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遺尿,目瞑口開,面亮汗油,陽飛欲脫,無藥力挽,擬參附湯法,加入童便,圖元真接續耳。(陽脫)
又 子丑為陰陽交界之時,更逢霜降,正不相續,後現脫象,進兩攝陰陽方。
參附湯加五味子。
又 陽回,汗止神甦,無如陰液欲涸,心熱渴飲,姑救胃汁。
人參 麥冬 五味 茯神 建蓮
又 腎真未全收納,便溺自遺,無如咽燥喉痛,陽雖初回,陰氣欲盡,難進溫熱之補,大意收攝真陰為治。
人參 麥冬 五味 熟地炭 茯神 遠志炭 菖蒲根
又 胃虛,客氣上逆為呃噫,痰帶血腥,咽中微痛,用鎮攝法。
人參 熟地 北味 茯神 青鉛
周 脈革無根,左尺如無,大汗後,寒痙,頭巔痛,躁渴不寐,此屬亡陽,平昔飲酒少谷,回陽辛甘,未得必達,有干嘔格拒之狀,真危如朝露矣,勉議仲景救逆湯,收攝潰散之陽,冀有小安,再議治病。
救逆湯加參附。
徐 恰交第七日,鼾聲呵欠,目瞑煩躁,診脈微細而促,此皆二氣不相接續,衰脫之征最速,是清神熄風方法,難以進商,急固根蒂,仿河間地黃飲。(陰陽並虛)
熟地 附子 蓯蓉 萸肉 杞子 遠志 菖蒲 川斛
黃 腎脈不得上縈,肝風突起掀旋,呵欠鼾聲,口噤汗出,陰陽不續,危期至速,地黃飲子極是。
熟地炭 萸肉炭 川斛 天冬 淡蓯蓉 牛膝炭 五味 遠志 茯神
飲子煎法。
凌 脈大不斂,神迷囈語,陰陽不相交合,為欲脫之象,救陰無速功,急急鎮固陰陽,冀其甦息。
人參 茯神 阿膠 淮小麥 龍骨 牡蠣
又 陰液枯槁,陽氣獨升,心熱驚惕,倏熱汗泄,議用復脈湯,甘以緩熱,充養五液。
復脈去姜、桂,加牡蠣。
又 胃弱微嘔,暫與養陽明胃津方。
人參 炒麥冬 炒白粳米 茯神 鮮蓮子肉 川斛
又 人參(秋石水拌烘) 熟地炭 天冬 麥冬 茯神 鮮生地
又 秋燥上薄,嗽甚微嘔,宜調本,兼以清燥。
人參(秋石水拌烘) 麥冬 玉竹 生甘草 南棗 白粳米
又 安胃丸(二錢),秋石拌人參湯送。
某(氏) 脈如雀啄,色枯氣促,身重如山,不思納谷,乃氣血大虛,慮其暴脫。
人參 生地 阿膠 麥冬 炙草 左牡蠣
又 補攝足三陰。
人參 熟地炭 棗仁 茯神 五味 鮮蓮子肉
朱(氏) 久損不復,真氣失藏,交大寒節,初之氣,厥陰風木主候,肝風乘虛上擾,氣升則嘔吐,氣降則大便,寒則脊內更甚,熱則神煩不寧,是中下之真氣杳然,恐交春前後,有厥脫變幻,擬進鎮逆法。
人參 生牡蠣 龍骨 附子 桂枝木 生白芍 炙草
艾 自半月前,寒熱兩日,色脈愈弱,食減寢少,神不自持,皆虛脫之象,議固之澀之,不及理病。
人參 生龍骨 牡蠣 桂枝 炙草 南棗肉
又 脈神稍安,議足三陰補方。
人參 砂仁末炒熟地 炒黑杞子 茯神 五味 牛膝炭
脫即死也,諸病之死,皆謂之脫,蓋人病則陰陽偏勝,偏勝至極即死矣,人之生也,負陰抱陽,又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是故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其陰陽樞紐,自有生以至老死,頃刻不離,離則死矣,故古聖先賢,創著醫籍,百病千方,無非為補偏救弊,和協陰陽,使人得盡其天年而已,夫脫有陰脫陽脫之殊,內經論之最詳,難經又言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此不過言其脫時之情狀也,明理者須預為挽救則可,若至見鬼目盲而治之,已無及矣,今觀先生之治法,回陽之中必佐陰藥,攝陰之內必兼顧陽氣,務使陽潛陰固,庶不致有偏勝之患,至于所脫之癥不一,如中風眩暈嘔吐喘衄,汗多亡陽之類,是陽脫也,瀉痢崩漏胎產,下多亡陰之類,是陰脫也,痧脹干霍亂,痞脹痙厥,髒腑窒塞之類,是內閉外脫也,陽脫于上,陰脫于下,即人死而魂升魄降之謂也,總之陰陽樞紐不脫,病雖重不死,然則陰陽樞紐何在,其在于命門歟。(華岫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