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陽明腑病,有傳經自受之異。傳經者,風寒已變,其病多熱。自受者,風寒初入,其病多冷。
而風之與寒,則又有辨,此條蓋陽明胃腑自中風寒之辨也。太陽主肌表,故有有汗無汗之分。陽明為胃府,故有能食不能食之辨。風為陽而寒為陰。陽能消谷而陰不能消谷之意也。夫風寒中人。無有常經,是以傷寒不必定自太陽。中寒不必定自三陰。論中凡言陽明中風。陽明病。若中寒。及少陽中風。太陰少陰厥陰中風等語,皆是本經自受風寒之證,非從太陽傳來者也。學人辨諸。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
手足 然汗出。于法為胃家實,而寒邪適中。小便復不利,則是胃有堅積,而水寒勝之,所以知其欲作固瘕。固瘕者,胃寒成聚,久泄不已也,以下四條。並陽明胃府自中寒邪之證。
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與水則噦,脈遲為寒,而病系陽明,則脈不沉而浮也。寒中于里,故下利清谷,而陽為陰迫,則其表反熱也。四逆湯為復陽散寒之劑,故得主之,而陽明土也。土惡水而喜溫。若胃虛且冷,不能納谷者,土氣無權,必不能勝水而禁冷。設與之水。水與寒搏,必發為噦。噦、呃逆也。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ㄒ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食谷欲嘔,有中焦與上焦之別。蓋中焦多虛寒,而上焦多火逆也。陽明中虛。客寒乘之。食谷則嘔,故宜吳茱萸湯,以益虛而溫胃。若得湯反劇,則仍是上焦火逆之病,宜清降而不宜溫養者矣。仲景于疑似之間。細心推測如此。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斤洗)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陽明中風,口苦咽干,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口苦咽干,陽邪內侵也。腹滿微喘。里氣不行也。發熱惡寒。表邪方盛也。夫邪在里者已實。而在表者猶盛。于法則不可下。下之則邪氣盡陷。脾乃不化。腹加滿而小便難矣,此陽明自中風邪,而表里俱受之證,是以脈浮而緊。蓋太陽脈緊,為表有寒。陽明脈緊,為里有實。前第三十三條雲︰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意可參考。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此條雖系陽明,而已兼少陽。雖名中風,而實為表實,乃陽明少陽邪氣閉郁于經之證也。陽明閉郁,故短氣腹滿。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少陽閉郁,故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者,脈證少平,而大邪不去也。病過十日,而脈續浮。知其邪猶在經,故與小柴胡和解邪氣。若脈但浮,而無少陽證兼見者,則但與麻黃湯發散邪氣而已。蓋以其病兼少陽,故不與葛根而與柴胡,以其氣實無汗,故雖中風而亦用麻黃。若不得尿,故腹加滿。噦加甚者,正氣不化,而邪氣獨盛。雖欲攻之,神不為使,亦無益矣,故曰不治。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但頭眩不惡寒,能食而咳者,陽明風邪變熱。聚于胃而逆于肺也。咽居肺上,故必咽痛。若不咳者,肺不受熱,則咽必不痛。不惡寒而頭眩者,氣方外淫而不內熾,亦何至能食而咳哉。
陽明病,能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然如有熱狀。奄然發狂。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此陽明風濕為痹之證。金匱雲︰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又濕病關節疼痛而煩是也。奄然發狂者,胃中陽勝。所謂怒狂生于陽也。然汗出者,谷氣內盛。所為汗出于谷也。谷氣盛而水濕不能勝之,則隨汗外出,故曰與汗共並。汗出邪解。脈氣自和,故曰脈緊則愈。前第四十三條中寒不能食,所以雖有堅積,而病成固瘕,此條胃強飲食,所以雖有水濕而忽從汗散。合而觀之。可以知陰陽進退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