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貧富第十七

類別︰子部 作者︰桓寬(漢) 書名︰鹽鐵論

    【題解】本篇就貧富問題進行辯論。由于雙方都是屬于剝削階級的成員,因而也就不可能弄

    清楚“貧富相懸”的根本原因,只能圍繞著如何實現或維護“致富成業”這一問題,來發表自己的意

    見。

    大夫曰︰余結發束ヾ,年十三,幸得宿衛ゝ,給事輦轂之下ゞ,以至

    卿大夫之位,獲祿受賜,六十有余年矣。車馬衣服之用,妻子僕養之費,量

    入為出,儉節以居之,奉祿賞賜,一二籌策之,積浸以致富成業。故分土若

    一,賢者能守之;分財若一,智者能籌之々。”夫白圭之廢著ぁ,子貢之三

    至千金,豈必賴之民哉?運之六寸あ,轉之息耗ぃ,取之貴賤之間耳!

    【注釋】

    ヾ結發︰即束發。古代少年用繩子把頭發結扎起來,即指少年時期。束︰送給老師的報酬。

    (古時稱干肉為)。這里是初上學的意思。

    ゝ宿衛︰皇宮中值宿禁衛。

    ゞ輦轂︰皇帝乘坐的車子。

    々《管子•國蓄篇》︰“分地若一,強者能守;分財若一,智者能收。”若一,一個樣。

    ぁ白圭︰戰國時魏人,提出貿易致富的理論,主張采用“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辦法經商,

    掌握時機,運用智謀。廢著︰即賤買貴賣。

    あ運之六寸︰指運用算法而言。六寸,古標法。《漢書•律歷志》︰“其算法用竹徑一分,長

    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為一握。”

    ぃ息耗︰就是盈虛的意思。《漢書•董仲舒傳》︰“察天下之息耗。”顏師古注︰“息,生也;

    耗,虛也。”

    【譯文】

    大夫說︰我少年時上學,十三歲時,幸運地得到侍衛皇上的職位,在京師供職,後來一直做到

    公卿大夫的官位,得到俸祿和賞賜,如今有六十多年了。我自己車馬衣服的費用,一家老小和奴婢的

    開支,量入為出,節儉地過日子,把俸祿和賞賜一點一點地計劃安排,逐漸積蓄起來發家致富。所以,

    分地是一樣大小,只有能干的人才能保守得住;分財是一樣多少,只有聰明的人才能安排使用好。白

    圭從事買賤賣貴的經營,子貢賺錢謀利,三度積財千金,難道一定要取之于民嗎?不過靠運用心計,

    盤算盈虧,利用物價漲落來牟取大利而已。

    文學曰︰古者事業不二,利祿不兼,然後諸業不相遠,而貧富不相懸也。

    夫乘爵祿以謙讓者,名不可勝舉也;因權勢以求利者,入不可勝數也。食湖

    池,管山海,芻堯者不能與之爭澤ヾ,商賈不能與之爭利。子貢以布衣致之,

    而孔子非之ゝ,況以勢位求之者乎?故古者大夫思其仁義以充其位,不為權

    利以充其私也。

    【注釋】

    ヾ芻蕘︰指割草打柴的人。

    ゝ《論語•先進篇》︰“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譯文】

    文學說︰古代人不從事兩種職業,經常謀利就不能做官享祿,這樣,各行各業差別就不大,貧

    富就不會懸殊。那些高官厚祿又能謙讓的人,名聲就一天天高起來了;利用權勢去謀利的人,財富就

    一天天多起來了。如今,太不一樣了,有人獨佔湖池,壟斷山海,連拾柴割草的人也不能得到一點好

    處,行商坐賈的人也不能和他們爭錢財。子貢以普通人身份經商致富,孔子還責備他,何況利用權勢

    地位去追求財利呢?所以,古時候當官的只想到施行仁義來保住他的官位,不是為了權力來滿足他的

    欲望。

    大夫曰︰山丘有饒,然後百姓贍焉;河海有潤,然後民取足焉。夫尋常

    之污ヾ,不能溉陂澤ゝ,丘阜之木,不能成宮室。小不能苞大ゞ,少不能贍

    多。未有不能自足而能足人者也。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故善為人者,

    能自為者也,善治人者,能自治者也。文學不能治內,安能理外乎?

    【注釋】

    ヾ尋常︰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尋,倍尋為常。這里形容面積小。污︰小池塘。

    ゝ陂澤︰湖澤。

    ゞ“苞”︰同“包”,包括,包容。

    【譯文】

    大夫說︰山岳有富饒的資源,百姓才能靠山吃山;河海有豐富的物產,百姓才能靠水吃水。小

    水池子,不能灌溉高田下澤,小樹椏杈,不能建築高樓大廈。小的東西包裹不了大的物品,收入少的

    供給不了大的開支。沒有自給不足而還能供給別人的。沒有不能自治而還能管理別人的。因之,善于

    替別人著想的一定會想到自己,你們文學連自己都管理不好,又怎麼能談得上治理國家呢?

    文學曰︰行遠道者假于車ヾ,濟江海者因于舟。故賢士之立功成名,因

    于資而假物者也ゝ。公輸子能因人主之材木,以構宮室台榭,而不能自為專

    屋狹廬ゞ,材不足也。歐冶能因國君之銅鐵々,以為金爐大鐘,而不能自為

    壺鼎盤桿ぁ,無其用也。君子能因人主之正朝あ,以和百姓,潤眾庶,而不

    能自饒其家,勢不便也。故舜耕于歷山,恩不及州里,太公屠牛于朝歌,利

    不及妻子,及其見用,恩流八荒ぃ,德溢四海。故舜假之堯,太公因之周,

    君子能修身以假道者,不能枉道而假財也。

    【注釋】

    ヾ“遠”下原無“道”字,今據《群書治要》四二、《長短經•論士篇》引補。

    ゝ“因”下原無“于”字,今據《群書治要》、《長短經》補。

    ゞ專屋,張之象本,沈延銓本、金蟠本作“專室”。本書“專屋”、“專室”並用。“專室”,

    見前《輕重篇》注釋。狹廬︰狹窄的房子。

    々“國君”下原無“之”字,《長短經》有,今據補正。

    ぁ壺鼎盤f,“壺”原作“一”,“f”原作“材”,《群書治要》引“一”作“壺”,“材”

    作“f”,《意林》、《長短經》“一”作“壺”,“材”作“盂”,“盂”“f”同字,今據改正。

    あ“因”上原無“能”字,今據《群書治要》、《長短經》校補。

    ぃ八荒︰八方極遠的地方。

    【譯文】

    文學說︰走遠路的要依靠車子,渡江海的要利用船只,因之,賢士之所以能立功成名,是因為

    有所憑藉也是善于利用條件的緣故。魯班能夠利用人主的木材來建築宮殿台閣,但不能給自己蓋一間

    簡陋的屋子,就是因為自己的木材不足。歐冶能夠利用國君的鋼鐵來鑄造金爐大鐘,但不能給自己造

    一些壺鼎盤盆,也是因為沒有可供使用的材料。君子能夠依靠皇上來安寧百姓,造福天下,但不能使

    自己發財致富,就是因為地位不允許的原故。所以,舜在歷山耕田的時候,他的恩惠還達不到他的鄉

    里,姜太公在朝歌宰牛為生的時候,連他的妻子也得不到一點好處,等到他們得到重用,恩惠流布全

    國,德澤洋溢天下。所以,舜是靠堯而起來的,姜太公是靠周文王而起來的。君子是能修身養性而助

    于先王之道的人,他是不能違背先王之道而求助于錢財的。

    大夫曰︰道懸于天,物布于地,智者以衍,愚者以困。子貢以著積顯于

    諸侯,陶朱公以貨殖尊于當世。富者交焉,貧者贍焉。故上自人君,下及布

    衣之士,莫不戴其德,稱其仁。原憲、孔嘗  筆北患   跡 棧羋趴br />
    于窮巷,當此之時,迫于窟穴,拘于袍ゝ,雖欲假財信奸佞,亦不能也。

    【注釋】

    ヾ原憲︰字子思,也稱原思,孔丘弟子。孔常鶴腫鈾跡 濁鸕乃鎰印br />
    ゝ袍︰以亂麻為絮的袍子。,亂麻。

    【譯文】

    大夫說︰謀利的途徑,觸處都是,自然財富,遍地都有,聰明的人利用了這些因而富足,愚蠢

    的人不懂得這些所以貧困。子貢搞囤積而馳名于諸侯,範蠡因經商而尊重于當世。富人和他交朋友,

    窮人得到他的幫助。所以從人君到百姓,都得到他們的好處,稱頌他們的“仁義”。原憲和孔常 br />
    年饑寒交迫,顏回經常窮困在陋巷里,在那個時候,他們住的是窯洞,穿的是破袍,即使想憑借錢

    財來施展奸詐、獻媚的伎倆,也是不可能的。

    文學曰︰孔子雲︰“富而可求,雖執鞭之事,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

    吾所好ヾ。”君子求義,非苟富也。故刺子貢不受命而貨殖焉ゝ。君子遭時

    則富且貴,不遇,退而樂道。不以利累己,故不違義而妄取。隱居修節,不

    欲妨行,故不毀名而趨勢。雖付之以韓、魏之家ゞ,非其志,則不居也。富

    貴不能榮,謗毀不能傷也。故原憲之袍々,賢于季孫之狐貉,趙宣孟之魚

    飧ぁ,甘于智伯之芻豢あ,子思之銀佩,美于虞公之垂棘ぃ,魏文侯軾段干

    木之閭い,非以其有勢也;晉文公見韓慶下車而趨ぅ,非以其多財う,以其

    富于仁,充于德也。故貴何必財,亦仁義而已矣!

    【注釋】

    ヾ這是《論語•述而篇》文。

    ゝ語本《論語•先進篇》。

    ゞ《孟子•盡心篇上》︰“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K然,則過人遠矣。’”

    韓、魏之家,指春秋時晉國六卿中的韓、魏兩家,這兩家都很富有,故以為言。

    々《論語•子罕篇》︰“子曰︰‘衣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這里把

    子路袍之事歸之于原憲,是本書引用古書但又不同的一例。

    ぁ趙宣孟︰即趙盾,春秋時晉卿,謚宣子。孟,尊稱。“飧”原作“食”,今據盧文說改正。

    《公羊傳•宣公六年》載晉靈公使勇士殺趙盾,勇士見趙盾正在吃魚,心眼其儉約,不忍殺,自刎而

    死。傳文正作“方食魚飧”。

    あ智伯︰見《毀學篇》注釋。芻豢︰用草飼養的牛羊叫“芻”,用糧食喂養的豬狗叫“豢”。

    這里指豐富的肉食。

    ぃ虞︰春秋時國名,在今山西省平陸縣一帶。垂棘︰春秋時晉國地名,以產美玉出名,這里

    指代美玉,晉獻公以垂棘之璧滅虞,見《左傳•僖公二年》。

    い魏文侯︰戰國時魏國國王,名斯。軾︰古代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這里作動詞用,即

    伏在橫木上,表示對別人的敬重。段干木︰魏人,隱居不仕,魏文侯每過段干木的家門,就扶軾表

    示對他的敬重。事見《史記•魏世家》及《淮南子•修務篇》。

    ぅ晉文公見韓慶下車事,未詳。

    う“非”下原脫“以”字,據郭沫若校補。

    【譯文】

    文學說︰“孔子說過︰‘富貴如果(取之以義)可以求得,就是趕車子的事,我也要干;如果

    不可以求得富貴,還是干我所愛好的事。”君子追求仁義,而不隨便去追求財利。所以孔子責備子貢

    違背天命,去做買賣。君子遭遇好運就富貴起來,不遭遇好運就隱居起來安貧樂道。不因為謀取財利

    而損害自己的品德,所以不做違背“仁義”而取得財利的事。隱居修養自己的氣節,不以私欲妨害自

    己的德行,所以不毀壞自己的名譽而去趨炎附勢。就是給他韓、魏兩家那樣的財富,如果與他的志願

    不符也不要。富貴不能使他光榮,誹謗不能使他受害。所以,原憲的破袍比季孫的狐貉袍子更有價

    值,趙宣孟的魚羹比智伯的肉食更好吃,子思的銀佩比虞公的垂棘之玉更美好。魏文侯乘車經過段干

    木的家門,還要伏在車前的橫木上,表示尊敬,不是因為段干木有權勢;晉文公見著韓慶就下車步行,

    不是因為韓慶錢多,而是因為他們多行“仁義”道德。所以,一個人尊貴,何心要有許多錢財,只要

    行“仁義”就行了!


如果你對鹽鐵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鹽鐵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