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帶獻ヾ,大冠高履ゝ,出則車輿,入收扶侍,
郊郭之內,無乘馬者。周弘正為宣城王ゞ所愛,給一果下馬々,常服御之,
舉朝以為放達ぁ。至乃尚書郎乘馬,則糾劾之。及侯景之亂あ,膚脆骨柔,
不堪行步,體羸氣弱,不耐寒暑,坐死倉猝者,往往而然。健康ぃ令王復性
既儒雅,未嘗乘騎,見馬嘶噴陸梁い。莫不震懾,乃謂人曰︰“正是虎,何
故名為馬乎?”其風俗至此。
古人欲知稼穡ぅ之艱難,斯蓋貴谷務本う之道也。夫食為民天,民非食
不生矣,三日不粒(11),父子不能相存(12)。耕種之,(13)之,刈獲之,載
積之,打拂之,簸揚之,凡幾涉手,而入倉廩,安可輕農事而貴末業哉?江
南朝士,因晉中興(14),南渡江,卒為羈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資
傣祿而食耳。假令有者,皆(15)信僮僕為之,未嘗目觀起一撥(16)土,耕一
株苗;
不知幾月當下,幾月當收,安識世間餘務乎?
故治官則不了,營家則不辦(17),皆優閑不過也。
【譯文】
梁朝的士大夫都愛好寬袍大帶、大帽高履,外出乘車輿,回家靠僮僕服
侍,在城郊以內,無人騎馬。周弘正被宣城王寵愛,得到一匹果下馬,經常
騎著它外出,滿朝官員都認為他過于放縱。至于像尚書郎這樣的官員騎馬,
就會被人檢舉彈劾。到侯景之亂發生時,這些士大夫肌膚脆弱,筋骨柔嫩,
不能步行;身體瘦弱、氣血不足,不耐得寒暑,在倉猝變亂中坐以待斃的,
往往是這些人,建康令王復,性格既溫文爾雅,又從未騎過馬,看到馬嘶叫
騰躍,無不感到震驚害怕,就對別人說︰“這正是老虎,為什麼要把叫做馬
呢?”當時的風氣竟到了如此地步。
古人想了解農事的艱難,這大約體現了重視糧食、以農為本的思想,吃
飯是民生第一大事,老百姓沒有糧食就不能生存,三天不幾飯,恐怕父子之
間也顧不上互相問侯了。種一茬莊稼,要耕地、播種、薅草、松土、收割、
運載、脫粒、簸揚,經過多道工序,糧食才能入倉,怎能輕視農業而重視商
業呢?江南朝廷的士大夫們,是因為晉朝的中興,渡江南來,最後客居異鄉
的,到現以己過了八九代了,還從來沒有下力氣種過田,全靠傣祿生活。即
使有點土地,也都是靠僮僕們耕種,自己從未親眼看見翻一尺土,薅一株苗;
不知道哪個月該播種,哪個月該收割,哪能懂得世上的其它事務呢?所以他
們做官不明吏道,理家不會經營,這都是生活優閑造成的過錯。
【注釋】
ヾ褒衣博帶︰寬大的袍子和衣帶。
ゝ高履︰即高齒履。
ゞ周弘正︰字思行,南朝學者,在梁,陳都做過官。宣城王︰簡文帝的
兒子蕭大器。
々果下馬︰在當時視為珍品的一種小馬,只有三尺高,能在果樹下行走,
故名。
ぁ放達︰這里是放縱不拘禮法的意思。
あ侯景之亂︰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北朝降將侯景叛亂,攻破建康,梁
武帝被困而死。史稱“侯景之亂。”
ぃ建康︰即今南京。
い陸梁︰跳躍。
ぅ稼穡︰指農事。
う本︰與下文之“末業”相對,本指農業,末指商業。
(11)粒;以谷米為食。
(12)存︰想念、省問。
(13)︰同“薅”除草。
(14)中興︰西晉亡後,東晉又建國于江南,故稱中興。
(15)信︰依靠
(16)撥(b 拔)︰耕地時一耦所一翻起的土。
(17)辦︰治理。
【評語】
奢侈生活是人生的腐蝕劑,貪圖榮華富貴,一味追求享受,其結果不僅
僅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表現在治國興邦,理家修身上則只能落得個坐以
待斃的下場。歷史的教訓,難道不值得我們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