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十六策 思慮第十五

類別︰子部 作者︰諸葛亮 書名︰諸葛亮兵法

    思慮之政,謂思近慮遠也。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故君子思不出其位。

    思者,正謀也,慮者,思事之計也。非其位不謀其政,非其事不慮其計。大事起于難,小事起于易。故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是以九重之台,雖高必壞。故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後。是以秦穆公伐鄭,二子知其害;吳王受越女,子胥知其敗;虞受晉璧馬宮之奇知其害;宋襄公練兵車,目夷知其負。凡此之智,思慮之至,可謂明矣,夫隨覆陣之軌,追陷溺之後,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業,不及堯、舜之道。

    夫危生于安,亡生于存,害生于利,亂生于治。君子視微知著,見始知終,禍無從起,此思慮之政也。

    【譯文】

    君主對國家興亡的思慮要涉及到眼前及長遠的問題。孔子說,沒有長遠的考慮,就一定看不到眼前的憂患。所以,君子在思考問題時不會超出自己所處的地位和職權範圍。所謂的“思”是指尋求正確的謀略,所謂的“慮”

    是指反復思考,制定所思事物的計劃。不在這個位子上就不考慮這個位子上的事情,不是這個事情就不考慮使用這樣的計謀。對重大的事物應首先從難處著手,對相對細小的事情就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因此,在思考某事帶來的利益時還要考慮事物本身帶來的損害,要想事物成功的同時,還要考慮可能引起事物失敗的因素。象天一樣高的台子也會容易倒塌,所以向高處仰望時不能忽視下面的根基,向前方瞻望時也不要忽視了後方,戰國時秦穆公討伐鄭,百里溪和蹇叔就已經預見了秦軍在長途跋涉之後必定失敗;吳王接受越國進獻的美女西施和許多珍寶時,伍子胥就已經看到了吳王在對待越國問題上失誤;虞王接受了晉國的璧玉駿馬,宮之奇就知道了這樣做的害處;宋襄公以小國之力練兵求霸業,公子目夷就知道這樣會引火燒身。上述種種典型事例,可以看到百里溪、蹇叔、伍子胥、宮之奇、目夷他們的思慮是明智的。已經有了前車之鑒,仍然重蹈覆轍,效仿已經失敗的行為,到底會得到什麼呢?所以,秦雖然完成了霸業,但卻沒有堯、舜的辦法好。危險在安逸中產生,死亡在存在中產生,混亂在治理中產生。明智的人看到事物的細微之處就可以了解其中的實質,看到事物的開端就知道了事物的結局,這樣災禍就沒有產生的地方和機會,這就是思慮的道理。

    【解析】

    對“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非其位不謀其政”,“思微見著,見始知終”等名言,論述的內容十分豐富,十分重要,“長盛不衰”。凡事必須有遠見卓識,要有周密的預謀,即周密的計劃,才能做得圓滿,取得良好的效果,這個道理並不難懂,但是下面一段話就不是人人都懂得,更不用說都做到了。這段話說的是︰“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

    這是一段充滿辯證法的高見,告訴人們如何去思,如何去慮,思什麼,慮什麼。人們做計劃,謀事情,往往只考慮有利條件,只想美好結果,而不大想,或不能充分想到不利條件,不去想到失敗,所以常常在遭到預想不到的挫折時,就手足無措,無法戰勝困難,遭致失敗。一旦失敗,又缺乏承受能力。

    諸葛亮強調“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實在是高見,值得每一個做計劃的人深思。為了引起讀者重視,作者還列舉了歷史上不少教訓,使論述更加深刻。


如果你對諸葛亮兵法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諸葛亮兵法》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