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誅秦第四十四

類別︰子部 作者︰桓寬(漢) 書名︰鹽鐵論

    【題解】誅,責罰。誅秦,與賈誼所說的“過秦”意義略同。這個標題是桓寬站在文學的立

    場來擬定的。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潮流,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以後,以防止匈奴的侵擾,鞏固中

    央政權,修築萬里長城,這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是符合歷史要求的。文學卻指責秦始皇“不務積德而

    務相侵,構兵爭強而卒俱亡”。攻擊秦始皇抗擊匈奴的政策是“使蒙恬擊胡,取河南以為新秦,而亡

    其故秦,築長城以守胡,而亡其所守”。以此來轉彎抹角地影射漢武帝。大夫則嚴正指出︰“不征備,

    則暴害不息。”興兵伐罪,“則長城之內,河、山之外,罕被寇災。”“初雖勞苦,卒獲其慶。”以

    無可辯駁的事實,肯定了漢武帝抗擊匈奴的歷史功績。

    大夫曰︰秦、楚、燕、齊,周之封國也。三晉之君(1),齊之田氏(2),

    諸侯家臣也(3)。內守其國,外伐不義,地廣壤進,故立號萬乘(4),而為諸

    侯。宗周修禮長文(5),然國翦弱(6),不能自存,東攝六國(7),西畏于秦,

    身以放遷,宗廟絕祀(8)。賴先帝大惠,紹興其後(9),封嘉潁川,號周子男

    君(10)。秦既並天下,東絕沛水(11),並滅朝鮮,南取陸梁(12),北卻胡、

    狄,西略氐、羌,立帝號,朝四夷。舟車所通,足跡所及,靡不畢至(13)。

    非服其德,畏其威也。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于人矣(14)。

    【注釋】

    (1)三晉︰春秋時,魏、趙、韓三家,本皆仕晉為卿。至戰國時,魏文侯斯、趙烈侯籍、韓景侯

    虔三家分晉,各立為國,是為三晉。當今山西、河南兩省及河北省西南部之地。各為戰國七雄之一。

    (2)齊田氏︰指戰國時齊國的田常,又叫陳成子,解見《刺權篇》注釋。

    (3)家臣︰春秋時諸侯的臣屬。

    (4)萬乘︰指有萬輛兵車而言。本是天子稱號,戰國時,各國皆稱王,故亦稱為萬乘。

    (5)宗周,下原有“室”字,今據陳遵默說刪訂。宗周︰西周。修禮長文︰講究禮義,提倡文德。

    (6)翦弱︰削弱。翦同“剪”。

    (7)攝︰同“懾”,恐懼,害怕。

    (8)絕祀︰宗廟里斷了香火,指國家滅亡。

    (9)紹興其後︰使(周)的後代又振興起來。

    (10)嘉︰指周的後代姬嘉。潁川︰地名,在今河南省禹縣。“封嘉潁川,號周子男君”,指漢

    武帝封周的後代嘉于穎川,領地三十里,號“周子男君”的事,《史記》稱“周子南君”。“男”、

    “南”古通。

    (11)沛水︰歷來說法不一。有說沛水即炙 模 炙 蛭﹦  實拇笸  ㄍ跗粼 擔 Sbr />
    有說沛水與炙 嵌 皇且凰 摹K炙 創笸   諂餃萊潛薄6嫠 蛟誶宸釤旄 裳糝藎br />
    漢遼東郡治(王佩錚說)。又有說沛水即炙  炙 蛑稈悸探   蟠笸   俳蚪 嚶炙 br />
    名(郭沫若說)。未知孰是。

    (12)陸梁︰秦時對今兩廣地區的稱呼。

    (13)靡︰沒有。

    (14)二語見《韓非子•顯學篇》。

    【譯文】

    大夫說︰秦、楚、燕、齊,都是周天子封的諸侯國。魏、趙、韓國的君主和齊國的田氏,原來

    都是諸侯國的臣子。由于他們對內能很好地治理國家,對外討伐不義,領土不斷擴大,所以稱為萬乘,

    成為諸侯。西周講究禮義,提倡仁德,然而國家削弱,以至不能存在下去,東面害怕六國,西面畏懼

    秦國,最後君主被放逐,國家遭到滅亡。後來承蒙武帝的恩惠,才使周的後代又興盛起來,封姬嘉于

    潁川,號為“周子男君”。秦統一天下後,向東橫渡沛水,並滅了朝鮮,南邊攻取了陸梁地區,北方

    擊退了胡、狄的進犯,西邊征服了氐族和羌族,立了皇帝的稱號,使四方的民族都來朝貢。凡是車船

    所能通過、人所能走到的地方,人們沒有不來歸附的。這並不是人們信服秦朝的什麼德政,而是害怕

    它的武力。所以力量強,別人就會來朝拜,力量弱,就得去朝拜別人。

    文學曰︰禹、舜、堯之佐也,湯、文、夏、商之臣也。其所以從八極而

    朝海內者,非以陸梁之地、兵革之威也。秦、楚、三晉號萬乘,不務積德而

    務相侵,構兵爭強而卒俱亡ヾ。雖以進壤廣地,如食之充腸也ゝ,欲其安

    存,何可得也?夫禮讓為國者若江、海ゞ,流彌久不竭,其本美也々。苟為

    無本,若蒿火暴怒而無繼ぁ,其亡可立而待,戰國是也。周德衰,然後列于

    諸侯,至今不絕。秦力盡而滅其族,安得朝人也?

    【注釋】

    ヾ構兵︰兩國交戰。《孟子•告子篇下》︰“吾聞秦、楚構兵。”即此文所本。

    ゝ︰植物名,即今中藥中的附子,多吃了就會中毒。

    ゞ禮讓為國︰用禮讓來治理國家,語本《論語•里仁篇》。原文雲︰“子曰︰‘能以禮讓為國

    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々“美”疑當作“羨”。羨︰富饒,充足的意思。

    ぁ蒿︰一種野草。暴怒︰形容火勢旺盛一時。無繼︰無以為繼,猶言不能持久。

    【譯文】

    文學說︰禹、舜是堯的助手,成湯、周文王是夏朝、商朝的臣子。他們之所以能使八方都順從,

    使四海之內都來向他們朝拜,並不是依靠疆土廣大和軍隊的威力。秦、楚和魏、趙、韓各自稱王後,

    不是施行仁政而是互相侵犯,大動干戈,互相爭強,最後都遭到滅亡。雖然它們擴大了國土,但好像

    人吃了毒藥一樣,要使國家長期存在下去,又怎麼可能呢?用禮讓來治理國家就像滔滔的江海之水一

    樣,源遠流長,永遠不會枯竭,這是因為江海的水源充足啊!如果不以禮讓來治國,就好像蒿草著火,

    很快就會草盡火滅,國家的滅亡很快就到來。戰國時期的國家就是這樣的。周朝用德政治理國家,雖

    然衰落了,但周的後代還處于諸侯之列,至今沒有斷絕。秦朝用暴力治理國家,不但亡了國,連子孫

    都死光了,還怎麼談得上去朝拜別人呢?

    大夫曰︰中國與邊境,猶支體與腹心也(1)。夫肌膚寒于外,腹心疾于內

    (2),內外之相勞,非相為賜也(3)?唇亡則齒寒,支體傷而心慘怛(4)。故無

    手足則支體廢,無邊境則內國害。昔者,戎狄攻太王于(5),逾岐、梁而與

    秦界于涇、渭(6),東至晉之陸渾(7),侵暴中國,中國疾之。今匈奴蠶食內

    侵,遠者不離其苦(8),獨邊境蒙其敗。《詩》雲︰“憂心慘慘,念國之為虐

    (9)。”不征備,則暴害不息。故先帝興義兵以征厥罪,遂破祁連、天山,散

    其聚黨,北略至龍城(10),大圍匈奴,單于失魂,僅以身免,乘奔逐北(11),

    斬首捕虜十余萬。控弦之民(12),旃裘之長(13),莫不沮膽(14),挫折遠遁,

    遂乃振旅(15)。渾耶率其眾以降(16),置五屬國以距胡(17),則長城之內,

    河、山之外(18),罕被寇災。于是下詔令,減戍漕,寬徭役。初雖勞苦,卒

    獲其慶(19)。

    【注釋】

    (1)支︰同“肢”,手、腳、胳膊、腿等的總稱,即四肢。腹心︰腸胃和心髒。

    (2)“腹心”原作“腹腸”,明初本、華氏本、《意林》三作“腹心”,較是,今據改正。“腹

    心”與“肌膚”,相對成文。上文“猶支體與腹心”,這里正相承為言。

    (3)賜,原作助,形近而誤。《公羊傳•僖公二年》︰“宮之奇果諫︰‘記曰︰唇亡則齒寒。虞、

    郭(虢)之相救,非相為賜。”合下句“唇亡則齒寒”觀之,此正桓語所本,今據改正。

    (4)慘怛︰傷痛。

    (5)太王,見《備胡篇》注釋。︰古地名,今陝西省彬縣。

    (6)逾︰越過。岐︰岐山,在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北.梁︰梁山,在今陝西省乾縣西北。涇︰涇水。

    發源于甘肅省,流入陝西省,與渭水相合。渭︰渭水。發源于甘肅省,流入陝西省,合涇水入黃河。

    (7)陸渾︰古地名,春秋時屬于晉國,故城在今河南省嵩縣北。

    (8)離︰同“罹”,遭受不幸的事。

    (9)這是《詩經•小雅•正月》文。

    (10)龍城︰古地名,漢時匈奴大會祭天的地方。《史記》作“蘢城”。地在今漠北塔米爾河岸。

    (11)逐北︰追趕敗逃的敵人。

    (12)控弦︰這里是引弓的意思。

    (13)旃裘︰匈奴穿的衣服。“控弦”、“旃裘”,都是匈奴族的代稱。

    (14)沮膽︰喪膽。

    (15)整旅︰出師得勝,整隊而歸。

    (16)渾耶︰即渾耶王,匈奴王公。渾耶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將降漢,凡四萬余人,號十萬,

    事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見《支記•匈奴傳》。

    (17)五屬國︰匈奴渾耶王帶領數萬人降漢,漢朝依照他們的風俗習慣,把他們安置在隴西、北

    地、上郡、朔方、雲中五郡,稱為“五屬國”。

    (18)河、山︰黃河、華山。這里主要指黃河。

    (19)慶︰幸福。

    【譯文】

    大夫說︰國家的內地和邊境的關系,就像人的四肢和內髒一樣。外部肌肉皮膚受到寒冷的刺激,

    內部的腸胃和心髒就會鬧病,內髒和外部是互相效勞的,不也是互相給好處的嗎?嘴唇沒有了,牙齒

    就會感到寒冷,四肢受到傷害,心中就會感到傷痛。所以人失去手腳,整個身體便殘廢了,沒有邊境,

    內地就要受害。過去,戎狄攻打地的古公父,越過岐山、梁山,與秦國以涇水、渭水為界,東邊

    一直到晉地的陸渾,殘害內地,內地人民都痛恨它。如今匈奴蠶食漢朝的土地不斷向內地進犯,離邊

    境遠的人沒有遭受他們欺凌的苦難,唯獨邊境上的人們不斷遭到他們的殘害。《詩經》上說︰“內心

    憂慮悲傷,思念國家遭殃。”不進行征伐、防備,匈奴的進犯就不會停止。所以武帝發動正義戰爭討

    伐匈奴的罪惡,于是攻打祁連山、天山,驅散了匈奴的部落,向北一直打到龍城,把匈奴包圍起來,

    單于嚇破了膽,獨自逃跑了,漢軍乘勝向北追逐,殺掉和俘虜匈奴十幾萬人。匈奴的士兵和首領,沒

    有不聞風喪膽的,節節敗退而逃得遠遠的,于是漢軍凱旋而歸。渾耶王率領他的部下來投降,朝廷設

    了五個郡國以抵御匈奴。從此長城以內、黃河以外的地區,很少遭受匈奴的殘害。于是武帝下詔書,

    命令減少邊防糧餉運輸,放寬了徭役。開始雖然勞苦,但終于得到了安定和幸福。

    文學曰︰周累世積德,天下莫不願以為君,故不勞而王,恩施由近而遠,

    而蠻、貊自至。秦任戰勝以並天下,小海內而貪胡、越之地,使蒙恬擊胡ヾ,

    取河南以為新秦ゝ,而忘其故秦,築長城以守胡,而亡其所守。往者,兵革

    亟動,師旅數起,長城之北,旋車遺鏃相望ゞ。及李廣利等輕計——計還馬

    足々,莫不寒心;雖得渾耶,不能更所亡ぁ。此非社稷之至計也あ。

    【注釋】

    ヾ蒙恬,見《非鞅篇》注釋。

    ゝ新秦︰地名,即新秦中。蒙恬取河南地後所取的名稱,即今內蒙古自治區河套地。

    ゞ旋車︰翻倒了的車子。遺鏃(z*)︰遺落了的箭頭。相望︰到處都可看到。

    々“計”字原不重,今據張敦仁說校補。李廣利︰漢武帝時為貳師將軍。

    ぁ更︰抵償。

    あ至計︰最好的計策。

    【譯文】

    文學說︰周天子世世代代積德,天下沒有人不願意擁護他做君主的,所以不費多大力氣就稱了

    王,施行恩惠由近至遠,蠻、貊自動歸服;秦依靠戰爭的勝利吞並天下,嫌自己統治的地方小而貪圖

    胡、越的地方,派蒙恬進攻匈奴,奪取了黃河以南的地方建立新秦,而最後連原有的國土都丟掉了,

    修築長城以防備匈奴的進攻,結果把它守衛的地方也丟掉了。過去,多次進行戰爭,經常動用軍隊,

    長城以北,到處都可以看到翻倒的戰車和丟棄的箭頭。李廣利等人輕率地使用計謀攻伐大宛,只奪回

    許多良馬,但是沒有人不為此而感到寒心的;雖然有渾耶王歸降,也不能補償遭受的損失。這不是為

    國家設想的最好的計策啊!


如果你對鹽鐵論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鹽鐵論》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