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四曰︰內教多途,出家自是一法耳。若能誠孝在心,仁惠為本,須達、
流水、不必剃落須發;豈令罄井田而起塔廟,窮編戶以為僧尼也?皆由為政
不能節之,遂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穡,無業之僧,空國賦算,非大覺ヾ之一
旨也。抑又論之︰求道者,身計也︰惜費者,國謀也。身計國謀,不可兩遂。
誠臣徇主而棄親,孝子安家而亡國,各有行也,儒有不屈王侯高尚其事,隱
有讓王辭相避山林;安可計其賦役,以為罪人?若能偕化黔首ゝ,悉入道場,
如妙樂ゞ之世,禳堯苤 蠐凶勻壞久祝 蘧”Σ兀 睬筇鋝現 br />
【譯文】
第四︰佛教修持的方法有很多種,出家為僧只是其中的一種。如果一個
人能夠把忠、孝放在心上,以仁、惠為立身之本,像須達、流水兩位長者所
做的那樣,也就不必非得剃掉頭發胡須去當僧人不可了;又哪里用得著把所
有的田地都拿去蓋寶塔、寺廟,讓所有的在冊人口都去當和尚,尼姑呢?那
都是因為執政者不能夠節制佛事,才使得那些非法而起的寺廟妨礙了百姓的
耕作,沒有正業的僧人耗空了國家的稅收,這就不是佛教救世的本旨了。再
進一步說,談到追求真理,這是個人的掃算,談到珍惜費用,這是國家的謀
劃,個人的打算與國家的謀劃,是不可能兩全的。作為忠臣,就應該以身殉
主,為此不惜放棄奉養雙親的責任,作為孝子,就應該使家庭安寧,為此不
惜忘掉為國家服務的職責,因為兩者各有各的行為準則啊。儒家中有不為王
公貴族所屈、高尚其志節,隱士中有辭去王侯、丞相的地位到山林中遠避塵
世的人,我們又怎麼能去算計這些人應承擔的賦稅,把他們當成罪人呢?如
果我們能夠感化所有的老百姓,使他們統統進入佛寺,就像佛經中所兌的妙
樂國度。禳去所治理的國家一樣,那就會有自然生長的稻米,數不盡的寶藏,
何必再去追求種田、養蠶的微利呢?
【注釋】
ヾ大覺︰佛教語。指佛的覺悟。此用以指佛教。
ゝ黔首︰老百姓。
ゞ妙樂︰古代西印度國名。
々禳去︰即襄去。印度古代神話中國工名,即轉輪王。
【評語】
佛是一仲精神象征,假如心中有佛,仁惠為本,未必削發為僧,罄田起
廟。在其它事情上,不也是如此嗎?做事應重內容,輕形式,重實際而輕虛
名,如今某些人穿必洋服,行必洋車,開業必剪彩,風光雖風光,實效
誰人知?如此形式主義,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