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發汗不解。邪不外散,而欲內傳,為太陽而之陽明之候也。蒸蒸發熱者,熱聚于內,而氣蒸于外,與太陽邪郁于外,而熱盛于表者不同,故彼宜外解,此宜清里也。然無燥實等證,則所以治之者,宜緩而不宜急矣。調胃者,調其胃氣。返于中和。不使熱盛氣實,而劫奪津氣也。
調胃承氣湯 方見太陽權變法。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此亦邪氣去太陽而之陽明之證。過經者,邪氣去此而之彼之謂,非必十三日不解,而後謂之過經也。觀少陽篇第二十條雲︰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又本篇第六十一條雲︰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則是太陽病罷而入陽明,或傳少陽者,即謂之過經,其未罷者,即謂之並病耳。譫語。胃有熱也,則熱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津液偏滲,其大便必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醫知宜下,而不達宜湯之旨,故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脈微厥。脈乍不至也。言自下利者,里氣不守。脈當微厥。今反和者,以其內實。雖下利而胃有燥屎。本屬可下之候也,故當以調胃承氣湯下其內熱,此條太陽篇移入。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病在陽明,既不上涌。又不下泄,而心煩者,邪氣在中土。郁而成熱也。經曰︰土郁則奪之。調胃承氣蓋以通土氣,非以下燥屎也。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吐後腹脹滿者,邪氣不從吐而外散。反因吐而內陷也。然脹形已具。自必攻之使去,而吐後氣傷。又不可以大下,故亦宜大黃、甘草、芒硝調之。俾反于利而已。設遇庸工。見其脹滿,必以枳、樸為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