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瘟疫九傳 三陰寒痧辨

類別︰子部 作者︰清•吳坤安 書名︰傷寒指掌

    凡三陰癥。吐瀉並作後即轉筋。未瀉時腹不痛。瀉後腹微痛。惟顙中與鼻尖。有冷汗如珠。又指尖羅頂有直縫。羅頂低凹者。邪即下陷。不可救藥。初起時。宜飲以姜汁。切忌茶湯甜物。

    下咽即死。再進附子回陽湯。外治用挑痧法。縮腳法。灸臍用雷公散。俱有救死回生之妙。

    凡治霍亂。宜戒谷食以清胃。惟宜蕎麥、蘆稷炒熟作湯。用以代茶。既有去邪逐穢之能。又有養胃和中之妙。但蕎麥性涼通利。熱實之癥為宜。蘆稷性溫和中。中氣虛者尤宜。

    傷津嘔逆 凡霍亂大吐後。暑濕穢邪已去。胸中通泰。而干嘔大渴。舌中心絳燥無苔者。此津液消耗也。急宜鮮生地、釵石斛、麥冬、花粉、北沙參、綠豆皮之類養之。

    霍亂轉筋 不拘因寒因暑。總加木瓜于藥內。邪去。轉筋自止。若吐瀉已停。而筋尚轉。是耗其津液而然也。宜養液舒筋。如鮮生地、花粉、鉤藤、米仁、木瓜之類。

    陰霍亂 凡霍亂。實熱癥。皆中焦胃病。寒癥。即胃傷生冷。太陰感寒是也。治法俱見前。陰霍亂者。乃少陰癥。初起吐利。脈沉伏。手足冷。其舌形胖嫩。淡紅不渴者。是也。四逆湯、理陰煎之類。察其宜剛宜柔。投之。如見舌苔紫色而干。口渴干嘔者。

    當以金水六君煎和之。如見舌形胖嫩而色黑滑者。是太陰中寒。理中癥也。不可認作少陰。凡治太陰。

    藥宜剛燥。治少陰。藥宜溫潤。

    有少陰傷寒。先從吐瀉而起。但看舌形紫色無苔。或舌中微白。而四畔色絳。六脈沉細。似寐非寐者。即是少陰傷寒。治當益陰和中。不可作霍亂治。凡病起吐瀉。

    而舌上有苔。或黃或白者。方是霍亂。否則 疹未透也。緣二癥中有濕熱之邪。故生苔。少陰乃虛癥所發。故舌但紫絳或淡紅而無苔。臨癥者辨之。

    凡霍亂吐瀉。發于夏秋之間。固宜察其暑濕穢食之邪為治。若治之不效。或兼嘔吐煩悶。脈伏足冷之癥者。又當察其是否 疹痰飲。不可草率也。

    干霍亂 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腹痛欲死。俗名絞腸痧是也。急用淡鹽湯。或蔥礬水。用鵝羽探吐。得吐則生。不吐則死。吐後方用理氣和中清疏之劑。隨癥治之。

    如已成閉癥。神昏不語。放痧、刮痧等法。俱不效者。急以鹽填滿臍孔灸之。不計壯數。

    干霍亂。神昏不語。形脫者不治。如開聲神清。但吐瀉不得。絞腸痛欲死者。急用探吐法。並放痧、刮痧之法。毒瓦斯以下行為順。景岳刮痧法妙。

    如見痞滿燥實。臍旁硬痛不可忍者。下癥也。急以承氣湯下之。此以提吐為逆。達下為順也。

    凡干霍亂。神昏不語。而形脈不脫者可治。脈伏而形神不失者。亦可治。或按穴放痧。或背心刮痧。再以川郁金、石菖蒲、廣藿梗、滑石粉、通草等煎湯。沖入西黃二分。投之。

    干霍亂。昏神不語。六脈沉伏。是否兼火當清者。是否兼寒當溫者。但察其唇齒舌苔之燥潤以別之。

    干霍亂。大痛難忍。大汗大渴。舌黃燥刺。用黃連絞水服之。汗止者生。汗不止者死。

    霍亂發燥 地漿水冷服之。

    絞腸痛 蕎麥湯冷服之。

    嘔吐不休。環頭蘆稷湯冷服之。

    霍亂腹痛。行氣逐穢藥不效者。飛鹽點湯冷服之。

    探吐法 以陰陽水對沖。先以刀燒紅。置鹽一撮于刀上。即以熱鹽沖水中。和勻。

    令病患飲之。居密室中。以布袱拴緊其腹。將鵝羽探吐。得吐則生。不吐則死。如醒時切不可與粥飲。與之立死。不可與熱湯。與之則心閉而死。


如果你對傷寒指掌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傷寒指掌》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