝贺。继后陈妫与太叔 带见此情形,暗暗叫苦,不敢再存异志。第二年太子郑改元,正式登基,史 称周襄王。

    襄王元年,春祭完毕,襄王命太宰周公孔赴齐封赐桓公,以表彰诸侯辅 佐新王之功。桓公闻讯,立即传书各位诸侯,准备在葵邱会盟。赴葵邱路上, 桓公与管仲谈起周朝国事,管仲说道:“周室嫡庶长幼不分,几乎因此遭到 祸乱。现在齐国的太子之位仍未排定,希望主公及早安排,以免后患。“桓 公道:“我有子六人,但都是庶出,其中无亏年纪最大,昭为人最为贤能。 长卫姬侍奉我最久,我已答应她传位给无亏,易牙、竖人貂也主张立无亏, 但我觉得立长不如立贤,因而心中犹豫难决。现在请仲父决断此事。“管仲 知道易牙、竖人貂为人奸诈,而且一向得宠于长卫姬,担心无亏日后继位, 与他们内外串通,搞乱国家;而公子昭是郑姬所生,郑国新近加入诸侯联盟, 立公子昭还可以借机加强与郑国的关系,于是答道:“继承主公霸业,非选 贤能者不可,主公既了解公子昭贤能,就应传位给他。“桓公担心道:“我 担心无亏日后以长子身份来争夺国位。“管仲答道:“这次会盟,主公可以 从各位诸侯中选一个最有威望的,将公子昭托付给他,就像当初周太子郑托 付主公一样,如此定可免除后患。“桓公点头称是。桓公与各位诸侯会集葵 邱,太宰周公孔也随即到达。此时宋桓公御说已经去世,太子兹父打算让位 给公子目夷,目夷不接受,兹父这才继位,史称宋襄公。襄公尊从盟主之命, 虽在新丧,也穿着丧服赶来。管仲对桓公说:“宋襄公有让位之德,可算是 一个大贤。现在又带丧赴会,可见对齐国十分尊重。主公可以将公子昭托付 于他。“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让他去宋襄公住处致意问安。襄公亲自回 拜桓公,桓公拉着襄公之手,恳切地将公子昭托付于他,说道:“将来公子 昭继位掌国,就仰仗君侯的主持了。“襄公见桓公诚心相托,便应允了此事。

    到了会盟之日,诸侯们先让周朝使臣周公孔登上祭坛,然后才依次上坛。 坛上设有周天子之位,众诸侯依照周朝礼仪,向北叩首拜礼。太宰周公孔捧 出周王所赐祭物,向东而立,宣读了新天子的诏令。桓公想要走下台阶拜领, 周公孔连忙阻止:“天子有令,桓公年迈有功,不需下拜领赏。”桓公正欲 从命,管仲在一旁奏道:“天子虽谦让,臣子可不能不敬。”桓公于是说:

    “小白不敢不遵臣子职守。”说着走下台阶,叩首再拜,然后才登台接受封 赏。众诸侯均佩服桓公对周室礼数周到。桓公趁诸侯们未散,再次重申了八 国的盟约,并带头起誓:“凡我友好盟邦,定当不计前怨,重归于好。”与 会诸侯无不信服。髯翁有诗赞道:

    纷纷疑叛说春秋,攘楚尊周握胜筹。

    不是桓公功业盛,谁能不歃信诸侯?

    会盟完毕,桓公忽然问周公孔道:“我曾听说夏、商、周三代都有封禅

    之事,其中都有什么仪式礼节,太宰能否说给我听?“周公孔说:“古代封

    禅泰山、梁父,在泰山筑土为坛,祭拜上天叫封,在梁父清场辟地,祭拜土

    地叫禅。三代王室接受天命,兴邦立国,获得天地佑助,都是诚心禅祭的报 应。“桓公说道:“夏朝都城在安邑,商朝都城在亳,周朝都城在丰镐,泰 山、梁父距他们很远,他们还来封禅,现在二山都在我的封地之内,我也想 举行这一旷世大典,太宰你看如何?“周公孔见桓公趾高气扬,大有矜持高 傲之色,于是答道:“君认为可以,谁还敢说不字。”桓公说:“等明天再 与诸侯商议此事。“诸侯们散去。周公孔私下对管仲说:“封禅大典,不是 诸侯应该谈论的。您为何不出言劝劝你们国君呢?“管仲说:“我家国君性 情好胜,不能当众驳他,我可以私下劝劝他。“当夜,管仲来到桓公面前, 问道:“主公真想举行封禅大典吗?”桓公答“是”。管仲说:“古代封禅 泰山、梁父,从无怀氏到周成王,共有七十二家,他们都是在承受天命后才 举行这一盛典的。“桓公不高兴地说:“我南征楚国,北伐山戎,西涉流沙, 九次会盟诸侯,使天下得以安宁,三代虽称受命于天,也未曾建立如此功业。 我封禅泰山、梁父,昭示子孙,有何不可?“管仲说:“古代受命于天的, 先有祯祥之兆出现,鄗上长出饱满的黍米,北里生出茁壮的稻禾,江淮之间 出现生有三脊的 ‘灵茅’,更有东海的比目鱼,西海比翼鸟不招而来,然后 准备物品,才可举行隆重的封禅大典。而如今凤凰麒麟不来,却有猫头鹰一 日数至,稻禾不长,只有蒿草遍地,在这种情况下举行封禅大典,岂不被人 笑话?“桓公无言对答,从此不再提封禅之事。

    桓公归国后,自以为功高无比,开始大兴土木,营造豪华宫殿,并比照 周天子,增加了车仗仪式,结果引起国人议论。管仲见无法劝阻,只得顺其 自然,因势利导。

    再说太宰周公孔从葵邱返周,半路与赶来赴会的晋献公相遇,周公孔说:

    “盟会已经结束。”献公对没能参加盛会很是失望,周公孔劝道:“君侯不 必感到失望。现在桓公自认功高盖世,骄傲自大。古人说:月满则亏,水满 则溢。我看齐国衰落的日子已经不远了。“献公于是驱车返回,途中染病, 回到晋国后就病死了,晋国从此大乱。


如果你对东周列国志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东周列国志》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