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佛說法于 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
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繞,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
于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
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時。”
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並師子座,置于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繞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繞七匝,于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于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復坐,即皆受教,眾坐已定。
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為乎?”
“唯然,已見。”
“于汝意雲何?”
“世尊,我睹其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何香?”
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
于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阿難言︰“此所從來?”
曰︰“是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取佛余飯,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住當久如?”
維摩詰言︰“至此飯消。”
曰︰“此飯久如當消?”
曰︰“此飯勢力,至于七日,然後乃消。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台觀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但于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而虛空無若干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慧無若干也。
“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陀。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
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
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于聲聞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難,汝等舍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闢支佛于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舍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度眾生故,隨其所應現佛國異。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于彼土,當念如來。”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舍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常揮謁納惴 D釧承校換ア終 幌 恢種釕聘 抻釁Q幔恢境0滄。 獎慊叵潁磺蠓 恍福 搗ㄎ蘗擼磺詮┬罘穡 嗜 藍 匏 罰揮謚釗偃瑁 奈抻竅玻徊磺崳囪⑶ 囪 綬穡歡櫸襯照擼 罘 睿揮讜獨肜鄭 灰暈 螅徊恢 豪鄭 詒死鄭輝謚鐸 緄賾 耄揮諫 樂校 繚骯巰耄患 辭笳擼 剖ο耄簧嶂釧 校 咭磺兄竅耄患 俳淙耍 鵓然ゾ耄恢畈 廾郟 改趕耄壞榔分 ﹥焓糲耄環 猩聘 抻釁胂蓿灰災罹還 鮮沃 攏 杉悍鶩粒恍形尷奘 咦閬 茫懷 磺卸瘢 簧懟 猓簧 牢奘 舛 杏攏晃歐鷂蘗康攏 徑 瘓耄灰災腔勱# 品襯趙簦懷 酢 紜お耄 篩褐諫 朗菇饌眩灰源缶 莘 Q 懷G笪弈睿 迪嘀腔郟恍杏謔蘭浞ㄉ儆 悖 誄鍪蘭淝籩 捫幔 簧 蘭浞 徊換低 欠 芩嫠祝黃鶘褳 郟 賈諫 壞媚鈄蒝G 挪煌 簧票鷸罡 現諫 桑灰岳炙當紓 莘ㄎ薨 瘓皇 頻潰 芴烊爍#恍匏奈蘗浚 筇斕潰蝗扒 搗 嫦蒼奚疲 梅鷚羯 簧懟 饃疲 梅鶩 牽簧鐶奚品 凶 ゅ灰源蟪私蹋 善腥 恍奈薹乓藎 皇Z諫啤P腥鞜朔 敲 腥 瘓∮形 br />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觀于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于無我,而誨人不倦;觀于寂滅,而不永滅;觀于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于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于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觀于空無,而不舍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諸正士,菩薩以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于佛及此經法,並諸菩薩已,稽首佛足,嘆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譯文︰
這時候,佛祖在毗耶離城庵羅樹園中演說正法。園林一下子變得開闊起來,而且處處顯得更莊嚴更美麗,整個法會場所籠罩在金色之中。
阿難便請教佛祖︰“世尊,因為什麼緣故,這些園林一下子開闊了,處處都有一片金色?怎麼會有這樣的吉瑞景象呢?”佛祖答道︰“阿難!維摩詰居士及文殊師利,還有那些恭敬環繞他們听說法的會中大眾,將要起心來我這里了。所以先顯示這些瑞象哩。”
這時候,維摩詰便對文殊師利說,可以先去拜謁佛祖,與在場的諸菩薩眾頂禮供養世尊。文殊師利說︰“好呀!走吧!這正是合適的時候哩。”維摩詰于是憑藉他的神力,輕輕將諸菩薩及佛之弟子等大眾,連同他們的師子寶座置于右掌上,然後便前往佛祖所在的庵羅樹園。到了那地方,又將他們放到地上。向佛祖俯身致禮,以頭面觸佛足面,再右行而繞佛七匝,凝心合掌,退立一邊。所有的佛之弟子、大梵天王、帝釋天等,也都起身離座,以頭面觸佛足面深加禮敬,然後也退立一邊。于是佛世尊依慣常的儀禮對諸菩薩大眾一一宣慰,讓他們各自就座。
所有大眾按如來吩咐坐定之後,佛祖便問舍利佛︰“你看見了菩薩大土維摩詰所行的神力了嗎?”舍利佛答︰“是的,看見了。”又問︰“你有什麼感想?”舍利佛答道;“世尊,我看見不可思議的神通力呢。簡直不是我能預想的,也不是我所能測度的哩。”
這時候,阿難便告訴佛祖︰“世尊,我聞見了往昔從未有過的芳香哩。這是什麼香呢?”佛祖便對阿難說︰“這香是從這些菩薩身上的毛孔中散發出來的芳香啊!”于是舍利佛便對阿難說︰“我們的身上的毛孔中也有香味溢出哩。”阿難問︰“這香從何而來呢?”舍利佛答道︰“維摩詰以其神力往眾香國乞得香積佛用齋的剩飯。凡在維摩詰居室得食此飯的,一身毛孔都會散發這種香味。”阿難便轉而問維摩詰︰‘這香味能維持多長時間?”維摩詰居士答道;“直到這飯給消化完為止。”又問︰“多長時間這飯才能消化完?”答到︰“這香飯的力量能持續七天哩,這之後便肖化完了。還有,阿難,若聲聞小乘修習者未得阿羅漢果,那他只須食用這香飯,便入正位而得正果了。然後,香飯的力量才消化掉哩;若食此香飯的人本來已得阿羅漢果,那麼,他的心則得了解脫。然後,這香飯的力量才消化掉哩;若有未發心求大乘的人食此香飯,直到他起意求無上菩提道心,這香飯的力量才消化掉哩;若已發心求大乘道的人食此香飯,那他直到得了諸法不生不滅的無生忍認識,這香飯的力量才消化掉哩;若已經得無生法忍的人食此香飯,那他便會到僅差一生而候補佛位的階次,這之後,香飯的力量才消化掉哩;這香積佛的齋飯于是便能滅除—切煩惱眾毒,然後才消失其能力。”
阿難對佛說︰“世尊,真正前所未有哩。這香飯有能力完成眾生向道修佛的事業喲。”佛祖便說︰“確實是這樣的,是這樣的,阿難,好多東西都能有助于向道修佛的事業。如象佛國淨土,有大光明能起這作用;又如象諸菩薩以示現神跡而作修佛事業;又如象諸佛如來以化身教誨眾生而作修佛的事業;又有以菩提樹之覺悟相而作修佛的事業;有以佛祖之衣物臥具等引人敬信之心而作修佛的事業;有以飯食供養眾生而作修佛的事業;有以園林台觀的妙好等莊嚴相而作修佛的事業;有以顯示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之果報身而作修佛的事業;有以佛之光明身而作修佛的事業;有以虛空無相的法身而作修佛的事業。眾生應該以這些作為因緣,循此而進入佛教的律儀。
“另外,也還有以夢境、幻人、虛影、空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陽焰等作為譬喻而成就修佛事業的;又有以音聲、語言、文字作為表達而成就修佛事業的;又有以清淨佛土、寂寥境界;無言說顯示、無思想觀念、無行為造作等從反面成就修佛事業的。所有這些方式,阿難呀,都是諸佛如來的表現,都是或積極或消極的手段。這一切所作所為,全都是在成就修佛的事業。
“阿難,正因為有天魔、死魔、欲魔、煩惱魔四種,有八萬四千種不同煩惱門在擾亂折磨眾生,諸佛如來才因勢教化,以上面這些方式來成就眾生修佛事業。這也就叫做入一切諸佛的法門。凡修習菩薩進入此法門的,如果看見了任何清淨妙好的佛土卻不因此喜不自勝,不貪著,不自傲;如果看見了任何污穢不淨的國土,也不因此憂愁煩惱,無障礙,也不氣餒;而只是對于十方世界諸佛生出清淨心意,歡喜恭敬的情感前所未有。心中明白︰諸佛如來從根本上說功德是平等無別的,僅僅為了教化不同的眾生,才向我們顯現了染穢清淨各不相同的國土。阿難,你看那諸佛的國土可以有許許多多,但若看虛空呢?廣漠無邊,無法分別,唯有一種境界。以這種方式來觀看佛的色身,可以分辯出無限多的形色來,但若從無礙智慧上著眼,只有無可分辯的唯一性了。
“阿難,諸佛如來可以有種種差異性,表現在色身、威儀、種性等方面;表現在持戒、修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等法身差別方面;表現在十力、四無所謂、十八不共法等功德差別方面;表現在大慈大悲、行住坐臥的風範、住世壽命、說法教化而成就眾生的方式、清淨佛國的形象差別、所具佛法的差別等等。但所有這些都有共同的平等的唯一性,這叫三藐三佛陀,亦即正遍知;也叫多陀阿伽度,即如來,也叫佛陀,亦即覺悟。
“阿難,如果我詳盡地解說這三個詞的涵義,你的壽命那拍有一劫那麼長,恐怕也听不完哩。即使三千大干世界中的一切眾生,都與阿難一樣最能多聞博識,並且有憶念總持,絕無忘失的能力,壽命也有一大劫那麼長,恐怕仍然不能听完這三個詞的涵義哩。阿難啊,正如前面所說的,諸佛如來的無上正等正覺是沒有邊際和極限的,也是任何智慧辯才不能測度窮盡的。”
阿難答道︰“世尊,從今以後,我絕不敢自以為多聞第一了。”佛祖對阿難說︰“也不要因此便生出妄自菲薄的意思。為什麼這樣說?我說的是︰你在聲聞大眾中最為多聞博識,並不是說在菩薩大眾中。姑且說到這里。阿難,有智慧的人,不要以有限度的眼光去衡量渚菩薩。任何大海深淵尚可測量,唯菩薩的禪定、智慧、總持佛法能力、不可抵御的辯才等等功德,卻是不能測度的。阿難,你們舍置一邊未加踐行的菩薩道作為。維摩詰藉其神通力一下子便顯示出來了,但對于一切聲聞和獨覺之小乘人來說,這是那怕在百千劫中,盡其所能也無法完成的呀!”
這時候,所有從眾香國來此婆娑世界的菩薩便向佛祖合掌問訊說︰“世尊呀,我們乍見此國土時,曾有輕賤的意思,現在倒有些後悔自責了,不再認為此土低劣了哩。為什麼呢?諸佛如來的方便示教之力本來不可思議,為了度化眾生,各各隨眾生的根器機緣而顯示不同的佛土。盡管如此,世尊,但願您能多少給我們賜教,讓我們奉些微佛法回到眾香園國土時,也能常念此土如來吧。”
佛祖于是告訴這些菩薩說︰“你們應該修習有盡法門和無盡法門二者。什麼是有盡?指的是有為法。什麼是無盡?指的是無為法。如果是修菩薩道的行者,則應放棄斷絕有為法,同時又不拘泥貪著于無為法,這叫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什麼是不盡有為、不住無為呢?就是不背離大慈,不舍棄大悲,深刻發動追求無上道的願心並時刻不忘求一切智;教誨化導眾生,永無厭倦的情緒;經常記持實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菩薩爭取眾生的四攝之法;為護持佛教正法,不惜捐軀失命;廣泛地培植善行的根苗,永無厭足;常懷行善度生的弘大志願,並不失時機地將功德回向眾生;孜孜不倦地追求佛法;誨人不倦地施與佛法;殷勤不倦地供養諸佛;有意投入生死輪回而無所畏懼;對于世間的榮辱泰然處之,無憂無喜;對于未入佛道的人不加輕視;對于修學佛道的人敬之若佛;對于墮煩惱中受苦無量的眾生,盡力啟發他們的正確知見;不以出家離欲的快樂為珍貴;對自己的法樂不耽迷,對他人的法樂能隨喜;在禪定中不貪禪悅,能思念眾生處地獄之苦;住生死世間,能思念修道園林的寂靜;遇見有人前來求施舍,能視之若良師益友;一切身、命、家、國均能舍棄,唯于一切智悉心守護;見有人毀犯禁戒,便生救護之心;以六度波羅蜜為如來法身的父母;以三十七道品之法為妻兒手足;促進增長善根,永無邊際界限;以一切佛國的美好事物,裝飾成就自己追求的淨土;以佛法作無限的施舍,最終得如來具有的大人相和隨形好;斷除一切惡行,得身口意三業清淨;為眾生的緣故住生死無數的大劫中,始終勇猛無畏;听說佛有無量功德,立志追求永無倦意;以智慧之劍,斬破煩惱之賊;出入于五蘊、十八界、十二入所成的生死輪回,擔負著眾生離苦,使得解脫的義務;勇猛奮斗,摧伏一切魔障;常修無念,以無相智慧為目標;雖然少欲知足,但不至于放棄了對世間的關懷;雖然保持超然出世的風範,但仍能隨隨順世俗;能行神通,目的在啟發眾生智慧;具有听聞即不忘失的念總持能力,善于依據眾生不同的悟性根器而斷除他們的疑惑;以能說善辯的才能,演論佛法沒有滯礙;行清淨無染的十善道,得為人與天的福報;修習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開闢通往梵天的道路;勸請如來說法,隨聞法而喜並作稱贊,得果報而自己也有佛的音聲;由修身口意三種善業而具有佛的威德儀相;由深修善好功德,所作所為便高尚而美好;以大乘佛教的原則,成就行菩薩道的比丘;心中常警惕不失,所以不會漏過任何修善的可能性。能夠實踐以上的宏法利生的行為,就稱作菩薩不盡(棄)有為。
“什麼又叫菩薩不住無為呢?是說菩薩修學空解脫門,而亦執著于空法,以空法為空,所以稱不證空;修學無相無著的法門,但不執著于無相與無作,所以稱不證無相無作;修學諸法緣會而有,本無生起,但也不執著無起;觀照諸行無常,但仍然修善不斷;觀照世間一切眾生痛苦,卻並不厭惡生死世間;觀照諸法無我,卻仍然悉心教誨眾生,沒有厭倦;艦照涅磐寂滅,卻不肯安住寂滅;觀照離欲貪,離煩惱,離諸法性空,卻不遠離修身心兩方面的善行;觀照諸法不去不來,故無所歸,但卻一心以善法為歸趣;觀照一切法不生不滅,但卻在世間生滅中承當宏法利生的責任;觀照如來出世法無漏清淨,卻並不斷絕對世間諸有漏行為的引導;觀照法性無業故沒有修行,但仍以佛法指導眾生行業;觀照一切諸法本性空無,仍然不肯放棄救助眾生的大悲之心;觀照由無為法而取證涅磐的道理,但不象小乘那樣,由無生滅入證涅磐;觀照諸法本來虛幻,無堅牢可言,無人我可言、無主體可言、無表相可言,但只要度盡一切眾生的本願未獲滿足,菩薩便不會放棄對福德、禪定和智慧的修習。能修習以上這些法門,便稱作菩薩不住于無為。
“由菩薩具有福德,所以並非滯留于無為境界;由菩薩具有智慧,所以並未放棄有為法世間;由對于眾生懷大慈悲,所以並未滯留于無為境界;由為了滿足本願,所以並未放棄有為法世間;由為了采集法藥療治三毒,所以並未滯留于無為境界;由為了隨眾生病而施法藥,所以並未放棄有為法世間;由知道眾生有病患,所以並未滯留于無為境界;由為了滅除病生病患,所以並未放棄有為法世間。
“諸位有德君子,菩薩因為修持這些法門,不放棄有為法世間,又不滯留于無為境界,這便叫盡無盡解脫法門;你們也應當修持這種法門啊!”
這時候,所有在場眾香國菩薩听佛祖這樣說法,都極為欣喜,便以種種妙好的鮮花,種種的色彩,種種的芳香,遍撒三千大千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供養此處所說的佛法,供養所有法會上的菩薩大眾。然後俯身致禮,以頭面觸佛足面,稱頌贊嘆前所未有,都說︰“唯釋迦牟尼佛,才能在此娑婆世界行善巧方便,導化眾生。”這些話才說完,眾香國來的菩薩便都消失了,回到他們自己的香積佛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