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五八) 宿哮久矣不發,心悸震動,似乎懊之象,此屬痰火,治以宣通郁遏,勿徒呆補。(痰火)
半夏 川連 石菖蒲 蛤粉 枳實 茯苓 川郁金 橘紅
竹瀝姜汁法丸。
劉 痰火郁遏,氣滯,吸煙上熱助壅,是酒肉皆不相宜,古稱痰因氣滯熱郁,治當清熱理氣為先。
川連 白術 枳實 厚樸 茯苓 半夏
淡姜湯泛丸。
沈(三四) 痰火久嗽。
海蛤丸。
張(嫗) 痰火風眩暈,防僕跌。
明天麻 炒半夏 茯苓 橘紅 羚羊角 鉤藤 竹瀝
陳(嫗) 老年痰火咳逆,痰有穢氣。
蘆根 苡仁 桃仁 絲瓜子 葶藶 大棗
又 下虛不納,濁泛嘔逆,痰穢氣。
熟地炭 紫衣胡桃肉 炒杞子 炒牛膝 川斛 茯神
某 痰火上逆蒙竅,耳鳴頭暈。
二陳加天麻、鉤藤、甘菊、羚羊、蔞皮。
某 夏至節,兩關脈弦長,五火燔燎,而肝陽胃陽尤甚,動怒抽掣為肝病,食辛香厚味即病至,胃病使然,痰火根深,非頃刻可掃除,惟靜養勿恚忿,薄味以清里,此病發之勢必緩,由漸加功議藥,乃近理治法。
羚羊角 犀角 川連 郁金 山梔 北秦皮 牛黃 膽星 橘紅 生石膏 寒水石 金箔
方諸水法丸,竹葉燈心湯送。
何(嫗) 診脈右關弦滑,痰多,舌干微強,語言似謇,蓋因痰火上蒙,津液不得上承,高年頗慮風痱,宜清上宣通,勿進剛燥及膩滯之藥。
半夏 金石斛 橘紅 黑山梔 茯苓 郁金 生甘草 石菖蒲 竹瀝 姜汁
張 昏昏如寐,神憒如迷,痰熱內閉,勢非輕渺。(痰熱內閉神昏)
半夏 石菖蒲 桔梗 枳實 郁金 橘紅 竹瀝 姜汁
某 郁痰。(郁痰)
半夏曲 郁金 石菖蒲 明天麻 白蒺藜 橘紅 茯苓 鉤藤
陶 脈左弦堅搏,痰多,食不易運,此郁慮已甚,肝侮脾胃,有年最宜開懷,不致延及噎膈。
半夏 姜汁 茯苓 杏仁 郁金 橘紅
又 脈如前,痰氣未降,前方去杏仁加白芥子。
金(四六) 濕熱內蒸,痰火日伙,根本漸怯,陽泄為汗,陰泄遺濁,酒客喜于爽口食物,醫藥中滋膩補方,決不適用也。(濕熱蒸痰)
豬肚丸方。
葉 久寓南土,水谷之濕,蒸熱聚痰,脈沉弦,目黃,肢末易有瘡疾,皆濕熱盛,致氣隧不得流暢,法當苦辛寒清里通肌,仿前輩痰因熱起,清熱為要。
生茅術 黃柏 瓜蔞實 山梔 萊菔子 川連 半夏 厚樸 橘紅
竹瀝、姜汁丸。
某 病後,厚味蒸痰。
風化硝 瓜蔞仁霜 枳實 郁金 生茯苓 姜汁炒山梔
竹瀝法丸。
汪 脈脹,濕阻熱痰。
半夏 茯苓 黑山梔 橘紅 制蒺藜 遠志 降香
徐 陽動內風,用滋養肝腎陰藥,壯水和陽,亦屬近理,夏季脾胃主司,肝膽火風,易于貫膈犯中,中土受木火之侮,陽明脈衰,痰多,經脈不利矣,議清少陽郁熱,使中宮自安,若畏虛滋膩,上中愈實,下焦愈虛,二陳去甘草加金斛桑葉丹皮。(木火犯中胃虛生痰)
又 脈左浮弦數,痰多,脕中不爽,煩則火升眩暈,靜坐神識安舒,議少陽陽明同治。
羚羊角 連翹 廣皮 炒半夏曲 黑山梔皮 香豉
又 脈兩手已和,惟煩動恍惚欲暈,議用靜藥,益陰和陽。
人參 熟地 天冬 金箔
汪 痰火上盛,腎氣少攝,朝用通攝下焦,暮服清肅上焦方法。(肝腎虛上有痰火)
羚羊角 半夏 茯苓 橘紅 黑梔皮 郁金
苦丁茶煎湯法丸暮服。
熟地 淡蓯蓉 杞子 五味 牛膝 茯苓 遠志 線膠
蜜丸,早服。
曹(五一) 色鮮明,屬上有痰飲,蓋上實則下虛,半百年歲,未得種玉,診得脈左小不靜,右部弦滑,法當清肺胃之熱痰,益腎肝之精血,仿曼倩衛生方法。
燕窩膠 甜梨膏 人參 黃 麥冬 山藥 茯苓 于術 黃節 黑節 鹿尾膠 羊內腎 淡蓯蓉 故紙(胡桃蒸) 青鹽
芮 向來痰多食少,而參術服餌未合,此稟質為陽,不受溫熱剛燥之劑,上年冬季溫暖,入春痰愈多,體中微倦,由乎藏聚未固,春氣自地升舉之征,法當攝腎固真,乃治痰之本,方為有益。(腎虛痰多)
熟地 茯苓 補骨脂 胡桃肉 杞子 五味 牛膝 遠志 車前
蜜丸。
痰癥之情狀,變幻不一,古人不究標本,每著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論者甚多,後人遵其法而用之,治之不驗,遂有稱痰為怪病者矣,不知痰乃病之標,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則不消痰而痰自無矣,余詳考之,夫痰乃飲食所化,有因外感六氣之邪,則脾肺胃升降之機失度,致飲食輸化不清而生者,有因多食甘膩肥腥茶酒而生者,有因本質脾胃陽虛,濕濁凝滯而生者,有因郁則氣火不舒,而蒸變者,又有腎虛水泛為痰者,此亦因土衰不能制水,則腎中陰濁上逆耳,非腎中真有痰水上泛也,更有陰虛勞癥,龍相之火,上炎爍肺,以致痰嗽者,此痰乃津液所化,必不厚厚,若欲消之,不惟無益,而徒傷津液,其余一切諸痰,初起皆由濕而生,雖有風火燥痰之名,亦皆因氣而化,非風火燥自能生痰也,其主治之法,惟痰與氣一時壅閉咽喉者,不得不暫用豁痰降氣之劑以開之,余皆當治其本,故古人有見痰休治痰之論,此誠千古之明訓,蓋痰本飲食濕濁所化,人豈能禁絕飲食,若專欲消之,由于外邪者,邪散則痰或可清,如寒痰溫之,熱痰清之,濕痰燥之,燥痰潤之,風痰散之是也,若涉本原者,必旋消旋生,有至死而痰仍未清者矣,此乃不知治本之故耳,今觀案中治法,有因郁因火者,必用開郁清火為君,以消痰佐之,有因濕因熱者,則用燥濕清熱,略佐化痰之品,若因肝腎虛而生痰者,則純乎鎮攝固補,此真知治痰之本者矣,若因寒因濕者,更當于痰飲門兼參而治之。(華岫雲)
徐評 所列方案,皆治肺胃浮痰之藥,若透經入絡,盤踞髒腑,及三焦隱處之老痰,尚有峻厲制煉之方,此等方不能奏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