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陳修(滕毅趙好德翟善李仁吳琳)楊思義(滕德懋範敏費震張琬)周禎(劉惟謙周湞端復初李質黎光劉敏)楊靖(凌漢嚴德 單安仁 守仁薛祥秦逵趙翥趙俊唐 沈每﹤ br />
陳修,字伯昂,上饒人。從太祖平浙東,授理官。援引律令,悉本寬厚,盡改元季弊政。擢兵部郎中,遷濟南知府。時亂後,比戶 校 葉轡瀾 繁 吞鍥浼洹P薷Z斡蟹劍 襝喟玻 魍齦匆怠5奐沃 br />
洪武四年拜吏部尚書。六部之設,始自洪武元年。鎮江滕毅首長吏部,佐省台裁定銓除考課諸法略具。至是修與侍郎李仁詳考舊典,參以時宜,按地沖僻,為設官煩簡。凡庶司黜陟及課功核實之法,皆精心籌畫,銓法秩然。未幾,卒官。其後部制屢創。令入覲官各舉所知,定內外封贈J敘之典,自浮山李信始。天下朝正官各造事跡文冊,圖畫土地人民以進,及撥用吏員法,自昆山余際肌7隆短屏 洹罰 暈甯 俊 疾煸閡韻輪釧舊韞俜種埃 嗉 樵弧噸釧局罷啤罰歡 粢劭悸 煞ㄒ暈 盡ぐ饋 厥琢歟謊【嗌 惱掄嘸娉 菹毓偌把Y 騰停 蘊┬說隕剖肌H 暌懷 己說鵲冢 砸仕 旁笫肌4撕槲涫鱉 舐砸病 br />
六部初屬中書省,權輕,多仰承丞相意指。毅、修及詹同、吳琳、趙好德輩,居吏部稱賢,然亦無大建豎。至十三年,中書省革,部權乃專,而銓衡為尤要。顧帝用法嚴,家耘潘烏 錚 票幔 蟀萆惺欏N詞 擄鍘N┬爬 湯桑 萆惺椋 付 兀 漵詮僭啤 br />
滕毅,字仲弘。太祖征吳,以儒士見,留徐達幕下。尋除起居注。命與楊訓文集古無道之君若桀、紂、秦始皇、隋煬帝行事以進。曰︰“吾欲觀喪亂之由,以為炯戒耳。”吳元年出為湖廣按察使。尋召還,擢居吏部一月,改江西行省參政,卒。
趙好德,字秉彝,汝陽人。由安慶知府入為戶部侍郎。進尚書,改吏部。帝嘉其典銓平,嘗召與四輔官入內殿。坐論治道,命畫史圖像禁中。終陝西參政。子毅,永樂中,官至工部侍郎。
翟善,字敬夫,以貢舉歷官吏部文選司主事。二十六年,尚書詹徽、侍郎傅友文誅,命善署部事,再遷至尚書。明于經術,奏對合帝意。帝曰︰“善雖年少,氣宇恢廓,他人莫及也。”欲為營第于鄉,善辭。又欲除其家戍籍,善曰︰“戍卒宜增,豈可以臣破例。”帝益以為賢。二十八年坐事,降宣化知縣以終。
李仁,唐縣人。初仕陳友諒。王師克武昌,來歸。以常遇春薦,代陶安知黃州府。歷官侍郎,進尚書。坐事謫青州,政最。擢戶部侍郎,致仕。
吳琳,黃崗人。太祖下武昌,以詹同薦,召為國子助教。經術逾于同。吳元年除浙江按察司僉事,復入為起居注。命齎幣帛求書于四方。洪武六年,自兵部尚書改吏部,嘗與同迭主部事。逾年,乞歸。帝嘗遣使察之。使者潛至旁舍,一農人坐小杌,起拔稻苗布田,貌甚端謹。使者前曰︰“此有吳尚書者,在否?”農人斂手,對曰︰“琳是也。”使者以狀聞。帝為嘉嘆。
楊思義,不詳其籍里。太祖稱吳王,授起居注。初,錢谷隸中書省。吳元年始設司農卿,以思義為之。明年設六部,改為戶部尚書。大亂之後,人多廢業。思義請令民間皆植桑麻,四年始征其稅。不種桑者輸絹,不種麻者輸布,如《周官》里布法。詔可。帝念水旱不時,緩急無所恃,命思義令天下立預備倉,以防水旱。思義首邦計,以農桑積貯為急。凡所興設,雖本帝意,而經畫詳密,時稱其能。調陝西行省參政,卒于官。
終洪武朝,為戶部尚書者四十余人,皆不久于職,績用罕著。惟茹太素、楊靖、滕德懋、範敏、費震之屬,差有聲。太素、靖自有傳。
德懋,字思勉,吳人。由中書省掾歷外任。洪武三年,召拜兵部尚書,尋改戶部。為人有才辨,器量弘偉。長于奏疏,一時招期 橢 模 喑銎涫幀R允旅夤 洹 br />
範敏,閿鄉人。洪武八年舉秀才,擢戶部郎中。十三年授試尚書。薦耆儒王本等,皆拜四輔官。帝以徭役不均,命編造黃冊。敏議︰百一十戶為里,丁多者十人為里長,鳩一里之事以供歲役。十年一周。余百戶為十甲。後遂仍其制不廢。明年以不職罷。
費震,鄱陽人。洪武初,以賢良征,為吉水知州,寬惠得民,擢知漢中。歲凶盜起,發倉粟十余萬斛貸民,俾秋成還倉。盜聞,皆來歸。令佔宅自為保伍,得數千家。帝聞而嘉之。後坐事被逮,以有善政,特釋為寶鈔提舉。十一年,帝謂吏部曰︰“資格為常流設耳,有才能者當不次用之。”超擢者九十五人。而拜震戶部侍郎,尋進尚書。奉命定丞相、御史大夫以下負祿之制。出為湖廣布政使,以老致仕。
洪武初,有張琬者,鄱陽人。以貢士試高等,授給事中,改戶部主事。一日,帝問天下財賦、戶口之數。口對無遺。帝悅,立擢左侍郎。謹身殿災,上言時政。歲饑,請蠲民租百萬余石。俱見嘉納。琬才敏,有心計,年二十七,卒于官。時人惜之。
周禎,字文典,江寧人。元末流寓湖南。太祖平武昌,用為江西行省僉事,歷大理卿。太祖以唐、宋皆有成律斷獄,惟元以一時行事為條格,胥吏易為奸,詔禎與李善長、劉基、陶安、滕毅等定律令。少卿劉惟謙、丞周湞與焉。書成,太祖稱善。
洪武元年設刑部,以禎為尚書。尋改治書侍御史。明年出為廣東行省參政。時省治初開,正官多缺,吏治鮮勸懲。香山丞沖敬有治行,以勞卒官。禎為文祭之,聞者感動。一時郡邑良吏雷州同知余騏孫、惠州知府萬迪、乳源知縣張安仁、清流知縣李 、揭陽縣丞許德、廉州知府脫因、歸善知縣木寅,禎皆列其政績以聞。寅,土司。脫因,蒙古人也。于是屬吏益勸。三年九月召為御史中丞。尋引疾致仕。帝初即位,懲元寬縱,用法太嚴,奉行者重足立。律令既具,吏士始知循守。其後數有厘正,皆以禎書為權輿雲。
劉惟謙,不詳何許人。吳元年以才學舉。洪武初,歷官刑部尚書。六年命詳定新律,刪繁損舊,輕重得宜。帝親加裁定頒行焉。後坐事免。
周湞,字伯寧,鄱陽人。江西十才子之一也,官亦至刑部尚書。
終洪武世,為刑部者亦幾四十人,楊靖最著,而端復初、李質、黎光、劉敏亦有名。
復初,字以善,溧水人。子貢裔也,從省文,稱端氏。元末為小吏。常遇春鎮金華,召致幕下。未幾,辭去。太祖知其名,召為徽州府經歷。令民自實田,BZ為圖籍,積弊盡刷。稍遷至磨勘司令。時官署新立,案牘填委,復初鉤稽無遺。帝嘗廷譽之。性嚴峭,人不敢干以私。僚屬多貪敗,復初獨以清白免。洪武四年,超拜刑部尚書,用法平。杭州飛糧事覺,逮系百余人。詔復初往治,誠偽立辨,知府以下皆服罪。明年出為湖廣參政。令民來歸者,復其賦一年。流亡畢集。以治辦聞。坐事召還,卒。子孝文,翰林待詔;孝思,翰林侍書。先後使朝鮮,並著清節,朝鮮人為立“雙清館”雲。
李質,字文彬,德慶人。有材略。元末居何真麾下,嘗募兵平德慶亂民,旁郡多賴其保障。名士客嶺南者,茶陵劉三吾、江右伯顏子中、羊城孫 、建安張智等,皆禮之。洪武元年,從真降,授中書斷事。明年改都督府斷事,強力執法。五年擢刑部侍郎,進尚書,治獄平恕。遣振饑山東,御制詩餞之。尋出為浙江行省參政。居三年,惠績著聞。帝念質老,召還。嘗入見便殿,訪時政。質直言無隱。拜靖江王右相。王罪廢,質竟坐死。
黎光,東莞人。以鄉薦拜御史,巡甦州,請振水災,全活甚眾。巡鳳陽,上封事悉切時弊,帝嘉之。洪武九年,擢刑部侍郎,執法不阿,為御史大夫陳寧所忌,坐事死貶所。
劉敏,肅寧人。舉孝廉,為中書省吏。嘗暮市蘆龍江,旦載于家,俾妻織 ,蠰以奉母。而後,入治事。性廉介,或遺之瓷瓦器,亦不受。為楚相府錄事,中書以沒官女婦給文臣家,眾勸其請給以事母。敏固辭曰︰“事母,子婦事,何預他人。”及省臣敗,吏多坐誅,敏獨無所預。帝賢之,擢工部侍郎,改刑部。出為徽州府同知,有惠政,卒于官。
楊靖,字仲寧,山陽人。洪武十八年進士,選吏科庶吉士。明年擢戶部侍郎。時任諸司者,率進士及太學生,然時有不法者。帝制《大誥》,舉通政使蔡 、左通政茹 、工部侍郎秦逵及靖以諷厲之曰︰“此亦進士太學生也,能率職以稱朕心。”其見稱如此。
二十二年進尚書。明年五月詔在京官三年皆遷調,著為令。乃以刑部尚書趙勉與靖換官。諭曰︰“愚民犯法,如啖飲食。設法防之,犯者益眾。推恕行仁,或能感化。自今惟犯十惡並殺人者死,余罪皆令輸粟北邊。”又曰︰“在京獄囚,卿等覆奏,朕親審決,猶恐有失。在外各官所擬,豈能盡當?卿等當詳讞,然後遣官審決。”靖承旨研辨,多所平反。帝嘉納之。嘗鞫一武弁,門卒撿其身,得大珠,屬僚驚異。靖徐曰︰“偽也,安有珠大如此者乎。”碎之。帝聞,嘆曰︰“靖此舉,有四善焉。不獻朕求悅,一善也;不窮追投獻,二善也;不獎門卒,杜小人僥幸,三善也;千金之珠卒然而至,略不動心,有過人之智,應變之才,四善也。”
二十六年,兼太子賓客,並給二祿。已,坐事免。會征龍州趙宗壽,詔靖諭安南輸粟餉師。以白衣往。安南相黎一元以陸運險艱,欲不奉詔。靖宣示反覆開諭,且許以水運。一元乃輸粟二萬,至 海江別造浮橋以達龍州。帝大悅,拜靖左都御史。靖公忠有智略,善理繁劇,治獄明察而不事深文。寵遇最厚,同列無與比。三十年七月,坐為鄉人代改訴冤狀草,為御史所劾。帝怒,遂賜死。時年三十八。
時有凌漢,字斗南,原武人。以秀才舉,獻《烏鵲論》。授官,歷任御史。巡按陝西,疏所部疾困數事。帝善之,召其子賜衣鈔。漢鞫獄平允。及還京,有德漢者,邀置酒,欲厚贈以金。漢曰︰“酒可飲,金不可受也。”帝聞之嘉嘆,擢右都御史。時詹徽為左,論議不合,每面折徽,徽餃之。左遷刑部侍郎,改禮部。後為徽所劾,降左僉都御史。帝憫其衰,令歸田里。漢以徽在,有後憂,不敢去。歲余徽誅,復擢右僉都御史。尋致仕歸。漢出言不檢,居官屢躓。然以廉直見知于帝,故終得保全。
又吳人嚴德 ,由御史擢左僉都御史,以疾求歸。帝怒,黥其面,謫戍南丹。遇赦放還。布衣徒步,自齒齊民。宣德中猶存。嘗以事為御史所逮,德 跪堂下,自言曾在台勾當公事,曉三尺法。御史問何官。答言︰“洪武中台長,所謂嚴德 是也。”御史大驚,揖起之。次日往謁,則擔囊徙矣。有教授與飲,見其面黥,戴敝冠,問︰“老人犯何法?” 述前事,因言“先時國法甚嚴,仕者不保首領,此敝冠不易戴也。”乃北面拱手,稱“聖恩,聖恩”雲。
單安仁,字德夫,濠人。少為府吏。元末江淮兵亂,安仁集義兵保鄉里,授樞密判官。從鎮南王孛羅普化守揚州。時群雄四起,安仁嘆曰︰“此輩皆為人驅除耳。王者之興,當自有別。”鎮南王為長槍軍所逐,安仁無所屬,聞太祖定集慶,乃曰︰“此誠是已。”率眾歸附。太祖悅,即命將其軍守鎮江。嚴飭軍伍,敵不敢犯。移守常州。其子叛,降張士誠,太祖知安仁忠謹,弗疑也。久之,遷浙江副使。悍帥橫斂民,名曰“寨糧”,安仁置于法。進按察使,征為中書左司郎中,佐李善長裁斷。調瑞州守御千戶,入為將作卿。
洪武元年擢工部尚書,仍領將作事。安仁精敏多智計,諸所營造,大小中程,甚稱帝意。逾年改兵部尚書。請老歸,賜田三千畝,牛七十角,歲給尚書半俸。六年起山東參政。懇辭,許之。家居,嘗奏請浚儀真南壩至樸樹灣,以便官民輸挽;疏轉運河江都深港以防淤淺;移瓜州倉CC置揚子橋西,免大江風潮之患。帝善其言,再授兵部尚書,致仕。初,尚書階正三品。十三年,中書省罷,始進為正二。而安仁致仕在前。帝念安仁勛舊,二十年特授資善大夫。其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五。
徐州 守仁者,字元夫。元末亦以保障功官樞密同知,守舒城。明兵下廬州,以城來歸。歷官工部侍郎。洪武四年進尚書,奉命察山東官吏,稱旨。尋改北平行省參政,以饋餉不繼,謫蒼梧知縣。初,守仁知袁州,撫安創殘,民甚德之。至是連知容州、高唐州,皆有善政。十年進四川布政使,治尚簡嚴。以年老致仕。坐事罰輸作,特宥之。十五年,雲南平,改威楚、開南等路宣撫司為楚雄府,遂命守仁知府事。招集流移,均徭役,建學校,境內大治。二十八年上計入朝,郡人垂涕送之。拜太僕卿。首請立牧馬草場于江北滁州諸處。所轄十四監九十八群。馬大蕃息。馬政之修,自守仁始。久之,致仕。永樂初,入朝,遇疾卒。
薛祥,字彥祥,無為人。從俞通海來歸。渡江,為水寨管軍鎮撫。數從征有功。洪武元年轉漕河南,夜半抵蔡河。賊驟至,祥不為動,好語諭散之。帝聞大喜。以方用兵,供億艱,授京畿都漕運使,分司淮安。浚河築堤,自揚達濟數百里,徭役均平,民無怨言。有勞者立奏,授以官。元都下,官民南遷,道經淮安,祥多方存恤。山陽、海州民亂,駙馬都尉黃琛捕治,詿誤甚眾。祥會鞫,無驗者悉原之。治淮八年,民相勸為善。及考滿還京,皆焚香,祝其再來,或肖像祀之。
八年授工部尚書。時造鳳陽宮殿。帝坐殿中,若有人持兵斗殿脊者。太師李善長奏諸工匠用厭鎮法,帝將盡殺之。祥為分別交替不在工者,並鐵石匠皆不預,活者千數。營謹身殿,有司列中匠為上匠,帝怒其罔,命棄市。祥在側,爭曰︰“奏對不實,竟殺人,恐非法。”得旨用腐刑。祥復徐奏曰︰“腐,廢人矣,莫若杖而使工。”帝可之。明年改天下行省為承宣布政司。以北平重地,特授祥,三年治行稱第一。為胡惟庸所惡,坐營建擾民,謫知嘉興府。惟庸誅,復召為工部尚書。帝曰︰“讒臣害汝,何不言?”對曰︰“臣不知也。”明年,坐累杖死,天下哀之。子四人,謫瓊州,遂為瓊山人。
孫遠,正統七年進士。景泰時,官戶部郎中。天順元年,擢本部右侍郎,改工部。奉詔塞開封決河。還,仍改戶部。成化初,督兩廣軍餉,位至南京兵部尚書,以忤汪直免官。
其繼祥為工部尚書有名者,有秦逵等。
逵,字文用,宣城人。洪武十八年進士。歷事都察院。奉檄清理囚徒,寬嚴得宜。帝嘉其能,擢工部侍郎。時營繕事繁,部中缺尚書,凡興作事皆逵領之。初,議籍四方工匠,驗其丁力,定三年為班,更番赴京,三月交代,名曰“輸班匠”。未及行,至是逵議量地遠近為班次,置籍,為勘合付之,至期齎至部,免其家徭役,著為令。帝念逵勤鄭 興靖雌浼搖6 杲 惺欏C髂旮謀 俊N醇福 錘墓ァ俊5 匝 N 模 孔詠矸 摶祚 簦 爍 字 C 又剖揭越 7踩 祝 渲剖級 4圖嗌 渡饋ぎ懈饕唬 暈 煜孿取C鞔 孔右鹿冢 譴醋藻釉啤 br />
有趙翥者,永寧人。有志節,以學行聞。由訓導舉賢良,擢贊善大夫,拜工部尚書。奏定天下歲造軍器之數,及議定 王宮城制度。
趙俊者,不知何許人。自工部侍郎進尚書。帝以國子監所藏書板,歲久殘剝,命諸儒考補,工部督匠修治。俊奉詔監理,古籍始備。洪武十二年,翥改署刑部。尋致仕去。俊,十七年免。而逵于二十五年九月坐事自殺。
唐 ,字振之,虹人。太祖初起兵,即侍左右。守濠州,從定江州,授西安縣丞。召為中書省管勾。洪武元年,湯和克延平,以 知府事,拊輯新附,士民安之。居三年,入為殿中侍御史,復出知紹興府。六年十二月,召拜刑部尚書。明年改太常卿。丁母憂,特給半俸。十四年,服闋,起兵部尚書。
明年,初置諫院,以為諫議大夫。帝嘗與侍臣論歷代興廢,曰︰“使朕子孫如成、康,輔弼如周、召,則可祈天永命。” 因進曰︰“豫教元良,選左右為輔導,宗社萬年福也。”帝又謂 曰︰“人有公私,故言有邪正。正言務規諫,邪言務謗諛。” 曰︰“謗近忠,諛近愛。不為所眩,則讒佞自遠。”未幾,左遷監察御史。請選賢能京官遍歷郡縣,訪求賢才,體察官吏。選歷練老成、望隆名重者,居布政、按察之職。帝從之。既復擢為右副都御史,歷刑、兵二部尚書。二十二年,置詹事院,命吏部曰︰“輔導太子,必擇端重之士。三代保傅,禮甚尊嚴。兵部尚書 ,謹厚有德量,以為詹事。食尚書俸如故。”以 嘗請豫教故也。其年,致仕。
二十六年,起太子賓客,進太子少保。二十八年,龍州土官趙宗壽以奏鄭國公常茂死事不實,被召,又不至。帝怒,命楊文統大軍往討。而命 招諭。 至,廉得茂實病死,宗壽亦伏罪來朝。乃詔文移兵征奉議諸州叛蠻,即以 參議軍事。逾月,諸蠻平。 相度形勢,請設奉議衛及向武、河池、懷集、武仙、賀縣諸處守御千戶所,鎮以官軍。皆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