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髒六腑病形百出。然各有自為之病形。以為證據。如心為噫。非心止有噫之一證。謂無論何證。但見噫氣。則知屬于心矣。余仿此。
心為噫。
噫者胸中結氣。哽之使出俗說是打格頓非也。打格頓與噫。音義不符。打格頓是氣厄于胸而出于口。故名曰呃。二者均病在胸前。屬心之部位。故皆屬心經。柿形象心而蒂苦澀。治呃降心氣也。胸滿噫氣。乃是肺胃痰火。仲景旋覆麥冬治之。而必用赭石破心血鎮心氣也。久病聞呃為胃絕。則以其火不生土。心氣逆也。心病不止一噫。然見噫氣。便知屬心。用藥乃知方向。
肺為咳。
內經言五髒六腑。皆有咳證。而無不聚于胃關于肺。蓋肺主氣管。氣管中非痰飲。即風寒火燥。令其氣逆故咳。有從皮毛口鼻入氣管者。有從腸胃膈膜入氣管者。當分頭治之。按 咳二證。道路不同。鼻主吸氣。 字從鼻。是吸入之氣管不利。此管詳膀胱肺腎條。咳字從欠。欠者口氣下垂也。口主出氣是呼出之氣管不利。此管在胸。膈故每咳必胸前。癢滯。詳三焦條。
肝為語。
譫語屬陽明燥熱。鄭聲屬心神虛恍。而此雲肝為語。蓋燥熱乃木火克土。神恍乃肝魂不清。因而心神擾惑。故皆宜瀉木火安魂也。
脾為吞。
脾主化谷生津。凡口中津液少者。時常作吞。引之狀反吞為吐又是水谷不下之故。皆屬脾病。可以互勘。
腎為欠為嚏。
欠者陰。引陽入。故呵欠。至而欲寐嚏者。陽引陰出故噴嚏出而人醒。二者皆根于氣海。故腎病則見此二證。
胃為氣逆。為噦為恐。
陽明主納。其氣以下行為順。氣逆則反其令也。沖脈麗于陽明沖逆亦屬陽明胃。噦者。吐穢惡之氣也。吞酸噯腐之類。皆反其納物之令也。恐者腎所主。腎水動而胃土不能制之。故恐亦屬胃。
大小腸為泄。
泄多是脾胃中焦之證。然總出于腸中。故皆屬于大小腸之病。小腸屬火以化谷。火虛則谷不化而飧泄。大腸屬金以燥糞燥氣不足則糞溏瀉。小腸火甚則又膠結為痢。大腸燥糞則又秘結不便。此又為泄之變態矣。
下焦溢為水腫。
三焦乃決瀆之官前已詳注。此但雲下焦者。因上焦連心肺。中焦連脾胃。多兼心肺脾胃之證。尚非三焦專責。惟下焦當膀胱上口為水入膀胱之路此處不利則水溢于上。達于外而發水腫。下焦屬腎屬肝治宜疏泄肝腎。又肺居高能御下。主通調水道。非開利。肺氣不能治下焦也。
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
膀胱下為溺管。溺管淋澀不通為癃肺主水道。由肺氣閉。則宜清利。肝脈繞睫。由肝血滯。則宜滑利。據西醫之說。以為溺管發炎腫塞或砂淋內塞究之。皆肺肝兩端所致也。又溺管之後為精竅。精竅有敗精死血。亦能擠塞溺管。法當利腎。夫肺以陰氣下達膀胱。通調水道而主制節。使小便有度。不得違礙肝腎以陽氣達于膀胱蒸發水氣使其上騰。不得直瀉。若陽氣不能蒸。發則水無約束。發為遺溺。治宜溫胞室。蓋膀胱如釜。胞如灶溫。胞室者。釜底添薪也。參看十二官條自見。
膽氣郁為怒。
膽者木生之大也。西醫論膽專言汁不知有汁即有氣。故內經均以氣立論。木氣條暢。火氣宣達。則清和朗潤。其人和平。若木郁生火。火郁暴發則為震怒凡病之易怒者皆責于膽氣也。
髒腑之證。不一而足。舉此為驗。任其證形百變均莫得而遁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