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137 列傳第二十五

類別︰史部 作者︰張廷玉(清) 書名︰明史

    【原文】

    劉三吾(汪睿善)安然(王本等)吳伯宗(鮑恂任亨泰)吳沉桂彥良(李希顏徐宗實陳南賓劉淳董子莊趙季通楊黼金實等)宋訥許存仁張美和聶鉉貝瓊趙m錢宰蕭執李叔正劉崧羅復仁孫汝敬

    劉三吾,茶陵人。初名如孫,以字行。兄耕孫、燾孫皆仕元。耕孫,寧國路推官,死長槍賊難。燾孫,常寧州學正,死僚寇。三吾避兵廣西,行省承制授靜江路儒學副提舉。明兵下廣西,乃歸茶陵。洪武十八年,以茹薦召至,年七十三矣,奏對稱旨,授左贊善,累遷翰林學士。時天下初平,典章闕略。帝銳意制作,宿儒凋謝,得三吾晚,悅之。一切禮制及三場取士法多所刊定。

    三吾博學,善屬文。帝制《大誥》及《洪範注》成,皆命為序。敕修《省躬錄》、《書傳會選》、《寰宇通志》、《禮制集要》諸書,皆總其事,賜賚甚厚。帝嘗曰︰“朕觀奎壁間嘗有黑氣,今消矣,文運其興乎。卿等宜有所述作,以稱朕意。”帝制詩,時令屬和。嘗賜以朝鮮玳瑁筆。朝參,命列侍衛前;燕享,賜坐殿中。與汪睿、善稱“三老。”既而三吾年日益老,才力日益減,往往忤意,禮遇亦漸輕。二十三年,授晉世子經,吏部侍郎侯庸劾其怠職。降國子博士,尋還職。

    三吾為人慷慨,不設城府,自號“坦坦翁”。至臨大節,屹乎不可奪。懿文太子薨,帝御東閣門,召對群臣,慟哭。三吾進曰︰“皇孫世嫡承統,禮也。”太孫之立由此。戶部尚書趙勉者,三吾婿也,坐贓死。三吾引退。許之。未幾,復為學士。三十年偕紀善白信蹈等主考會試。榜發,泰和宋琮第一,北士無預者。于是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鄉。帝怒,命侍講張信等覆閱,不稱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實屬之。帝益怒,信蹈等論死,三吾以老戍邊,琮亦遣戍。帝親賜策問,更擢六十一人,皆北士。時謂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雲。建文初,三吾召還,久之,卒。

    琮起刑部檢校。鄉人楊士奇輩貴顯,琮無所攀援。宣德中猶以檢討掌助教事,卒官。

    汪睿,字仲魯,婺源人。元末與弟同集眾保鄉邑,助復饒州。授浮梁州同知,不就。胡大海克休寧,睿兄弟來附,設星源翼分院于婺源,以同為院判。睿歸田里。庚子秋,同將兵爭鄱陽,不克,棄妻孥,亡之浙西。幕府疑之,檄睿入應天為質。已,聞同為張士誠所殺,乃授睿安慶稅令。未幾,征參贊川蜀軍事。以疾辭去。洪武十七年,復召見,命講《西伯戡黎》篇,授左春坊左司直。常命續《薰風自南來》詩及他應制,皆稱旨。請春夏停決死罪,體天地生物之仁,從之。逾年,疾作,請假歸。睿敦實閑靜,不妄言笑,及進講,遇事輒言。帝嘗以“善人”呼之。

    善,字備萬,豐城人。九歲通經史大義,能屬文。元末兵亂,隱山中,事繼母以孝聞。洪武初,為南昌教授。八年,廷對第一,授修撰。逾年,奏對失旨,改典籍,放還鄉。復召為翰林待詔。上疏論婚姻律曰︰“民間姑舅及兩姨子女,法不得為婚。仇家詆訟,或已聘見絕,或既婚復離,甚至兒女成行,有司逼奪。按舊律︰尊長卑幼相與為婚者有禁。蓋謂母之姊妹,與己之身,是為姑舅兩姨,不可以卑幼上匹尊屬。若姑舅兩姨子女,無尊卑之嫌。成周時,王朝相與為婚者,不過齊、宋、陳、巳。故稱異姓大國曰“伯舅”,小國曰“叔舅”。列國齊、宋、魯、秦、晉,亦各自為甥舅之國。後世,晉王、謝,唐崔、盧,潘、楊之睦,、陳之好,皆世為婚媾。溫嶠以舅子娶姑女,呂滎公夫人張氏即其母申國夫人姊女。古人如此甚多,願下群臣議,馳其禁。”帝許之。十八年擢文淵閣大學士。嘗講《家人卦》、《心箴》,帝大悅。未幾,請告歸。卒年七十二。著有《詩經解頤》、《史輯》傳于世。正德中,謚文恪。

    安然,祥符人,徙居潁州。元季以左丞守萊州。明兵下山東,率眾歸附。累官山東參政。撫綏流移,俸余悉給公用,帝聞而嘉之。洪武二年,召為工部尚書,出為河南參政,歷浙江布政使,入為御史台右大夫。十三年改左中丞,坐事免。未幾,召為四輔官。

    先是,胡惟庸謀反伏誅,帝以歷代丞相多擅權,遂罷中書省,分其職于六部。既又念密勿論思不可無人,乃建四輔官,以四時為號,詔天下舉賢才。戶部尚書範敏薦耆儒王本、杜佑、龔攏 隆 悅褳ぐ庠吹取U僦粒 嬗諤 恚 員盡 印 攣 汗 歡隆 褳 次 墓佟G鎩  冢 鏡壬闃 N歡級醬危 糯碗汾停 ∫宰壑 瘢  拚攏 魎氖薄;崍   販縋鷙 5 暈 扯 睿 吮鏡裙Γ 碗芳蚊恪S衷路秩  爍魎局  雜 比簦 櫧涑浦壩敕瘛P坦僖橛 母 擺稍焊埠俗嘈校 幸哨藎 母 俜獠怠br />
    居無何,碌人娜訟嗉討率耍 偃淮 1競笞輪鎩V釗私岳先澹  錛遙 游匏ゃ6廊瘓美型猓 反鍤瘢 熳ぎ羋 J 哪臧嗽倫洹5勰釗煥垂櫓 希 字莆募樂 <倘晃 母ㄕ擼 罡傘 蝸災塴8沙鑫    印 災芫惆杖ュ 槍偎旆喜桓瓷琛br />
    本,不詳其籍里。佑,安邑人。嘗三主本布政司鄉試,稱得人。龔攏 Τ鋈恕R孕幸曛賾諳紜V率撕螅 雌鷂 鈾疽擔 讕啤W胖釕儼蛔轡牛 狻6攏 種碌潰 厝恕>僭 縭緣諞唬 傯ㄖ菅Y9榧醫淌 M 兌住貳 妒 貳 妒欏啡 T矗 翁鍶恕R 僬魑 鈾疽擔 漵詮佟C褳 懷僑恕鄭  萑恕O災埽 諢迫恕br />
    吳伯宗,名,以字行,金人。洪武四年,廷試第一。時開科之始,帝親制策問。得伯宗甚喜,賜冠帶袍笏,授禮部員外郎,與修《大明日歷》。胡惟庸用事,欲人附己,伯宗不為屈。惟庸餃之,坐事謫居鳳陽。上書論時政,因言惟庸專恣不法,不宜獨任,久之必為國患。辭甚愷切。帝得奏,召還,賜衣鈔。奉使安南,稱旨。除國子助教,命進講東宮。首陳正心誠意之說。改翰林典籍。帝制十題命賦,援筆立就,詞旨雅潔。賜織金錦衣。除太常司丞,辭。改國子司業,又辭。忤旨,貶金縣教諭。未至,詔還為翰林檢討。十五年進武英殿大學士。明年冬,坐弟仲實為三河知縣薦舉不實,詞連伯宗,降檢討。伯宗為人溫厚,然內剛,不苟j阿,故屢躓。逾年,卒于官。伯宗成進士,考試官則宋濂、鮑恂也。

    恂,字仲孚,崇德人。受《易》于臨川吳澄。好古力行,著《大易傳義》,學者稱之。元至正中,以薦授溫州路學正。尋召入翰林,不就。洪武四年,初科舉取士,召為同考官。試已,辭去。十五年與吉安余詮、高郵張長年、登州張紳,皆以明經老成為禮部主事劉庸所薦,召至京。恂年八十余,長年、詮亦皆逾七十矣。賜坐顧問。翌日並命為文華殿大學士,皆以老疾固辭,遂放還。紳後至,以為縣教諭,尋召為右僉都御史,終浙江左布政使。其明年以耆儒征者,曰全思誠,字希賢,上海人,亦授文華殿大學士。又明年請老,賜敕致仕。

    伯宗之使安南也,以名德為交人所重。其後,襄陽任亨泰亦舉洪武二十一年進士第一,以禮部尚書使安南,交人以為榮。前後使安南者,並稱吳、任雲。

    亨泰為禮部尚書時,日照民江伯兒以母病殺其三歲子祀岱岳。有司以聞。帝怒其滅絕倫理,杖百,戍海南。因命亨泰定旌表孝行事例。亨泰議曰︰“人子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有疾則謹其醫藥。臥冰割股,事非恆經。割股不已,致于割肝,割肝不已,至于殺子。違道傷生,莫此為甚。墮宗絕祀,尤不孝之大者,宜嚴行戒諭。倘愚昧無知,亦听其所為,不在旌表之例。”詔曰“可”。明年,議秦王喪禮,因定凡世子襲爵之禮。會討龍州趙宗壽,命偕御史嚴震直使安南,諭以謹邊方,無納逋逃。時帝以安南篡弒,絕其貢使。至是聞詔使至,震恐。亨泰為書,述朝廷用兵之故以安慰之,交人大悅。使還,以私市蠻人為僕,降御史。未幾,思明土官與安南爭界,詞復連亨泰,坐免官。

    吳沉,字浚仲,蘭溪人。元國子博士師道子也,以學行聞。太祖下婺州,召沉及同郡許元、葉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吳履、孫履、張起敬會食省中,日令二人進講經史。已,命沉為郡學訓導。

    洪武初,郡以儒士舉,誤上其名曰信仲,授翰林院待制。沉謂修撰王厘曰︰“名誤不更,是欺罔也。”將白于朝。厘言︰“恐觸上怒”。沉不從,牒請改正。帝喜曰︰“誠愨人也。”遂眷遇之,召侍左右。以事降編修。給事中鄭相同言︰“故事啟事東宮,惟東宮官屬稱臣,朝臣則否。今一體稱臣,于禮未安。”沉駁之曰︰“東宮,國之大本。尊東宮,所以尊主上也。相同言非是。”帝從之。尋以奏對失旨,降翰林院典籍。已,擢東閣大學士。

    初,帝謂沉曰︰“聖賢立教有三︰曰敬天,曰忠君,曰孝親。散在經卷,未易會其要領。爾等以三事編輯。”至是書成,賜名《精誠錄》,命沉撰序。居一年,降翰林侍書,改國子博士,以老歸。沉嘗著辯,言“孔子封王為非禮”。後布政使夏寅、祭酒丘浚皆沿其說。至嘉靖九年,更定祀典,改稱“至聖先師”,實自沉發之也。

    桂彥良,名德 宰中校 蓉G人。元鄉貢進士,為平江路學教授,罷歸。張士誠、方國珍交闢,不就。洪武六年,征詣公車,授太子正字。帝嘗出御制詩文,彥良就御座前朗誦,聲徹殿外,左右驚愕,帝嘉其樸直。時選國子生蔣學等為給事中,舉人張唯等為編修,肄業文華堂。命彥良及宋濂、孔克表為之師。嘗從容有所咨問,彥良對必以正。帝每稱善,書其語揭便殿。七年冬至,詞臣撰南郊祝文用“予”、“我”字。帝以為不敬。彥良曰︰“成湯祭上帝曰‘予小子履’;武王祀文王之詩曰“‘我將我享’。古有此言。”帝色霽曰︰“正字言是也。”時御史台具獄,令詞臣覆讞。彥良所論釋者數十人。

    遷晉王府右傅。帝親為文賜之。彥良入謝。帝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對曰︰“臣不如宋濂、劉基。”帝曰“濂,文人耳;基,峻隘,不如卿也。”彥良至晉,制《格心圖》獻王。後更王府官制,改左長史。朝京師,上太平十二策。帝曰︰“彥良所陳,通達事體,有裨治道。世謂儒者泥古不通今,若彥良可謂通儒矣。”十八年請告歸,越二年卒。

    明初,特重師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諸王傅亦慎其選。彥良與陳南賓等皆宿儒老生,而李希顏與駙馬都尉胡觀傅徐宗實,尤以嚴見憚。

    李希顏,字愚庵,郟人。隱居不仕。太祖手書徵之,至京,為諸王師。規範嚴峻,諸王有不率教者,或擊其額。帝撫而怒。高皇後曰︰“烏有以聖人之道訓吾子,顧怒之耶?”太祖意解,授左春坊右贊善。諸王就,希顏歸舊隱。閭里宴集,常著緋袍戴笠往。客問故,笑曰︰“笠本質,緋,君賜也。”

    徐宗實,名,以字行,黃岩人。少穎悟。篤于學。洪武中,被薦,除銅陵簿。請告迎養,忤帝意,謫戍淮陰驛。會東川侯胡海子觀選尚主,帝為觀擇師,難其人,以命宗實。中使援他府例,置駙馬位中堂南向,而布師席于西階上東向。宗實手引駙馬位使下,然後為說書。左右大驚,相顧以目。帝聞而嘉之,召宗實慰勞數四。

    洪武末,授甦州通判。奏發官粟二十萬石以活饑民。春水暴,堤,倡議修築,吳人皆以為便。請旌元節婦王氏,禮部以前朝事,不當允。宗實言︰“武王封比干墓,獨非前朝事乎!”遂得旌。建文二年,超擢兵部右侍郎。坐事貶官,尋復職。燕事急,使兩浙招義勇。成祖即位,疏乞歸。逾二年,以事被逮,道卒。

    陳南賓,名光裕,以字行,茶陵人。元末為全州學正。洪武三年,聘至都,除無棣丞,歷膠州同知,所至以經術為治。召為國子助教。嘗入見,講《洪範》九疇。帝大喜,書姓名殿柱。後御注《洪範》,多采其說。擢蜀府長史。蜀獻王好學,敬禮尤至,造安車以賜,為構第,名“安老堂。”二十九年,與方孝孺同為四川考試官。詩文清勁有法。卒年八十。其後諸王府長史劉淳、董子莊、趙季通、楊黼、金實、蕭用道、宋子環之屬,皆有名。

    劉淳,南陽人。洪武末為原武訓導。周王聘為世子師。尋言于朝,補右長史,以正輔王。端禮門槐盛夏而枯。淳陳咎徵進戒。王用其言修省,枯枝復榮。王旌其槐曰“攄忠”。致仕十余年而卒,年九十有七。

    董子莊,名琰,以字行,江西樂安人。有學行。洪武中,以學官遷知茂名縣。永樂時,由國子司業出為趙王府右長史,隨事匡正。王多過,帝輒以責長史。子莊以能諫,得無過。十八年春當陪祀國社,夙起,衣冠端坐而卒。

    趙季通,字師道,天台人。亦由教官歷知永豐、龍溪,與修《太祖實錄》,累進司業。出為趙王府左長史,與子莊同心輔導,府賢僚首稱趙、董雲。

    楊黼,吉水人。官御史。仁宗即位,上疏言十事。擢衛王府右長史。盡心獻替,未嘗苟取一錢。宣德初,卒。

    金實,開化人。永樂初,上書言治道。帝嘉之。復對策,稱旨,除翰林典籍。與修《太祖實錄》、《永樂大典》,選為東宮講官。歷左春坊左司直。仁宗立,除衛府左長史。正統初,卒。為人孝友,敦行誼。閱經史,日有程限,至老不輟。

    蕭用道,泰和人。建文中,舉懷才抱德,詣闕試文章。擢靖江王府長史,召入翰林,修《類要》。燕師渡淮,與周是修同上書,指斥用事者。永樂時,預修《太祖實錄》,改右長史,從王之桂林。嘗為王陳八事,曰︰慎起居、寡嗜欲、勤學問、養德性、簡鞭撲之刑、無侵下人利、常接府僚以通群情、簡擇謹厚人以備差遣。又作《端禮》、《體仁》、《遵義》、《廣智》四門箴獻王。久之,以疾乞歸。成祖怒,貶宣府鷂兒嶺巡檢,卒。子t,由進士官湖廣左布政使。天順四年,舉治行卓異,拜禮部尚書。初,兩京尚書缺,多用布政使為之。自t後,遂無拜尚書者。t重厚廉靜,而不善奏對。調南京,卒。

    宋子環,廬陵人。由庶吉士歷考功郎中。從師逵采木湖廣,以寬厚得眾心。仁宗即位,授梁府右長史,改越府。和易澹泊,所至有賢聲。宣德中,卒官。自是以後,王府官不為清流,遂無足紀者矣。

    宋訥,字仲敏,滑人。父壽卿,元侍御史。訥性持重,學問該博。至正中,舉進士,任鹽山尹,棄官歸。洪武二年,徵儒士十八人編《禮》、《樂》諸書,訥與焉。事竣,不仕歸。久之,用四輔官杜錄觶 詮又獺R運稻  Y咚 J 迥瓿  擦盅 浚  緞Ч謘@罰 浦跡 完閔鹺瘛8奈腦 蟠笱 俊3  交穡 切蠶亂攏 練羰季酢5壑莆木  N醇福  讕啤J憊Τ甲擁芙躍脫⑶ 八旯筆砍が 恕Z  狹 L媯 杖斬俗步 鬾校 購闃寡 帷J 四旮純﹦靠疲  克陌倨呤 釁媯 商 Y呷 T儼呤浚 噯韁 5鄞笤謾V拼拾饋V探鷂尼緄燃糙  怪 舨可惺橛跡 毫鈧率恕Z 荽牽 劬 剩 笈  肌ぐ尼緄齲 糈 綣省Z  。 墼唬骸擺 惺俟牽 抻且病!毖壩5窞夠 ァ{訥,圖其像,危坐,有怒色。明日入對,帝問︰“昨何怒?”訥驚對曰︰“諸生有趨踣者,碎茶器。臣愧失教,故自訟耳。且陛下何自知之?”帝出圖。訥頓首謝。

    長子麟,舉進士,擢御史,出為望江主簿。帝念訥老,召還侍。二十三年春,訥病甚,乃止學舍。麟請歸私第,叱曰︰“時當丁祭,敢不敬耶!”祭畢,舁歸舍而卒,年八十。帝悼惜,自為文祭之。又遣官祭于家,為治葬地。文臣四品給祭葬者,自訥始。正德中。謚文恪。

    訥嘗應詔陳邊事,言︰“海內V安,惟沙漠尚煩聖慮。若窮追遠擊,未免勞費。陛下為聖子神孫計,不過謹邊備而已。備邊在乎實兵,實兵在乎屯田。漢趙充國將四萬騎,分屯緣邊九郡,而單于引卻。陛下宜于諸將中選謀勇數人,以東西五百里為制,立法分屯,布列要害,遠近相應。遇敵則戰,寇去則耕。此長策也。”帝頗采用其言。訥既卒,帝思之。官其次子復祖為司業,誡諸生守訥學規,違者罪至死。

    明開國時即重師儒官。許存仁、魏觀為祭酒,老成端謹;訥稍晚進,最蒙遇。與訥定學規者,司業王嘉會、龔隆H四昃愀擼 敕 ┌祝 杖瘴W 蒙縴噯弧6琶籃汀  紜 辭淼冉悅澹 焙槲涫保 群笪 ┤俊 獺  跡 怨手釕嗨刪汀N汗窞鹵鷦亍br />
    嘉會,字原禮,嘉興人。以薦征,累官國子監司業。十六年,亦以老請歸,優詔留之。年八十卒,賻恤甚厚。

    許存仁。名元,以字行,金華許謙子也。太祖素聞謙名,克金華,訪得存仁。與語大悅,命傅諸子。擢國子博士。嘗命講《尚書•洪範》休咎征之說。又嘗問《孟子》何說為要。存仁以行王道、省刑、薄賦對。吳元年擢祭酒。存仁出入左右垂十年,自稽古禮文事,至進退人才,無不與論議。既將議即大位,而存仁告歸。司業劉丞直曰︰“主上方應天順人,公宜稍待。”存仁不听,果忤旨。僉事程孔昭劾其隱事,遂逮死獄中。

    張美和,名九韶,以字行,清江人。能詞賦。元末,累舉不仕。洪武三年,以薦為縣學教諭。後遷國子助教,改翰林院編修。致仕歸,帝親為文賜之。復與錢宰等並征,修《書》傳,既成,遣還。

    聶鉉,字器之,美和同邑人。洪武四年進士。為廣宗丞,疏免旱災稅。秩滿入覲,獻《南都賦》及《洪武聖德詩》。授翰林院待制,改國子助教,遷典籍。與美和同賜歸。十八年復召典會試,欲留用之。乞便地自養。令食廬陵教諭俸,終其身。

    貝瓊,字廷琚,崇德人。性坦率,篤志好學,年四十八,始領鄉薦。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既成,受賜歸。六年以儒士舉,除國子助教。瓊嘗慨古樂不作,為《大韶賦》以見志。宋濂之為司業也,建議立四學,並祀舜、禹、湯、文為先聖。太祖既絀其說,瓊復為《釋奠解》駁之,識者多是瓊議。與美和、鉉齊名,時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勛臣子弟。瓊學行素優,將校武臣皆知禮重。十一年致仕,卒。

    趙m,字本初,山陰人。元進士。洪武六年,征授國子博士。帝嘗御奉天殿,召m及錢宰、貝瓊等曰︰“汝等一以孔子所定經書為教,慎勿雜甦秦、張儀縱橫之言。”諸臣頓首受命。m因請頒正定《十三經》于天下,屏《戰國策》及陰陽讖卜諸書,勿列學宮。明年擇諸生穎異者三十五人,命m專領之,教以古文。尋擢李擴、黃義等入文華、武英二堂說書,皆見用。九年,御史台言︰“博士m以《詩經》教成均四年,其弟子多為方岳重臣及持節各部者。今年逾懸車,請賜骸骨。”于是以翰林院待制致仕,賜內帑錢治裝。宋濂率同官暨諸生千余人送之。卒年八十一。子圭玉,兵部侍郎,出知萊州,有聲。

    錢宰,字子予,會稽人。吳越武肅王十四世孫。至正間中甲科,親老不仕。洪武二年,征為國子助教。作《金陵形勝論》、《歷代帝王樂章》,皆稱旨。十年乞休。進博士,賜敕遣歸。至二十七年,帝觀蔡氏《書傳》,象緯運行,與子《詩傳》相悖,其他注與鄱陽鄒季友所論有未安者。征天下宿儒訂正之。兵部尚書唐舉宰及致仕編修張美和、助教靳權等。行人馳傳征至,命劉三吾總其事。江東諸門酒樓成,賜百官鈔,宴其上。宰等賦詩謝。帝大悅。諭諸儒年老願歸者,先遣之。宰年最高,請留。帝喜。書成,賜名《書傳會選》,頒行天下。厚賜,令馳驛歸。卒年九十六。

    又蕭執者,字子所,泰和人。洪武四年鄉舉,為國子學錄。明年夏至,帝有事北郊,召尚書吳琳、主事宋濂率文學士以從。執偕陶凱等十二人入見齋所。令賦詩,復令賦山梔花。獨喜執作,遍示諸臣,寵眷傾一時。時帝留意文學,往往親試廷臣,執與陳觀知遇尤異。

    觀以訓導入覲,試《王猛捫CB論》,立擢陝西參政。尋召還侍左右。應制作《鐘山賦》,賜金幣。在陝以廉謹稱。或問陝產金何狀。觀大驚曰︰“吾備位寮,何金之問!”其卒也,妻子幾無以自存。而執以親老乞歸,親沒廬墓側。申國公鄧鎮剿龍泉寇,不戢下。執往責之,鎮為禁止,邑人以安。兩人皆篤行君子也。

    李叔正,字克正,初名宗頤,靖安人。年十二能詩,長益淹博。時江西有十才子,叔正其一也。以薦授國子學正。洪武初,告歸。未幾,復以薦為學正,遷渭南丞。同州蒲城人爭地界,累年不決。行省以委叔正,單騎至,剖數語立決。渭南歲輸糧二萬,豪右與猾吏為奸,田無定額,叔正履畝丈量。立法精密,諸弊盡剔。遷興化知縣。尋召為禮部員外郎。以年老乞歸,不許,改國子助教。于是叔正三至太學矣。帝方銳意文治,于國學人材尤加意。然諸生多貴冑,不率教。叔正嚴立規條,旦夕端坐,督課無倦色。朝論賢之。擢監察御史,奉命巡嶺表。瓊州府吏訐其守踞公座簽表文,叔正鞫之,守得白,抵吏罪。太祖嘉之曰︰“人言老御史懦,乃明斷如是耶。”累官禮部侍郎。十四年進尚書,卒于官。叔正妻夏氏,陳友諒陷南昌時,投井死。叔正感其義,終身不復娶。

    劉崧,字子高,泰和人,舊名楚。家貧力學,寒無壚火,手皸裂而鈔錄不輟。元末舉于鄉。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改今名。召見奉天殿,授兵部職方司郎中。奉命征糧鎮江。鎮江多勛臣田,租賦為民累,崧力請得少減。遷北平按察司副使,輕刑省事。招集流亡,民咸復業。立文天祥祠于學宮之側。勒石學門,示府縣勿以徭役累諸生。嘗請減僻地驛馬,以益宛平。帝可其奏,顧謂侍臣曰︰“驛傳勞逸不均久矣,崧能言之。牧民不當如是耶?”為胡惟庸所惡,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惟庸誅,征拜禮部侍郎。未幾,擢吏部尚書。雷震謹身殿,帝廷諭群臣陳得失。崧頓首,以修德行仁對。尋致仕。明年三月,與前刑部尚書李敬並征。拜敬國子祭酒,而崧為司業。賜鞍馬,令朝夕見,見輒燕語移時。未旬日卒。疾作,猶強坐訓諸生。及革,敬問所欲言。曰︰“天子遣崧教國子,將責以成功,而遽死乎!”無一語及家事。帝命有司治殯殮,親為文祭之。

    崧幼博學,天性廉慎。兄弟三人共居一茆屋,有田五十畝。及貴,無所增益。十年一布被,鼠傷,始易之,仍葺以衣其子。居官未嘗以家累自隨。之任北平,攜一童往,至則遣還。晡時史退,孤燈讀書,往往達旦。善為詩,豫章人宗之為《西江派》雲。

    羅復仁,吉水人。少嗜學,陳友諒闢為編修。已,知其無成,遁去。謁太祖于九江,留置左右。從戰鄱陽,齎蠟書諭降江西未下諸郡,授中書諮議。從圍武昌,太祖欲招陳理降,以復仁故友諒臣也,遣入城諭,且曰︰“理若來,不失富貴。”復仁頓首曰︰“如陳氏遣孤得保首領,俾臣不食言于異日,臣死不憾。”太祖曰︰“汝行,吾不汝誤也。”復仁至城下,號慟者竟日,理縋之入。見理大哭,陳太祖意,且曰︰“大兵所向皆摧,不降且屠,城中民何罪?”理听其言,遂率官屬出降。

    遷國子助教,以老特賜乘小車出入。每宴見,賜坐飲食。已,復使擴廓。前使多拘留,復仁議論慷慨,獨得還。洪武元年,擢編修,復偕主事張福往諭安南還佔城侵地。安南奉詔,遺復仁金、貝、土產甚厚,悉卻不受。帝聞而賢之。三年置弘文館,以復仁為學士,與劉基同位。在帝前率意陳得失。嘗操南音。帝顧喜其質直,呼為“老實羅”而不名。間幸其舍,負郭窮巷,復仁方堊壁,急呼其妻抱杌以坐帝。帝曰︰“賢士豈宜居此。”遂賜第城中。天壽節制《水龍吟》一闋以獻。帝悅,厚賜之。尋乞致仕。陛辭,賜大布衣,題詩衣襟上褒美之。已,又召至京師。奏減江西秋糧。報可。留三月,賜玉帶、鐵拄杖、坐墩、裘馬、食具遣還,以壽終。

    孫汝敬,名簡,以字行。永樂二年庶吉士,就學文淵閣,誦書不稱旨,即日遣戍江南。數日復之。自此刻厲為學,累遷侍講。仁宗時,上言時政十五事,忤旨下獄。既與李時勉同改御史,直聲震一時。宣宗初,上書大學士楊士奇曰︰“太祖高皇帝奄有四海,太宗文皇帝再造寰區。然猶翼翼兢兢,無敢豫怠。先皇帝嗣統未及期月,奄棄群臣。揆厥所由,皆壬小夫,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去冬,簡以愚 應詔上書,言涉不敬,罪當萬死。先皇帝憐其孤直,寬雷霆之誅,俾居方路,撫躬循省,無可稱塞。伏見今年六月,車駕幸天壽山,躬謁二陵,京師之人瞻望咨嗟,以為聖天子大孝。既而道路喧傳,禮畢即較獵講武,扈從惟也先士干與其徒數百人。風馳電掣,馳逐先後。某聞此言,心悸膽落。夫苗狩,固有國之常經。然以謁陵出,而與降將較獵于山谷間,垂堂之戒,餃橛之虞,不可不深慮也。執事四朝舊臣,二聖元輔,于此不言,則孰得而言之者?惟特加采納,以弘靖獻之思,光弼直之義。”

    尋擢工部右侍郎,兩使安南。時黎利言其主陳皓已死,而張筵設女樂。汝敬叱之,利懼謝。還督兩浙漕運,理陝西屯田,多所建置。坐受饋,充為事官。英宗立,遇赦,汝敬誤引詔復職,復逮系。以在陝措置勞,宥死戍邊。尋復職,蒞故任。塞上有警,汝敬往督餉。遇敵紅城子,中流矢,墜馬得免。以疾告歸,卒。

    贊曰︰明始建國,首以人材為務。征闢四方,宿儒群集闕下,隨其所長而用之。自議禮定制外,或參列法從,或預直承明,而成均冑子之任尤多稱職,彬彬乎稱得人焉。夫諸臣當元之季世,窮經績學,株守草野,幾于沒齒無聞。及乎泰運初平,連茹利見,乃各展所蘊,以潤色鴻猷,黼黼文治。昔人謂天下不患無才,惟視上之網羅何如耳,顧不信哉!

    【譯文】

    劉三吾,茶陵人。

    初名如孫,以字行世。

    兄長劉耕孫、劉燾孫都在元朝作官。

    劉耕孫,任寧國路推官,死于長槍賊難中。

    劉燾孫,,作常寧州學正,在僚人反叛時被殺。

    劉三吾在廣西躲避戰亂,行省用皇上的命令授他為靜江路儒學副提舉。

    明朝軍隊攻下廣西,返歸茶陵。

    洪武十八年,因為茹的推薦,劉三吾被召到京城,他已七十三歲了,因上奏對答稱合旨意,被授官左贊善,積功升遷任翰林學士。

    當時天下剛平定,典章制度缺少。

    皇帝迫切希望制定禮樂制度,德高望重的老儒生紛紛去世,這時得到劉三吾,皇上十分高興。

    全部禮儀制度及三場考試選取士人的方法多由劉三吾所修改審定。

    劉三吾博學,善于寫文章。

    皇帝撰寫《大誥》及《洪範》的注,完成之後,都命他寫序。

    下敕命劉三吾修撰《省躬錄》、《書傳會選》、《寰宇通卿等志》、《禮制集要》等書,都讓劉三吾總領其事,賞賜很豐厚。

    皇帝曾經說︰“我曾經看到奎壁之間有黑氣,現在消失了,文運恐怕要昌盛了吧。

    你們應當有所著作,以稱合我的心意。”皇帝寫詩,有時令他跟著唱和,曾經賜給他朝鮮玳瑁筆。

    劉三吾上朝參拜,皇帝命他站列在侍衛的前面。

    皇帝飲宴群臣,賜予他坐在殿中。

    他與汪散、朱善並稱為“三老”。

    不久劉三吾年紀一天比一天老,才智一天比一天衰減,往往觸犯聖意,皇上對他的禮遇也漸漸輕了。

    洪武二十三年,給晉世子講授經書,吏部侍郎侯庸彈劾他怠惰職責。

    降為國子博士,不久復職。

    劉三吾性格豪爽,與人交往不用心計,自號坦坦翁。

    到了身臨大節的事情,堅定不移不能改變他的志向。

    懿文太子死,皇帝駕御柬合門,召見群臣對答,慟哭。

    劉三吾進言說︰“皇孫是嫡派後裔,繼承帝位,合乎禮制。”立太孫由此開始。

    戶部尚書趙勉,是劉三吾的女婿,因接受贓物獲罪而死。

    劉三吾引咎辭職,皇帝同意。

    不久,復官為學士。

    洪武三十年,偕同紀善自信蹈等人主考會試。

    發榜後,泰和宋琮為第一名,北方士人沒有中榜的。

    于是諸生說劉三吾等人是南方人,私下偏向鄉人。

    皇帝發怒,命侍講張信等人重新閱卷,不合旨意。

    有人說張信等人故意拿鄙陋的試卷呈上,劉三歪等人實際囑咐了他。

    皇帝更加發怒,自信蹈等人判處死罪,劉三吾因為年老戍守邊塞,宋琮也被遣發戍守邊塞。

    皇帝親自賜予策問,另外選取六十一人,都是北方士人,當時稱為“南北榜”,又稱“春夏榜”。

    建文初年,劉三吾被召回,很久以後去世。

    宋琮開始任刑部檢校鄉人楊士奇等顯貴,宋琮沒右去攀附。

    宣德年問仍以檢討掌助教事,死在官任上。

    涂椒,字仲魯,婺源人。

    元末與弟汪同召集眾人保衛鄉邑,幫助收復饒州,授任浮梁州同知,不去上任。

    胡大海攻克休寧,汪散兄弟來歸附,在婺源設立星源翼分院,任汪同為院判。

    汪椒返回家鄉。

    庚子年秋天,汪同率兵爭奪鄱陽,沒有攻克,拋棄妻子兒女,逃亡到浙西。

    幕府懷疑他,傳檄汪敬入應天對質。

    不久,听說汪同被張士誠所殺,就授任汪敬安慶稅令。

    又不久,征召為川蜀軍事參贊,因為疾病辭官離去。

    洪武十七年,又召見他,命令他講《西伯戡黎》篇,授官左春坊左司直。

    曾經命他續寫《燻風自南來》詩以及其它應詔詩,都稱合旨意。

    他請求春夏停止處決死刑犯,以體現天地生物的仁德。

    皇帝听從了他的建議。

    遇了一年,疾病發作,請假歸家。

    汪欲為人敦厚誠實安閑清靜,不隨意談論嘻笑,等到進講時,遇到事就說。

    皇帝曾經稱呼他為“善人”。

    朱善,字備萬,豐城人。

    九歲通經史大義,能寫文章。

    元末兵亂,隱居山中,侍奉繼母,以孝敬聞名。

    洪武初年,任南昌教授。

    洪武八年,廷對考中第一,授官修撰。

    過了一年,當廷回答皇帝問題時有失旨意,改任典籍,放還家鄉。

    又召任翰林待詔。

    上疏議論婚姻律說︰“民間姑舅及兩姨的子女,按照法律不得結婚。

    仇家互相詆毀攻訐,有的已經送禮聘定又斷絕關系,有的已經結婚又離婚,甚至兒女成群,有關部門逼迫奪意離異。

    按照舊法律,輩分高年齡大與輩分低年幼的人結婚要禁止。

    大約是認為母親的姊妹與自己之身,是姑舅兩姨的關系,不可以輩分低年幼的匹配輩分高的。

    如果是姑舅兩姨的子女,沒有尊卑的嫌疑。

    成周時期,王朝相互通婚的,不超過齊、宋、陳、杞,所以稱異姓大國為伯舅,稱小國為叔舅。

    列國齊、宋、魯、秦、晉也各自成為甥舅之國。

    後代,晉王、謝,唐崔、盧,潛、楊的親睦,朱、陳之好,都是世代婚姻,親上加親。

    溫矯以舅舅的兒子娶姑姑的女兒,呂榮公夫人張氏就是他母親申國夫人姐姐的女兒。

    古人有很多都像這樣,希望將此下交給群臣議論,放松禁令。”皇帝同意了。

    洪武十八年,提升為文淵閣大學士。

    曾經講《家人卦》、《心箴》,皇帝十分高興。

    不久,請求告老還鄉。

    去世時七十二歲。

    著作有《詩經解頤》、《史輯》傳于後世。

    正德年間,謐號文恪。

    安然,祥符人,遷居穎州。

    元朝末年以左丞身份守衛萊州。

    明朝軍隊攻下山東,他率兵眾歸附。

    累積功勞升官至山東參政。

    安撫流民,剩余的俸祿全都給公家使用,皇帝听說了贊賞他。

    洪武二年,召為工部尚書,出京任河南參政,歷任浙江布政使,入京任御史台右大夫。

    洪武十三年,改任左中丞,因事獲罪免職。

    不久,召為四輔官。

    在此之前,胡惟庸謀反被誅殺,皇帝因歷代丞相多專權,于是廢除中書省,將其職權分給六部。

    不久又考慮到議論思考機密事不可無人,于是設立四輔官,以四季作為稱號,詔令天下推舉賢才。

    戶部尚書範敏推薦年高望重的老儒王本、杜佑、龔隆 隆ぎ嗣褳 輝吹熱恕br />
    召到京後,于太廟祭告,任王本、杜佑、龔攣 汗  隆 悅褳 輝囪上墓   br />
    秋、冬官缺,命令王本等人代理。

    位居都督之下,多次賜敕訓諭,隆重地用坐而議論的禮節,命令協助參贊政事,平均調和四季。

    恰逢立冬,北風逐漸釀成寒冷的天氣。

    皇帝認為順冬令,是王本等人的功勞,賜敕命嘉獎勉勵。

    又將一月分為三旬,各有人主管,以下雨晴天的時間是否準確,來檢驗他們是否稱職。

    刑官判定案件,四輔以及諫院核對並奏報執行,對判案有疑問,四輔官封還駁正。

    遇了不久,龔碌人娜訟嗉掏誦藎 侔踩淮巍br />
    王本後來因事獲罪被殺。

    眾人都是老儒,出身于農家,淳樸而無其它特長。

    有安然長時間任京官和地方官,閱歷豐富,通曉各種事務,皇帝對他特別垂愛關注。

    洪武十四年人月去世。

    皇帝想到安然歸順的真誠,親自寫文章祭祀他。

    繼安然任四輔官的,是李干、何顯周。

    李干出任知府,杜佑、何顯周都罷官而去,于是此官職廢除不再設立。

    玉本不詳其籍貫。

    杜佑,安邑人。

    曾三次主持布政司鄉試,被稱選得人才。

    龔攏 ι餃恕br />
    因品行德義為鄉人尊重。

    退休後,又起用焉國子司業,曾任祭酒。

    因放諸生假卻不上奏而獲罪,免職。

    杜攏 種碌潰 厝恕br />
    元鄉試考中第一名,歷任台州學正。

    歸家教學,通曉《易》、備》、《書》三經。

    昊源,莆田人。

    也兩次被征為國子司業,死于任上。

    趟民望, 城人。

    李干,絳州人。

    何顯周,內黃人。

    昊伯宗,名佑,以字行世,金溪人。

    洪武四年,廷試考中第一名。

    當時正值剛剛開科,皇帝親自定題策問,得到昊伯宗,非常高興,賜予冠帶袍笏,授任禮部員外郎,參預修《大明日歷》。

    胡惟庸專權,想要人歸附自己,昊伯宗不因他改變志向。

    胡惟庸恨他,他因事獲罪貶謫居鳳陽。

    他上書議論時政,順勢說胡惟庸專權恣意不守法,不應讓他獨自掌權,長久了必然成為國家禍患。

    言辭很懇切。

    皇帝得到奏報後召他回京,賜予衣服錢鈔。

    奉命出使安南,稱合旨意。

    任國子助教,命他在東宮進講,首先陳說端正內心真誠心意之說。

    改任翰林典籍。

    皇帝制了十道題命令他作詩,他拿筆就寫好了,言詞旨意高雅純正,賜予織金錦衣。

    授任太常司丞,他推辭不上任。

    改任園子司業,又推辭。

    觸犯聖意,貶為金縣教諭。

    沒有到任,召回任翰林檢討。

    洪武十五年,升武英殿大學士。

    第二年冬天,因弟昊仲實任三河知縣,薦舉人情況不實而獲罪,獄詞連累到昊伯宗,降為翰林檢討。

    呈伯宗為人溫和厚道,然而內心剛強,不隨意違心阿諛,所以屢次受挫。

    過了一年,死在任上。

    昊伯宗中進士時,考試官是宋濂、鮑恂。

    鮑恂,字仲孚,崇德人。

    跟從臨川昊澄學《易》,愛好古文,極力施行,-寫了《太易傳義》,學者稱贊他。

    霾至至年問,被推薦授為溫州路學正。

    不久召入翰林,不上任。

    洪武四年,開始科舉取士,召為同考官。

    考試完畢,辭官而去。

    洪武十五年,與安吉余詮、高郵張長年、登州張紳,都因為通曉經術且老成,被禮部主事劉庸所推薦,召到京城。

    鮑恂八十多歲,張長年、余詮也遇了七十,賜命坐著備顧問。

    第二天一並任命為文華殿大學士,都因老病堅決推辭,于是放他們回去。

    張紳後到,任為鄂縣教諭,不久召為右愈都御史,最終官任浙江左布政使。

    第二年以老儒身份被征召的人,叫全思誠,字希賢,上海人,也被授為文華殿大學士。

    第二年又請求退休,賜敕命讓他退休。

    昊伯宗出使安南時,以名氣品德被交人所尊重。

    此後,襄陽任亨泰也考中洪武二十一年進士第一名,以禮部尚書的身份出使安南,交人以此為榮。

    前後出使安南的人,並稱昊、任。

    任亨泰任禮部尚書時,日照人江伯兒因母親病重,殺了他三歲的兒子祭祀岱岳。

    有關部門報告了此事。

    皇帝因他滅絕倫理而發怒,杖打一百下,戍守海南,就命任亨泰制定表彰孝敬德行的條例。

    任亨泰議論說︰“作兒子侍奉雙親,居則致以敬意,養則使其歡樂,有病則謹慎地給予醫藥。

    臥冰割股不是常法。

    割股不止,就割肝,割肝不止,以至于殺害兒子,違背道義,傷害生命,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

    毀敗宗族,斷絕後嗣,尤為大大的不孝,應該嚴加處理懲戒訓論。

    倘若愚昧無知,也听任他的所作所為,不在表彰的行列。”下詔說“可以”。

    第二年,議論秦王喪禮,于是制定世子襲任爵位的禮節。

    恰逢討伐龍州趙宗壽,命他偕同御史嚴震直出使安南,訓諭謹慎地守衛邊塞,不要接納逃竄的人。

    當時皇帝以為安南篡權s父,斷絕它的貢使。

    安南這時听說下詔使者到了,震恐。

    任亨泰寫書信,講述朝廷用兵的綠故來安慰它,交人大喜。

    出使返回,因為私自買蠻人作僕人,降為御史。

    不久,思明土官與安南爭奪地界,言詞又連累到任亨泰,獲罪免官。

    昊沉,字浚仲,蘭溪人。

    元國子博士昊師道的兒子,以學識品行聞名。

    太祖攻下婺州,召見昊沉以及同郡許元、葉瓚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昊履、孫履、張起敬,在宮禁之中相聚進食,每天令二人進講經史。

    過後,任命昊沉為郡學訓導。

    洪武初年,郡推舉昊沉焉儒士,誤上報其名為信仲,授官為翰林院待制。

    昊沉對修撰王厘說︰“名字錯誤不更改,這是欺騙。”將要告訴朝廷。

    王厘說這恐怕要觸犯皇上發怒。

    昊沉不听從,上文書請求改正。

    皇帝高興地說︰“真是誠實人。”于是優待他,召他侍從左右。

    因事降為編修。

    給事中鄭相同說︰“按舊例有事奏報束宮,有束宮的屬官稱臣,朝臣則不用。

    現在全都稱臣,不合禮法。”昊沉反駁說︰“束宮,是國家的重要根本。

    尊重束宮,就是尊重主上。

    鄭相同所說不對。”皇帝听從了。

    不久因回答皇帝問題不合旨意,降為翰林院典籍。

    不久,提拔為束閣大學士。

    當初,皇帝對昊沉說︰“聖賢立教化有三點︰一叫敬天,二叫忠君,三叫孝親。

    都散見于經卷,不容易領會要領,你們按這三方面編輯經書中的文字。”至此書編成,賜名為《精誠錄》,命令昊沉撰寫序。

    遇了一年,降為翰林侍書,改任國子博士,因年老歸鄉。

    昊沉曾寫論辯文,說孔子封王不合禮法。

    後來布政使夏寅、祭酒丘浚都沿用他的說法。

    到嘉靖九年,改定祀典,改稱孔子是“至聖先師”,實際上是從昊沉開始提出的。

    桂彥良,名德傅,以字行世,慈溪人。

    元時為鄉貢進士,任平江路學教授,罷官歸家。

    張士誠、方國珍都征召他,不上任。

    洪武六年,征召到公交車,授任太子正字。

    皇帝曾拿出自己寫的詩文,桂彥良靠近御座前朗誦,聲音響徹殿釙。

    左右驚訝,皇帝贊賞他的樸直。

    當時選國子生蔣學等人任給事中,舉人張唯等人任編修,在文華堂修習學業。

    命桂彥良及宋濂、孔克表作他們的老師。

    皇上曾經在閑暇時詢問問題,桂彥良必定以正直之言對答。

    皇帝常常稱贊說好,並將他的話書寫公布于便殿。

    洪武七年冬至,詞臣撰寫南郊祝文時用“予”“我”字。

    皇帝以為不敬。

    桂彥良說︰“成湯祭祀上帝時說‘予小子履,,武王祭祀文王的詩中說‘我將我享’,古代有這種說法。”皇帝臉色轉為和悅說︰“太子正字這樣說是對的。”當時御史台備文定案,命令詞臣復查判定的案件。

    桂彥良所判釋放了數十人。

    升晉王府右傅。

    皇帝親自作文章賞賜他。

    桂彥良入宮謝恩。

    皇帝說︰“江南大儒,只有您一個人。”桂彥良回答說︰“臣不如宋濂、劉基。”皇帝說︰“宋濂,只是文人。

    劉基為人嚴峻而心胸狹窄,不如您。”桂彥良到晉,制作《格心圖》獻給王。

    後來更改王府官制,改任左長史。

    上京城朝見,上太平十二策。

    皇帝說︰“桂彥良所陳述的,通達事理,有助于治國之道。

    世人說儒者泥古不通曉世事,像桂彥良可稱得上是通儒了。”洪武十八年請求退休,遏了二年去世。

    驢朝初年,特別重視師傅官職。

    命令宋濂教導太子後,而諸王的師傅也謹慎選擇。

    桂彥良與陳南賓等人都是宿儒老先生,而李希顏與駙馬都尉胡覲作徐宗實的師傅,尤其以嚴格使人敬畏。

    李希顏,字愚庵,郊人。

    隱居不做官。

    太祖用手書征召他,到京城,作諸王的師傅,規範嚴峻。

    諸王有不服從他管教的,有時擊打額頭。

    皇帝撫摸王子之額而對他發怒。

    高皇後說︰“哪有用聖人之道教育我們的兒子,反而對別人生氣的呢?”太祖怒氣舒解,授李希顏為左春坊右贊善。

    諸王到藩國後,李希顏返回過去隱居之地。

    鄉村中宴飲集會時,他常穿紅色官服戴斗笠前往。

    客人問原因,他笑著說︰“斗笠本來質樸,徘袍是國君賜予的。”徐宗實,名星,以字行世,黃岩人。

    少年時穎悟,勤于學習。

    洪武年間,被推薦,授任銅陵簿。

    請求告假迎接尊親來供養,觸犯帝意,貶謫戍守淮陰驛。

    恰逢束川侯胡海的兒子胡觀入選駙馬,皇帝替胡觀選擇老師,難以找到合適的人,就以此職授徐宗實。

    宦官援引別府的規定,將駙馬的位子設置在中堂向南,而將老師的席位設置在西面階上向東。

    徐宗寅手拉著駙罵的座位放在下位,然後讓附馬坐下給他講書。

    左右的人大驚,面面相觀。

    皇帝听說了贊賞他,召見徐宗實多次慰勞。

    洪武末年,授官甦州通判,上奏要求發放官粟二十萬石救活饑民。

    春天水暴漲侵蝕大堤,他倡議修築。

    昊人都感到很便利。

    請求表彰元朝節婦王氏,禮部以為是前朝的事不應當允許。

    徐宗實說︰“武王給比干墓培土,難道不是前朝事嗎?”于是節婦得以旌表。

    建文二年,破格提拔為兵部右侍郎。

    因事獲罪貶官,不久復職。

    燕吳起事緊急,讓兩浙招募勇士。

    成祖即位,上疏請求歸鄉。

    遇了兩年,因事被逮捕,在路上死去。

    陳南賓,名光裕,以字行世,茶陵人。

    元末任全州學正。

    洪武三年,聘請到都城,授任無棣丞,歷任膠州同知,所到之處用經術來治理。

    召為國子助教。

    曾入見皇帝,講《洪範》九疇。

    皇帝大喜,將他的姓名書寫在殿柱上。

    後來皇帝注《洪範》,多采用他的說法。

    提拔為蜀府長史。

    蜀獻王好學,尊重禮待特別周到,造安車賞賜他。

    並為他建造房屋,取名“安老堂”。

    洪武二十九年,與方孝孺同為四川考試官。

    詩文清新剛勁有法度。

    八十歲去世。

    其後諸王府長史劉淳、董子莊、趟季通、楊黼、金實、蕭用道、宋子環等人,都有名氣。

    劉淳,南陽人。

    洪武末年,任原武訓導,周王聘為世子的老師。

    不久奏于朝廷,補焉右長史,來匡正輔佐王。

    端禮門槐樹盛夏枯萎了。

    劉淳陳說災禍的應驗進言勸誡。

    王听從他的話修身反省,枯枝又繁盛了。

    王表彰槐樹為“撼忠”。

    ‘退休十多年後去世,年齡九十七歲。

    董子莊,名琰,以字行世,江西樂安人。

    有學問品行。

    洪武年間,以學官身份升遷為茂名縣知縣。

    永樂時,由園子司業出任趙王府右長史,遇事則及時匡正。

    王多遇錯,皇帝就責怪長史。

    董子莊敢于勸諫,所以趙王能夠蕪遇錯。

    洪武十八年春,應當陪祀國社,早起,衣冠整齊,端坐而去世。

    趙季通,字師道,天台人。

    也由教官歷任永豐、龍溪知縣,參與修撰《太祖實錄》,多次升任至司業。

    出外任趙王府左長史,與董子莊同心輔佐教導趟王,藩王府賢良僚屬首先要數趙季通、董子莊。

    楊黼,吉水人。

    官任御史。

    仁宗即位,上疏講了十件事。

    提升為衛王府右長史,盡心議論國事興衰,不曾亂取一錢。

    宣德初年,去世。

    金實,開化人。

    永樂初年,上書談論治國之道。

    皇帝贊賞他。

    他又因對策稱合旨意,授任翰林典籍。

    參與修撰《太祖寅錄》、《永樂大典》,選拔為束官講官,歷任左春坊左司直。

    仁宗即位,授官衛府左長史。

    正統初年,去世。

    為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品行德義都很敦厚,閱讀經史,每天規定一定進度,到老不停止。

    蕭用道,泰和人。

    建文年間,推舉他焉懷才抱德,赴朝廷考試文章。

    提拔為靖江王府長史,召入翰林,修撰《類要》。

    燕兵渡過淮河,與周是修同時上書,指責掌權的人。

    永樂時期,參預修撰《太祖實錄》,改任右長史,跟從王到桂林藩王府。

    曾對王陳說八件事,這八件事是︰行動謹慎,減少嗜好欲望,勤于學問,培養德性,減輕鞭撲的刑罰,不要侵奪下人的利益,常接待王府僚臣以了解下情,選擇謹慎厚道的人以備差遣。

    又作《端禮》、《體仁》、《遵義》、《廣智》四門箴言獻給王。

    遇了很久,因病請求歸鄉。

    成祖生氣,貶為宣府鷂兒嶺巡檢,去世。

    他的兒子蕭t,由造士任官湖廣左布政使。

    天順四年,推舉為治行卓異,授官禮部尚書。

    當初,兩京尚書缺員,多用布政使擔任。

    自蕭t之後,就沒有人由布政使拜任尚書。

    蕭t為人持重敦厚謙遜沉靜,但不善應答皇帝提間,調南京任官,去世。

    宋子環,廬陵人。

    由庶吉士歷任考功郎中。

    跟從師逵在湖廣采木,因為寬厚得眾人心。

    仁宗即位,授官梁府右長史,改任越府右長史。

    為人平易和悅,淡泊世事,所到之處有賢能的名聲。

    宣德年間,死在任上。

    自此以後,王府官不再是清正之輩,于是沒有值得記載的人了。

    宋訥,字仲敏,滑人。

    父親宋壽卿,元時任侍御史。

    宋訥性格持重,學問淵博。

    至正年間,考中進士,任鹽山尹,棄官歸家。

    洪武二年,征儒士十八人編寫《禮》、《樂》等書,宋訥參與其事。

    事情完成後,不任官而歸。

    很久以後,由于四輔官杜碌耐萍觶 諶喂又蹋 越簿 謊Y咄瞥紜br />
    十五年,破格提拔為翰林學士,命令撰寫《宣聖廟碑》。

    稱合旨意,賞賜豐厚。

    改任文淵閣大學士。

    曾因寒冷靠近火,燒到脅下衣服,燒到皮膚發覺。

    皇帝作文章警示他。

    不久,升任祭酒,當時功臣子弟都去學習,以及歲貢士曾有數千人。

    宋訥為他們嚴格制定學規,終日端坐講解不虛度光陰,夜里常常住宿在學舍。

    洪武十八年,又開進士科,取士四百七十多人,由太學出來的佔了三分之二。

    再次策試士人,也如此。

    皇帝大焉喜悅,作文詞褒揚。

    助教金文征等人恨宋訥,向吏部尚書余愾誣陷他,下文書命令他退休。

    宋訥面見皇帝辭官。

    皇帝驚訝地問了情況,大怒,誅殺余愾、金文征等人,留任宋訥原職。

    宋訥曾有病,皇帝說︰“宋訥有長壽骨,不要擔憂。”不久病愈。

    皇帝讓晝工窺視宋訥並畫他的像,正身而坐面有怒色。

    第二天入朝奏對,皇帝問他昨天為何發怒。

    宋訥驚恐地對答︰“諸生有人走路僕倒,打碎了茶器。

    臣慚愧有失教導,所以自我責備。

    而且陛下從何處得知的呢?”皇帝拿出圖像。

    宋訥叩頭謝恩。

    長子宋麟,考中進士,提拔焉御史,出京外任望江主簿。

    皇帝顧念宋訥年老,召回侍奉。

    洪武二十三年春,宋訥病重,于是住在學舍。

    宋麟請求回歸私宅,宋訥叱責他說︰“現在正當丁日祭祀孔子,能不敬重嗎?”祭祀完畢,抬回家而去世,享年八十歲。

    皇帝悼念痛惜,自撰祭文祭奠。

    又派遣官員到家祭奠,並為他修治葬地。

    文臣四品給予祭奠安葬的,從宋訥開始。

    正德年間,謐號文恪。

    宋訥曾經應詔陳說邊防事務,說︰“海內太平,只有沙漠尚要麻煩聖上思慮。

    如果窮追遠擊,未免勞累糜費。

    陛下為聖子神孫考慮,不過謹慎邊防兵備罷了。

    防備邊塞在于充實兵力,充實兵力在于屯田。

    漢趟充國率四萬騎兵,分別屯兵于沿邊九郡,而單于退兵。

    陛下應在諸將中挑選有勇有謀的數人,以東西五百里為制,立法分別屯田,布置在要害處,遠近相呼應,遇到敵人就作戰,賊寇離去就耕田,這是長久之策。”皇帝多采用他的言論。

    宋訥去世後,皇帝思念他,任他的次子宋復祖為司業,告誠諸生遵守宋訥的學規,違犯的人罪重至處死。

    明開國時就重視教官,以儒生任教職,許存仁、魏觀任祭酒,老成莊重謹慎。

    宋訥稍晚進用,最蒙受恩遇。

    與宋訥制定學規的人,有司業王嘉會、龔隆br />
    三個人年紀都老了,須發皓白,終日正身而坐,堂上肅靜。

    而張美和、聶鉉、貝瓊等人都是有名的儒士,在洪武時,先後任博士、助教、學錄,所以諸生多有成就。

    魏觀的事另外記載。

    玉嘉會,字原禮,嘉興人。

    因為推薦被征召,多次升遷任國子監司業。

    洪武十六年,也因老請求退休,下褒獎詔書挽留他。

    年八十歲去世,撫恤助喪的財物很豐厚。

    —許存仁,名元,以字行世,金華許謙的兒子。

    太祖平素听到許謙的名聲,攻克金華,訪求到許存仁,和他交談,大為高興,命令教授諸子。

    提拔為國子博士。

    曾命講《尚書洪範》吉祥災禍慮驗的學說。

    又曾問孟子的何種學說重要。

    許存廠用施行王道、減輕刑罰、減少賦稅來應對。

    昊元年提拔為祭酒。

    許存仁出入左右近十年,從考查古代禮文的事,到提拔人才,沒有一件不和他議論的。

    即將議論登上帝位之事時,而許存仁告老歸鄉。

    司業劉丞直說︰“主上正順應上天,順應民心,您應稍稍等待。”許存仁不听,果然觸犯旨意。

    愈事程孔昭彈劾他的隱私事情,于是被逮捕死于獄中。

    張美和,名九韶,以字行世,清江人。

    能寫詞賦。

    元末年,多次被舉薦卻不肯去做官。

    洪武三年,因被推薦任縣學教諭,後來升任園子助教,改任翰林院編修。

    退休歸家,皇帝親自寫文章賜給他。

    又與錢宰等人一並修撰《書》傳,完成後,遣送回家。

    壺鉉,字器之,是張美和同縣的人。

    洪武四年,考中進士。

    任廣宗丞,上疏請求免除旱災之年賦稅。

    任官期滿入京朝見皇帝,獻上《南都賦》及《洪武聖德詩》。

    授官翰林院待制,改任國子助教,升任典籍,與張美和同時賜予歸鄉。

    洪武十八年,又召來主持會試,想留用他。

    他卻乞求找個好地方自我奉養。

    命他食用廬陵教諭俸祿,終身享用。

    貝瓊,字廷琚,崇德人。

    性格坦率,志向堅定,愛好學習,四十八歲時在鄉試時考中。

    張士誠屢次征召他不去應召。

    洪武初年,聘任他參加修《元史》。

    完成,接受賞賜而歸。

    洪武六年以儒士身份被舉薦,授國子助教。

    貝瓊曾感慨古樂不在當代再現,寫《大韶賦》來表明心志。

    宋濂任司業時,建議設立四學,並祭祀舜、禹、湯、文王為先聖。

    太祖廢棄了他的說法,貝瓊又作《釋奠解》反駁他,,有識之人多同意貝瓊的見解。

    貝瓊與張美和;聶鉉齊名,當時人稱焉“成均三助”。

    洪武九年,改任中都國子監,教授勛臣子弟。

    貝瓊學問品行素來優異,將校武臣部知道禮待推重。

    洪武十一年退休,去世。

    趙傲,字本初,山陰人。

    元時進士。

    洪武六年,征召授官園子博士。

    皇帝曾御臨奉天殿,召見趟仿及錢宰、貝瓊等人說︰“你們全都用孔子所定的經書教授,務必不要攙雜進甦秦、張儀縱橫家的學說。”眾臣都叩頭接受命令。

    趙做就請求頒布校訂改正的《十三經》于天下,屏除《戰國策》及陰陽讖卜等書,不要列入學官。

    第二年,選擇諸生聰穎優異的三十五人,命趙傲專門統領,教給古文。

    不久提升李擴、黃義等人入文華、武英二堂說書,都被任用。

    洪武九年,御史台說博士趙傲在國家所設最高學府以《詩經》教授四年,他的弟子多是地方重臣以及各部的首席長官,現在超過七十歲,請求讓他退休。

    于是按翰林院待制身份退休,賜給國庫錢幣以準備行裝。

    宋濂率同僚和諸生千余入送他。

    八十一歲去世。

    兒子趙圭玉,任兵部侍郎,出京任萊州知州,有名聲。

    錢宰,字子予,會稽人。

    昊越武肅王十四世孫。

    至正年間考中進士,父母年老不做官。

    洪武二年征召為國子助教。

    作《金陵形勝論》、《歷代帝王廟樂章》,都稱合旨意。

    洪武十年,請求退休。

    進升博士,賜敕書放歸。

    至洪武二十七年,皇帝觀看蔡氏《書傳》,象緯的運行,與朱子《詩傳》說法相連背,其它注與鄱陽鄒季友所議論的都有不妥當之處,征召天下德高望重的儒生訂正《書》傳。

    兵部尚書唐鐸推舉錢宰及退休的編修張美和、助教靳權等人。

    行人駕馭驛站車馬疾行征召到來,命令劉三吾總管此事。

    江柬諸門酒樓建成,賞賜百官錢鈔,並在樓上宴飲。

    錢宰等人賦詩謝恩。

    皇帝大喜。

    告諭諸儒中年老願意回鄉的人,先放回。

    錢宰年紀最高,請求留下。

    皇帝高興。

    書成,賜名《書傳會選》,頒布發行天下。

    重重賞賜,命驛站馬卓送他們返鄉。

    .錢宰去世時九十六歲。

    又有叫蕭執的人,字子所,泰和人。

    洪武四年鄉試中舉。

    任國子學錄。

    第二年夏至,皇帝在北郊祭祀地神,召見尚書昊琳、主事宋濂率領文學士跟從。

    蕭執偕同陶凱等十二人入見于齋戒時靜居之所。

    命令賦詩,又令賦山梔花。

    特別喜歡蕭執所作,傳給眾臣一一觀看,帝王寵愛眷顧超過當時其它人。

    當時皇帝留意文學,往往親自考試廷臣,蕭執與陳觀尤其被賞識。

    陳觀以訓導身份入京朝見,試作《王猛捫虱論》,立即提升為陝西參政。

    不久召回侍從左右,應皇帝命令作《鐘山賦》,賜予金銀幣帛。

    在陝時以廉潔謹慎著稱于世。

    有人問陝所產的金子是什麼形狀。

    陳觀大驚道︰“我充任藩府僚屬,怎麼問金子?”他去世後,妻子兒女幾乎無錢養活自己。

    而蕭執以侍奉雙親請求歸鄉,雙親死後,築房舍于墓側(i申國公鄧鎮剿滅龍泉賊寇,不約束士兵。

    蕭執前往責備,鄧鎮為此下令禁止士兵的搶掠行為,龍泉縣得到平安。

    兩人都是品德淳厚的君子。

    李叔正,字克正,初名宗頤,靖安人。

    十二歲時能寫詩,長大了學問更淵博。

    當時江西有十個才子,李叔正是其中之一。

    因被推薦授官國子學正。

    洪武初年,告老歸鄉。

    不久,又因被推薦任學正,升任渭南丞。

    同州蒲城人爭奪地界,多年不能決斷,行省將此事委托給李叔正。

    他單騎到來,剖析數語,立刻決斷。

    渭南每年交納糧食兩萬,世家大戶與狡猾胥吏狼狽為奸,田地沒有定額。

    李叔正丈量土地,立法精密,各種弊端全部剔除。

    升任興化知縣。

    不久召為禮部員外郎,因年老請求歸鄉。

    不同意,改任國子助教,這次是李叔正第三次到太學了。

    皇帝正專心于文治,對國學人才更加留意。

    可是諸生多是貴族後裔,不遵從教導。

    李叔正嚴格規定條例,早晚端坐,監督考核無疲倦神色。

    朝廷評論認為他是有德之人。

    提拔為監察御史,奉命巡 嶺外。

    瓊州府吏攻擊知府佔據官位,只是在表文上簽名而已。

    李叔正查究此事。

    知府的冤情得以大白,判處府吏之罪。

    太祖贊賞他說︰“人家說老御史懦弱,竟能這樣明斷。”積功升任禮部侍郎。

    洪武十四年,升任尚書,死在任上。

    李叔正的妻子夏氏,在陳友諒攻陷南昌時,投井而死。

    李叔正被她的忠義所感動,終生不再娶。

    劉崧,字子高,泰和人,舊名楚。

    家境貧寒,用心學習,寒冷無爐火,手凍裂了,但抄錄不停止。

    五末鄉試中舉。

    洪武三年,舉薦為經明行修,改為今天的名字。

    在奉天殿召見,授任兵部職方司郎中。

    奉命在鎮江征收糧食。

    鎮江多勛臣田,租賦成為人民的負累,劉崧極力請求得以稍微減少。

    升任北平按察司副使,在任減輕刑罰減省政務,招集流亡人民,人民都恢復生產。

    于學宮一側設立文天祥祠。

    在學宮門邊設置石碑,告示府縣不要用徭役牽累諸生。

    曾經請求減少偏僻地方的驛馬而增加到宛平。

    皇帝許可了他的奏議,回頭對侍臣說︰“驛站所用馬勞逸不均已很長久了,劉崧能夠奏言此事,管理百姓不就應當這樣嗎?”劉崧被胡惟庸中傷,因事獲罪貶作勞役,不久放還歸鄉。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誅殺,征召劉崧拜為禮部侍郎。

    不久,提拔為吏部尚書。

    雷擊謹身殿,皇帝在朝堂上訓諭群臣陳說得失。

    劉崧叩頭,以修養德行施行仁政來應對。

    不久退休。

    第二年三月,與前刑部尚書李敬一並被征召。

    拜李敬任國子祭酒,而劉崧任司業。

    賜給鞍馬,命令他朝夕晉見,見面後就親切交談很長時間。

    不到十天就去世了。

    病發作,仍勉強坐著訓導諸生。

    等到病重,李敬問他想說什麼。

    劉崧說︰“天子派遣我教育國子,將要求我做出成績,竟然很快就要死啊!”沒有一句話言及家庭之事。

    皇帝命有關部門營治殯殮之事,親自寫文章祭奠他。

    劉崧幼年博學,天性廉潔謹慎。

    兄弟三人共同居住在一個茅屋內,有五十畝田。

    等到富貴,田產沒有增加。

    十年用一條布被,被老鼠咬壞了,換掉,仍然修補好給兒子做衣服穿。

    任官時不曾讓家屬踉隨自己。

    他去任官時,帶了一小童前往,到了北平就派他回去。

    申時官吏退下後,他便孤燈讀書,往往通宵達旦。

    善寫詩,豫章人推崇他為“西江派”。

    羅復仁,吉水人。

    少年愛好學習,陳友諒征召他為編修。

    不久,羅復仁知道陳友諒無所成就,逃遁離去。

    在九江拜見太祖,太祖留下安置在左右。

    跟從在鄱陽作戰,攜帶封在蠟丸中的文書,告諭江西未曾攻下的諸郡投降。

    授任中書諮議。

    跟從圍攻武昌。

    太祖想招降陳理,因羅復仁曾是陳友諒的臣子,派他進城告諭,而且說︰“陳理如果來,不喪失富貴。”羅復仁叩頭說︰“如果陳氏的遺孤能保全性命,使臣在他日不會食言,臣死了也不遺憾。”太祖說︰“你去吧,我不會害你的。”羅復仁到了城下,終日慟哭。

    陳理放下繩索將他拖入城中。

    他見了陳理大哭,陳說太祖意旨,而且說︰“大兵所向都被摧毀,如不投降就要屠城,城中百姓又有何罪?”陳理听從了他的話,于是率領屬官出來投降。

    升國子助教,因為年老特賜乘小車出入。

    每次宴飲相見,賜予座位飲食。

    不久,又命出使擴廓。

    以前使者多被拘留,羅復仁慷慨議論,獨獨能夠返回。

    洪武元年,提升為編修,又偕同主事張福前往告諭安南歸還侵佔的佔城地。

    安南接詔,送給羅復仁金、貝、土產很豐厚,他全部拒絕,一點也不接受。

    皇帝听說了認為他很賢德。

    ,洪武三年,設置弘文館,任羅復仁為學士,與劉基地位相同。

    羅復仁在皇帝面前率直地陳說得失,曾操南方口音。

    皇帝反而喜歡他的質樸正直,稱他為“老實羅”而不稱呼他的名字。

    空閑時間駕幸他的房舍,房舍在靠近城郭的冷僻簡陋的小巷,羅復仁正在粉刷牆壁,急忙呼喊他妻子抱凳子給皇帝坐。

    皇帝說︰“賢士豈應當居住這樣的地方。”于是賜給城中府第。

    天壽節作《水龍吟》一闋獻上。

    皇帝喜悅,重重賞賜。

    不久請求退休。

    面見皇帝請求辭職,賜給大布衣,在衣襟上題詩贊美他。

    不久,又召到京師,上奏減少江酉秋天交納的糧食。

    回報被許可。

    居留三個月,賞賜給玉帶、鐵拄杖、坐墩、裘馬、餐具,送他還鄉,以長壽而終。

    孫汝敬,名簡,以字行世。

    永樂二年,選庶吉士,到文淵閣學習,背誦書不稱合旨意,當天便派遣他戍守江南,數日復官。

    自此刻苦奮發學習,多次升遷任侍講。

    仁宗時,上書議論當時政治的十五件事,觸犯旨意被關進監獄。

    隨後與李時勉同時改任御史,他正直的名聲震動一時。

    宣宗初年,上書大學士楊士奇說︰“太祖高皇帝擁有四海,太宗文皇帝又再造天下,可是仍小心謹慎兢兢業業,不敢安逸懈怠。

    先皇帝繼承皇位不滿一個月,就離群臣而去。

    考察其原因,都是奸佞小人,進獻金石藥方而導致的疾病。

    去年冬天,我因為愚笨慧直應詔上書,言語涉及不敬,罪當萬死。

    先皇帝可憐我孤高正直,寬恕我的罪行,沒有施行雷霆般誅殺,使我任諫官,反躬自省,沒有可以稱職塞責的。

    伏見今年六月,皇帝車駕到天壽山,親自拜謁二陵,京城的人都懷著敬意觀看嗟嘆,認為聖天子大孝。

    不久道路盛傳,大禮結束後立即比賽打獵講習武事,扈從只有也先土干與他的手下數百人,風馳電掣,在前後奔馳追逐。

    我听說了此話,膽戰心驚。

    打獵本右國家的常規,春搜,夏苗,秋孺,冬狩。

    可是因拜謁陵墓出官,卻與降將在山谷問比賽打獵,干金之子不站在堂屋檐下的告誡,馳騁車馬時時要提防車馬傾覆的憂慮,不可不深記心中。

    執掌政事的四朝舊臣,輔佐二聖的重臣,對此卻不說,那又有誰說呢?希望能專門采納我的話,以弘揚臣下效忠君上的忠心,光大臣下以直道輔弼君主的忠義。”不久提拔任工部右侍郎,兩次出使安南。

    當時黎利說他們的君主陳嵩已死,而擺宴席設女樂。

    孫汝敬叱責他,黎利害怕而謝罪。

    返回後監督兩浙漕運,管理陝西屯田,多有建樹。

    因接受餿贈禮物而犯罪,充任辦事官員。

    英宗即位,遇到赦免,孫汝敬誤引詔書復職,又被逮捕。

    因為在陝西處理屯田事務的功勞,寬恕死罪戍守邊塞。

    不久復職,任原職。

    塞上有警報,孫汝敬前往督運軍餉。

    在紅城子遭遇敵人,中了飛箭,掉落馬下得以幸免。

    因為疾病告老歸鄉,去世。

    贊曰︰明初建國,首先以收羅人才為重,從四方征召,德高望重的儒生群集朝廷,根據各人特長予以任用。

    除了議定禮制,制定制度外,有的參與追隨皇帝左右之列,有的在朝廷值班待命,而在國家最高學府中教育帝王貴族子弟的職務稱職的人更多,儒生萃集,算是廣得人才。

    諸臣在元朝末年,苦讀經書研求學問,是守舊不知變通的草野之民,幾乎終身默默無聞。

    等到天運初平,連續不斷地被君主召見,于是各自展施蘊藏的能力,以增添國家鴻業光彩,以文教禮制輔佐君王實行文治。

    以前人稱天下不擔憂沒有人才,是看君上如何網羅罷了,難道不是真實可信的話嗎!


如果你對明史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明史》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