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從何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
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若口中闢闢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者為肺癰。
此設為問答。以辨肺痿、肺癰之異。熱在上焦二句。見五髒風寒積聚篇。蓋師有是語。而因之以為問也。汗出、嘔吐、消渴、二便下多。皆足以亡津液而生燥熱。肺虛且熱。則為痿矣。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肺中津液。為熱所迫而上行也。或雲肺既痿而不用。則飲食游溢之精氣。不能分布諸經。而但上溢于口。亦通。口中闢闢燥者。魏氏以為肺癰之痰涎膿血。俱蘊蓄結聚于肺髒之內。故口中反干燥。而但闢闢作空響燥咳而已。然按下肺癰條亦雲。其人咳。咽燥不渴。多唾濁沫。則肺痿肺癰二證多同。惟胸中痛。脈滑數。唾膿血。則肺癰所獨也。比而論之。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榮。為津爍而肺焦也。癰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為熱聚而肺 也。故其脈有虛實不同。而其數則一也。
問曰。病咳逆。脈之。何以知此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于衛。呼氣不入。熱過于營。吸而不出。風傷皮毛。 熱傷血脈。風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干喘滿。咽燥不渴。多唾濁沫。時時振寒。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此原肺癰之由。為風熱蓄結不解也。凡言風脈多浮或緩。此雲微者。風入營而增熱。故脈不浮而反微。 且與數俱見也。微則汗出者。氣傷于熱也。數則惡寒者。陰反在外也。呼氣不入者。氣得風而浮。利出而艱入也。吸而不出者。血得熱而壅。氣亦為之不伸也。肺熱而壅。故口干而喘滿。熱在血中。故咽燥而不渴。且肺被熱迫。而反從熱化。為多唾濁沫。熱盛于里。而外反無氣。為時時振寒。由是熱蓄不解。血凝不通。而癰膿成矣。吐如米粥。未必便是死證。至浸淫不已。肺葉腐敗。則不可治矣。故曰始萌可救。膿成則死。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上氣喘而躁者。此為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上氣面浮腫。肩息。氣但升而不降矣。脈復浮大。則陽有上越之機。脈偏盛者偏絕也。又加下利。
是陰復從下脫矣。陰陽離決。故當不治。肩息、息搖肩也。上氣喘而躁者。水性潤下。風性上行。水為風激。氣湊于肺。所謂激而行之。可使在山者也。故曰。欲作風水。發汗令風去。則水復其潤下之性矣。故愈。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
此舉肺痿之屬虛冷者。以見病變之不同。蓋肺為嬌髒。熱則氣爍。故不用而痿。冷則氣沮。故亦不用而痿也。遺尿、小便數者。肺金不用而氣化無權。斯膀胱無制而津液不藏也。頭眩、多涎唾者。經雲上虛則眩。又雲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甘草、干姜。甘辛合用。為溫肺復氣之劑。服後病不去而 加渴者。則屬消渴。蓋小便數而渴者為消。不渴者。非下虛即肺冷也。
甘草干姜湯方
甘草(四兩炙) 干姜(二兩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咳而上氣。肺有邪。則氣不降而反逆也。肺中寒飲。上入喉間。為呼吸之氣所激。則作聲如水雞。
射干、紫菀、款冬降逆氣。麻黃、細辛、生姜發邪氣。半夏消飲氣。而以大棗安中。五味斂肺。恐劫散之藥。並傷及其正氣也。
射干麻黃湯方
射干(三兩) 麻黃 生姜(各四兩) 細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兩) 大棗(七枚) 半夏 (半升) 五味(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濁、濁痰也。時時吐濁者。肺中之痰。隨上氣而時出也。然痰雖出而滿不減。則其本有固而不拔之勢。不迅而掃之。不去也。皂莢味辛入肺。除痰之力最猛。飲以棗膏。安其正也。
皂莢丸方
皂莢(八兩刮去皮酥炙)
上一味。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咳而脈浮者。濃樸麻黃湯主之。咳而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此不詳見證。而但以脈之浮沉為辨而異其治。按濃樸麻黃湯。與小青龍加石膏湯大同。則散邪蠲飲之力居多。而濃樸辛溫。亦能助表。小麥甘平。則同五味斂安正氣者也。澤漆湯以澤漆為主。而以白前、黃芩、半夏佐之。則下趨之力較猛。雖生姜、桂枝之辛。亦只為下氣降逆之用而已。不能發表也。仲景之意。蓋以咳皆肺邪。而脈浮者氣多居表。故驅之使從外出為易。脈沉者氣多居里。故驅之使從下出為易。亦因勢利導之法也。
濃樸麻黃湯方
濃樸(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六升) 干姜 細辛 (各二兩) 小麥(一升) 五味(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澤漆湯方
半夏(半升) 澤漆(三升以東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紫參 生姜 白前(各五兩) 甘草 黃芩 人參 桂枝(各三兩) 上九味。 咀。內澤漆湯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麥門冬湯主之。
火熱挾飲致逆。為上氣。為咽喉不利。與表寒挾飲上逆者懸殊矣。故以麥冬之寒治火逆。半夏之辛治飲氣。人參、甘草之甘。以補益中氣。蓋從外來者。其氣多實。故以攻發為急。從內生者。其氣多虛。則以補養為主也。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 甘草(各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肺癰喘不得臥。肺氣被迫。亦已甚矣。故須峻藥頓服。以逐其邪。葶藶苦寒。入肺泄氣閉。加大棗甘溫以和藥力。亦猶皂莢丸之飲以棗膏也。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雞子大) 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
此條見證。具如前第二條所雲。乃肺癰之的證也。此病為風熱所壅。故以苦梗開之。熱聚則成毒。
故以甘草解之。而甘倍于苦。其力似乎太緩。意者癰膿已成。正傷毒潰之時。有非峻劑所可排擊者。
故藥不嫌輕耳。後附外台桔梗白散。治證與此正同。方中桔梗、貝母同用。而無甘草之甘緩。且有巴 豆之毒熱。似亦以毒攻毒之意。然非病盛氣實。非峻藥不能為功者。不可僥幸一試也。是在審其形之肥瘠。與病之緩急而善其用焉。
桔梗湯方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外邪內飲。填塞肺中。為脹為喘。為咳而上氣。越婢湯散邪之力多。而蠲飲之力少。故以半夏輔其未逮。不用小青龍者。以脈浮且大。病屬陽熱。故利辛寒。不利辛熱也。目如脫狀者。目楮脹突。如欲脫落之狀。壅氣使然也。
越婢加半夏湯方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此亦外邪內飲相搏之證。而兼煩躁。則挾有熱邪。麻、桂藥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龍之例也。又此條見證。與上條頗同。而心下寒飲則非溫藥不能開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龍加石膏。 溫寒並進。水熱俱捐。于法尤為密矣。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辛 干姜 甘草(各三兩) 五味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附方
外台炙甘草湯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方見虛勞)
千金甘草湯方
甘草一味。以水三升。煮減半。分溫三服。
千金生姜甘草湯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生姜(五兩) 人參(三兩) 甘草(四兩) 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枚) 皂莢(一枚去皮子炙焦)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按、以上諸方。俱用辛甘溫藥。以肺既枯痿。非濕劑可滋者。必生氣行氣以致其津。蓋津生于氣。
氣至則津亦至也。又方下俱雲。吐涎沫多不止。則非無津液也。乃有津液而不能收攝分布也。故非辛甘溫藥不可。加皂莢者。兼有濁痰也。
\x外台桔梗白散\x 治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
桔梗 貝母(各三兩)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上三味為散。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者吐膿。在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則定。
千金葦睫湯 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葦睫(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粒) 瓜瓣(半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睫得五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吐如膿。
按、此方具下熱散結通瘀之力。而重不傷峻。緩不傷懈。可以補桔梗湯、桔梗白散二方之偏。亦良法也。
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 喘鳴迫塞。(方見上三日一劑可至三四劑先服小青龍湯一劑乃進)
按、此方原治肺癰喘不得臥。此兼面目浮。鼻塞清涕。則肺有表邪宜散。故先服小青龍一劑乃進。
又按、肺癰諸方。其于治效。各有專長。如葶藶、大棗。用治癰之始萌而未成者。所謂乘其未集而擊之也。其葦睫湯。則因其亂而逐之者耳。桔梗湯剿撫兼行。而意在于撫。洵為王者之師。桔梗白散。則搗堅之銳師也。比而觀之。審而行之。庶幾各當而無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