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從文中所述家貧之狀看,此文當為淵明晚年所作。
蕭統《陶淵明傳》說淵明“穎脫不群,任真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
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可見是一篇自傳性的散文。文中敘寫五柳先生的
興趣。愛好,著重突出其“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的安貧樂道。任
真自得的志向與性情。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1),亦不詳其姓字(2),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3)。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4)。每有會意(5),便欣然忘食。性
嗜酒(6),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7)。造飲輒盡(8),期
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9)。環堵蕭然(10),不蔽風日。短褐穿結(11),
簞瓢屢空(12),晏如也(13)。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14)。”其言茲若
人之儔乎(15)?酣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欽?葛天氏之民歟(16)?
[注釋]
(1)何許︰何處,什麼地方。
(2)姓字︰姓名與表字。
(3)號︰別號,指人名字以外另起的稱號,一般是自稱。
(4)不求甚解︰指讀書只領會要旨,不過于在字句上花工夫。
(5)會意︰領悟其意。
(6)性嗜(sh 試)酒︰生性喜好飲酒。
(7)置︰設,備好。之︰指五柳先生。
(8)造︰往,到。輒︰就,總是。盡︰指盡興。
(9)曾︰乃。不吝情去留︰謂不以去留為意。吝︰惜,舍不得。不吝情︰即一切都盡情盡性,不
拘俗禮。
(10)環堵蕭然︰猶家徒四壁。環堵︰房屋的四面牆。蕭然︰空空蕩蕩的樣子。
(11)短褐(h 賀)︰粗布短衣。穿結︰指衣上的破洞和補綻。
(12)簞瓢屢空︰謂窮得揭不開鍋。簞︰盛飯的竹器。瓢︰舀水的器具。《論語?雍也)說顏回
貧窮,“一簞良,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13)晏如︰平靜安逸的樣子。曹植《求自試表》︰“方今天下統一,九州晏如。”
(14)戚戚︰憂懼的樣子。《漢書?韋玄成傳)︰“今我度茲,戚戚其懼。”汲汲︰急切追求的
樣子。《列女傳)︰“魯黔婁先生死,曾子與門人往吊焉。曰何以為溢?其妻曰︰“以康為謚。昔先
王嘗賜之粟三十鐘,先生辭而不受,是其余富也;君嘗欲授之以國相,先生辭而弗為,是其余貴也。
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貧賤,不急急于富貴;求仁而得仁,求義而得義,
其溢為康不亦宜乎?”又《漢書?揚雄傳》︰“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
(15)茲︰這,指五柳先生。若人︰那人,指黔婁。
儔︰類,輩。
(16)無懷氏、葛天氏︰都是傳說中上古盛世的帝王。(見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宋代羅泌
《路史?禪通紀))這兩句是說五柳先生樸質淳真,像是上古無懷氏、葛天氏那個時代的人。
[譯文]
先生不知是什麼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表字。他的住宅邊有五棵
柳樹,因而就用“五柳”當作自己的別號。悠閑恬靜,少言寡語,不羨慕榮
華利祿。喜歡讀書,只領會要旨,不過于在字句上花工夫。于其意每當有所
領悟,便高興得忘記吃飯。生性喜好飲酒,家中貧困不能經常得到。親戚老
友知道他這樣,有時就備好酒請他去。去喝酒就總是要喝盡興,希一醉方休。
喝醉之後就退席,去留任情,毫不在意。家徒四壁,空空蕩蕩,又不能擋風
遮日。粗布短衣破了就打補綻,常常揭不開鍋,即便如此他還是一副平靜安
逸的模樣。常寫文章以自尋樂趣,也很能表達自己的心志。得與失皆置之度
外,就這樣了此一生。
贊語是︰黔婁的妻子說過︰“不為貧賤憂慮煩惱,不為富貴鑽營奔忙。”
她所說的那人(黔婁)與五柳先生大概是一類人吧?暢快地飲酒作詩,愉悅
自己的心志。他是上古無懷氏時代的人呢?還是葛天氏時代的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