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本篇就邊防問題,展開辯論。大夫就文學提出“未均”二字,認為“聖王懷四方獨
    苦,興師推卻胡、越,遠寇安災,散中國肥饒之余,以調邊境,邊境強則中國安,中國安則晏然無事。”
    而文學則認為“中國弊落”,在于“地廣而不耕,多耕而不耨,費力而無功”。認為領土無用,荒謬
    之極!
    大夫曰︰王者包含並覆,普愛無私,不為近重施,不為遠遺恩。今俱是
    民也,俱是臣也,安危勞佚不齊ヾ,獨不當調耶?不念彼而獨計此,斯亦好
    議矣?緣邊之民,處寒苦之地,距強胡之難,烽燧一動,有沒身之累。故邊
    民百戰,而中國恬臥者ゝ,以邊郡為蔽I也ゞ。《詩》雲︰“莫非王事,而
    我獨勞々。”刺不均也。是以聖王懷四方,獨苦,興師推卻胡、越,遠寇安
    災ぁ,散中國肥饒之余,以調邊境,邊境強則中國安,中國安則晏然無事あ,
    何求而不墨也?
    【注釋】
    ヾ佚︰同“逸”。
    ゝ恬臥︰恬,安靜。臥,睡覺。
    ゞ蔽I︰蔽,掩護。I,同“捍”保衛。
    々這是《詩經•小雅•北山》文。
    ぁ“寇”下原有“國”字,今據張敦仁說校刪。
    あ中國安則晏然無事,“國”上原無“中”字,張之象本、沈延銓本、金蟠本有,今據補。
    【譯文】
    大夫說︰君主兼包並蓄,博愛無私,不因為是親近的人就多給恩惠,也不因為是疏遠的人就忘
    記給恩德。現在都是國家的百姓,都是國家的臣子,安危勞逸不均,難道不應當調節嗎?不考慮邊區
    的軍民,只考慮內地的百姓,這也是十全十美的議論嗎?邊疆一帶的百姓居住在寒冷艱苦的地方,首
    當抵抗強敵匈奴的侵擾,烽火一起,就有喪命的遭遇。因此,邊郡百姓身經百戰,才能使內地安枕無
    憂,這是由于有邊郡作為抵抗匈奴的屏障啊!《詩經》上說︰“哪件不是國家的事情,偏偏要我一人
    承擔。”就是諷刺這種勞逸不均的現象。因之聖明的皇上關懷四方邊區百姓的苦難,出兵擊退胡、越
    的侵擾,趕走敵寇,平息戰亂,疏散內地多余的物資來支援邊區。邊境強大了,內地就會安全。內地
    安全了,整個國家就太平無事。這樣做,你們還有什麼疑問而如此喋喋不休呢?
    文學曰︰古者,天子之立于天下之中,縣內方不過千里,諸侯列國,不
    及不食之地,《禹貢》至于五千里ヾ;民各供其君,諸侯各保其國,是以百
    姓的均調,而徭役不勞也。今推胡、越數千里,道路回避ゝ,士卒勞罷。故
    邊民有刎頸之禍,而中國有死亡之患,此百姓所以囂囂而不默也ゞ。夫治國
    之道,由中及外,自近者始々。近者親附,然後來遠;百姓內足,然後恤外。
    故君臣論或欲田輪台ぁ,明主不許,以為先救近務及時本業也。故下詔曰︰
    “當今之務,在于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公卿宜承意,請減除不任,
    以佐百姓之急。今中國弊落不憂,務在邊境。意者地廣而不耕,多種而不耨,
    費力而無功。《詩》雲︰“無田甫田,維莠驕驕あ。”其斯之謂歟ぃ。
    【注釋】
    ヾ《禹貢》︰《尚書》中的一篇,戰國時期根據大禹治水的傳說寫成,是我國最早的地理書。
    ゝ回避︰即回闢,迂回闢遠。
    ゞ囂囂︰同“嗷嗷”,怨愁聲。
    々“由中及外,自近者始”,語本《公羊傳•成公十五年》。
    ぁ輪台︰地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輪台縣。“田輪台”,指公元前89 年(征和四年),桑
    弘羊建議派兵在輪台一帶屯田守邊,漢武帝未采納。事見《漢書•西域傳》。
    あ這是《詩經•齊風•甫田》文。
    ぃ歟︰語氣詞,同“吧”、“嗎”。
    【譯文】
    文學說︰古時候,天子在天下的中央建立國家,轄地不過千里,諸侯列國,也不超越不能耕種
    的地方,《禹貢》記載的達到了五千里;百姓各自供給他們的君主,諸侯各自保衛他們的國家,因此,
    百姓勞逸平均,徭役也不繁重。現在到遙遙數千里以外的邊境,把匈奴、越人推出國門之外,道路遙
    遠,地方荒僻,士卒精疲力盡。因之,邊境百姓有殺身之禍,而內地也有死亡的災難,這就是老百姓
    們叫苦連天而不能沉默的緣故呀。治理國家的辦法,是由內到外,從近的開始。近的歸順了,然後再
    招徠遠的;內地百姓豐衣足食,然後安撫邊遠地區。所以大臣們推出輪台屯田的建議,英明的皇上沒
    有同意,認為當務之急,首先要搞好基業。因而下詔書說︰“當今首要的任務是,禁止苛捐暴政,廢
    除任意賦稅,大力搞好農業生產。”公卿們應該接受皇上旨意,請求減免不稱職的官吏,來幫助解決
    百姓的困難。如今,內地一片衰敗不加考慮,卻致力于邊疆,我們認為那是地廣而不耕種,多種而不
    除草,費力而無功效。《詩經》上說︰“不要耕種大田,雜草蓬蓬地長起來了。”難道不正是這個意
    思嗎?
    大夫曰︰湯、武之伐,非好用兵也;周宣王闢國千里ヾ,非貪侵也;所
    以除寇賊而安百姓也。故無功之師,君子不行,無用之地,聖王不貪。先帝
    舉湯、武之師,定三垂之難ゝ,一面而制敵,匈奴遁逃,因河山以為防,故
    去砂石咸鹵不食之地,故割斗闢之縣ゞ,棄造陽之地以與胡々,省曲塞,據
    河險,守要害,以寬徭役,保士民。由此觀之︰聖主用心,非務廣地以勞眾
    而已矣。
    【注釋】
    ヾ周宣王︰周厲王子,名靜。他在位時,向四周少數民族用兵,使西周的領土不斷擴大。
    ゝ三垂︰西方、南方、東方。垂,邊境地區。
    ゞ斗闢︰斗,險絕。闢,同“僻”,偏僻。斗闢,指突出孤立在邊境,和中原地區距離很遠。
    々造陽︰地名,戰國時屬燕國,今河北省懷來縣。
    【譯文】
    大夫說︰商湯王、周武王的討伐,不是喜歡用兵;周宣王開闢國土千里,
    不是貪圖擴大領土,都是為了消滅敵寇,保衛百姓安全。所以,沒有功績的
    仗,君子不打,沒有用處之地,聖王不貪。先帝大興湯、武之師,平定了東
    南西三邊的動亂,然後專來對付北方一霸,匈奴都逃跑了。于是,依據高山
    大河作為防線,所以放棄沙漠咸鹵不能耕種的土地,讓出窮遠偏僻的地方,
    把造陽一帶地方給予匈奴,減少一些僻遠的邊塞,憑據大河天險,守著要害
    之地,以便減輕徭役,保衛軍民。由此看來︰聖主的用心,並不是追求擴大
    領土而勞役百姓。
    文學曰︰秦之用兵,可謂極矣,蒙恬斥境,可謂遠矣。今逾蒙恬之塞,
    立郡縣寇虜之地,地彌遠而民滋勞。朔方以西ヾ,長安以北,新郡之功,外
    城之費,不可勝計。非徒是也,司馬、唐蒙鑿西南夷之涂ゝ,巴、蜀弊于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