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此分痙病剛柔之異,以無汗惡寒者,為陰為剛。有汗不惡寒者,為陽為柔。陰性勁切,而陽性舒散也。然必兼有頭動面赤。口噤。背反張。頸項強等證。仲景不言者,以痙字該之也。不然。何異太陽中風傷寒證,而謂之痙證耶。活人亦雲痙證發熱惡寒,與傷寒相似。但其脈沉遲弦細,而項背反張為異耳。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太陽脈本浮,今反沉者,風得濕而伏也。痙脈本緊弦,今反細者,真氣適不足也。攻則正不能任,補則邪不得去,此痙病之難治者也。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痙病有太陽風寒不解。重感寒濕而成者,亦有亡血竭氣。損傷陰陽。筋脈不榮而變成痙者,病在太陽。發汗太多。因致成痙。知其為液脫筋急之痙,而非風淫濕郁之痙矣。經雲︰氣主煦之。
血主濡之。又雲︰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陰陽既衰。筋脈失其濡養,而強直不柔也,此痙病標本虛實之辨也。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痙病不離乎表,故身熱惡寒。痙為風強病,而筋脈受之,故口噤。頭項強。背反張。脈強直。
經雲︰諸暴強直,皆屬于風也。頭熱足寒。面目赤。頭動搖者,風為陽邪,其氣上行而又主動也。
按以上五條。王叔和本編入痙濕 篇中。在三百九十七法之外。茲特錄之,所以廣類病之法也,以下二條。系太陽原文,而實為痙病,故移置此篇,以資辨證,非好為變亂前文也。學人辨諸。
太陽病,項背強,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太陽病,項背強,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二條本是痙證,而有表虛表實之分。表實者無汗。表虛者汗反自出,即所謂剛痙柔痙也。然痙、筋病也,亦風病也,故雖有剛柔之異,而其項背強惡風,則一也。項強連背,不能展顧之貌。桂枝加葛根湯,如太陽桂枝湯例。葛根湯,如太陽麻黃湯例,而並加葛根者,以項背。筋骨肌肉並痹而不用,故加葛根以疏肌肉之邪,且並須桂、芍、姜、棗,以通營衛之氣。
桂枝加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法。原方有麻黃三兩。成氏雲︰麻黃主表實。後葛根湯證雲︰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藥性正與此方同,其無汗者,當用麻黃。今自汗出,恐不加麻黃,但加葛根也。葛根湯方見正治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