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地廣第十六

類別︰子部 作者︰桓寬(漢) 書名︰鹽鐵論

    【題解】本篇就邊防問題,展開辯論。大夫就文學提出“未均”二字,認為“聖王懷四方獨

    苦,興師推卻胡、越,遠寇安災,散中國肥饒之余,以調邊境,邊境強則中國安,中國安則晏然無事。”

    而文學則認為“中國弊落”,在于“地廣而不耕,多耕而不耨,費力而無功”。認為領土無用,荒謬

    之極!

    大夫曰︰王者包含並覆,普愛無私,不為近重施,不為遠遺恩。今俱是

    民也,俱是臣也,安危勞佚不齊ヾ,獨不當調耶?不念彼而獨計此,斯亦好

    議矣?緣邊之民,處寒苦之地,距強胡之難,烽燧一動,有沒身之累。故邊

    民百戰,而中國恬臥者ゝ,以邊郡為蔽I也ゞ。《詩》雲︰“莫非王事,而

    我獨勞々。”刺不均也。是以聖王懷四方,獨苦,興師推卻胡、越,遠寇安

    災ぁ,散中國肥饒之余,以調邊境,邊境強則中國安,中國安則晏然無事あ,

    何求而不墨也?

    【注釋】

    ヾ佚︰同“逸”。

    ゝ恬臥︰恬,安靜。臥,睡覺。

    ゞ蔽I︰蔽,掩護。I,同“捍”保衛。

    々這是《詩經•小雅•北山》文。

    ぁ“寇”下原有“國”字,今據張敦仁說校刪。

    あ中國安則晏然無事,“國”上原無“中”字,張之象本、沈延銓本、金蟠本有,今據補。

    【譯文】

    大夫說︰君主兼包並蓄,博愛無私,不因為是親近的人就多給恩惠,也不因為是疏遠的人就忘

    記給恩德。現在都是國家的百姓,都是國家的臣子,安危勞逸不均,難道不應當調節嗎?不考慮邊區

    的軍民,只考慮內地的百姓,這也是十全十美的議論嗎?邊疆一帶的百姓居住在寒冷艱苦的地方,首

    當抵抗強敵匈奴的侵擾,烽火一起,就有喪命的遭遇。因此,邊郡百姓身經百戰,才能使內地安枕無

    憂,這是由于有邊郡作為抵抗匈奴的屏障啊!《詩經》上說︰“哪件不是國家的事情,偏偏要我一人

    承擔。”就是諷刺這種勞逸不均的現象。因之聖明的皇上關懷四方邊區百姓的苦難,出兵擊退胡、越

    的侵擾,趕走敵寇,平息戰亂,疏散內地多余的物資來支援邊區。邊境強大了,內地就會安全。內地

    安全了,整個國家就太平無事。這樣做,你們還有什麼疑問而如此喋喋不休呢?

    文學曰︰古者,天子之立于天下之中,縣內方不過千里,諸侯列國,不

    及不食之地,《禹貢》至于五千里ヾ;民各供其君,諸侯各保其國,是以百

    姓的均調,而徭役不勞也。今推胡、越數千里,道路回避ゝ,士卒勞罷。故

    邊民有刎頸之禍,而中國有死亡之患,此百姓所以囂囂而不默也ゞ。夫治國

    之道,由中及外,自近者始々。近者親附,然後來遠;百姓內足,然後恤外。

    故君臣論或欲田輪台ぁ,明主不許,以為先救近務及時本業也。故下詔曰︰

    “當今之務,在于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公卿宜承意,請減除不任,

    以佐百姓之急。今中國弊落不憂,務在邊境。意者地廣而不耕,多種而不耨,

    費力而無功。《詩》雲︰“無田甫田,維莠驕驕あ。”其斯之謂歟ぃ。

    【注釋】

    ヾ《禹貢》︰《尚書》中的一篇,戰國時期根據大禹治水的傳說寫成,是我國最早的地理書。

    ゝ回避︰即回闢,迂回闢遠。

    ゞ囂囂︰同“嗷嗷”,怨愁聲。

    々“由中及外,自近者始”,語本《公羊傳•成公十五年》。

    ぁ輪台︰地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輪台縣。“田輪台”,指公元前89 年(征和四年),桑

    弘羊建議派兵在輪台一帶屯田守邊,漢武帝未采納。事見《漢書•西域傳》。

    あ這是《詩經•齊風•甫田》文。

    ぃ歟︰語氣詞,同“吧”、“嗎”。

    【譯文】

    文學說︰古時候,天子在天下的中央建立國家,轄地不過千里,諸侯列國,也不超越不能耕種

    的地方,《禹貢》記載的達到了五千里;百姓各自供給他們的君主,諸侯各自保衛他們的國家,因此,

    百姓勞逸平均,徭役也不繁重。現在到遙遙數千里以外的邊境,把匈奴、越人推出國門之外,道路遙

    遠,地方荒僻,士卒精疲力盡。因之,邊境百姓有殺身之禍,而內地也有死亡的災難,這就是老百姓

    們叫苦連天而不能沉默的緣故呀。治理國家的辦法,是由內到外,從近的開始。近的歸順了,然後再

    招徠遠的;內地百姓豐衣足食,然後安撫邊遠地區。所以大臣們推出輪台屯田的建議,英明的皇上沒

    有同意,認為當務之急,首先要搞好基業。因而下詔書說︰“當今首要的任務是,禁止苛捐暴政,廢

    除任意賦稅,大力搞好農業生產。”公卿們應該接受皇上旨意,請求減免不稱職的官吏,來幫助解決

    百姓的困難。如今,內地一片衰敗不加考慮,卻致力于邊疆,我們認為那是地廣而不耕種,多種而不

    除草,費力而無功效。《詩經》上說︰“不要耕種大田,雜草蓬蓬地長起來了。”難道不正是這個意

    思嗎?

    大夫曰︰湯、武之伐,非好用兵也;周宣王闢國千里ヾ,非貪侵也;所

    以除寇賊而安百姓也。故無功之師,君子不行,無用之地,聖王不貪。先帝

    舉湯、武之師,定三垂之難ゝ,一面而制敵,匈奴遁逃,因河山以為防,故

    去砂石咸鹵不食之地,故割斗闢之縣ゞ,棄造陽之地以與胡々,省曲塞,據

    河險,守要害,以寬徭役,保士民。由此觀之︰聖主用心,非務廣地以勞眾

    而已矣。

    【注釋】

    ヾ周宣王︰周厲王子,名靜。他在位時,向四周少數民族用兵,使西周的領土不斷擴大。

    ゝ三垂︰西方、南方、東方。垂,邊境地區。

    ゞ斗闢︰斗,險絕。闢,同“僻”,偏僻。斗闢,指突出孤立在邊境,和中原地區距離很遠。

    々造陽︰地名,戰國時屬燕國,今河北省懷來縣。

    【譯文】

    大夫說︰商湯王、周武王的討伐,不是喜歡用兵;周宣王開闢國土千里,

    不是貪圖擴大領土,都是為了消滅敵寇,保衛百姓安全。所以,沒有功績的

    仗,君子不打,沒有用處之地,聖王不貪。先帝大興湯、武之師,平定了東

    南西三邊的動亂,然後專來對付北方一霸,匈奴都逃跑了。于是,依據高山

    大河作為防線,所以放棄沙漠咸鹵不能耕種的土地,讓出窮遠偏僻的地方,

    把造陽一帶地方給予匈奴,減少一些僻遠的邊塞,憑據大河天險,守著要害

    之地,以便減輕徭役,保衛軍民。由此看來︰聖主的用心,並不是追求擴大

    領土而勞役百姓。

    文學曰︰秦之用兵,可謂極矣,蒙恬斥境,可謂遠矣。今逾蒙恬之塞,

    立郡縣寇虜之地,地彌遠而民滋勞。朔方以西ヾ,長安以北,新郡之功,外

    城之費,不可勝計。非徒是也,司馬、唐蒙鑿西南夷之涂ゝ,巴、蜀弊于邛、

    ゞ;橫海征南夷,樓船戍東越々,荊、楚罷于甌、駱ぁ,左將伐朝鮮あ,

    開臨屯ぃ,燕、齊困于穢貉い,張騫通殊遠ぅ,納無用,府庫之藏,流于外

    國;非特斗闢之費,造陽之役也。由此觀之︰非人主用心,好事之臣為縣官

    計過也。

    【注釋】

    ヾ朔方︰漢代郡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西北。

    ゝ司馬︰司馬相如。漢代成都人,字長卿。唐蒙︰漢代番陽令。《史記•平準書》說︰“唐蒙、

    司馬相如開路西南夷,鑿山通道千余里,以廣巴蜀,巴蜀之民罷焉。”事詳《史記•西南夷傳》。

    ゞ邛、︰見《通有篇》注釋。

    々橫海征南夷,樓船戍東越︰橫海,橫海將軍韓說。樓船,樓船將軍楊僕。漢武帝平定南越東

    越,韓說和楊僕都是戰爭的主持者。事詳《漢書•武帝紀》、《兩粵傳》及《酷吏傳》。

    ぁ甌、駱︰西漢時南方的兩個部落名。

    あ左將︰漢代左將軍荀彘。伐朝鮮事,見《漢書•朝鮮傳》。

    ぃ“屯”原作“洮”,今據黃季剛說校改。

    い穢︰古代對我國東北部少數民族的稱呼。貉︰古代對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ぅ張騫︰漢代成固人。漢武帝時出使西域,在我國中西交通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漢書》

    有傳。

    【譯文】

    文學說︰秦朝用兵,可說是到極點了,蒙恬開拓邊境,可說是夠遠的了。現在還要超越蒙恬興

    修的邊塞,在匈奴曾佔領的地方設立郡縣,距內地越遠,百姓就更加勞苦。朔方郡以西,長安城以北,

    新設在塞外的郡縣所花的人力和財物,是無法估計的。不僅如此而已,司馬相如、唐蒙開闢了通往西

    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道路,巴、蜀兩郡就因為開闢邛、交通而弄得疲弊不堪;橫海將軍韓說征伐南夷,

    樓船將軍楊僕戍守東越,荊、楚地區為用兵甌、駱而弄得疲于奔命;左將軍荀彘征伐朝鮮,設立臨屯,

    燕、齊人民因征伐穢貉而吃盡苦頭;張騫出使西域,弄來一些無用的東西,而使國庫財貨流到國外;

    這些費用,遠遠不是秦朝用兵斗闢地方,發起造陽戰役所可比擬的。由此可見︰這不是君主的用意,

    而是好事的大臣為朝廷出謀劃策而造成的過錯。

    大夫曰︰挾管仲之智者,非為廝役之使也。懷陶朱之慮者,不居貧困之

    處。文學能言而不能行,居下而訕上ヾ,處貧而非富,大言而不從,高厲而

    行卑,誹譽訾議,以要名采善于當世ゝ。夫祿不過秉握者ゞ,不足以言治,

    家不滿檐石者々,不足以計事。儒皆貧羸ぁ,衣冠不完,安知國家之政,縣

    官之事乎?何斗闢造陽也!

    【注釋】

    ヾ《論語•陽貨篇》︰“惡居下流而訕上者。”訕,譏笑。

    ゝ要(yao)︰通徼,求,取。要名,求名,釣取名譽。采善︰討好。

    ゞ祿不過秉握︰形容俸祿微薄。秉,一束禾。握,一撮粟。

    々家不滿檐石︰即“家無擔石之儲”的意思。“檐”、“擔”通用。石,容量單位,一石合十

    斗。”

    ぁ貧羸︰貧苦。

    【譯文】

    大夫說︰具有管仲那樣智慧的人,不充當卑賤的職務。懷藏陶朱公那樣謀算的人,不陷入貧困

    的境地。文學能說而不會做,地位低下而譏笑政府,處于貧困而非難富人,滿口大話而實際做不到,

    表面清高而行為卻卑鄙,別有用心的稱頌和誹謗,信口開河的言談和議論,采取這樣的手法來釣取名

    譽,以博取當世的人對自己的稱道。老實說,傣祿不過一把米的人,不配談論治國之道,家里糧食還

    不到一石的人沒有資格商量天下大事。你們這些儒生都是些貧窮的人,衣帽不整齊,哪里懂得國家的

    政策、政府的事情?還侈談什麼斗闢造陽的事啊!

    文學曰︰夫賤不害智(1),貧不妨行。顏淵屢空(2),不為不賢。孔子不

    容(3),不為不聖。必將以貌舉人,以才進士,則太公終身鼓刀(4),寧戚不

    離飯牛矣(5)。古之君子,守道以立名,修身以俟時,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

    志,惟仁之處,惟義之行。臨財苟得,見利反義,不義而富,無名而貴,仁

    者不為也(6),故曾參、閔子不以其仁易晉、楚之富(7)。伯夷不以其行易諸

    侯之位,是以齊景公有馬千駟,而不能與之爭名(8)。孔子曰︰“賢哉回也!

    一簞食,一瓢飲,在于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9)。”故惟仁者能

    處約、樂(10),小人富斯暴,貧斯濫矣(11)。楊子曰︰“為仁不富,為富不

    仁(12)。”苟先利而後義,取奪不厭(13)。公卿積億萬,大夫積千金,士積

    百金,利己並財以聚;百姓寒苦,流離于路,儒獨何以完其衣冠也?

    【注釋】

    ヾ“害”原作“周”,今據盧文、俞樾說校改。不害,即不妨。

    ゝ《論語•先進篇》︰“回也其庶乎,屢空。”屢空,經常匱乏。

    ゞ《史記•孔子世家》︰“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

    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不容,不被容納。

    々鼓刀︰指屠宰牲口。相傳姜太公曾在朝歌(今河南省淇縣)當過屠夫,遇周文王而得舉。事

    見《離騷》及王逸注。

    ぁ飯牛︰喂牛。寧戚︰春秋時衛國人。寧戚未遇時,到齊國經商,宿齊東門外。齊桓公夜出,

    寧戚正飼牛而歌,桓公聞而知其賢,舉為客卿。事見《離騷》及王逸注。

    あ《論語•述而篇》︰“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ぃ曾參、閔子︰都是孔丘的弟子。曾參,魯南武城(今山東省費縣西南)人,字子輿。閔子,

    閔損,魯人,字子騫。《孟子•公孫丑下》︰“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

    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閔子”二字疑衍。

    い《論語•季氏篇》︰“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

    民到于今稱之。”

    ぅ文見《論語•雍也篇》。

    う“樂”下原有“貧”字,今刪。《論語•里仁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

    以長處樂。’”即此文所本。俞樾曰︰“‘貧’衍字也,‘能處約’語本《論語》,增一‘貧’字,

    即非其旨。”

    (11)《論語•衛靈公篇》︰“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12)這是《孟子•騰文公》上所載陽虎語。楊子,即陽虎。

    (13)《孟子•梁惠王》上︰“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厭。”

    【譯文】

    文學說︰卑賤不會妨害智慧,貧窮不會妨害德行。顏淵經常鬧窮,不能說他不是賢人。孔子不

    用于世,不能說他不是聖人。如果一定要根據一表儀容來推舉人,根據某些表現來選擇官吏,那麼姜

    太公就得一輩子當屠夫,寧戚也永遠不會脫離養牛的干當了。古代的君子遵守大道來樹立名望,修身

    養性來等待時機。不因為貧窮而改變自己的節操,不因為卑賤而動搖自己的意志,以仁處世,以義行

    事。見財就起貪心,見利就忘大義,違背禮義而得到財富,沒啥名義而得到富貴,這是仁人君子所不

    願意做的。所以曾參、閔子不用他們的仁義去換取晉、楚的富貴,伯夷不用他的德行去換取諸侯的爵

    位,所以齊景公雖然有四千匹馬的財富,也不能像他們贏得天下後世的稱道。孔子說︰“好得很呀我

    們那個顏回,用一個竹籃子吃飯,一個瓢子喝水,住在一個簡陋的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般的清

    苦,顏回卻不改變他的快樂。”所以,只有仁人君子才能應付順境和逆境而處之泰然。小人發財了就

    凶惡殘暴,貧窮了就無所不為。陽虎說︰“為仁的不會富,為富的不會仁。”如果把利擺在第一位,

    把義擺在第二位,就會貪得無厭,掠奪不止。公卿積錢億萬,大夫積錢千金,士積錢百金,這些人唯

    利是圖,發財致富;而百姓清寒貧苦,流浪在路上,我們儒生又怎麼能獨有完整的衣帽呢?


如果你對鹽鐵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鹽鐵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