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經過西漢人民長期奮戰,到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戰爭,終于取得很大勝利,對
    統一中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大夫高度贊揚“先帝征不義”,是“為萬世度”,認為“以義伐不義,
    若因秋霜而振落葉”。文學則竭力鼓吹“抗戰必亡”的謬論,胡說什麼“兵者凶器,不可輕用也,其
    以強為弱,以存為亡,一朝爾也”。“戰勝而不休”,就要“身死國亡”,攻擊秦始皇的統一中國、
    抗擊匈奴是“外無敵國之憂,而內自縱恣”,“是以秦欲驅之而反更亡也”,以此來影射漢武帝。
    大夫曰︰匈奴無城廓之守ヾ,溝池之固,修戟強弩之用ゝ,倉廩府庫之
    積,上無義法,下無文理ゞ,君臣  注埽 舷攣蘩瘢     遙   K為蓋
    ぁ。素孤骨鏃あ,馬不粟食。內則備不足畏,外則禮不足稱。夫中國,天下
    腹心,賢士之所總ぃ,禮義之所集,財用之所殖也。夫以智謀愚,以義伐不
    義,若因秋霜而振落葉。《春秋》曰︰“桓公之與戎、狄,驅之爾い。”況
    以天下之力乎?
    【注釋】
    ヾ廓,同“郭”,見《論勇篇》注釋。
    ゝ修︰長。
    ゞ文理︰正常秩序。
    々  祝夯г嗥畚輟  br />
    ぁK,與席古字通,此蓋六朝唐人習用之俗字。“旃席為諫”,就是旃帳。(“旃”同“氈”)
    あ素孤︰不涂漆、不繪畫的木弓。骨鏃︰用獸骨制造的箭頭。
    ぃ總︰聚集,集中。
    い《公羊傳•莊公三十年》︰“齊人伐山戎此蓋戰也,何以不言戰?《春秋》敵者言戰,
    桓公之與戎、狄、驅之爾。”
    【譯文】
    大夫說︰匈奴沒有城牆防守,沒有深池寬溝的護城河,也沒有長戟強弓的武器,更沒有糧倉和
    國庫的蓄積,他們上邊沒有義理法律,下邊沒有正常秩序,君臣互相欺侮,上下沒有禮節。他們用柳
    條編造房屋,用毛氈做屋頂。軍隊用的是木弓骨箭頭,馬不喂糧食。他們的內部防守沒有什麼了不起,
    對外也談不上有什麼禮義。現在漢朝是天下的中心,人才集中,禮義完備,財用富足。攻打匈奴,我
    們是以智慧攻取愚蠢,以正義討伐不義,就像秋霜打落葉一樣。《春秋》上說︰“齊桓公攻打戎、狄,
    不過是驅逐他們罷了。”何況我們是以天下的力量來對付匈奴呢?
    文學曰︰匈奴車器無銀黃絲漆之飾,素成而務堅。絲無文采裙  曲襟之
    制ヾ,都成而務完。男無刻縷奇巧之事,宮室城郭之功。女無綺繡淫巧之貢,
    縴綺羅紈之作。事省而致用,易成而難弊。雖無修戟強弩,戎馬良弓;家有
    其備,人有其用,一旦有急,貫弓上馬而已。資糧不見案首ゝ,而支數十日
    之食,因山谷為城郭,因水草為倉廩。法約而易辨,求寡而易供。是以刑者
    而不犯,指麾而令從ゞ。  誒穸  樸諦牛 雜諼畝  粲謔隆9仕湮蘩褚逯  br />
    書,刻骨卷木々,百官有以相記,而君臣上下有以相使。群臣為縣官計者,
    皆言其易而實難,是以秦欲驅之而反更亡也。故兵者凶器,不可輕用也。其
    以強為弱,以存為亡,一朝爾也ぁ。
    【注釋】
    ヾ絲︰指用絲織物做成的衣服。  ︰本指古代男人遮蔽膝蓋的東西。本文指男子的下衣。
    曲襟︰彎曲而互相交疊的衣襟。本文指男女上衣。
    ゝ案首︰盛糧食的器具。
    ゞ指麾︰即指揮。
    々木,原作衣,今據盧文、張敦仁說校改。
    ぁ一朝︰猶言頃刻之間。爾︰語氣詞,罷了。
    【譯文】
    文學說︰匈奴的車輛器具沒有用金銀絲綢油漆來裝飾,但樸素完整結實。穿的衣服沒有花紋色
    彩、上下衣和男女服制的區別,但以完美無缺為務。他們男的沒有雕刻奇巧物品的事,女的不去刺繡
    華麗的絲織進貢,也不做縴細的綾羅綢緞。他們做的東西少但足以應用,容易做成難于用壞。雖然沒
    有長戟強弩,戰馬良弓;但每家都有準備,每人都有任務,一旦有緊急情況,彎弓上馬就行了。他們
    雖然沒有盛糧食的器具,但有可支持幾十天的食物,利用山谷做城郭,以水草為糧倉。法律簡單,容
    易辨別,上邊稅收少,下邊容易供給。因此他們很少動用刑罰,人們也沒有犯罪的。上邊指揮,下邊
    服從命令。他們輕視禮節,但能忠實講究信用,文字簡單,但做事敏捷。所以,雖然沒有講禮節的書,
    只在骨頭、樹皮上刻字做記號,大小官員都能記住,並且君臣之間都能互相指使。現在,群臣中為朝
    廷考慮的人,都說打匈奴看來容易而實際上很困難。就因為這樣,秦國曾想把匈奴驅逐走,不僅沒有
    達到驅逐的目的,反而變為自己滅亡。所以兵戈是凶器,不可以隨便動用。如果輕易動用,就會使自
    己的國家由強變弱,由生存變為滅亡,這是頃刻之間的事情。
    大夫曰︰魯連有言ヾ︰“秦權使其士,虜使其民ゝ。”故政急而不長。
    高皇帝受命平暴亂,功德巍巍,惟天同大焉。而文景承緒潤色之ゞ。及先帝
    征不義,攘無德,以昭仁聖之路,純至德之基,聖王累年仁義之積也。今文
    學引亡國失政之治,而況之于今々,其謂匈奴難圖ぁ,宜矣!
    【注釋】
    ヾ魯連︰即魯仲連,戰國時齊人。好畫策,而高蹈不仕。游于趙,會秦圍趙急,魏使新垣衍入
    趙,請尊秦為帝,以求罷兵。仲連不以為然,見衍責以大義。秦將聞之,為退軍五十里。事見《史記•魯
    仲連傳》。
    ゝ虜,原作虐,今據盧文、孫人和說校改。《史記•魯仲連傳•索隱》︰“言秦人以權詐使
    其戰士,以奴虜使其人,言無恩以恤下。”《漢書•項籍傳》︰“乘勝奴虜使之。”此亦作“虜使”
    之證。
    ゞ承緒︰繼承未竟的事業。潤色︰增加色彩。本文指發展功業。
    々況︰作動詞,比擬。
    ぁ難圖︰難以戰勝。
    【譯文】
    大夫說︰魯仲連說過︰“秦國任意驅使士兵,像奴役奴隸一樣對待老百姓。”所以朝政苛刻,
    國家就不會長久。高祖受天命平治暴亂,功德巍巍,像天那樣高大。而文帝、景帝又繼承和發展了他
    的功業。到了武帝時,討伐不正義的人,攻打無道德的人,使高祖仁聖的道路更光明,美好道德的基
    業更純潔,這些都是聖明君主多年施行仁義的結果。現在,你們文學拿國家滅亡、失掉政權的秦朝和
    我們今天的事業相比,得出難以戰勝匈奴的結論,那是必然的。
    文學曰︰有虞氏之時ヾ,三苗不服,禹欲伐之。舜曰︰“是吾德未喻也。”
    退而修政,而三苗服ゝ。不牧之地,不羈之民ゞ,聖王不加兵,不事力焉,
    以為不足煩百姓而勞中國也,今明主修聖緒,宣德化,而朝有權使之謀,尚
    首功之事々,臣固怪之ぁ。夫人臣席天下之勢,奮國家之用,身享其利而不
    顧其主,此尉佗、章邯所以成王あ,秦失其政也。孫子曰ぃ︰“今夫國家之
    事,一日更百變,然而不亡者,可得而革也。逮出兵乎平原廣牧,鼓鳴矢流,
    雖有堯、舜之知,不能更也い。”戰而勝之,修禮禮義,繼三代之跡,仁義
    附矣。戰勝而不休,身死亡國者,吳王是也。
    【注釋】
    ヾ有虞氏︰即傳說中的舜帝。
    ゝ舜服三苗事,見《繇役篇》注釋。
    ゞ羈︰馬的籠頭。不羈︰馬不上籠頭,比喻人民不受約束。
    々尚首功,《史記索隱》︰“秦法,斬首多為上功。”“尚”、“上”古通。本文指對敵作戰。
    ぁ固︰本來。這里有堅決的意思。
    あ尉佗︰即趙佗,秦代真定人。始皇時為南海龍川令。二世時,南海尉任囂死,佗代行尉事,
    故曰尉佗。秦之後,自立為南越武王。見《史記•南越尉佗傳》。章邯︰秦二世時少府。二世二年,
    陳勝所遣周章等將西至戲,兵數十萬。二世乃使章邯將酈山徒擊破周章軍。後以趙高用事,邯有所請,
    不用,遂降項羽,被項羽封為雍王。見《史記•秦始皇本紀》及《項羽本紀》。
    ぃ孫子︰即孫武,春秋末齊國人,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一書。
    い今本《孫子兵法》及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新出土的《孫臏兵法》均無此文。
    【譯文】
    文學說︰過去舜的時代,三苗不順服,禹想征服他。舜說︰“這是我的仁德還沒有感化他們。”
    退而施行德政,三苗歸服了。那些不能放養牲畜的地方,不受約束的百姓,聖明的君主是不用兵、不
    動用武力的,認為對他們是用不著麻煩和勞苦內地的百姓的。現在賢明的君主繼承聖人的事業,提倡
    仁德教化,但是朝廷里有權勢的人出主意,崇尚打仗的事,所以我們堅決責怪這種做法。有的大臣憑
    借國家的權力,濫用國家的錢財,自己享受朝廷的俸祿,但不為皇帝效勞,這就是尉佗、章邯之所以
    成王,秦朝丟掉政權的原因。孫子說︰“現在國家的事情,不打仗,雖一日經歷百變,也不會亡國。
    一旦發生戰爭,軍隊遍布原野,鼓鳴箭飛時,即使有堯、舜的智慧,也無法挽救了。”打仗取勝後,
    就要退兵回來修整禮義,按照夏、商、周的道路去走,仁義就隨之而來。如果取勝後還不停止打仗,
    就會使自己喪命、國家滅亡,吳王夫差就是例子。
    大夫曰︰順風而呼者易為氣(1),因時而行者易為力(2)。文、武懷余力,
    不為後嗣計,故三世而德衰(3)。昭王南征(4),死而不還。凡伯囚執而使不
    通(5),晉取郊、沛(6),王師敗于茅戎(7)。今西南諸夷,楚莊之後(8),朝
    鮮之王,燕之亡民也(9)。南越尉佗起中國,自立為王,德至薄,然皆亡天下
    之大(10),各自以為一州,倔強倨敖,自稱老夫(11)。先帝為萬世度,恐有
    冀州之累(12),南荊之患(13),于是遣左將軍樓船平之(14),兵不血刃,咸
    為縣官也。七國之時,皆據萬乘,南面稱王,提珩為敵國累世(15),然終不
    免俯首系虜于秦(16)。今匈奴不當漢家之巨郡,非有六國之用,賢士之謀。
    由此觀難易,察然可見也。
    【注釋】
    (1)氣︰聲氣,這里指聲音。
    (2)《荀子•勸學篇》︰“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
    彰。”
    (3)三世︰指周昭王姬瑕。由成王、康王到昭王,恰為三世。
    (4)昭王︰周康王子,名瑕。時周室漸衰,昭王南巡至漢水。船人以膠船進王,王乘船至中流,
    膠船溶解,王及祭公都沒入水中而死。見《史記•周本紀•正義》引《帝王世紀》。
    (5)凡︰周時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輝縣境。《春秋•隱公七年》︰“天王使凡伯來聘。戎伐凡
    伯于楚丘以歸。”《公羊傳》雲︰“凡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此聘也,其言伐之何?執之也。執之
    則其言伐之何?大之也。曷為大之,不與夷狄之執中國也。”
    (6)晉無取沛事,“沛”當依張敦仁校作“柳”。《公羊傳•宣公元年》︰“晉趙穿帥師侵柳。
    柳者何?天子之邑也。曷為不系乎周?不與伐天子也。”又《昭公二十三年》︰“晉人圍郊。郊者何?
    天子之邑也。曷為不系乎周?不與伐天子也。”何休注雲︰“與侵柳同義。”即此文所本。
    (7)茅戎︰即貿戎,今山西省平陸縣。《公羊傳•成公元年》︰“秋,王師敗績于貿戎。孰敗之?
    蓋晉敗之。或曰貿戎敗之。然則曷為不言晉敗之?王者無敵,莫敢當也。”“茅”、“貿”音同,《谷
    梁傳》亦作貿戎”,《左傳》作“茅戎”。
    (8)《史記•西南夷傳》︰“始楚威王時,使將軍莊■將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莊■者,
    故楚莊王苗裔也。■至滇黔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擊楚
    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還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
    (9)《史記•朝鮮傳》︰“朝鮮王滿者,故燕人也。”
    (10)亡,與忘古通。
    (11)老夫︰南越王尉佗答漢文帝書自稱。這是說尉佗不承認他和漢文帝有君臣關系。
    (12)冀州︰即天下。《淮南子•泰族篇》︰“故湯處亳七十里,文王處■百里,皆令行禁止于
    天下。周之衰也,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故得道則以百里之地令于諸侯,失道則以天下之大畏于冀州。”
    即此文所本。
    (13)南荊之患︰指昭王南巡不復事。
    (14)左將軍︰指荀彘。樓船︰指樓船將軍楊僕。元封二年(公元前109 年),朝鮮王攻殺遼東
    都尉,漢武帝派樓船將軍楊僕、左將軍荀彘將應募罪人往討之。又元鼎五年(公元前112 年),南越
    王相呂嘉反,殺死漢使者及其王、王太後。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僕等將罪人及江淮以
    南樓船十萬人討平之。均見《漢書•武帝紀》。
    (15)提珩︰珩,同衡,勢均力敵。
    (16)“俯”字原元,今據郭沫若校補。下文“曾不得七王之俯首”,即承此而言。
    【譯文】
    大夫說︰順風呼喊的人,聲音容易傳得遠,見機行事的人,容易取得成功。周文王、周武王本
    來很有力量,但是沒有為子孫著想,致使三代以後,朝政衰敗。周昭王南征過漢水,死而不還。凡伯
    被戎人囚禁,周天子的使者不能通行。晉國攻打周朝的郊、柳,天子的軍隊在茅戎被晉國打敗。現在
    西南的少數民族,是楚莊王的後代,朝鮮的國王,是燕國流亡的人。南方的尉佗,原來是中原人,(到
    南越後)自立為王,道德非常淺薄,全然忘記天下之大,獨自佔據一州,強橫傲慢,自稱“老夫”。
    武帝為萬世考慮,恐怕天下會有禍害,再出現周昭王南征的災難,因此派遣左將荀彘和樓船將軍楊僕
    等人南北討伐。刀槍沒有沾血,那些地方就成了朝廷的州縣了。戰國時,七個國家都有上萬輛兵車,
    各自稱王,勢均力敵,多年互相打仗,然而,終于低頭成為秦國的俘虜。現在匈奴抵不上我們一個大
    郡,它沒有六國那樣的物力和出謀劃策的賢士。從這方面去看,戰勝匈奴的難易是昭然可見的。
    文學曰︰秦滅六國,虜七王ヾ,沛然有余力ゝ,自以為蚩尤不能害,黃
    帝不能斥。及二世弒死望夷ゞ,子嬰系頸降楚々,曾不得七王之俯首ぁ。使
    六國並存,秦尚為戰國あ,固未亡也。何以明之?自孝公以至于始皇,世世
    為諸侯雄,百有余年ぃ。及兼天下,十四歲而亡い。何則?外無敵國之憂ぅ,
    而內自縱恣也。自非聖人,得志而不驕佚者う,未之有也。
    【注釋】
    ヾ七王︰韓王安、趙王遷、魏王假、荊王負芻、燕王喜、代王嘉、齊王建。代王嘉乃趙公子自
    立為代王者,雖為代王,仍屬趙國,不得另立為一國,故但言滅六國。
    ゝ沛然,充盛的樣子。
    ゞ望夷︰秦時宮名。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 年),趙高弒二世于此。故址在今陝西省咸陽市、
    涇陽縣交界處之睦村。
    々子嬰︰秦二世兄子。趙高殺二世,立子嬰。子嬰刺殺趙高,夷三族。楚將沛公劉邦入秦,子
    嬰系頸以繩,白馬素車,奉天子璽降于沛公。後被項羽所殺。事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ぁ曾︰副詞,表示意外,即竟、竟然。
    あ“國”字原脫,今據趙曦明說校補。盧文曰︰“脫‘國’字,趙敬夫補。”王先謙曰︰“案
    ‘固’即‘國’之誤,當改不當補。”
    ぃ《史記•秦始皇本紀》︰“自繆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為諸侯雄,豈世世賢哉?
    其勢居然也。”此文本之。
    い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統一天下,三十七年(公元前210 年)死于沙丘,二世三
    年(公元前207 年)秦亡,共14 年。
    ぅ《孟子•告子下》︰“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う驕佚︰佚,同逸,驕奢淫逸。
    【譯文】
    文學說︰秦滅掉六國,俘虜了七個國王,力量充盛有余,自以為“蚩尤”不能傷害他,“黃帝”
    也不能打敗他。到秦二世在望夷宮被殺,子嬰把王印吊在脖子上投降楚被斬,竟然連七王被俘的下場
    也得不到了。假使其他六國都存在,秦還可以作為戰國之一,本來是不致于滅亡的。怎麼知道呢?從
    秦孝公到秦始皇,世世代代稱雄于諸侯,百年有余,到統一天下,才14 年就滅亡了。什麼原因呢?因
    為外面沒有敵國侵略的憂慮,而自己就狂妄放縱了。自己不是聖人,成功後不驕奢淫逸的人,是從來
    沒有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