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篇 太阳救逆法第四 下后诸变证治八条

类别:子部 作者:清·尤在泾 书名:伤寒贯珠集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此因结胸,而并详太阳误下诸变。谓脉促为阳盛,而不结于胸,则必无下利痞满之变,其邪将从外解。若脉浮者,下后邪已入里,而犹在阳分,则必作结胸矣。脉紧者,太阳之邪传入少阴之络,故必咽痛。所为脉紧者属少阴。又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咽痛,不可内食是也。脉弦者,太阳之邪传入少阳之经,故必两胁拘急。所为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其脉循胁络于耳故也。脉细为气少。数为阳脉。气不足而阳有余,乃邪盛于上也,故头痛未止。脉沉为在里。紧为寒脉。邪入里而正不容,则内为格拒,故必欲呕。脉沉滑者,热胜而在下也,故协热利。脉浮滑者,阳胜而阴伤也,故必下血。

    经曰:不宜下而更攻之。诸变不可胜数,此之谓也,以下并太阳下后之证,而或胸满,或喘,或烦惊谵语,或胁痛发黄。是结胸、痞满、烦躁、下利外。尚有种种诸变如此。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阳邪被抑。不复浮盛于表,亦未结聚于里,故其胸满、其脉促。促者,数而时一止也。夫促为阳脉。胸中为阳之府。脉促胸满,则虽误下,而邪气仍在阳分,故以桂、甘、姜、枣甘辛温药。从阳引而去之。去芍药者,恐酸寒气味。足以留胸中之邪,且夺桂枝之性也。若微恶寒者,其人阳不足,必加附子,以助阳气而逐阳邪。设徒与前法,则药不及病。虽病不增剧,亦必无济矣。

    桂枝去芍药汤方

    于桂枝汤内去芍药。余依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浓朴杏仁汤主之。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仁佳。

    太阳误下。无结胸下利诸变,而但微喘。知其里未受病,而其表犹未解。胸中之气,为之不利也,故与桂枝汤解表散邪,加浓朴、杏仁下气定喘。然喘之为病,所关非细,而误下之后,其变实多。仲景此条。盖可以互证,而难以独引,亦如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宜麻黄汤之文也。学人辨诸。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病在太阳,而反下之。正气遂虚,邪气则陷,乃其气反上冲者,阳邪被抑而复扬。仍欲出而之表也,故可与桂枝汤,从阳引而去之。因其轻而扬之之意也。用前法者,即啜热稀粥,以助药力之法。盖欲以救被伤之气,而引欲出之邪耳,若不上冲者,邪已内陷。不复外攻,当随脉证而调其内,不可更以桂枝攻其表也。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下后,其邪有并归一处者,如结胸下利诸候是也。有散漫一身者,如此条所云诸证是也。胸满者,邪痹于上。小便不利者,邪痹于下。烦惊者,邪动于心。谵语者,邪结于胃,此病之在里者也。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筋脉骨肉。并受其邪,此病之在表者也。夫合表里上下而为病者,必兼阴阳合散以为治。方用柴胡、桂枝,以解其外而除身重。龙、蛎、铅丹,以镇其内而止烦惊。大黄以和胃气止谵语。茯苓以泄膀胱利小便。人参、姜、枣。益气养营卫,以为驱除邪气之本也。如是表里虚实,泛应曲当而错杂之邪,庶几尽解耳。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半夏(二合洗) 柴胡(四两) 人参 龙骨 铅丹 牡蛎(熬) 茯苓 桂枝 生姜(各一两半) 大枣(六枚)大黄(二两)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病六七日,脉浮不去。恶风寒不除,其邪犹在表也。医反二三下之。胃气重伤。邪气入里,则不能食而胁下满痛,且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所以然者,其人脉迟弱而不数。手足温而不热,为太阴本自有湿,而热又入之。相得不解。交蒸互郁,而面目身体悉黄矣。颈项强者,湿痹于上也。胁下满痛者,湿聚于中也。小便难者,湿不下走也,皆与热相得之故也。医以其胁下满痛。

    与柴胡汤以解其邪,后必下重者,邪外解而湿下行,将欲作利也。设热湿并除,则汗液俱通而愈矣。何至下重哉。本渴而饮水呕者,金匮所谓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也。饮在心下,则食谷必哕。所谓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是也。岂小柴胡所能治哉。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下后成痞,与泻心汤。于法为当矣,乃痞不解,而其人口燥烦渴。小便不利者,此非痞也。乃热邪与水蓄而不行也。水蓄不行,则土失其润而口燥烦渴。下迷其道而小便不利。泻心汤不中与矣。五苓散散水泄热。使小便利,则痞与烦渴俱止耳。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与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条大同。虽汗下不同,其为邪入肺中则一,故其治亦同。  


如果你对伤寒贯珠集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伤寒贯珠集》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