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篇 阳明正治法第一 大承气汤证九条

类别:子部 作者:清·尤在泾 书名:伤寒贯珠集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伤寒胃热而虚者,能食。胃寒而实者,则不能食,而阳明病有燥屎者,可攻。无燥屎者,则不可攻。谵语潮热。胃之热也,是当能食,而反不能食者,中有燥屎。气窒而不行。法当大承气下之者也。若能食者,屎未成燥而但硬耳。设欲攻之,则必以小承气和之。如上二条所云而已。本文宜大承气汤下之七字,当在胃中有燥屎句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浓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二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小便不利者,其大便必溏,而有燥屎者,水液虽还入胃。犹不足以润之,故大便乍有难时,而亦乍有易时也。若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则热气外攻内扰,而复上逆。知其聚于中者,盛也,故曰有燥屎也。大便虽有易时,亦必以大承气为主矣。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大下之后,胃气复实。烦满复增者,以其人本有宿食未去。邪气复得而据之也。不然。下后胃虚。岂得更与大下哉。盖阳明病实则邪易聚而不传。虚则邪不得聚而传,是以虽发潮热而大便溏者,邪气转属少阳,为胸胁满不去。虽经大下而有宿食者,邪气复集胃中,为不大便烦满。腹痛有燥屎,而彼与小柴胡,此宜大承气。一和一下。天然不易之法也。小柴胡证见本篇四十一条,宜互参。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吐下之后,邪气不从外解而仍内结。热入胃腑。聚而成实。致不大便五六日,或十余日也。阳明内实,则日晡所发潮热。盖申酉为阳明王时,而日晡为申酉时也。表和里病,则不恶寒。伤寒以恶热为里,而恶寒为表也。热气熏心,则独语如见鬼状。盖神藏于心,而阳明之络通于心也。若热甚而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是不特邪盛而正亦衰矣。若脉弦,则阴未绝而犹可治。脉涩,则阴已绝而不可治。所谓伤寒阳胜而阴绝者,死也,其热微而未至于剧者,则但发热。谵语。不大便而已,是可以大承气下之而愈也。一服利。止后服者,以热未至剧,故不可过下,以伤其正耳。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此太阳并于阳明之证。然并病有并而未罢之证。虽入阳明。未离太阳,则可汗而不可下。如本篇第三十九条之证是也,此条为并而已罢之证。虽曰并病。实为阳明,故可下而不可汗。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谵语,皆胃实之征,故曰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视太阳阳明合病为尤深矣,故必下利,而阳明为土。少阳为木。于法又有互相克贼之机,故须审其脉。不负者为顺,其有负者为失也。负者,少阳王而阳明衰。谓木胜乘土也。若脉滑而数,则阳明王而少阳负,以有宿食在胃,故邪气得归阳明,而成可下之证。不然。胃虚风动,其下利宁有止期耶。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目中不了了者,目光不精而视物不明也。睛不和者,目直视而不圆转也。六七日。热盛而阴伤,故其证如此。无表里证。无头痛恶寒,而又无腹满谵语等证也。然而大便难。身微热,则实证已具。合之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其为热极阴伤无疑,故虽无大满大实,亦必以大承气汤急下。见稍迟。则阴竭不复而死耳。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热汗多者,热盛于内,而津迫于外也。不下则热不除。不除则汗不止,而阴乃亡矣,故宜急下。然必有实满之证,而后可下。不然,则是阳明白虎汤证,宜清而不宜下矣。学人辨诸。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病去表之里而盛于里矣。夫正气与邪气相击则痛。治之者,如救斗然。迟则正被伤矣,故亦宜急下。以上下法共十五条。然其间或曰和,或曰下,或曰急下,或一服利止后服。各随病之大小缓急而异其治。学人所当明辨也。

    合论三承气汤方

    承者,顺也。顺而承者,地之道也,故天居地上,而常卑而下行。地处天下,而常顺承乎天。

    人之脾胃。犹地之上也,乃邪热入之,与糟粕结。于是燥而不润。刚而不柔。滞而不行,而失其地之道矣。岂复能承天之气哉。大黄、芒硝、枳、朴之属。涤荡脾胃。使糟粕一行,则热邪毕出。

    地道既平。天气乃降。清宁复旧矣。曰大。曰小。曰调胃,则各因其制而异其名耳。盖以硝黄之润下,而益以枳、朴之推逐,则其力颇猛,故曰大,其无芒硝,而但有枳、朴者,则下趋之势缓,故曰小,其去枳、朴之苦辛,而加甘草之甘缓,则其力尤缓。但取和调胃气。使归于平而已,故曰调胃。  


如果你对伤寒贯珠集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伤寒贯珠集》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