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本篇討論由什麼人掌權的問題。刺復,反攻,回擊。文學譏刺“今當世在位者”,
    “以公卿之上位,爵祿之美,而不能致士”,反“以祿驕士”,“蔽賢妒能”。編者以“刺復”為題,
    顯然是站在文學一邊的。
    大夫曰為色矜而心不懌(1),曰︰但居者不知負載之勞(2),從旁議者與
    當局者異憂。方今為天下腹居郡(3),諸侯並臻(4),中外未然,心憧憧若涉
    大川(5),遭風而未薄(6)。是以夙夜思念國家之用,寢而忘寐,饑而忘食,
    計數不離于前,萬事簡閱于心(7)。丞史器小,不足與謀,獨郁大道。思睹文
    學,若俟周、邵而望高子(8)。御史案事郡國(9),察廉舉賢才,歲不乏也。
    今賢良、文學臻者六十余人(10)懷六藝之術(11),騁意極論,宜若開光發蒙
    (12);信任而乖于今,道古而不合于世務,意者不足以知士也?將多飾文誣
    能以亂實邪?何賢士之難睹也!自千乘倪寬以治《尚書》位冠九卿(13),及
    所聞睹選舉之士,擢升贊憲甚顯(14),然未見絕倫比(15),而為縣官興滯立
    功也(16)。
    【注釋】
    (1)曰︰讀為“爰”,于是的意思。色矜︰表情嚴肅。懌︰高興,喜歡。
    (2)但居者︰在家呆著不參加勞動的人。但,徒,空的意思。
    (3)腹居郡︰指京師。腹居,中心的意思。
    (4)臻︰匯集。
    (5)憧憧︰心神不定的樣子。
    (6)薄︰通“泊”,指靠岸停船。
    (7)簡閱︰本指檢查挑選,這里是籌劃的意思。
    (8)周、邵︰周公和邵公。周公,解見《非鞅篇》注釋。邵公,即召公,周文王庶子,名](sh@), 
    封于召(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南)。高子︰原作“子高”,今據陳遵默說校乙。高子,春秋時齊國的上
    卿,曾奉齊桓公之命,幫助僖公立為魯君。見《公羊傳•閔公二年》。
    (9)案事︰考察事務。
    (10)臻︰到達的意思。
    (11)六藝︰指儒家經典《易》、《禮》、《樂》、《詩》、《書》、《春秋》。
    (12)開光︰開人眼界。發蒙︰啟發蒙昧。
    (13)倪寬︰西漢千乘(今山東省廣饒縣)人,曾攻讀《尚書》,漢武帝時任御史大夫。九卿︰
    西漢以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為九卿。倪寬為御史大夫,
    乃三公(丞相、大司馬、御史大夫)之一,位在九卿之上,故曰位冠(超過)九卿。
    (14)擢升︰提拔、提升。贊憲︰參與政事。
    (15)絕倫比︰超群出眾的意思。
    (16)興滯︰興利除弊的意思。
    【譯文】
    (听了文學們的話)大夫于是神色嚴肅,內心很不高興,說︰呆在家里不參加勞動的人,不知
    道背東西人的勞累,站在旁邊發議論的人和當事人的憂慮是不一樣的。當今京師地處天下的中心,諸
    侯的事都匯集到這里,國內外還不妥寧,我們心里不安,就好像乘船渡越大河,遇到風浪還沒有靠岸
    一樣。因此朝夕思慮國家所需要的費用,廢寢忘食,成天籌算,各項事情都記掛在心頭。協助工作的
    丞史又才淺識薄,無法跟他們商議,獨自一人又弄不通治理國家的大事,所以想見到你們,就好像期
    待周公、邵公和盼望高子一樣,御史考察各地的情況,選拔孝廉,舉賢良、文學,每年都不少。現在
    你們賢良、文學到這里來的有60 多人,都具有六藝之才,盡情地發表議論,應該講些好的道理,對我
    們有所啟發教益;誰知你們相信過去,和當前的需要相背離,稱說古代,不符合現在的社會情況。看
    來是我們不能識別真才呢?還是你們裝飾外表,弄虛作假,以掩蓋自己的真實面目呢?為什麼見到一
    個賢人這樣難啊!自從千乘的倪寬靠鑽研《尚書》而得到超過九卿的官位以後,到現在我們所看到所
    听到選舉的儒生,雖然有的也選拔提升,參與政事,地位很高,但沒有看見有超群出眾,能夠為朝廷
    興利除弊建立一番功業的啊!
    文學曰︰輸子之制材木也(1),正其規矩而鑿枘調。師曠之諧五音也(2),
    正其六律而宮商調(3)。當世之工匠,不能調其鑿枘,則改規矩,不能協聲音,
    則變舊律,是以鑿枘刺戾而不合(4),聲音泛越而不和(5)。夫舉規矩而知宜,
    吹律而知變,上也;因循而不作,以俟其人,次也。是以曹丞相日飲醇酒(6),
    倪大夫閉口不言(7)。故治大者不可以煩,煩則亂;治小者不可以怠(8),怠
    則廢。《春秋》曰︰“其政恢卓(9),恢卓可以為卿相。其政察察(10),察察
    可以為匹夫。”夫維綱不張(11),禮義不行,公卿之憂也。案上之文(12),
    期會之事(13),丞、史之任也。《尚書》曰︰“俊V在官(14),百僚師師,
    百工惟時(15),庶尹允諧(16)。”言官得其人,人任其事,故官治而不亂,
    事起而不廢,士守其職,大夫理其位,公卿總要執凡而已(17)。故任能者責
    成而不勞,任己者事廢而無功。桓公之于管仲,耳而目之(18)。故君子勞于
    求賢,逸于用之,豈雲殆哉?昔周公之相也,謙卑而不鄰(19),以勞天下之
    士,是以俊V滿朝,賢智充門。孔子無爵位,以布衣從才士七十有余人,皆
    諸侯卿相之人也,況處三公之尊以養天下之士哉?今以公卿之上位,爵祿之
    美,而不能致士,則未有進賢之道。堯之舉舜也,賓而妻之(20)。桓公舉管
    仲也,賓而師之。以天子而妻匹夫,可謂親賢矣。以諸侯而師匹夫(21),可
    謂敬賓矣。是以賢者從之若流,歸之不疑。今當世在位者,既無燕昭之下士
    (22),《鹿鳴》之樂賢(23),而行臧文、子椒之意(24),蔽賢嫉能,自高其
    智,訾人之才(25),足己而不問,卑士而不友,以位尚賢,以祿驕士,而求
    士之用,亦難矣!
    【注釋】
    (1)輸子︰魯班,解見《通有篇》注釋。
    (2)師曠︰春秋時樂師,魯國人,字子野。五音︰也稱“五聲”,古代音樂的五個音階,即宮、
    商、角、徵、羽。
    (3)六律︰舊樂十二律中陽聲之律,即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亡射。
    (4)刺戾︰乖謬,互相違反。形容榫頭榫孔歪斜不正。
    (5)泛越︰雜亂,不合拍。
    (6)曹丞相︰即曹參,輔助劉邦統一天下。蕭何死後,他代蕭何為丞相,堅持蕭何制訂的法令,
    當有人向他建議改法時,他便請人飲醇酒,以此拒絕別人建議,也稱“蕭規曹隨”。見《史記•曹相
    國世家》。
    (7)倪大夫︰倪寬。《漢書•倪寬傳》︰“寬為御史大夫,以稱意任職,故久無有所匡諫于上。”
    “閉口不言”本于此。
    (8)“可”下原脫“以”字,今據郭沫若說校補。
    (9)恢卓︰寬廣,高遠。
    (10)察察︰這里是嚴厲苛刻的意思。
    (11)維綱︰國家制度。儒家所說的三綱四維。
    (12)案上之文︰指公文。
    (13)期會︰指定期的會議。
    (14)俊V︰有才能的人。
    (15)這三句是《尚書•皋陶謨》文。百工︰百官。
    (16)這句是《尚書•益稷》文。庶尹︰百官之長。允諧︰和諧。
    (17)總要︰統管主要的事務。執凡︰掌握大略。
    (18)耳而目之︰既親自听到,又親自看到。語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19)鄰︰通“吝”,即吝嗇,這里指攬事過多。
    (20)賓而妻之︰相傳堯不僅把舜當作賓客對待,還把自己的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做妻子。事
    見《史記•五帝本紀》。
    (21)“而”原作“之”,今據張之象本改正。
    (22)燕昭︰戰國時燕王噲的兒子,名平。燕為齊破,昭王即位,厚禮招賢,樂毅、鄒衍、劇辛
    等都從異國來歸。乃以樂毅為上將軍,伐齊入臨淄。除莒、即墨外,盡得齊地,燕乃復強。事見《史
    記•燕召公世家》。
    (23)《鹿鳴》︰《詩經•小雅》篇名。據《詩序》說,這首詩是為了宴請賓客而作的。詩的大
    意是說,既招待了賓客們,又贈送給他們幣帛。因此後人把這個作為敬禮賢人的典型。
    (24)臧文︰即臧文仲,春秋時魯大夫。《論語•衛靈公篇》︰“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
    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即此文所本。子椒︰原作“子叔”,依後《訟賢篇》“遭子椒之譖
    也”改正。子椒,春秋時楚國大夫。他嫉妒屈原的才能,曾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陷害屈原。
    (25)訾︰詆毀,誹謗。
    【譯文】
    文學說︰魯班用木材制造器物時,因為準確地使用了矯正方圓的工具,加工出來的榫頭榫孔能
    夠很好地吻合。師曠在奏樂時,因為善于使用校正音階的音笛,樂曲的宮商五音就能協調。現在的工
    匠和樂師(指官吏),在榫頭榫孔不能很好吻合時,就去改正工具;奏出的音調不協調時,就去改變
    音笛。因此加工出來的榫頭榫孔就粗糙不堪,不能吻合,奏出來的樂曲就雜亂無章,不能協調。一拿
    起工具就知道怎麼做,一吹起音笛就知道怎樣變化,這是上等的工匠和樂師;按照老規矩而不能創作,
    等待有本事的人去做,這是次等的工匠和樂師。所以曹丞相每天喝酒(因為他知道該怎麼做),倪大
    夫閉口不言(因為他明白該怎麼做)。辦理大事的人不可以繁雜,繁雜就會造成混亂;辦理小事的人
    不可以松懈,松懈了就會荒廢。《春秋》上說︰“辦理政事寬廣、高遠,可以當卿相。辦理政事苛刻、
    瑣碎,那就只能當個普通老百姓。”國家的綱紀法度得不到貫徹,仁德禮義不能施行,這是公卿應該
    擔擾的事情。辦理公文,召集會議,那是官吏助手的事情。《尚書》上說︰“有才能的人在朝當官,
    僚屬以他們為師,按時做好自己的事情,百官之長就協作得平允和諧。”這就是說當官的人稱職,每
    個人都能為國家盡力,所以要想國家管理得井井有條,不出現紊亂,各種事情都能辦理得好而不荒廢,
    就要求士人都能盡到自己的職責,大夫都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事情,公卿只是統管主要的事情,掌握
    大略就可以了。所以任用有才能的人只要交待一下任務就行了,並不感到勞累,只是自己去干就會耽
    誤公事而且沒有成績。齊桓公對管仲,既親自听管仲說話又親自看著他。所以君子只要在選用人才上
    多下功夫,到使用人才時就可以一勞永逸,難道可以說君子懶惰嗎?從前周公做宰相時,非常謙虛而
    又不攬事過多,從全國選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因此滿朝都是有才德的人,門下充滿了賢才聰明的人。
    孔子沒有官位,卻有70 多個有才德的人所跟隨,這些人都是可以做卿相、諸侯的人才啊!更何況位居
    三公這樣高官的人,如果真心招致天下的賢士,那將會怎樣呢?現在你們佔據著公卿這樣高的官位,
    又有優厚的俸祿,卻不能招引人才,那是你們沒有選拔賢能的誠意。從前堯提拔舜,以客禮相待,並
    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齊桓公任用管仲,也是把他當賓客和老師那樣看待和尊重。身為天子卻把自己
    的女兒嫁給一個普通人,真可謂是親近賢人了。身為諸侯卻把一個普通的人看作是自己的老師,真可
    謂是尊敬賓客了。所以,各地有才能的人都絡繹不絕地歸附他們(堯、齊桓公),真心誠意而不動搖。
    現在做官的人,既沒有像燕昭王那樣禮賢下士,也沒有像《詩經•鹿鳴》所講的那樣敬禮賢人,相反
    還像臧文仲、子椒那樣埋沒、嫉妒有才能的人,自以為聰明。詆毀別人的才能,自滿自足,而不肯向
    別人請教,看不起士人,不跟他們交朋友,以自己的爵位陵駕于賢者之上,憑借俸祿對士人表示驕傲,
    而要求士人為己使用,實在困難啊!
    大夫繆然不言ヾ,蓋賢良長嘆息焉ゝ。
    【注釋】
    ヾ繆然︰“繆”同“穆”,沉思的樣子。
    ゝ蓋,發語辭。
    【譯文】
    大夫沉思不語,賢良長久地嘆息。
    御史進曰︰太公相文、武以王天下,管仲相桓公以霸諸侯。故賢者得位,
    猶龍得水,騰蛇游霧也ヾ。公孫丞相以《春秋》說先帝ゝ,遽及三公,處周、
    召之列,據萬里之勢,為天下準繩ゞ,衣不重彩,食不兼味,以先天下,而
    無益于治。博士褚泰、徐偃等々,承明詔,建節馳傳ぁ,巡省郡國,舉孝廉,
    勸元元,而流俗不改。招舉賢良、方正、文學之士,超遷官爵,或至卿大夫,
    非燕昭之薦士,文王之廣賢也?然而未睹功業所成。殆非龍蛇之才,而《鹿
    鳴》之所樂賢也。
    【注釋】
    ヾ騰蛇︰龍類,能興雲駕霧而游行于天空中。
    ゝ公孫丞相︰即公孫弘。漢淄川國薛縣人。年四十始學《春秋》雜說。
    武帝初即位,招賢良文學士。這時,弘年六十,以賢良征為博士。見《漢書•公
    孫弘傳》。
    ゞ準繩︰本指定平直的工具,這里是榜樣的意思。
    々褚泰︰漢蘭陵(今山東省嶧縣境)人,董仲舒的學生。初為梁相,通
    《五經》,為博士。見《漢書•倪寬傳》及《儒林傳》。徐偃︰申公學生,
    官膠西中尉。武帝元狩二元(公元前121 年),與博士褚大(大、泰古通)
    等六人奉詔分行郡國,存問鰥寡廢疾,無以自振業者,加以賑濟。並告諭三
    老、孝弟,以為民師。見《漢書•武帝紀》。
    ぁ節︰古代使者出外巡行所持的憑證。傳︰見《復古篇》注釋。
    【譯文】
    御史向前挪動並說︰姜太公輔助周文王和周武王取得天下,管仲輔助齊桓公成為諸侯的霸主。
    所以有才德的人得到適當的官位,猶如蛟龍得水,騰蛇興雲駕霧一樣施展其才能。公孫弘因向漢武帝
    講述《春秋》,很快就做了丞相,處于周公、召公一樣的地位,掌握國家大權,成為天下人效法的榜
    樣,他不穿兩種以上顏色的衣服,不吃多種味道的飯菜,儉樸堪稱天下第一,但對治理國家沒有什麼
    幫助。博士褚泰、徐偃等遵照皇帝的聖旨,以使者的身份被派遣到全國各地去巡察,選拔孝廉,勸說
    百姓,但社會的壞風氣並未得到改變。選舉來的賢良、方正、文學,盡管給以破格提拔,有的甚至達
    到卿大夫的地位,難道這還不像燕昭王那樣選拔人才,像周文王那樣廣招賢士嗎?然而並沒有看到他
    們建立什麼功業。大概他們並沒有什麼非凡的才能,也不是《詩經•鹿鳴》里所說的賢人吧!
    文學曰︰冰炭不同器,日月不並明(1)。當公孫弘之時,人主方設謀垂意
    于四夷(2),故權譎之謀進(3),荊、楚之士用(4)。將帥或至封侯食邑,而  br />
    獲者咸蒙厚賞(5)。是以奮擊之士由此興。其後,干戈不休,軍旅相望,甲士
    糜弊(6),縣官用不足,故設險興利之臣起(7),  溪熊羆之士隱(8)。涇、渭
    造渠以通漕運(9),東郭咸陽(10)、孔僅建鹽、鐵,策諸利,富者買爵販官,
    免刑除罪(11),公用彌多而為者徇私,上下兼求(12),百姓不堪,e弊而從
    法(13),故急之臣進(14),而見知、廢格之法起(15)。杜周、咸宣之屬,
    以峻文決理貴(16),而王溫舒之徒以鷹隼擊殺顯(17)。其欲據仁義以道事君
    者寡,偷合取容者眾(18)。獨以一公孫弘,如之何?
    【注釋】
    (1)冰炭不同器,日月不並明︰古人常用成語,而字句略有不同。《韓非子•顯學篇》︰“冰炭
    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東方朔《七諫》︰“冰炭不可以相並。”《淮南子•說林篇》︰“日
    月不並出。”
    (2)四夷︰夷,本謂東方少數民族,這里則泛指四境以外的少數民族為四夷,猶如說百蠻一樣。
    (3)權譎︰詭詐。
    (4)荊︰荊州,西漢時十三州之一。楚︰春秋戰國時楚國。這里指楚國管轄的地區。古時認為荊、
    楚多勇士、劍客。
    (5)嘶瘢骸  恕痹 鰲懊恪保 謂    螅 窬菟鏢比盟敵8摹  嘶瘢 鋇杏泄Α  br />
    (6)糜弊︰“糜”原作“麋”,今據黃季剛說改正。糜弊,疲憊不堪。
    (7)設險興利︰設險,設置險阻關卡。漢武帝時,實行鹽鐵等官營政策,並立種種嚴峻刑法,以
    禁止人民私營。《史記•平準書》︰“法嚴令具,興利之臣,自此始也。”意與此同。
    (8)  (pan)溪︰水名,在今陝西省寶雞縣東南,相傳姜太公在此垂釣,而遇文王。熊羆 
    之士︰比喻勇武之士,這里指姜太公。
    (9)涇、渭︰“渭”原作“淮”,不聞漢代于淮造渠以通漕運事,今據當時有關文獻訂正。《漢
    書•武帝紀》︰“元光六年春,穿漕運渠通渭。”如淳曰︰“水轉運曰漕。”又《溝洫志》︰“太始
    二年,趙中大夫復奏穿渠,引涇水,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頃,
    因名曰白渠。”由于涇、渭造渠通澶,並給關中地區的農田灌溉,創造了條件,故漢人常以涇、渭並
    提。《漢書•張禹傳》︰“及富貴,多買田至四百頃,皆涇、渭溉灌極膏腴上賈。”又司馬相如《子
    虛賦》︰“出入涇、渭。”揚雄《河東賦》︰“涌渭躍涇。”
    (10)東郭咸陽︰原作“東郭偃”,今據張敦仁說校改。
    (11)買爵販官︰免刑除罪,買爵,用錢購買爵位。販官︰買官。漢文、景時,為了籌集糧食錢
    財,削弱地方豪強勢力,抗擊匈奴的侵擾,采用晁錯的建議,實行有錢的人可以用錢糧買官爵,有罪
    的人可以用錢糧贖罪的措施,漢武帝繼續沿用。
    (12)“兼”原作“無”,今據張敦仁說校改。
    (13)撫(wan)弊︰十分貧窮。
    (14)(can)急︰“”同“慘”,惡毒。急,急躁,急,惡毒嚴酷。
    (15)見知︰即對知道案情而不檢舉的人治罪。廢格︰即對不執行國家法令或執行不嚴的人治罪。
    (16)杜周︰漢南陽郡杜衍縣(今河南省南陽市西南)人。漢武帝時曾任廷尉史、中丞,後任御
    史大夫。咸宣︰即減宣,”咸”、“減”古通。漢河東郡楊縣(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人。漢武帝時
    曾任御史、中丞。
    (17)王溫舒︰漢左馮翊陽陵(今陝西省咸陽市東)人。漢武帝時曾任廷尉、都尉、太守等職。
    隼︰一種凶猛的鳥。這里比喻殘殺。
    (18)偷合取容︰采取不正當的手法,討好上司,得到重用。
    【譯文】
    文學說︰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個容器里,太陽和月亮不能同時照亮大地。當公孫弘做丞
    相時,皇上(漢武帝)正謀劃攻打四境之外的少數民族,所以,詭詐的計謀得到采納,荊、楚一帶的
    勇士得到重用,有的將帥封侯封地,攻克敵城俘獲敵軍的人都得到優厚的獎賞,因此努力殺敵的人越
    來越多。從此以後戰爭連年不斷,軍隊多得可以互相觀望,穿盔甲的士兵疲勞不堪,朝廷費用不足,
    所以,設置險阻關卡,主張鹽、鐵等官營的官員當政,而姜太公那樣的賢人都隱居不見了。挖溝渠疏
    通涇水和渭水以通船運,任用東郭咸陽、孔僅建立鹽、鐵官營,策劃許多收稅謀利的辦法,有錢的人
    還可以用錢糧買官爵,免除刑法。國家用費很多,而管理人員從中營私舞弊,上下兼征,造成百姓貧
    窮不堪,還不得不服從法律。所以,殘暴的大臣得到重用,而且“見知”、“廢格”的法律也建立起
    來了。杜周、咸宣之流以嚴峻的法律條文辦理案件取得富貴,王溫舒一類人像鷹隼殘殺而得以揚名。
    這時想用仁義之道輔助皇上的人就少了,而采取不正當手段迎合皇上的多了,僅僅公孫弘一個人又有
    什麼辦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