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篇 陽明明辨法第二 陽明可下不可下之辨十五條

類別︰子部 作者︰清•尤在涇 書名︰傷寒貫珠集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傷寒以身熱惡寒為在表。身熱不惡寒為在里,而陽明病無表證者,可下,有表證者,則不可下,此汗出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而喘。潮熱,皆里證也。脈雖遲。猶可攻之,以腹滿便閉。里氣不行,故脈為之濡滯不利,非可比于遲則為寒之例也。若手足然汗出者,陽明熱甚。大便已硬。欲攻其病,非大承氣不為功矣。若汗多。微發熱。惡寒,則表猶未解,其熱不潮,則里亦未實。豈可漫與大承氣。遺其表而攻其里哉。即腹大滿不通,而急欲攻之者,亦宜與小承氣微和胃氣,而不可以大承氣大泄大下,恐里虛邪陷。變證百出,則難挽救矣,以下七條。于可攻證而更審其小便之多少。大便之溏硬。脈之實與不實。經之過與不過。熱之潮與不潮,而後從而治之,故知下法不可不慎也。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

    陽明病有潮熱者,為胃實。熱不潮者,為胃未實,而大承氣湯,有燥屎者,可與。初硬後溏者,則不可與,故欲與大承氣,必先與小承氣,恐胃無燥屎。邪氣未聚。攻之則病未必去,而正已大傷也。服湯後轉失氣者,便堅藥緩。屎未能出,而氣先下趨也,故可更以大承氣攻之。不轉失氣者,胃未及實。但初頭硬後必溏。雖小承氣已過其病。況可以大承氣攻之哉。胃虛無氣。脹滿不食。所必至矣。又陽明病能飲水者為實,不能飲水者為虛。如雖欲飲,而與水則噦。所謂胃中虛冷。欲飲水者,與水則噦也,其後卻發熱者,知熱氣還入于胃,則大便硬,而病從虛冷所變,故雖硬而仍少也,亦不可與大承氣湯。但與小承氣微和胃氣而已。蓋大承氣為下藥之峻劑。仲景恐人不當下而誤下,或雖當下而過下,故反復辨論如此,而又申之曰。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嗚呼。仁人之心,可謂至矣。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陽明下後,心中懊 而煩。胃中有燥屎者,與陽明下後,心中懊 。饑不能食者有別矣。彼為邪擾于上,此為熱實于中也。熱實則可攻,故宜大承氣。若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者,熱而不實。邪未及結,則不可攻。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譫語發潮熱。胃實之征也。脈滑而疾,則與滑而實者差異矣,故不與大承氣,而與小承氣也。若服一升而轉失氣者,知有燥屎在胃中,可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者,此必初硬後溏,不可更與服之。一如前二條之意也,乃明日不大便,而脈反微澀,則邪氣未去,而正氣先衰。補則礙邪,攻則傷正,故曰難治。便雖未通。豈可更以承氣攻之哉。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能食者,為胃熱而不實,不能食者,為胃熱而實,而胃實之證。小便數者,可攻。小便少者,則不可攻。得病二三日。脈不浮而弱,而又無太陽柴胡之證。知其病獨在陽明之表也。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不解,則里證復具,故雖能食,亦必以小承氣微和胃氣。至六日。熱漸成實,當更與大承氣一升,以盡其病也。若不大便六七日。于法當下,而小便少者,則水谷不分。知其初硬後溏。然雖不能食,亦不可便與攻法。須俟其小便利。屎硬。然後以大承氣與之。夫不大便而津液竭者,不可下。須俟其津液還入胃中,而大便自行。不大便而小便少者,亦不可下,必俟其津液遍滲水道,而後可與下法。蓋津液已竭而強攻之,則正虛不復。大便未硬而輒攻之,則邪去不盡。學人不可不審,而輕用下藥也。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太陽風寒外束。令人頭痛。陽明熱氣上沖,亦令人頭痛。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證者,知其熱盛于里,而氣蒸于上,非風寒在表之謂矣,故可與承氣湯下之。然熱盛于里者,其小便必短赤。若小便清者,知其熱不在于里,而仍在于表,當以桂枝湯發其汗,而不可以承氣湯攻其里也。若頭痛不除者,熱留于經,必發鼻衄,宜桂枝湯四字。疑在當須發汗句下,此條從太陽篇中移入。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汗出譫語。謂風未去表,而胃已成實也,故曰、有燥屎在胃中。又曰、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見胃實須下,而風未去表,則必過經而後可下。不然。表間邪氣。又將入里。胃益增熱,而語言錯亂矣。表虛里實,即表和里病之意。言邪氣入而並于里也。外台雲︰里病表和。下之則愈。汗之則死,故宜大承氣以下里實。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天之邪氣。中人則同,而人之髒氣。虛實則不同,此下三條,乃為陽明病之中虛不足者設也。

    陽明病當攻其熱,而胃中虛冷不能食者,則不可攻其熱。攻之則中寒益甚,而氣乃上逆,故必作噦。噦、呃逆也,以下不可攻之證。凡七條。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夫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

    陽明雖有可下之例。然必表證全無,而熱結在腸中者,方可攻之。若嘔多者,邪在膈也。心下硬滿者,邪未下于胃也。面合赤色者,邪氣怫郁在表也,故皆不可攻之。攻之則里虛而熱入。其淫溢于下者,則下利不止,其蓄聚于中者,則發熱色黃。小便不利,其或幸而不死者,邪氣竟從下奪而愈耳。然亦難矣。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脈遲者,氣弱而行不利也。氣弱不行,則谷化不速。谷化不速,則谷氣郁而生熱,其熱上沖,則作頭眩。氣上沖者不下走,則小便難,而熱之郁于中者,不得下行濁道,必將蒸積為黃,故曰欲作谷疸。然以谷氣郁而成熱,而非胃有實熱,故雖下之,而腹滿不去,不得與脈數胃實者同論也。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陽明病不大便,有熱結與津竭兩端。熱結者,可以寒下,可以咸軟。津竭者,必津回燥釋,而後便可行也。茲已汗復汗。重亡津液。胃燥便硬,是當求之津液,而不可復行攻逐矣。小便本多而今數少,則肺中所有之水精。不直輸于膀胱,而還入于胃府。于是燥者得潤。硬者得軟。結者得通,故曰不久必大便出,而不可攻之意。隱然言外矣。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前條汗多復汗。亡津液大便硬者,已示不可攻之意。謂須其津液還入胃中,而大便自行,此條復申不可攻之戒,而出蜜煎等潤導之法。何慮之周而法之備也。總之、津液內竭之人,其不欲大便者,靜以需之,其自欲大便者,則因而導之。仲景成法。後人可以守之而無變也。

    蜜煎導方

    蜜七合。一味。內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餳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捻作挺。

    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豬膽汁方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摶。大便則艱,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浮者陽氣多。澀者陰氣少,而趺陽見之,是為胃強而脾弱。約、約束也。猶弱者受強之約束,而氣餒不用也。脾不用而胃獨行,則水液並趨一處,而大便失其潤矣。大黃、枳實、濃樸,所以瀉令胃弱。麻仁、杏仁、芍藥,所以滋令脾濃。用蜜丸者,恐速下而傷其脾也。蓋即取前條潤導之意。而少加之力,亦傷寒下藥之變法也。

    麻仁丸方

    麻仁(二升) 芍藥(半升) 枳實(半升) 大黃(一斤) 杏仁(一升) 濃樸(一尺炙去皮)

    上六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如果你對傷寒貫珠集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傷寒貫珠集》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