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138 列傳第二十六

類別︰史部 作者︰張廷玉(清) 書名︰明史

    【原文】

    陳修(滕毅趙好德翟善李仁吳琳)楊思義(滕德懋範敏費震張琬)周禎(劉惟謙周湞端復初李質黎光劉敏)楊靖(凌漢嚴德 單安仁守仁薛祥秦逵趙翥趙俊唐沈每﹤br />
    陳修,字伯昂,上饒人。從太祖平浙東,授理官。援引律令,悉本寬厚,盡改元季弊政。擢兵部郎中,遷濟南知府。時亂後,比戶 校 葉轡瀾 繁吞鍥浼洹P薷Z斡蟹劍 襝喟玻 魍齦匆怠5奐沃 br />
    洪武四年拜吏部尚書。六部之設,始自洪武元年。鎮江滕毅首長吏部,佐省台裁定銓除考課諸法略具。至是修與侍郎李仁詳考舊典,參以時宜,按地沖僻,為設官煩簡。凡庶司黜陟及課功核實之法,皆精心籌畫,銓法秩然。未幾,卒官。其後部制屢創。令入覲官各舉所知,定內外封贈J敘之典,自浮山李信始。天下朝正官各造事跡文冊,圖畫土地人民以進,及撥用吏員法,自昆山余際肌7隆短屏洹罰 暈甯  俊 疾煸閡韻輪釧舊韞俜種埃 嗉  樵弧噸釧局罷啤罰歡 粢劭悸 煞ㄒ暈 盡ぐ饋   厥琢歟謊【嗌 惱掄嘸娉菹毓偌把Y 騰停 蘊┬說隕剖肌H暌懷  己說鵲冢 砸仕 旁笫肌4撕槲涫鱉舐砸病br />
    六部初屬中書省,權輕,多仰承丞相意指。毅、修及詹同、吳琳、趙好德輩,居吏部稱賢,然亦無大建豎。至十三年,中書省革,部權乃專,而銓衡為尤要。顧帝用法嚴,家耘潘烏 錚 票幔 蟀萆惺欏N詞擄鍘N┬爬湯桑 萆惺椋 付兀 漵詮僭啤br />
    滕毅,字仲弘。太祖征吳,以儒士見,留徐達幕下。尋除起居注。命與楊訓文集古無道之君若桀、紂、秦始皇、隋煬帝行事以進。曰︰“吾欲觀喪亂之由,以為炯戒耳。”吳元年出為湖廣按察使。尋召還,擢居吏部一月,改江西行省參政,卒。

    趙好德,字秉彝,汝陽人。由安慶知府入為戶部侍郎。進尚書,改吏部。帝嘉其典銓平,嘗召與四輔官入內殿。坐論治道,命畫史圖像禁中。終陝西參政。子毅,永樂中,官至工部侍郎。

    翟善,字敬夫,以貢舉歷官吏部文選司主事。二十六年,尚書詹徽、侍郎傅友文誅,命善署部事,再遷至尚書。明于經術,奏對合帝意。帝曰︰“善雖年少,氣宇恢廓,他人莫及也。”欲為營第于鄉,善辭。又欲除其家戍籍,善曰︰“戍卒宜增,豈可以臣破例。”帝益以為賢。二十八年坐事,降宣化知縣以終。

    李仁,唐縣人。初仕陳友諒。王師克武昌,來歸。以常遇春薦,代陶安知黃州府。歷官侍郎,進尚書。坐事謫青州,政最。擢戶部侍郎,致仕。

    吳琳,黃崗人。太祖下武昌,以詹同薦,召為國子助教。經術逾于同。吳元年除浙江按察司僉事,復入為起居注。命齎幣帛求書于四方。洪武六年,自兵部尚書改吏部,嘗與同迭主部事。逾年,乞歸。帝嘗遣使察之。使者潛至旁舍,一農人坐小杌,起拔稻苗布田,貌甚端謹。使者前曰︰“此有吳尚書者,在否?”農人斂手,對曰︰“琳是也。”使者以狀聞。帝為嘉嘆。

    楊思義,不詳其籍里。太祖稱吳王,授起居注。初,錢谷隸中書省。吳元年始設司農卿,以思義為之。明年設六部,改為戶部尚書。大亂之後,人多廢業。思義請令民間皆植桑麻,四年始征其稅。不種桑者輸絹,不種麻者輸布,如《周官》里布法。詔可。帝念水旱不時,緩急無所恃,命思義令天下立預備倉,以防水旱。思義首邦計,以農桑積貯為急。凡所興設,雖本帝意,而經畫詳密,時稱其能。調陝西行省參政,卒于官。

    終洪武朝,為戶部尚書者四十余人,皆不久于職,績用罕著。惟茹太素、楊靖、滕德懋、範敏、費震之屬,差有聲。太素、靖自有傳。

    德懋,字思勉,吳人。由中書省掾歷外任。洪武三年,召拜兵部尚書,尋改戶部。為人有才辨,器量弘偉。長于奏疏,一時招期 橢 模 喑銎涫幀R允旅夤  洹br />
    範敏,閿鄉人。洪武八年舉秀才,擢戶部郎中。十三年授試尚書。薦耆儒王本等,皆拜四輔官。帝以徭役不均,命編造黃冊。敏議︰百一十戶為里,丁多者十人為里長,鳩一里之事以供歲役。十年一周。余百戶為十甲。後遂仍其制不廢。明年以不職罷。

    費震,鄱陽人。洪武初,以賢良征,為吉水知州,寬惠得民,擢知漢中。歲凶盜起,發倉粟十余萬斛貸民,俾秋成還倉。盜聞,皆來歸。令佔宅自為保伍,得數千家。帝聞而嘉之。後坐事被逮,以有善政,特釋為寶鈔提舉。十一年,帝謂吏部曰︰“資格為常流設耳,有才能者當不次用之。”超擢者九十五人。而拜震戶部侍郎,尋進尚書。奉命定丞相、御史大夫以下負祿之制。出為湖廣布政使,以老致仕。

    洪武初,有張琬者,鄱陽人。以貢士試高等,授給事中,改戶部主事。一日,帝問天下財賦、戶口之數。口對無遺。帝悅,立擢左侍郎。謹身殿災,上言時政。歲饑,請蠲民租百萬余石。俱見嘉納。琬才敏,有心計,年二十七,卒于官。時人惜之。

    周禎,字文典,江寧人。元末流寓湖南。太祖平武昌,用為江西行省僉事,歷大理卿。太祖以唐、宋皆有成律斷獄,惟元以一時行事為條格,胥吏易為奸,詔禎與李善長、劉基、陶安、滕毅等定律令。少卿劉惟謙、丞周湞與焉。書成,太祖稱善。

    洪武元年設刑部,以禎為尚書。尋改治書侍御史。明年出為廣東行省參政。時省治初開,正官多缺,吏治鮮勸懲。香山丞沖敬有治行,以勞卒官。禎為文祭之,聞者感動。一時郡邑良吏雷州同知余騏孫、惠州知府萬迪、乳源知縣張安仁、清流知縣李、揭陽縣丞許德、廉州知府脫因、歸善知縣木寅,禎皆列其政績以聞。寅,土司。脫因,蒙古人也。于是屬吏益勸。三年九月召為御史中丞。尋引疾致仕。帝初即位,懲元寬縱,用法太嚴,奉行者重足立。律令既具,吏士始知循守。其後數有厘正,皆以禎書為權輿雲。

    劉惟謙,不詳何許人。吳元年以才學舉。洪武初,歷官刑部尚書。六年命詳定新律,刪繁損舊,輕重得宜。帝親加裁定頒行焉。後坐事免。

    周湞,字伯寧,鄱陽人。江西十才子之一也,官亦至刑部尚書。

    終洪武世,為刑部者亦幾四十人,楊靖最著,而端復初、李質、黎光、劉敏亦有名。

    復初,字以善,溧水人。子貢裔也,從省文,稱端氏。元末為小吏。常遇春鎮金華,召致幕下。未幾,辭去。太祖知其名,召為徽州府經歷。令民自實田,BZ為圖籍,積弊盡刷。稍遷至磨勘司令。時官署新立,案牘填委,復初鉤稽無遺。帝嘗廷譽之。性嚴峭,人不敢干以私。僚屬多貪敗,復初獨以清白免。洪武四年,超拜刑部尚書,用法平。杭州飛糧事覺,逮系百余人。詔復初往治,誠偽立辨,知府以下皆服罪。明年出為湖廣參政。令民來歸者,復其賦一年。流亡畢集。以治辦聞。坐事召還,卒。子孝文,翰林待詔;孝思,翰林侍書。先後使朝鮮,並著清節,朝鮮人為立“雙清館”雲。

    李質,字文彬,德慶人。有材略。元末居何真麾下,嘗募兵平德慶亂民,旁郡多賴其保障。名士客嶺南者,茶陵劉三吾、江右伯顏子中、羊城孫、建安張智等,皆禮之。洪武元年,從真降,授中書斷事。明年改都督府斷事,強力執法。五年擢刑部侍郎,進尚書,治獄平恕。遣振饑山東,御制詩餞之。尋出為浙江行省參政。居三年,惠績著聞。帝念質老,召還。嘗入見便殿,訪時政。質直言無隱。拜靖江王右相。王罪廢,質竟坐死。

    黎光,東莞人。以鄉薦拜御史,巡甦州,請振水災,全活甚眾。巡鳳陽,上封事悉切時弊,帝嘉之。洪武九年,擢刑部侍郎,執法不阿,為御史大夫陳寧所忌,坐事死貶所。

    劉敏,肅寧人。舉孝廉,為中書省吏。嘗暮市蘆龍江,旦載于家,俾妻織,蠰以奉母。而後,入治事。性廉介,或遺之瓷瓦器,亦不受。為楚相府錄事,中書以沒官女婦給文臣家,眾勸其請給以事母。敏固辭曰︰“事母,子婦事,何預他人。”及省臣敗,吏多坐誅,敏獨無所預。帝賢之,擢工部侍郎,改刑部。出為徽州府同知,有惠政,卒于官。

    楊靖,字仲寧,山陽人。洪武十八年進士,選吏科庶吉士。明年擢戶部侍郎。時任諸司者,率進士及太學生,然時有不法者。帝制《大誥》,舉通政使蔡、左通政茹、工部侍郎秦逵及靖以諷厲之曰︰“此亦進士太學生也,能率職以稱朕心。”其見稱如此。

    二十二年進尚書。明年五月詔在京官三年皆遷調,著為令。乃以刑部尚書趙勉與靖換官。諭曰︰“愚民犯法,如啖飲食。設法防之,犯者益眾。推恕行仁,或能感化。自今惟犯十惡並殺人者死,余罪皆令輸粟北邊。”又曰︰“在京獄囚,卿等覆奏,朕親審決,猶恐有失。在外各官所擬,豈能盡當?卿等當詳讞,然後遣官審決。”靖承旨研辨,多所平反。帝嘉納之。嘗鞫一武弁,門卒撿其身,得大珠,屬僚驚異。靖徐曰︰“偽也,安有珠大如此者乎。”碎之。帝聞,嘆曰︰“靖此舉,有四善焉。不獻朕求悅,一善也;不窮追投獻,二善也;不獎門卒,杜小人僥幸,三善也;千金之珠卒然而至,略不動心,有過人之智,應變之才,四善也。”

    二十六年,兼太子賓客,並給二祿。已,坐事免。會征龍州趙宗壽,詔靖諭安南輸粟餉師。以白衣往。安南相黎一元以陸運險艱,欲不奉詔。靖宣示反覆開諭,且許以水運。一元乃輸粟二萬,至 海江別造浮橋以達龍州。帝大悅,拜靖左都御史。靖公忠有智略,善理繁劇,治獄明察而不事深文。寵遇最厚,同列無與比。三十年七月,坐為鄉人代改訴冤狀草,為御史所劾。帝怒,遂賜死。時年三十八。

    時有凌漢,字斗南,原武人。以秀才舉,獻《烏鵲論》。授官,歷任御史。巡按陝西,疏所部疾困數事。帝善之,召其子賜衣鈔。漢鞫獄平允。及還京,有德漢者,邀置酒,欲厚贈以金。漢曰︰“酒可飲,金不可受也。”帝聞之嘉嘆,擢右都御史。時詹徽為左,論議不合,每面折徽,徽餃之。左遷刑部侍郎,改禮部。後為徽所劾,降左僉都御史。帝憫其衰,令歸田里。漢以徽在,有後憂,不敢去。歲余徽誅,復擢右僉都御史。尋致仕歸。漢出言不檢,居官屢躓。然以廉直見知于帝,故終得保全。

    又吳人嚴德 ,由御史擢左僉都御史,以疾求歸。帝怒,黥其面,謫戍南丹。遇赦放還。布衣徒步,自齒齊民。宣德中猶存。嘗以事為御史所逮,德 跪堂下,自言曾在台勾當公事,曉三尺法。御史問何官。答言︰“洪武中台長,所謂嚴德 是也。”御史大驚,揖起之。次日往謁,則擔囊徙矣。有教授與飲,見其面黥,戴敝冠,問︰“老人犯何法?” 述前事,因言“先時國法甚嚴,仕者不保首領,此敝冠不易戴也。”乃北面拱手,稱“聖恩,聖恩”雲。

    單安仁,字德夫,濠人。少為府吏。元末江淮兵亂,安仁集義兵保鄉里,授樞密判官。從鎮南王孛羅普化守揚州。時群雄四起,安仁嘆曰︰“此輩皆為人驅除耳。王者之興,當自有別。”鎮南王為長槍軍所逐,安仁無所屬,聞太祖定集慶,乃曰︰“此誠是已。”率眾歸附。太祖悅,即命將其軍守鎮江。嚴飭軍伍,敵不敢犯。移守常州。其子叛,降張士誠,太祖知安仁忠謹,弗疑也。久之,遷浙江副使。悍帥橫斂民,名曰“寨糧”,安仁置于法。進按察使,征為中書左司郎中,佐李善長裁斷。調瑞州守御千戶,入為將作卿。

    洪武元年擢工部尚書,仍領將作事。安仁精敏多智計,諸所營造,大小中程,甚稱帝意。逾年改兵部尚書。請老歸,賜田三千畝,牛七十角,歲給尚書半俸。六年起山東參政。懇辭,許之。家居,嘗奏請浚儀真南壩至樸樹灣,以便官民輸挽;疏轉運河江都深港以防淤淺;移瓜州倉CC置揚子橋西,免大江風潮之患。帝善其言,再授兵部尚書,致仕。初,尚書階正三品。十三年,中書省罷,始進為正二。而安仁致仕在前。帝念安仁勛舊,二十年特授資善大夫。其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五。

    徐州守仁者,字元夫。元末亦以保障功官樞密同知,守舒城。明兵下廬州,以城來歸。歷官工部侍郎。洪武四年進尚書,奉命察山東官吏,稱旨。尋改北平行省參政,以饋餉不繼,謫蒼梧知縣。初,守仁知袁州,撫安創殘,民甚德之。至是連知容州、高唐州,皆有善政。十年進四川布政使,治尚簡嚴。以年老致仕。坐事罰輸作,特宥之。十五年,雲南平,改威楚、開南等路宣撫司為楚雄府,遂命守仁知府事。招集流移,均徭役,建學校,境內大治。二十八年上計入朝,郡人垂涕送之。拜太僕卿。首請立牧馬草場于江北滁州諸處。所轄十四監九十八群。馬大蕃息。馬政之修,自守仁始。久之,致仕。永樂初,入朝,遇疾卒。

    薛祥,字彥祥,無為人。從俞通海來歸。渡江,為水寨管軍鎮撫。數從征有功。洪武元年轉漕河南,夜半抵蔡河。賊驟至,祥不為動,好語諭散之。帝聞大喜。以方用兵,供億艱,授京畿都漕運使,分司淮安。浚河築堤,自揚達濟數百里,徭役均平,民無怨言。有勞者立奏,授以官。元都下,官民南遷,道經淮安,祥多方存恤。山陽、海州民亂,駙馬都尉黃琛捕治,詿誤甚眾。祥會鞫,無驗者悉原之。治淮八年,民相勸為善。及考滿還京,皆焚香,祝其再來,或肖像祀之。

    八年授工部尚書。時造鳳陽宮殿。帝坐殿中,若有人持兵斗殿脊者。太師李善長奏諸工匠用厭鎮法,帝將盡殺之。祥為分別交替不在工者,並鐵石匠皆不預,活者千數。營謹身殿,有司列中匠為上匠,帝怒其罔,命棄市。祥在側,爭曰︰“奏對不實,竟殺人,恐非法。”得旨用腐刑。祥復徐奏曰︰“腐,廢人矣,莫若杖而使工。”帝可之。明年改天下行省為承宣布政司。以北平重地,特授祥,三年治行稱第一。為胡惟庸所惡,坐營建擾民,謫知嘉興府。惟庸誅,復召為工部尚書。帝曰︰“讒臣害汝,何不言?”對曰︰“臣不知也。”明年,坐累杖死,天下哀之。子四人,謫瓊州,遂為瓊山人。

    孫遠,正統七年進士。景泰時,官戶部郎中。天順元年,擢本部右侍郎,改工部。奉詔塞開封決河。還,仍改戶部。成化初,督兩廣軍餉,位至南京兵部尚書,以忤汪直免官。

    其繼祥為工部尚書有名者,有秦逵等。

    逵,字文用,宣城人。洪武十八年進士。歷事都察院。奉檄清理囚徒,寬嚴得宜。帝嘉其能,擢工部侍郎。時營繕事繁,部中缺尚書,凡興作事皆逵領之。初,議籍四方工匠,驗其丁力,定三年為班,更番赴京,三月交代,名曰“輸班匠”。未及行,至是逵議量地遠近為班次,置籍,為勘合付之,至期齎至部,免其家徭役,著為令。帝念逵勤鄭  興靖雌浼搖6 杲惺欏C髂旮謀俊N醇福 錘墓ァ俊5 匝 N  模 孔詠矸摶祚 簦 爍字 C又剖揭越7踩祝 渲剖級 4圖嗌渡饋ぎ懈饕唬 暈 煜孿取C鞔孔右鹿冢 譴醋藻釉啤br />
    有趙翥者,永寧人。有志節,以學行聞。由訓導舉賢良,擢贊善大夫,拜工部尚書。奏定天下歲造軍器之數,及議定王宮城制度。

    趙俊者,不知何許人。自工部侍郎進尚書。帝以國子監所藏書板,歲久殘剝,命諸儒考補,工部督匠修治。俊奉詔監理,古籍始備。洪武十二年,翥改署刑部。尋致仕去。俊,十七年免。而逵于二十五年九月坐事自殺。

    唐,字振之,虹人。太祖初起兵,即侍左右。守濠州,從定江州,授西安縣丞。召為中書省管勾。洪武元年,湯和克延平,以知府事,拊輯新附,士民安之。居三年,入為殿中侍御史,復出知紹興府。六年十二月,召拜刑部尚書。明年改太常卿。丁母憂,特給半俸。十四年,服闋,起兵部尚書。

    明年,初置諫院,以為諫議大夫。帝嘗與侍臣論歷代興廢,曰︰“使朕子孫如成、康,輔弼如周、召,則可祈天永命。”因進曰︰“豫教元良,選左右為輔導,宗社萬年福也。”帝又謂曰︰“人有公私,故言有邪正。正言務規諫,邪言務謗諛。”曰︰“謗近忠,諛近愛。不為所眩,則讒佞自遠。”未幾,左遷監察御史。請選賢能京官遍歷郡縣,訪求賢才,體察官吏。選歷練老成、望隆名重者,居布政、按察之職。帝從之。既復擢為右副都御史,歷刑、兵二部尚書。二十二年,置詹事院,命吏部曰︰“輔導太子,必擇端重之士。三代保傅,禮甚尊嚴。兵部尚書,謹厚有德量,以為詹事。食尚書俸如故。”以嘗請豫教故也。其年,致仕。

    二十六年,起太子賓客,進太子少保。二十八年,龍州土官趙宗壽以奏鄭國公常茂死事不實,被召,又不至。帝怒,命楊文統大軍往討。而命招諭。至,廉得茂實病死,宗壽亦伏罪來朝。乃詔文移兵征奉議諸州叛蠻,即以參議軍事。逾月,諸蠻平。相度形勢,請設奉議衛及向武、河池、懷集、武仙、賀縣諸處守御千戶所,鎮以官軍。皆報可。

    為人長者,性慎密,不妄取予。帝以故舊遇之,嘗曰︰“自友及臣至今三十余年,其與人交不至變色,絕亦不出惡聲。”又曰︰“都御史詹徽剛斷嫉惡,胥吏不得肆其貪,謗訕滿朝。唐重厚,又謂懦而無為。人心不古,有若是耶!”後徽卒坐罪誅死,而恩遇不替。三十年七月,卒于京師,年六十九。賻贈甚厚,命有司護其喪歸葬。

    沈茫 稚邢停  寥恕S腓I同官兵部,以明敏稱。帝嘗以勛臣子弟多法,撰《大誥》二十二篇,諭天下武臣,皆令誦習,使知儆惕。已,又以諭戒八條,頒示將士。時靡允員渴湯燒撇渴攏 磺醒碘潦亂耍 猿兄夾兄 Q敖惺欏9鬮鞫妓窘ㄚ ャぉ嘀菸澇煬鰨 隕每潑癲啤們敕捕妓疚浪 鰨 囟級礁 嘧肌9俑 希 閔靡勖瘛Nи咧巫鎩H越涑莢ゲ袷隆J備篩旮ο  涑急└幔 I文法,至是始戢,昧σ病5鄢ゝ橢輪沃  誚汀く瞬恍ゃ靡蜓裕骸熬映I  ∪順6啵 諫戲繢髦  駝呔俁蝗收 兌印!鋇凵破溲浴6 輳 糜牘ァ可惺榍 踴還  挖窘壁汀Q案淳扇危 笠允旅狻br />
    明初,衛所世籍及軍卒勾補之法,皆盟 H幻克魷福 炯 扯啵 粢孜﹤欏V彰髦 榔奈 窕跡 酪噯找婧募酢S鏘輟侗盡貳3敝萆輪剩 岡謔 8該唬 時還床梗 牘樽湟怠5勖浼 靡勻本椋 植豢傘5墼唬骸骯業靡蛔湟祝 靡皇磕選!彼斐 H淮私蘊囟髟啤br />
    開濟,字來學,洛陽人。元末為察罕帖木兒掌書記。洪武初,以明經舉。授河南府訓導,入為國子助教。以疾罷歸。十五年七月,御史大夫安然薦濟有吏治才,召試刑部尚書,逾年實授。

    濟以綜核為己任,請天下諸司設文簿,日書所行事,課得失。又各部勘合文移,立程限,定功罪。又言,軍民以細故犯罪者,宜即決遣。數月間,滯牘一清。帝大以為能。會都御史趙仁言,曩者以“賢良方正”、“孝弟力田”諸科所取士列置郡縣,多不舉職。宜核其去留。濟條議,以“經明行修”為一科、“工習文詞”為一科、“通曉書義”為一科、“人品俊秀”為一科、“練達治理”為一科、“言有條理”為一科。六科備者為“上”;三科以上為“中”;不及三科者為“下”。從之。

    濟敏慧有才辯。凡國家經制、田賦、獄訟、工役、河渠事,眾莫能裁定,濟一算畫,即有條理品式,可為世守。以故帝甚信任,數備顧問,兼預他部事。人以是忌之,謗議滋起。然濟亦深刻,好以法中傷人。嘗奉命定詐偽律。濟議法巧密。帝曰︰︰“張密網以羅民,可乎?”又設籍曰“寅戌之書”,以程僚屬出入。帝切責曰︰“古人以卯酉為常。今使趨事者朝寅暮戌。奉父母,會妻子,幾何時耶!”又為榜戒其僚屬,請揭文華殿。帝曰︰“告誡僚屬之言,欲張殿廷,豈人臣禮?”濟慚謝。

    尋令郎中仇衍脫囚死,為獄官所發。濟與侍郎王希哲、主事王叔徵執獄官,斃之。其年十二月,御史陶仲等發其事,且言︰“濟奏事時,置奏答}懷中,或隱而不言,覘伺上意,務為兩端,奸狡莫測。役甥女為婢。妹早寡,逐其姑而略其家財。”帝怒,下濟獄,並希哲、衍等皆棄市。

    贊曰︰六部之制仿于《周官》,所以佐王理邦國,熙庶績,任至重也。明興,建官分職,立法秩然。又三途用人,求賢彌廣。若陳修、滕毅之典銓法,楊思義、範敏之治賦役,周禎之定律令,單安仁之領將作,以至沈謾 ﹤帽倉    暈 甌福 復蟛灰擰?計涔婺# 桃淮沃 ㄓ噠哽!br />
    【譯文】

    陳修,字伯昂,上饒人。

    跟從太祖平定浙束,授為理官,援引律令,全都以寬厚為本,完全改變元代未年的弊政。

    提升為兵部郎中,升任濟南知府。

    當時戰亂後家家戶戶凋零殘破,而且很多衛將在其間練兵屯田,陳修安撫治理有方略,士兵平民和睦相處,安寧無事,流亡的人又回來恢復產業。

    皇帝贊賞他。

    洪武四年,拜任吏部尚書。

    六部的設立,開始于洪武元年。

    鎮江滕毅首先掌管吏部,輔佐省台裁定考核任免官員的各種法律大致具備。

    到這時陳修與侍郎李仁詳細地考定舊有典章,根據當時需要,按照地形的沖要或偏僻,確定其設立官員多少。

    凡是各官署官員的升降以及考核功績核實治績的方法,都精心籌劃,選拔任用官吏的方法井井有絛。

    不久,死在任上。

    其後吏部制度多次創新。

    命令入京朝覲的官吏各自推舉所了解的人,制定內外加封追贈蔭敘的典制,從浮山李信開始。

    天下正月朝見天子的官員各自制作事跡文冊,圖畫土地人民情況進獻朝廷,以及調配使用官員的方法,從昆山余烷開始。

    仿照《唐六典》,從五府、六部、都察院以下各部門設立官員分擔職務,編集成書叫《諸司職掌》,規定胥吏和差役考核期滿升職時由主管長官將其履歷資料報送吏部的給由法作為司、衛、府、縣負責總務的首領官,選擇監生中能寫文章的人兼任州縣官及學正、教諭,自泰興翟善開蛤。

    三年一次朝拜,考核等次,從沂水杜澤開始。

    這是洪武時期選拔、任用、考核官員政務的大略情況。

    六部最初屬于中書省,權勢較輕,多仰承丞相的旨意。

    滕毅、陳修及詹同、昊琳、趙好德等人,位居吏部,人稱賢臣,然而也無大的建樹。

    到洪武十三年,廢除中書省,六部的權力得以專任,而選拔人才的吏部尚書更為重要。

    只是皇帝執法嚴厲,余愾因為排斥宋訥被誅殺,翟善被貶官,杜澤拜焉尚書,不過數月又被罷免。

    只有李信歷任侍郎,拜為尚書,將近二年,死在任上。

    滕毅,字仲弘。

    太祖征伐昊,他以儒士身份拜謁,留在徐達幕下。

    不久授任起居注,命他與楊訓文收集古代無道之君像桀、紂、秦始皇、隋煬帝所做的事來進獻,說︰“我想觀察喪亂的綠由,作為明顯的警戒而已。”昊元年,出任湖廣按察使。

    不久召回,提拔在吏部任職一個月,改任江西行省參政,去世。

    趙好德,字秉彝,汝陽人。

    由安慶知府入京任戶部侍郎。

    升任尚書,改任吏部尚書。

    皇帝贊賞他主持選用官吏處事公平,曾經召他與四輔官入內殿,賜坐,議論治國之道,命他于宮禁中畫歷史圖像。

    最後任陝西參政。

    其子趟毅,永樂年間,官至工部侍郎。

    翟善,字敬夫,以貢舉歷任吏部文選司主事。

    洪武二十六年,尚書詹徽、侍郎傅友文被誅殺.命翟善代掌吏部事務,升遷兩次任尚書。

    精通經術,上奏回答皇帝的問題合皇帝心意。

    皇帝說︰“翟善雖然年少,胸襟寬闊,別人趕不上。”想在他家鄉為他營造府第,翟善拒絕。

    又想免除他家的戍邊戶籍,翟善說︰“戍邊士卒應增加,豈能因為我而破例?”皇帝更認為他賢良。

    洪武二十八年,因事獲罪降宣化知縣,死于任上。

    李仁,唐縣人。

    最初在陳友諒手下任官。

    明軍攻克武昌,前來歸順。

    因常遇春推薦,代陶安任黃州府知府。

    歷任侍郎,升任尚書。

    因事獲罪貶謫青州,政績考核最好,升任戶部侍郎,退休。

    昊琳,黃崗人。

    太祖攻下武昌,因為詹同的推薦,召任國子助教,經術超過詹同。

    昊元年任浙江按察司愈事,又入京任起居注,命他帶著錢幣玉帛到四方尋求書籍。

    洪武六年,從兵部尚書改任吏部尚書,曾經與詹同迭相主持吏部事務。

    遇了一年,請求返鄉。

    皇帝曾派使者暗中窺察他。

    使者秘密地到旁邊房舍,一個農人坐在小凳上,拔起稻苗栽種,容貌端莊謹慎。

    使者上前說︰“此處有個昊尚書,在不在?”農人斂手說︰“昊琳就是我。”使者將此情況報告皇帝,皇帝贊賞他,並對此感嘆。

    楊思義,不能詳知他的籍貫。

    太祖稱昊王時,授官起居注。

    當初,錢與谷物隸屬中書省管。

    昊元年開始設司農卿,使楊思義擔任。

    第二年設立六部,改任戶部尚書。

    大亂之後,人多廢棄產業。

    楊思義請求讓民間都種植桑麻,洪武四年,征收賦稅,不種桑的交絹,不種麻的交布,如同《周官》的里布法。

    皇帝下詔許可。

    皇帝想到水旱之災沒有定時,緊急時沒有依靠,命楊思羲令天下建立預備倉,以防備水旱災害。

    楊思義首倡國家大計,以農桑積貯為首要事務。

    凡是所興建設立,雖然出于皇帝意旨,可他經營策劃詳細周密,時人稱贊他能干。

    調任陝西行省參政,死在任上。

    整個洪武時期,任戶部尚書的有四十多人,都任職不久,政績很少有顯著的。

    只有茹太素、楊靖、滕德懋、範敏、費震等人,比較有名聲。

    茹太素、楊靖自有傳。

    滕德懋,宇思勉,昊人。

    由中書省掾歷官外任。

    洪武三年,召回拜授兵部尚書,不久,改任戶部尚書。

    為人有才智機變,氣量寬弘偉岸,擅長奏疏.一時之間招徠詔令訓諭的文書多出自他的手。

    因事得罪免官,去世。

    範敏,闋鄉人。

    洪武八年中秀才,提拔為戶部郎中。

    洪武十三年,授任試尚書。

    推薦德高望重的老儒王本等人,都授予四輔官。

    皇帝以為徭役不均勻,命令編造黃冊。

    範敏提議以一百一十戶為里,人丁多的十個人任里長,聚集一里的事供每年的徭役,十年一周,其余百戶為十甲,後來就沿用此制而不廢棄。

    第二年,因不稱職被罷官。

    費震,鄱陽人。

    洪武初年以賢良被征召,任吉水知州,寬緩仁惠得民心,提拔知漢中。

    收成不好盜賊興起,他開倉把粟十余萬斛貸給百姓,讓百姓秋天收獲後歸還倉中。

    盜賊听說後,都來歸順。

    命他們佔據宅第自成戶籍編制,得到敷千家。

    皇帝听說了贊賞他。

    後來因事獲罪被逮捕,因為有善政,特地釋放任寶鈔提舉。

    洪武十一年,皇帝對吏部說︰“資格是給平常人設的,有才能的人應當不按等次任用。”破格提拔了九十五人,而拜授費震為戶部侍郎,不久提升為尚書。

    奉命制定丞相、御史大夫以下官吏每年俸祿的制度。

    出任湖廣布政使,因年老退休。

    洪武初年,有個叫張琬的人,是鄱陽人。

    以貢士身份考試獲得高等,授官給事中,改任戶部主事。

    一天,皇帝間天下財賦、戶口的數目,他隨口對答無遺漏。

    皇帝高興,立刻提撥為左侍郎。

    謹身殿遭火災,他上書評論當時政事。

    荒年,請求免除百姓的租稅一百余萬石。

    都被贊賞采納。

    張琬才思敏捷有心計,二十七歲時死在任上。

    當時人都痛惜他。

    周禎,字文典,江寧人。

    元末流浪寄居湖南。

    太祖平定武昌,任用為江西行省食事,歷任大理卿。

    太祖認為唐、宋都有固定的法律條文判斷案件,只有元以一時行事作為條例法規,小吏容易作奸亂之事。

    下詔周禎與李善長、劉基、陶安、滕毅等人制定法律條令,少卿劉惟謙、丞周演參預其事。

    寫成後,太祖稱贊做得好。

    洪武元年,設立刑部,任周禎為尚書,不久改任治書侍御史。

    第二年出京任廣東行省參政。

    當時剛建省治,正官多缺少,官吏治理政績及作風少有獎懲。

    香山丞沖敬有政績,因為勞累死在任上,周禎撰文祭奠他。

    听說此事的人都感動。

    一時郡邑優良官吏雷州同知余聯孫、惠州知府萬迪、乳源知縣張安仁、清流知縣李鐸、揭陽縣丞許德、廉州知府脫因、歸善知縣木寅,周禎都列出他們的政績上報。

    木寅是土司。

    脫因是蒙古人。

    于是屬下官吏更加勤勉。

    洪武三年九月,召任御史中丞。

    不久以病退休。

    皇帝剛即位,以元時寬緩放縱為鑒戒,使用法律太嚴厲,奉行的人非常恐懼。

    法律既已制定,官吏士人知道遵守。

    其後數次改正,都以周禎所定的作為最初依據。

    劉惟謙,不詳是何處人。

    昊元年,以才學被推舉。

    洪武初年,歷任刑部尚書。

    六年,命令詳細制定新法律,刪除繁蕪減省舊規,輕重適當。

    皇帝親自裁定頒布施行。

    後來因事獲罪免職。

    周演,字伯寧,鄱陽人,是江西十才子之一,也官至刑部尚書。

    整個洪式時期,掌刑部的將近四十人,楊靖最著名,而端復初、李質、黎光、劉敏也有名氣。

    塑復初,字以善,溧水人。

    子貢的後裔,因省文而稱端氏。

    元末任小吏。

    常遇春鎮守金華,把他召到幕下。

    不久,辭職而去。

    太祖知道他的名字,召為徽州府經歷。

    他命令百姓自己據實申報田地,匯總為地圖戶籍,積久的弊病全都除去。

    漸漸升至磨勘司令。

    當時官署新設,官府文書堆積,端復初查考審核無遺漏。

    皇帝曾經當廷贊揚他。

    他為人性格嚴厲峭拔,人不敢因私事去求他。

    官僚屬下多因貪污而落職,只有端復初因清白免于獲罪。

    洪武四年,破格授任刑部尚書,執法公平。

    杭州飛糧事件敗露,逮捕關押了一百多人。

    下詔端復初前往處理,真實虛偽立即辨明,知府以下官員都服罪。

    第二年出任湖廣參政,下令前來歸順的人,免除賦稅一年,流亡的人都回到家鄉。

    他以善于治理、處事合宜聞名。

    因事獲罪召回,去世,他兒子端孝文,是翰林待詔;端孝思,是翰林侍書。

    先後出使朝鮮,都以氣節清正著稱,朝鮮人為此設雙清館。

    李質,字文彬,德慶人。

    有才能謀略。

    元末,在何真麾下任職,曾招募兵士平定德慶亂民,附近之郡多依賴他作為保障。

    名士客居嶺南的,有茶陵劉三墨、江右伯顏子中、羊城孫黃、建安張智等人,都以禮相待。

    洪武元年,跟從何真投降,授官中書斷事。

    第二年改任都督府斷事,執法很有力度。

    洪武五年,提拔為刑部侍郎,升任尚書,審理案件平正寬恕。

    派往山東救濟饑民,皇帝寫詩為他餞行。

    不久出任浙江行省參政。

    任官三年,施行仁政,政績顯著。

    皇帝考慮到李質年老,召回。

    曾入見于便殿,詢問當時政事。

    李質直言相告無所隱瞞。

    拜為靖江王右相。

    靖江王因罪被廢,李質竟然坐罪而死。

    黎光,東莞人。

    因鄉薦授官御史,巡 甦州,請求賑救水災災民,保全救活了很多人。

    巡 鳳陽,上密奏,全都切中當時弊端。

    皇帝贊賞他0洪武九年,提拔為刑部侍郎,執法剛正不阿,被御史大夫陳寧所忌妒,因事獲罪死在貶謫之處。

    劉敏,壺室人。

    被推舉為孝廉,任中害省屬吏。

    曾在夜晚到龍江買蘆,早上運回家,讓妻子編席子,賣了來侍奉母親,然後入官署辦事。

    性格廉潔耿介,有人送他瓷瓦器,也不接受。

    任楚相府錄事,中書把籍沒入官的婦女給文臣之家,眾人勸他請求給予以侍奉母親。

    劉敏堅決拒絕說︰“侍奉母親,是兒子媳婦的事,與別人有什麼關系?”等到中書省大臣敗落,屬吏多坐罪被誅殺,只有劉敏沒有牽連。

    皇帝認為他賢能,提拔為工部侍郎,改任刑部侍郎。

    出任徽州府同知,有很好的政績,死在任上。

    楊靖,字仲寧,山陽人。

    洪武十八年考中進士,選為吏科庶吉士。

    第二年提拔任戶部侍郎。

    當時任各部門官員的人,大多是進士以及太學生,然而常出現不遵法紀的人。

    皇帝著《大誥》,列舉通政使蔡壇、左通政茹、工部侍郎秦逵以及楊靖來教誨勉勵這些人,說︰“這也是進士、太學生,能盡職以稱合朕的心意。”他被稱贊到如此地步。

    洪武二十二年升任戶部尚書。

    第二年五月,下詔在京任官三年的都升遷調任,寫成法令。

    于是將刑部尚書趙勉與楊靖交換官位。

    訓論說︰“愚民犯法,如同飲食。

    設法防備,違犯的人更多。

    推行仁恕,或許能感化。

    從今以後只有違犯十種惡行和殺人的人判死罪,其余罪行都命令向北方邊塞交納糧食。”又說︰“在京城監獄的囚犯,你們審查上奏,朕親自審理判決,仍然恐怕有漏失。

    在外的各官員所擬判罪行,怎能完全恰當?你們應當詳細地審核,然後派遺官員審理判決。”楊靖承受旨意研究辨別,平反糾正的案件很多。

    皇帝都贊賞采納。

    曾經審訊一武官,門卒檢查他的身上,得到大寶珠,屬下官僚都很驚異。

    楊靖慢慢地說︰“這珠子是假的,哪有如此大的珠子?”打碎了它。

    皇帝听說了,感嘆說︰“楊靖的這種舉動,有四種好處。

    不獻給朕求取歡心,一善。

    不窮追進獻禮物給誰,二善。

    不獎勵門卒,杜絕小人僥幸貪功,三善。

    價值千金的珠子突然到來,一點也不動心,有遇人的才智及隨機應變的才能,四善。”洪武二十六年,兼任太子賓客,同時給予兩份俸祿。

    不久,因事獲罪免職。

    恰逢征伐龍州趙宗壽,下詔楊靖訓諭安南輸送粟作軍餉。

    以受處分的官員身份前往。

    安南相黎一元因陸地運送糧食艱難,不想接受詔令。

    楊靖公布詔書反復啟發教諭,且許可用水運。

    黎一元于是輸送二萬石糧食到泡海江,另外造浮橋以通到龍州。

    皇帝大喜,任楊靖為左都御史。

    楊靖盡忠為公有智謀,善于處理繁雜的事務,審理案件明察而不以法律條文苛責人。

    最受寵愛恩遇,同僚不能與他相比。

    洪武三十年七月,因為替鄉人代改訴冤狀,被御史彈劾。

    皇帝發怒,于是賜死。

    當時年僅三十八歲。

    當時有個叫凌漢的人,字斗南,原武人。

    以秀才身份被舉薦,獻上《烏鵲論》。

    授官,歷任御史。

    巡按陝西,上疏所屬地區困苦的幾件事。

    皇帝認為好,召他的兒子賜給衣服與錢鈔。

    凌漢審判案件公平。

    等他回京,有感激凌漢的人,邀請並安排酒筵,想重重地贈給他金錢。

    凌漢說︰“酒可以飲,金錢不能接受。”皇帝听了嘉獎贊揚他,並為之感嘆,提拔為右都御史。

    當時詹徽為左都御史,兩人議論不相合,每每當面駁斥詹徽,詹徽恨他。

    貶官刑部侍郎,改任禮部侍郎。

    後來被詹徽彈劾,降職任左愈都御史。

    皇帝憐憫他年老衰弱,命他返歸鄉里。

    凌漢因為詹徽在,以後會有憂慮,不敢離去。

    一年多後,詹徽被誅殺,他又被提拔焉右愈都御史,不久退休歸鄉。

    凌漢出言不檢點,任官屢受挫折。

    可是因廉潔正直被皇帝知曉,所以最終能保全性命。

    又有昊人嚴德 ,由御史提拔為左愈都御史,因病請求歸鄉。

    皇帝發怒,黥了他的臉,貶謫戍守南丹,遇到赦令放回。

    穿布衣徒步走,自列為平民百姓,宣德年間仍然活著。

    曾因事被御史逮捕。

    嚴德 跪在堂下,白己說曾在御史台料理公務,通曉法律。

    御史問他是何官,他回答︰“洪武年間的御史台長官,人們稱為嚴德 的就是我。”御史大驚,拱手行禮請他起身。

    第二天前往拜訪,卻擔著行囊走了。

    有教授和他飲酒,看到他的面被黥,戴著破冠,就問︰“老人犯了什麼法?”嚴德 講述起以前的事,就說︰“以前國家法律很嚴厲,做官的都不能保全性命,這破冠不容易戴啊。”于是向北面拱手,稱“聖恩,聖恩”。

    單安仁,字德夫,濠人。

    年少時為府吏。

    元末江淮兵亂,單安仁聚集義兵保衛鄉里,授官焉樞密判官。

    跟從鎮南王孛羅普化鎮守揚州。

    當時群雄四起,單安仁感嘆說︰“這些人都是被人驅除消滅罷了。

    王者的興起,當自有別人。”鎮南王被長槍軍驅逐,單安仁汝地方歸屬,听到太祖平定集慶,就說︰“這人真的就是王。”率領部屬去歸順。

    太祖高興,立即命他率領他的軍隊鎮守鎮江。

    他嚴厲整飭軍隊,敵人不敢進犯。

    改守常州,他的兒子叛變投降張士誠,太祖知道單安仁忠誠謹慎,不懷疑他。

    很久以後,升任浙江副使。

    強悍兵帥橫征暴斂百姓,名叫寨糧,單安仁按法律處置。

    升任按察使,征召為中書左司郎中,輔佐李善長裁斷。

    調任瑞州守御千戶,入京任將作卿。

    洪武元年,提拔為工部尚書,仍然兼任將作事務。

    單安仁精明敏捷多智謀,各處地方的營造,大小符合規格,很稱合皇帝旨意。

    過了一年改任兵部尚書,請求告老歸鄉。

    賜給三千畝田地,七十頭牛,每年給尚書的一半俸祿。

    洪武六年,起用為山東參政。

    懇求辭職,皇帝許可。

    居住家中,曾經上奏請求疏浚儀真直壩到樸樹灣的水道,以方便官員百姓運輸糧草,疏通運河江都深港以防淤塞變淺,將瓜州貯藏糧食的倉庫搬到揚子橋西,免除大江風潮的禍患。

    皇帝贊成他的話。

    再次授官兵部尚書,退休。

    當初,尚書的官階是正三品。

    洪武十三年,中書省廢除,升為正二品,而單安仨退休在前。

    皇帝想到單安仁是有功勛的舊臣,洪武二十年,特剔授任資善大夫。

    當年十二月去世,時年八十五歲。

    徐州朱守仁,字符夫,元末也因保衛家鄉的功勞授官樞密同知,守衛舒城。

    明朝軍隊攻下廬州,他獻城來歸順,歷任工部侍郎。

    洪武四年,升任尚書,奉命考察山東官吏,稱合旨意。

    不久改任北平行省參政。

    因為送軍糧接繼不上,貶為蒼梧知縣。

    當初,單守仁任袁州知州,安撫傷殘,百姓很感激他。

    到這時連續任容州、高唐州知州,都有好的政績。

    洪武十年,升四川布政使,治理政事崇尚簡約嚴明。

    以年老退休。

    因事坐罪罰作勞役,特別寬恕了他。

    洪武十五年,雲南平定,改威楚、開南等路宣撫司焉楚雄府,于是命令單守仁執掌府事。

    招集流離失所的人,平均徭役,建立學校,境內得到很好的治理。

    洪武二十八年,入朝述職,郡中人流著淚送他。

    拜為太僕卿。

    首先請求在江北滁州各處設立牧馬草場。

    所管轄十四監九十八群,馬得到大大地繁衍生息。

    修飭馬政,自單守仁開始。

    很久以後,退休。

    永樂初年,入朝,遇到疾病而去世。

    薛祥,字彥祥,無為人。

    跟從俞通海前來歸順,渡過長江任水寨管軍鎮撫,數次跟從出征有戰功。

    洪武元年,在河南轉運糧餉。

    半夜抵達蔡河,盜賊突然到來。

    薛祥不被所動,好言好語告諭他們散去。

    皇帝听說後很高興。

    因為正在用兵,按需要供給艱難,授官京畿都漕運使,分管淮安。

    挖河築堤,從揚州到濟敷百里,徭役平均,百姓蕪怨言。

    出了力的立刻奏報,授給官職。

    元都被攻下,官民南遷,途中經過淮安,薛祥多方救濟。

    山陽、海州百姓作亂,駙馬都尉黃琛逮捕治罪,連累了很多人。

    薛祥會審,沒有證據的全放回去。

    治理淮八年,百姓互相勸勉行善。

    等到考核期滿回京,百姓都焚香祝他再來,有的掛肖像祭祀他。

    洪武八年,授官工部尚書。

    當時造鳳陽宮殿,皇帝坐殿中,仿佛有人拿著兵器在大殿屋脊戰斗。

    太師李善長奏稱諸工匠用了厭鎮法術,皇帝將殺掉全部工匠。

    薛祥為工匠們分辨換班沒有上工的人,以及鐵石匠都沒有參與,存活的人以干數。

    營造謹身殿,有關部門將中匠列焉上匠。

    皇帝對他欺罔感到憤怒,命令處死。

    薛祥在一邊諫爭道︰“應答不寅,竟然殺人,恐怕是不合法律的。”下旨處以腐刑。

    薛祥又慢慢上奏說︰“受腐刑,就是廢人了,不如杖責而使工作。”皇帝同意他的意見。

    第二年改天下行省為承宣布政司。

    因為北平為重要之地,特別任用薛祥,三年政績可稱第一。

    被胡惟庸中傷,因營建干擾百姓的罪行,貶謫知嘉興府。

    胡惟庸被誅殺,又召他任工部尚書。

    皇帝說︰“進讒言的臣子害你,為何不說?”答道︰“臣不知曉。”第二年因受牽連被杖責而死,天下的人哀憐他。

    有子四人,貶謫到瓊州,于是成為瓊山人。

    孫子薛遠,正統七年考中進士,景泰時期,任戶部郎中。

    天順元年,提拔為戶部右侍郎,改任工部右侍郎。

    奉詔填堵開封沖決的黃河。

    返回,仍改任戶部右侍郎。

    成化初年,督運兩廣軍餉,官位升到南京兵部尚書,因觸犯汪直而免官。

    人。

    繼薛祥任工部尚書的人中知名的,有秦逵等秦逵,字文用,宣城人。

    洪武十八年考中進士。

    歷任都察院。

    奉公文清理囚徒,寬嚴適當。

    皇帝贊賞他的才能,提拔任工部侍郎。

    當時營建修繕的事繁多,工部缺少尚書,凡是興建的工程都由秦逵統領。

    當初,討論登記四方工匠,考核其中成年勞力,規定三年為一班,輪流入京,三個月移交,名叫“輪班匠”,未來得及實行。

    到這時秦逵提議根據地方遠近為班次,設名冊,在驗對符契時交付,到期後拿到部里,免除他家的徭役,寫成法令。

    皇帝念秦逵勤勞,下詔有關部門免除他家徭役。

    洪武二十二年,升任工部尚書。

    第二年改任兵部尚書。

    不久,又改任工部尚書0皇帝認為學校為國家儲備人才,而讀書人的穿戴無異于小吏,應該更換,命令秦逵制作樣式獻上。

    總共改了三次,其形制定下來。

    賜給監生藍衫絲帶各一件,作為天下之先導。

    明代讀書人的衣冠,大約創自秦逵。

    有個叫趟翥的人,是永寧人。

    有志氣節操,因學問品行出名。

    由訓導推舉為賢良,提拔為贊善大夫,授官工部尚書。

    上奏議定天下每年制造軍事器械的數目,以及議定藩王宮城的規制。

    趙俊,不知何地人。

    從工部侍郎升任工部尚書。

    皇帝因為國子監所藏的書板,年歲久了殘缺剝蝕,命令眾儒考核補正,工部監督工匠修理。

    趟俊奉詔監督辦理,古籍得以完備。

    洪武十二年,趙翥改任署理刑部,不久退休離去。

    趟俊,洪武十七年免官。

    而秦逵在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因事獲罪自殺。

    唐鐸,字振之,虹人。

    太祖最初起兵,就侍從左右。

    守衛濠州,跟從平定江州,授官西安縣丞,召任中書省管勾。

    洪武元年,湯和攻克延平,用唐鐸執掌府事,安撫新歸附的人,士人平民都感到安定。

    任官三年,入京任殿中侍御史,又出京知紹興府。

    洪武六年十二月,召任刑部尚書。

    第二年改任太常卿。

    遭遇母喪,特別給予一半俸祿。

    洪武十四年,服喪期滿,起任兵部尚書。

    第二年,剛設置諫院,任命為諫議大夫。

    皇帝曾與侍臣議論歷代興廢說︰“使朕的子孫如同成王、康王,輔佐大臣如同周公、召公,就可以祈求上天長命。”唐鐸趁機進言說︰“教育感化太子,挑選左右人作輔導,這是祖宗社稷的萬年福氣。”皇帝又對唐鐸說︰“人有公私,所以言語有正邪。

    正言務求規勸進諫,邪言耪求誹謗阿諛。”唐鐸說︰“誹謗近似忠心,阿諛近似愛心,不被迷惑,那麼讒言奸佞小人自己會遠離。”不久,貶官監察御史。

    上疏請求選擇賢能京官遍到各郡縣,訪求賢才,實地考核官吏,挑選干練老成德高望重的官吏,擔任布政使、按察使之職。

    皇帝听從他的意見。

    不久又提拔為右副都御史,歷任刑、兵二部尚書。

    洪武二十二年,設置詹事院,命令吏部說︰“輔導太子,必須選擇端莊穩重的人。

    三代時的保傅,受到的禮遇尊重莊嚴。

    兵部尚書唐鐸,恭謹淳厚有德行氣量,以他任詹事,仍如以前享受尚書俸祿。”因唐鐸曾請求教育感化太子的緣故。

    當年,退休。

    洪武二十六年,起用為太子賓客,升太子少保。

    洪武二十八年,龍州土官趟宗壽因上奏鄭國公常茂死的事不屬實,被召又不到,皇帝發怒,命楊文統率大軍前往討伐,而命令唐鐸以皇帝名義招撫。

    唐鐸到達後,查訪到常茂實際上是病死,趟宗壽也認罪來朝拜。

    就下詔楊文移軍征伐奉議各州叛亂蠻人,便任唐鐸參議軍事。

    過了一個月,諸蠻平定。

    唐鐸相形度勢,請求設立奉議衛以及向武、河池、懷集、武仙、賀縣各處守御千戶所,以官軍鎮守。

    都回復同意。

    唐鐸是忠厚長者,德高望重,性格謹慎細密,不亂索取給予。

    皇帝以故交身份對待他,曾經說︰“唐鐸作為朋友及大臣至今已三十多年了,他與人相交,不會變色,絕交也不說出攻擊人的話。”又說︰“都御史詹徽剛毅果斷,嫉惡如仇,小吏不敢放肆貪污,因此誹謗譏諷滿朝。

    唐鐸為人厚重,又說他懦弱無所作為。

    人心不古樸,就像這樣!”後來唐徽終究坐罪被誅殺而死,而唐鐸的恩遇沒有衰減。

    洪武三十年七月在京城去世,時年六十九歲。

    贈予助喪的財物很豐厚,命令有關部門護送他的靈柩回鄉安葬。

    沈潁 稚邢停  寥恕br />
    與唐鐸同在兵部任官,以明察敏悟著稱。

    皇帝曾認為勛臣子弟多枉法,撰《大誥》二十二篇,訓諭天下武臣都誦讀學習,使他們知道警惕。

    過後,又用誡諭八條,頒布告示將士。

    當時沈潘以試兵部侍郎的身份孰掌部事,一切訓誡整飭的事宣,都秉承旨意施行。

    不久升任尚書。

    廣西都司建城門上的望樓,青州衛制造兵器,都擅自征收百姓財物。

    沈浯請求凡是都司衛所營造工程,必須經過都督府上奏批準,官府供給物品材料,不要擅自役使百姓,違犯者都治罪,並禁止武臣干預民事。

    當時戰亂剛剛平息,武臣橫行,屢屢觸犯文法,到這時收斂,這是沈潘的功勞。

    皇帝曾經諭告臣下使國家政治安定清平的關鍵,在于選拔賢才除去不正派的人。

    沈潘于是說︰“君子常常少,小人常常多,在于上官教化鼓勵而已。

    賢人被舉拔,不仁的人就遠離了。”皇帝認為他的話對。

    洪武二十三年,將沈潘與工部尚書秦逵交換官位,賜予誥書獎賞告諭。

    不久又復任原職,後來因事免官。

    明朝初年,衛所世代造戶籍以及軍中士兵征調作為補充的方法,都是沈浯所定。

    可是名目繁瑣細碎,簿冊煩多,官吏容易作奸偽之事,到明末一直很成為百姓的禍患,而軍隊防衛也日益消耗減少,這些詳見《兵志》。

    潮州諸生陳質,父親在戍役名冊上。

    父親去世後,陳質被征調,請求返回完成未竟學業。

    皇帝命令免除他的戍役名籍。

    沈潘以軍伍缺人為理由,堅持不同意。

    皇帝說︰“國家得一士兵容易,得一士人因難。”于是免除名籍。

    可是這些都是特別恩賜。

    開濟,字來學,洛陽人。

    元末任察罕帖木兒掌書記。

    洪武初年,以明經被推舉。

    授官河南府訓導,入京任國子助教。

    因病罷官歸鄉。

    洪武十五年七月,御史大夫安然推薦開濟有官吏治政的才能,召試任刑部尚書,過一年實授官職。

    開濟以綜合考核為己任,請天下各部門設置文書,每天記錄所做的事,考核得失,又使各部驗對文書,規定期限,來評定功勞、罪遇。

    又說,軍民因小緣故犯罪的人,應該立即審判發落。

    數月之間,滯留下的案牘全部理清。

    皇帝以為他很有才能。

    恰逢都御史趙仁說,以前的人以“賢良方正”、“孝悌力田”各科所取的士人一一安置在郡縣,多不稱職,應當者核,決定去職或留任。

    開濟具文上奏,以“經明行修”為一科,“工習文詞”為一科,“通曉書義”為一科,“人品俊秀”為一科,“練達治理”為一科,“言有條理”為一科,六科都具備的為上,三科以上為中,不及三科的為下。

    皇帝听從他的意見。

    開濟聰敏有辯才,凡是國家制度、田賦、獄訟、工程勞役、河渠之事,眾人不能裁定,開濟一一籌劃計算,就有了條理標準法式,可作為世代遵守。

    所以皇帝很信任他,數次備顧問,兼參與別部的事。

    別人因此忌妒他,誹謗議論紛紛產生。

    然而開濟也嚴峻刻薄,好用法中傷人。

    曾經奉命制定處理詐偽的律令。

    開濟議定的法律巧妙縝密。

    皇帝說︰“張開密網來網羅百姓,行嗎?”又設置簿籍叫“寅戌之書”,以衡量屬官出入。

    皇帝嚴厲地責備他說︰“古人以卯酉為常規,現在使辦事的人早上寅時出晚上戌時歸,侍奉父母,會見妻子兒女,又在什麼時候呢?”又寫好榜文告誡屬官,請求張貼在文華殿。

    皇帝說︰“告誡屬官的言論,想張貼在朝廷大殿上,豈是人臣之禮?”開濟慚愧謝罪。

    不久令郎巾仇衍解脫死囚。

    被獄官告發。

    開濟與侍郎王希哲、主事王叔征拘捕獄官打死了他。

    當年十二月,御史陶璽仲等人告發此事。

    並說︰“開濟奏事時,將奏札放入懷中,或者隱藏不說,窺察皇上意圖,務求首鼠兩端,奸詐狡猾難測。

    役使外甥女為婢女。

    妹妹早年守寡,驅逐她的婆婆而掠奪其家財。”皇帝大怒,將開濟下獄,連同王希哲、仇衍等人一起處死。

    贊曰︰六部的制度仿照《周官》,用來輔佐帝王治理國家,興盛各種事業,任務非常繁重。

    明朝興起,建立官分職權,立法很有秩序。

    又采取三種途徑任用人,求賢更廣泛。

    像陳修、滕毅主持選用官吏,楊思義、範敏治理賦稅徭役,周禎制定法律,單安仁統領將作,以及到沈浯、開濟等人的經營策劃,都詳細齊備,無論大小,都不遺漏。

    考察它的規模,確實是一代政治的開始。


如果你對明史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明史》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