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便血

類別︰子部 作者︰清 • 葉天士 書名︰臨證指南醫案

    鄭 夏至後,濕熱內蒸,腸風復來,議酸苦法。(濕熱)

    川連 黃芩 烏梅肉 生白芍 廣皮 厚樸 荊芥炭 菊花炭

    又駐車丸二錢。

    某 脈右數,形色蒼黑,體質多熱,復受長夏濕熱內蒸,水谷氣壅,血從便下,法以苦寒,佐以辛溫,薄味經月,可冀病愈。

    茅術 川連 黃芩 厚樸 地榆 槐米

    程 年前痰飲哮喘,不得安臥,以辛溫通陽劫飲而愈,知脾陽內弱,運動失職,水谷氣蒸,飲邪由濕而成,濕屬陰,久郁化熱,熱入絡,血必自下,但體質仍屬陽虛,凡腸紅成方,每多苦寒,若髒連之類,于體未合,毋欲速也。

    生于術 茯苓 澤瀉 地榆炭 桑葉 丹皮

    俞 陽虛,腸紅洞瀉,議劫胃水。(陽虛寒濕)

    理中換生茅術生厚樸附子炭炮姜。

    程(十七) 脈沉糞後下血,少年淳樸得此,乃食物不和,腸絡空隙所滲,與升降法。

    茅術 厚樸 廣皮 炮姜 炙草 升麻 柴胡 地榆

    又 脈緩濡弱,陽氣不足,過飲濕勝,大便溏滑,似乎不禁,便後血色紅紫,兼有成塊而下,論理是少陰腎髒失司固攝,而陽明胃脈,但開無合矣,從來治腑,以通為補,與治髒補法迥異,先擬暖胃通陽一法。

    生茅術 人參 茯苓 新會皮 厚樸 炮附子 炮姜炭 地榆炭

    程(三一) 食入不化,飲酒厚味即瀉,而腸血未已,蓋陽微健運失職,酒食氣蒸,濕聚陽郁,脾傷清陽日陷矣,議用東垣升陽法。(濕遏脾陽)

    人參 茅術 廣皮 炙草 生益智 防風 炒升麻

    某 陽虛體質,食入不化,飲酒厚味即瀉,而腸血未止,蓋陽微健運失職,酒食氣蒸濕聚,脾陽清陽日陷矣,當從謙甫先生法。(中虛濕下陷)

    人參(二錢半) 干姜(二錢半煨) 附子(三錢) 茅術(五錢) 升麻(三錢) 白術(二錢半) 厚樸(二錢半) 茯神(二錢半) 廣皮(二錢半) 炙草(二錢半) 歸身(一錢半) 白芍(一錢半) 葛根(二錢半) 益智(一錢半) 地榆(三錢半) 神曲(一錢半)

    上藥各制,姜棗湯丸。

    溫 濕勝中虛,便紅。

    焦術 炒當歸 炒白芍 炙草 防風根 煨葛根 干荷葉

    劉(六一) 郁怒,腸紅復來,木火乘腑絡,腹中微痛,議與和陰。(郁怒木火犯土)

    冬桑葉 丹皮 生白芍 黑山梔 廣皮 干荷葉邊 生谷芽

    張 二年前沖氣入脕,有形痛嘔,糞前後有血,此屬厥陽擾絡,風動內爍,頭巔皆眩痛,每日用龍薈丸。

    葉 嗔怒動肝,絡血乃下,按之痛減為虛,夫肝木上升,必犯胃口,遂脹欲嘔,清陽下陷,門戶失藏,致里急便血,參術炮姜,辛甘溫暖,乃太陰脾藥,焉能和及肝胃,丹溪雲,上升之氣,自肝而出,自覺冷者,非真冷也,駐車丸二錢。

    程(四六) 少陽絡病,必犯太陰,脾陽衰微,中焦痞結,色痿如瘁,便後有血,論脾乃柔髒,非剛不能甦陽,然郁勃致病,溫燥難投,議補土泄木方法。

    人參 當歸 枳實汁 炒半夏 桑葉 丹皮

    參歸,養脾之營,枳半通陽明之滯,桑丹泄少陽之郁。

    某 凡有痔疾,最多下血,今因嗔怒,先腹滿,隨瀉血,向來糞前,近日便後,是風木郁于土中,氣滯為膨,氣走為瀉,議理中陽,泄木佐之。(木郁土中)

    人參 附子 炮姜 茅術 厚樸 地榆 升麻(醋炒) 柴胡(醋炒)

    某 便紅脈數。(大腸血熱)

    生地(三錢) 銀花(三錢) 黃芩(一錢) 白芍(一錢半) 槐花(一錢)

    程(二三) 脈數,能食腸紅,陰自下泄,腸腑熱熾所致,非溫補之癥。

    細生地 丹參 黃柏 黑穭豆皮 地榆炭 柿餅灰 槐花 金石斛

    某(三七) 內熱,腸紅發痔,當清陰分之熱。

    生地 炒丹皮 酒炒黃芩 炒黑槐花 柿餅灰 玄參 銀花 黑山梔

    汪 嗽血已止,糞中見紅,中焦之熱下移,腸胃屬腑,止血亦屬易事,花甲以外年歲,熱移入下,到底下元衰矣。

    細生地 川石斛 柿餅灰 天冬

    趙(三六) 勞倦,便後血。

    炒黑樗根皮(一兩) 炒黑地榆(三錢) 炒黑丹皮(一錢) 五加皮(三錢) 炒焦銀花(一錢半) 蒼術(一錢) 茯苓(二錢) 炒澤瀉(一錢)

    錢(十八) 陰虛內熱,腸紅不止。

    炒黑樗根皮(一兩) 炒生地(三錢) 炒銀花(一錢半) 炒黑地榆(二錢) 歸身(一錢半) 生白芍(一錢半) 炒丹皮(一錢) 茯苓(一錢半)

    蔡(三八) 脈濡小,食少氣衰,春季便血,大便時結時溏,思春夏陽升,陰弱少攝,東垣益氣之屬升陽,恐陰液更損,議以甘酸固澀,闔陽明為法。(陽明不闔)

    人參 炒粳米 禹糧石 赤石脂 木瓜 炒烏梅

    某 能食,腸血,脈細色痿,肛痔下墜,議酸苦熄風堅陰。

    萸肉炭 五味炭 黃柏炭 地榆炭 禹糧石 赤石脂

    吳(二八) 中滿過于消克,便血,食入易滯,是脾胃病,血統于脾,脾健自能統攝,歸脾湯嫌其守,疏腑養髒相宜。(脾胃氣滯)

    九蒸白術 南山楂 茯苓 廣皮 谷芽 麥芽

    姜棗湯法

    某(二三) 便血如注,面黃,脈小,已經三載,當益胃法。(脾胃陽虛)

    人參(一錢) 焦術(三錢) 茯苓(三錢) 炙草(五分) 木瓜(一錢) 炮姜(五分)

    李(三十) 上年夏季,絡傷下血,是操持損營,治在心脾。(心脾營損)

    歸脾飴糖丸。

    朱 入暮腹痛鳴響,睪丸久已偏墜,春正下血經月,顏色鮮明,此痛決非傷瘀積聚,乃營損寒乘,木來侮土,致十四載之纏綿,調營培土,以甘泄木,散郁宜辛,節口戒欲,百天可效。

    人參 炒當歸 炒白芍 肉桂 炮姜 茯苓 炙草 南棗

    又 細推病情,不但營氣不振,而清陽亦傷,洞泄不已,而辛潤宜減,甘溫宜加,從桂枝加桂湯立法。

    人參 桂枝 茯苓 生白芍 炙草 肉桂 煨姜 南棗

    又 仍議理營。

    人參 于術 茯苓 炮姜 桂心 白芍 真武丸(二錢)

    某(十八) 便後下血,此遠血也。(脾不統血)

    焦術(一錢半) 炒白芍(一錢半) 炮姜(一錢) 炙草(五分) 木瓜(一錢) 炒荷葉邊(二錢)

    方 脈小左數,便實下血,乃肝絡熱騰,血不自寧,醫投參 歸桂甘辛溫暖,昧于相火寄藏肝膽,火焰風翔,上蒙清空,鼻塞頭暈,嗆咳不已,一誤再誤,遺患中厥,夫下虛則上實,陰傷陽浮冒,乃一定至理。(血去陰傷虛陽上冒)

    連翹心 竹葉心 鮮生地 玄參 丹皮 川斛

    又 下血陰傷走泄,虛陽上升,頭目清竅,參 術桂辛甘助上,致鼻塞耳聾,用清上五六日,右脈已小,左仍細數,乃陰虧本象,下愈虛則上愈實,議以滋水制火之方。

    生地 玄參 天冬 川斛 茯神 炒牛膝

    又 脈左數,耳聾脅痛,木失水涵養,以致上泛用補陰丸。

    補陰丸五錢,又虎潛丸羊肉膠丸。

    某 腸紅粘滯,四年不痊,陰氣致傷,肛墜刺痛,大便不爽,藥難驟功,當以潤劑通腑。(陰虛血澀)

    生地 豆皮 楂肉 麻仁 冬葵子 歸須

    姚 勞傷下血,絡脈空乏為痛,營衛不主循序流行,而為偏寒偏熱,診脈右空大,左小促,通補陽明,使開合有序。(勞傷營衛)

    歸 建中湯。

    唐(四七) 內經以陰絡傷,則血內溢,蓋燒酒氣雄,擾動髒絡聚血之所,雖得小愈,而神采爪甲不榮,猶是血脫之色,肛墜便甚,治在脾腎,以脾為攝血之司,腎主攝納之柄故也。(脾腎虛)

    晚歸脾去木香,早六味去丹、澤,加五味、芡實、蓮肉、阿膠丸。

    沈(五五) 酒濕污血,皆脾腎柔膩主病,當與剛藥,黑地黃丸,凡脾腎為柔髒,可受剛藥,心肝為剛髒,可受柔藥,不可不知,謙甫治此癥,立法以平胃散作主,加桂附干姜歸芍,重加炒地榆以收下濕,用之神效,即此意也。

    吳(四二) 腹痛下血,食荸薺豆漿而愈,乃泄肺導濕之藥,既愈以來,復有筋骨痿軟,寒熱,夜臥口干,乃濕去氣泄,陽明脈乏,不主用事,營衛失度,津液不升之象,天真丸主之,去人參。

    支(五六) 痔血久下,肌肉痿黃,乃血脫氣餒,漸加喘促浮腫,再延腹脹,便不可為,此癥髒陰有寒,腑陽有熱,詳于金匱谷疸篇中,極難調治。

    人參 焦術 茯苓 炒菟絲子 廣皮 生益智 木瓜

    楊(四八) 中年形勞氣餒,陰中之陽不足,且便血已多,以溫養固下,男子有年,下先虛也。(腎陽虛)

    人參 茯苓 歸身 淡蓯蓉 補骨脂 巴戟 炒遠志

    生精羊肉熬膏丸,服五錢。

    田(三八) 久矣晨泄腹痛,近日有紅積,此屬腎虛。

    補骨脂 大茴香 五味 茯苓 生菟絲

    陳(三七) 脈左虛澀,右緩大,尾閭痛連脊骨,便後有血,自覺惶惶欲暈,兼之納谷最少,明是中下交損,八脈全虧,早進青囊斑龍丸,峻補玉堂關元,暮服歸脾膏,涵養營陰,守之經年,形體自固。

    鹿茸(生切薄另研) 鹿角霜(另研) 鹿角膠(鹽湯化) 柏子仁(去油烘干) 熟地(九蒸) 韭子 (鹽水浸炒) 菟絲子(另磨) 赤白茯苓(蒸) 補骨脂(胡桃肉搗爛蒸一日揩淨炒香)

    上溶膏煉蜜為丸,每服五錢,淡鹽湯送。

    鹿茸壯督脈之陽,鹿霜通督脈之氣,鹿膠補腎脈之血,骨脂獨入命門,以收散越陽氣,柏子涼心以益腎,熟地味厚以填腎,韭子菟絲就少陰以升氣固精,重用茯苓淡滲,本草以陽明本藥,能引諸藥,入于至陰之界耳,不用萸味之酸,以酸能柔陰,且不能入脈耳。

    胡(十八) 上下失血,先瀉血,後便瀉,逾月,陰傷液耗,胃納頗安,且無操家之勞,安養閑坐百日,所謂靜則陰充。(腎陰虛)

    熟地 萸肉 茯神 山藥 五味 龍骨

    汪 腎虛,當春陽升動咳嗽,嗽止聲音未震,糞有血,陰難充復,不肯上承,用陰藥固攝。

    熟地 白芍 茯神 黑穭豆皮 炒焦烏梅肉

    陳(三十) 腎陰虛絡中熱,肝風動,腸紅三載不已,左脅及腹不爽,少陽亦逆,多以補中調攝,故未見奏功,姑用疏補,為益髒通腑。

    熟地炭 炒當歸 炒楂肉 炒地榆 炒丹皮 冬桑葉

    又 益陰泄陽,四劑血止,但腰酸脕中痹,咽燥喜涼飲,肛熱若火烙,陽不和平,仍是陰精失涵,用虎潛法。

    熟地炭 白芍 當歸 地榆炭 龜膠 知母 黃柏

    豬脊髓丸。

    某 沫血鮮紅凝塊紫黑,陰絡傷損,治在下焦,況少腹疝瘕,肝腎見癥,前此精濁日久,亦令陰傷于下。

    人參 茯神 熟地炭 炒黑杞子 五味 炒地榆 生杜仲

    又 左脈小數堅,肛墜脹。

    人參 茯神 湖蓮肉 芡實 熟地炭 五味

    陳(氏) 脈小,瀉血有二十年,經雲,陰絡傷,血內溢,自病起十六載,不得孕育,述心中痛墜,血下不論糞前糞後,問脊椎腰尻酸楚,而經水仍至,跗膝常冷,而骨髓熱灼,由陰液損傷,傷及陽不固密,閱頻年服藥,歸 雜入涼肝,焉是遵古治病,議從奇經升固一法。(奇脈傷)

    鹿茸 鹿角霜 枸杞子 歸身 紫石英 沙苑 生杜仲 炒大茴 補骨脂 禹余糧石

    蒸餅漿丸。

    張(三九) 勞力見血,胸背脅肋諸脈絡牽掣不和,治在營絡。(勞力傷絡)

    人參 歸身 白芍 茯苓 炙草 肉桂

    計(五三) 瘀血必結在絡,絡反腸胃而後乃下,此一定之理,平昔勞形奔弛,寒暄饑飽致傷,苟能安逸身心,瘀不復聚,不然年余再瘀,不治。(血瘀在絡)

    旋覆花 新絳 青蔥 桃仁 當歸須 柏子仁

    宋(氏) 當年腸紅,繼衄血喉痛,已見陽氣乘絡,絡為氣乘,漸若懷孕者,然氣攻則動如梭,與胎動迥異,倘加勞怒,必有污濁暴下,推理當如是觀。

    柏子仁 澤蘭 卷柏 黑大豆皮 茯苓 大腹皮

    便血一癥,古有腸風髒毒脈痔之分,其見不外乎風淫腸胃,濕熱傷脾二義,不若內經謂陰絡受傷,及結陰之旨為精切,仲景之先便後血,先血後便之文,尤簡括也,陰絡即髒腑隸下之絡,結陰是陰不隨陽之征,以先後分別其血之遠近,就遠近可決其髒腑之性情,庶不致氣失統攝,血無所歸,如漏卮不已耳,肺病致燥澀,宜潤宜降,如桑麻丸,及天冬地黃銀花柿餅之類是也,心病則火燃血沸,宜清宜化,如竹葉地黃湯及補心丹之類是也,脾病必濕滑,宜燥宜升,如茅術理中湯,及東垣益氣湯之類是也,肝病有風陽痛迫,宜柔宜泄,如駐車丸,及甘酸和緩之劑是也,腎病見形消腰折,宜補宜填,如虎潛丸及理陰煎之類是也,至膽經為樞機,逆則木火煽營,有桑葉山梔柏子丹皮之清養,大腸為燥腑,每多濕熱風淫,如辛涼苦燥之治,胃為水谷之海,多氣多血之鄉,髒病腑病,無不兼之,宜補宜和,應寒應熱,難以拘執而言,若努力損傷者,通補為主,膏粱蘊積者,清疏為宜,痔瘡則滋燥兼投,中毒須知寒熱,余如黑地黃丸,以治脾濕腎燥,天真丸,以大補真氣真精,平胃地榆之升降脾胃,歸脾之守補心脾,斑龍以溫煦奇督,建中之復生陽,枳術之疏補中土,禹糧赤脂以堵截陽明,用五仁湯復從前之腸液養營法善病後之元虛,此皆先生祖古方而運以匠心,為後學之津梁也。(邵新甫)

    徐評 以上諸案,腸紅痔血,俱不能分別,人參姜桂一概亂投,此老與此癥竟茫然無知,誤人不少,案中不但痔血一癥,混入腸紅,即知其為痔血矣,而痔血之方又不中病,蓋另有治法,不得與腸紅方等也,便血腸中必有受之處,褚氏所謂腸有竅便血殺人是也,當知填竅之法,今惟知用人參姜附及五味等燥熱收斂之藥,助其腸中之火,而于脫血之後,更劫其陰,苟非純虛,是益其疾矣。


如果你對臨證指南醫案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臨證指南醫案》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