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十六策 治軍第九

類別︰子部 作者︰諸葛亮 書名︰諸葛亮兵法

    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救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備,故含血之囊,必有爪牙之用,喜則共戲,怒則相害,人無爪牙,故設兵革之器,以自輔衛。故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佐,輔強則國安,輔弱則國危,在于所任之將也。非民之將,非國之輔,非軍之主。故治國以文為政,治軍以武為計;治國不可以不從外,治軍不可以不從內。內謂諸夏,外謂戎狄。戎狄之人,難以理化,易以威服,禮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黃帝戰于涿鹿之野,唐堯戰于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討有扈,自五帝三王至聖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凶器,不得己而用之。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後乃施其事。審天地之道,察眾人之心,習兵革之器,明賞罰之理,觀敵眾之謀,視道路之險,別安危之處,佔主客之情,知進退之宜,順機會之時,設守御之備,強征伐之勢,揚士卒之能,圖成敗之計,慮生死之事,然後乃可出軍任將,張禽敵之勢,此為軍之大略也。夫戰者,人之司命,國之利器,先定其計,然後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獲若鷹隼之擊物,靜若弓弩之張,動如機關之發,所向者破,而敵自滅。將無思慮,士無氣勢,不齊其心,而專其謀,雖有百萬之眾,而敵不懼矣。非仇不怨,非敵不戰。工非魯般之目,無以見其工巧;戰非孫武之謀,無以出其計遠。失計謀欲密,攻敵欲疾,獲若鷹擊,戰如河決,則兵未勞而敵自散,此用兵之勢也。故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懼。是以智者先勝而後求戰,暗者先戰而後求勝;臉者隨道而修途,敗者斜行而失路,此順逆之計也。將服其成、士專其力,勢不虛動,運如圓石,從高墜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無敵于前,無敵于後,此用兵之勢也。故軍以奇計為謀,以絕智為主,能柔能剛,能弱能強,能存能亡,疾如風雨,舒如江海,不動如泰山,難測如陰陽,無窮如地,充實如天,不竭如江河,終始如三光,生死如四時,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窮。故軍以糧食為本,兵以奇正為始,器械為用,委積為備。故國困于貴買,貧于遠輸,攻不可再,戰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則費。罷去無益,則國可寧也,罷去無能,則國可利也。

    夫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乓革,善守者不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堅甲銳兵,不足以為強。敵欲固守,攻其無備;敵欲興陣,出其不意;我往敵來,謹設所居;我起敵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敵,先擊其實。不知守地,不知戰日,可備者眾,則專備者寡。

    以慮相備,強弱相攻,勇怯相助,前後相赴,左右相趨,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也。故勝者全威,謀之於身,知地形勢,不可豫言。議之知其得失,詐之知其安危,計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慮之知其苦樂,謀之知其善各。故兵從生擊死,避實擊虛,山陵之戰,不仰其高,水上之戰,不逆其流,草上之戰,不涉其深,平地之戰,不逆其虛,道上之戰,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夫軍成于用勢,敗于謀漏,饑于遠輸,渴于躬井,勞于煩擾,佚于安靜,疑于不戰,惑于見利,退于刑罰,進于賞賜,弱于見逼,強于用勢,困于見圍,懼于先至,驚于夜呼,亂于暗昧,迷于失道,窮于絕地,失于暴卒,得于豫計。故立旌旗以視其目,擊金鼓以鳴其耳,設斧鉞以齊其心,陳教令以同其道,興賞賜以勸其功,行誅伐以防其偽。晝戰不相聞,旌旗為之舉,夜戰不相見,火鼓為之起,教令有不從,斧鉞為之使。不知九地之便,則不知九變之道。天之陰陽,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獲處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敵,不知其士,則不知其敵,不知其敵,每戰必殆,故軍之所擊,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五間之道,軍之所親,將之所厚,非聖智不能用,非仁賢不能使。五間得其情,則民可用,國可長保。故兵求生則備,不得己則斗,靜以理安,動以理威,無恃敵之不至,恃吾之不可擊。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以實侍虛,以生待死,以眾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來。整整之施,堂堂之鼓,當順其前,而覆其後,固其險阻,而營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此治軍之道全矣。

    鉞為之使。不知九地之便,則不知九變之道。天之陰陽,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獲處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敵,不知其士,則不知其敵,不知其敵,每戰必殆,故軍之所擊,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五間之道,軍之所親,將之所厚,非聖智不能用,非仁賢不能使。五間得其情,則民可用,國可長保。故兵求生則備,不得己則斗,靜以理安,動以理威,無恃敵之不至,恃吾之不可擊。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以實侍虛,以生待死,以眾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來。整整之施,堂堂之鼓,當順其前,而覆其後,固其險阻,而營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此治軍之道全矣。

    【譯文】

    治理軍隊、整頓軍備的目的是固守邊疆,鞏固邊防,挽救大的危機,維護國家的威勢和尊嚴。誅伐暴逆,這是使國家社稷永保、江山安定的辦法。

    所以國家除了應有的日常活動外,還應進行軍備建設,連那些弱小的動物都有爪牙,他們平時高興時共同嬉戲,發怒時相互用爪牙攻擊,人沒有銳利的爪牙可以互相搏斗,所以制造了兵器,用以自我保衛。因此國家以軍隊做自衛的輔佐手段,君主以群臣做幕僚,如果做為輔佐的軍隊或者幕僚強大,國家就安全,反之,國家就會有危難,關鍵在于領導部隊的將帥是否選用得當。

    能力低下的將領,不能統領百姓,不能考慮國家的利益,不是國家的輔佐,更無法主持軍政。所以,治國以文為主,治軍以武為大計,治國不能不從外部著手,治軍不能不從內部著手。所謂內部是指華夏諸族,所謂外部是指戎狄各族。戎狄等民族民性強蠻,難以馴化使其歸順,便可以用威武之勢使他們臣服,禮義有被使用的地方,威嚴也有能夠被施加的地方,所以黃帝與量尤大戰于涿鹿,唐堯與三苗戰于丹浦,舜討代有苗族,禹討伐有扈族,象三皇五帝這樣的聖明賢君,以德化教人,還要使用武力,所以,軍隊這種凶器,是不得己才能應用的。用兵的方法,要首先制定策略,然後再實施行動。用兵時,要考察天時與地利,調查人心的歸向,要不斷地進行軍事技能訓練,讓士兵熟悉各種兵器,明確賞罰的條件,鼓勵士兵英勇作戰,觀察敵人的戰術策略,察看道路的平坦與險要,掌握敵人的動向,區別安全與危險的可能情況,比較敵我力量對比,了解進退的有利時機,充分部署,做好戒備,加強進攻征討的力量與聲勢,盡量發揮士兵的積極作用,充分估計成功與失敗的可能,考慮到可能的傷亡,做好了上述準備,才可以領兵出征,展開進攻的攻勢,這就是用兵的大略。將領是三軍主帥,國家社稷的保障,在行動時,應該進行充分的準備,然後才能出兵打仗。將帥發布的命令應象洪水暴發般有雷霆萬鈞之勢,在出擊時應象鷹隼追逐獵物一樣迅速快猛,安靜時象弓弩蓄機待發,行動時要象射出的利箭,使敵人無力招架,自取滅亡。如果將帥沒有周密的思慮,士兵也沒有強大的氣勢,上下不齊心,只是憑借個人的計謀辦事,就是領導了百萬大軍,敵人也不會產生畏俱。不是敵人就不要去怨恨,不要去戰斗,工匠沒有魯班那樣的眼光就無法做出精巧的作品。將帥沒有孫武那樣的謀略,也就無法對戰爭進程作出籌劃。在作戰時,作戰的計劃越機密,殲滅敵人就越迅速,俘獲敵人時要象鷹出擊一樣,作戰時要象河水決堤一樣,使部下沒有耗費太多的精力,敵人就自然地被打敗了,這就是用兵之勢。因此,善于作戰的人即使遇到了困難也不會氣餒,善于在戰斗中尋找時機克敵制勝的人即使遇到了強大的敵人也不會懼怕,明智的人事先已經有了勝利的把握然後才領兵作戰,平庸的人則是先作戰然後再試圖在作戰中求勝,善于克敵致勝的人順著進軍的道路進行修補,常常失敗的人則總是為了尋求捷徑而失去前進的方向,這是成功與失敗的區別所在。用兵之勢還在于,將帥應具有一定的威嚴,部下應盡量發揮自己的力量,向敵人發起進攻時,不能輕易地改變攻勢的力量,要象圓圓的大石頭從高空落下一樣有威勢,所向披靡,使敵人失敗,沒有挽救的機會,使自己前後無敵,取得徹底的勝利。因此,將帥統領的軍隊應該以出人意料的計劃做為謀略,應該有絕妙、高超的智慧,剛柔並濟,強弱皆能,能屈能伸,發動的攻勢象暴風驟雨一樣的迅猛,統帥的三軍還要象平靜的江海一樣悠然自得,擺開的陣勢象泰山一樣的穩固,行蹤還要秘密,使敵人對我方的計劃無法測知,在調動兵力時,使兵力像天地一樣廣泛、充實,象江河一樣無窮、無盡,像日、月、星辰一樣有始有終,像春夏秋冬的四季規律一樣,犧牲得當,盛衰得體、在戰法上,奇襲與常規戰法互相配合,變化無窮。將帥用兵時還要以糧食為本,有充足的糧餉,作戰時用奇襲與常規戰法互相配合的戰術向敵發起進攻,要運用適合于作戰的兵器,並有充足的後援準備。國家的經濟生活因為物價上漲而國力困乏,因為長途的運輸糧餉而貧困,所以在作戰時,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連續作戰,以免士氣低落,要量力而行,不能無故地浪費人力、物力、財力。減少沒有任何利益的行動,國家就可以安定下來,避免無謂的消耗,國家就會得到很多的好處。善于進攻的人能夠使敵人無法防守,善于防守的人能夠使敵人無從進攻。因此,善于進攻的人不依賴兵器,善于防守的人也不依賴于各種防御工事,所以盡管敵人的城牆很高大,護城河很寬深,也不能認為是牢固不可攻破,敵人有堅固的皚甲,銳利的兵器,也不能認為是強大不可戰勝。當敵人想要固守時,就要進攻敵人沒有防備的地方,敵人想要在陣前較量,就要進攻敵人沒有意料到的地方,當我方撤退,敵人進攻時,要謹慎地選擇可以停留的地方,當我方進攻敵軍陣地時,要選擇敵人力量薄弱的左右兩翼做為進攻目標,兩軍陣前交鋒,要選擇敵人關鍵的部位進行攻擊,在暫不了解自己所能憑借的地勢時,還沒有選擇好作戰的時機時,要多設計幾套作戰計劃,不能只做一種形式的戰斗準備。用周密的考慮做準備,強弱互相搭配,勇敢怯懦互相協助,前後互相跟隨,左右互相偕行,就好像常山上的蛇,首尾連在一起,這就是救兵的方法。欲克敵制勝的將帥應具有自身的威嚴、有相應的計謀,了解作戰形勢,對各種情況預先作下了準備。應該能分析戰局,比較敵我雙方的優勢與劣勢,引誘敵方出擊以觀察其兵力部署情況,並能綜合各種情報,判斷對方敵人的多寡,采取行動之前要了解敵人的戰斗力的強弱,偵察敵方將士的戰斗情緒。以計謀試探敵人的防守情況。

    作戰時應佔據有利的地勢,避實擊虛,在山陵作戰,不要從低處向高處仰攻,在水上作戰,不能逆水向上流進攻,在草地上作戰,不可以向草茂密的地方深入,在平原作戰,不要朝有村落的地方進攻,在道路上作戰,不可把部隊散開,以免陷入孤軍作戰的境地。這五點就是利用銳利的兵器,佔據有利的地勢以奪取勝利的原則。在作戰的問題上,能夠乘勝追擊敵人就會勝利,泄露機密就會失敗,遠途出征長途運輸會使士兵饑饉,缺少水源會使士兵焦渴,意義不大的行動會消耗士兵的精力,過于平穩安靜會使人喪失警惕,戰爭突然停止就會使人產生疑懼,貪圖小利會使人容易困惑,刑罰過度會使人消極,賞賜得當會使人深受鼓舞,被對方逼迫就會膽怯,乘勝追擊就會佔據優勢,被敵人包圍就會產生動搖,先鋒部隊容易產生恐懼心理,夜間的呼叫聲容易引起混亂,在黑夜中行軍會亂了秩序,迷失方向會影響整個戰局,處于困境會被敵人追擊,突然被敵人襲擊會失敗,事先準備好作戰方案就會勝利。因此,設立旗幟來吸引士兵的注意力,敲擊金鼓來吸引士兵的听力,用刑罰來統一士兵的心,公布軍令使全軍上下團結一致,用獎賞來鼓勵士兵立功,用誅伐來防止士兵的投敵叛國。白天作戰不容易傳令,所以用旗幟來指揮作戰,夜間作戰不容易言清方向,就用火把和鼓聲來指揮作戰,士兵不服從法令,就會受到刑罰,不了解九種戰場的地形的便利條件,也就不了解其變化的規律,天時、地勢、人心,是求得作戰勝利必須了解的三個問題。了解自己的將士也就能了解敵人,不了解自己的將士也無法了解對方,在不了解敵軍的條件下作戰是一定要失敗的,所以用兵作戰,應首先了解自己的將士。關于偵察敵情和反敵諜的方法,一般被軍中將帥所厚愛,是軍事行動中必須的手段。但是,這種方法在運用時,不是聖明聰慧的將帥是不能使用的,不是仁義、賢良的將帥也不能利用。用這種方法了解了敵人的情況後,民心可用,國家的安全就有了保障。所以,要想使軍隊在戰爭中勝利就要在平時做好準備,不到不得已時不決一死戰,平靜時求穩妥,戰斗時則要有威勢,不立足于敵人臨陣不來應戰,而立足于自己不可戰勝。作戰時,要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以實侍虛,以生待死,以眾待寡,以旺待衰,以伏侍來,使自己佔據有利的條件。要揮舞拄旗,井然有秩序,要擂響戰鼓,有宏大的氣勢,表面上讓敵人認為是在正面交戰,實際上是要擾亂敵人的後方,要固守險要的地勢,而表面上是不經意的,要用小的利益引誘敵人上當,實際上卻要狠狠地打擊敵人,這樣,用兵的理論就完備了。

    【解析】

    這是《便宜十六策》中,唯一一篇專門論述軍事問題的文章。《將苑》的五十篇文章,對軍事問題已有詳盡的論述,這里又再次論述,從內容上看,並非重復,這篇文章是提綱契領地綜述軍事問題,而且是從治理國家這個高度上宏觀地論述軍事防務問題,所以和《將苑》中的文章分別論述戰略戰術等具體軍事問題不一樣。當然,文章中對戰略戰術方面的論述,《將苑》中已有專文詳細論述,這里也不必多作分析,而只分析其幾個基本點。

    文章首先論述了國防之必要、建設好軍隊的重要以及軍隊的任務。文章指出,軍隊是”存國家安社稷之計”,一句話就概括出了國防的重要與軍隊的對外對內任務,說明了它是國家存亡的關鍵,是社會安定的保障,是國家機器不可缺少的部分。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才能保證國家的安全安接著,文章論述了治軍的著眼點︰“治軍不可以不從內。”明確指出軍備必須首先著眼于國內,只有內部安定,才能威服外夷。

    文章以較大篇幅論述了治軍與用兵之道,包括將帥之配備、軍隊的訓練、用兵打仗的戰略思想、戰術問題、帶兵問題、後勤保障問題等等,涉及到用兵的方方面面,很有參考價值。


如果你對諸葛亮兵法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諸葛亮兵法》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