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本篇題為“論災”,是對自然災害問題展開辯論。文學根據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
把春生、夏長、秋成、冬藏這一自然發展規律與仁、德、義、禮相比附,胡說什麼“好行善者,天助
以福”,“好行惡者,天報以禍”,這就是“天災之證,禎祥之應,猶施之望相報,各以其類及”。
他們還攻擊秦始皇推行法治是“逆天望以快暴心”,弄得“國家破滅,身受其殃”,妄圖改變漢武帝
的法治。大夫則提出“道古者稽之今,言遠者合之近”的進步歷史觀,他向“往古疑今、非人自是”
的腐儒提出一連串的問題,這是屈原《天問》的繼承和發展,閃爍著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當然,大
夫用陰陽五行說來解釋自然現象,認為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之間有直接的相互制約和決定的關系,這
也是錯誤的。
大夫曰︰巫祝不可與並祀,諸生不可與逐語(1),信往疑今,非人自是。
夫道古者稽之今(2),言遠者合之近。日月在天,其征在人(3),災異之變(4),
夭壽之期(5),陰陽之化,四時之敘(6),水火金木(7),妖祥之應(8),鬼神
之靈,祭祀之福,日月之行,星辰之紀(9),曲言之故(10),何所本始,不知
則默,無苟亂耳(11)。
【注釋】
(1)逐,追隨。逐語︰隨聲附和。
(2)稽︰考查。
(3)征︰征兆。
(4)災異︰指水、旱、兵、荒、蟲、疫等所造成的災禍。
(5)夭︰夭亡,未成年的人死去。壽︰長壽。
(6)敘︰同“序”,次序。
(7)水火金木︰指五行言。為取句法整齊,省去“土”字。
(8)妖祥︰凶吉。
(9)星辰︰星的總稱。紀︰運轉。
(10)曲言︰詳細說明。之︰其。
(11)苟︰隨便。亂耳︰亂人听聞。
【譯文】
大夫說︰不能和巫婆、神漢一起參加祭祀,不能隨聲附和你們這幫儒生,因為你們迷信古代,
懷疑現實,反對別人,自以為是。要談論古代的事必須考查今天現實,說遠處的事必須聯系眼前實際。
日月在天上,其征兆卻在人間。災禍異常的變化,人們壽命的長短,陰陽的變異。四季交替的次序,
水火金木,凶吉的報應,鬼神的靈驗,祭祀的福祥,日月的運行,星辰的運轉,詳細地說明它們的原
因,它們本來是怎樣產生的,你們不懂就不要作聲,不要隨便亂說,亂人听聞。
文學曰︰始江都相董生推言陰陽(1),四時相繼,父生之,子養之,母成
之,子藏之(2)。故春生、仁,夏長、德,秋成、義,冬藏、禮。此四時之序,
聖人之所則也。刑不可任以成化,故廣德教。言遠必考之邇,故內恕以行(3)。
是以刑罰若加于己,勤苦若施于身。又安能忍殺其赤子以事無用(4),罷弊听
恃而達瀛海乎?蓋越人美蠃蚌而簡太牢(5),鄙夫樂咋而怪韶C(6)。故不
知味者以芬香為臭,不知道者以美言為亂耳。人無夭壽,各以其好惡為命。
羿、敖以巧力不得其死(7),智伯以貪狼亡其身(8)。天災之證,禎祥之應(9),
猶施與之望報,各以其類及。故好行善者,天助以福,符瑞是也(10)。《易》
曰︰“自天 之,吉無不利(11)。”好行惡者,天報以禍,妖災是也。《春
秋》曰︰“應是而有天災(12)。”周文、武尊賢受諫,敬戒不殆(13),純德
上休(14),神 相況(15)。《詩》雲︰“降福穰穰,降福簡簡(16)。”日者
陽,陽道明;月者陰,陰道冥(17);君尊臣卑之義。故陽光盛于上(18),眾
陰之類消于下;月望于天(19),蚌蛤盛于淵(20)。故臣不臣,則陰陽不調,
日月有變;政教不均,則水旱不時,螟 生(21)。此災異之應也。四時代敘
而人則其功,星列于天而人象其行。常星猶公卿也(22),眾星猶萬民也。列
星正則眾星齊(23),常星亂則眾星墜矣。
【注釋】
(1)江都︰漢武帝為諸侯王劉非的封地。邑都在江陰(今江甦省揚州市)。董生︰即董仲舒,漢
代廣川人。少治《公羊春秋》,景帝時為博士。武帝時屢對策,為帝所重,拜為江都相。後廢為中大
夫。復因言災異,下獄論死,獲赦。後為膠西王相,以病免。董仲舒為漢代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主張
“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宣揚“天人感應說”及“天不變道亦不變”論,反對漢武帝的鹽、鐵官營
政策。著有《春秋繁露》等書。《漢書》有傳。董仲書所著《春秋繁露》中,有《陰陽經》、《陰陽
終始》、《陰陽義》、《陰陽出入》等篇。
(2)《春秋繁露•五行對篇》︰“河間獻王問溫城董君曰︰‘《孝經》曰︰夫孝,天之經,地之
義。何謂也?’對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水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為冬,
金為秋,土為季夏,火為夏,木為春;春主生,夏主長,季夏主養,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
也。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長之;父之所長,其子養之;父之所養,其子成之;諸父所為,其子皆奉承
而續行之,不敢不如父之意,盡為人之道也。故五行者,五行也。由此觀之︰父授之,子受之,乃天
之道也。故曰︰夫孝者,天之經也。此之謂也。’”
(3)內恕︰設身處地為別人考慮。
(4)赤子︰嬰兒。這里指人民。
(5)蠃,原作羸,正嘉本、太玄書室本、張之象本、沈延銓本、金蟠本作“蠃”,今據改正。“蠃”
通“螺”,俗稱田螺。太牢︰古代稱牛、羊、豕凡三牲曰太牢。今獨稱牛為太牢。
(6)咋︰吆喝。︰大聲呼喊。韶 ︰商湯時的樂曲名。
(7)羿︰即後羿,傳說是夏代有窮國的君主,以善射著稱。滅夏後相而篡其位,後為其臣
寒浞所殺。敖︰即“■”,《左傳》作“澆”。傳說中的古代大力士。巧,原作功,今據張敦仁說校
改。巧︰指善射。
(8)智伯,解見《毀學篇》注釋。
(9)禎祥︰吉祥。
(10)符瑞︰古稱天降吉祥的預兆以為人君受之應,叫做符瑞。
(11)這是《易•大有》文,《系辭上》同。
(12)《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冬, (yuan,蝗蟲。)未有言 生者,此其言 生何?
生不書,此何以書?幸之也。幸之者何?猶曰受之雲爾。受之雲爾者何?上變古易常,應是而有天災,
其諸,則宜于此焉變矣。”何休注︰“上謂宣公交易公田古常舊制而稅畝。應是變古易常而有天災。”
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篇》也說︰“《春秋》之法,上變古易常,應是而有天災者,謂幸國。”
這年魯宣公行“初稅畝”,改奴隸主土地所有制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這是適應歷史進化規律的革
命行動,儒家學派卻把天災說成是對魯宣公“變古易常”的懲罰。
(13)殆︰與“怠”同,松懈。
(14)休︰喜歡。
(15)神 ︰古代稱天神為神,地神為 。況︰同“貺”,恩賜。
(16)這是《詩經•周頌•執競》篇文。穰穰,原作攘攘,張之象本、沈延銓本、金蟠本作“穰
穰”,今據改正。穰穰︰多的意思。簡簡︰大的意思。
(17)冥︰昏暗。日陽明,月陰冥,比喻君尊臣卑。
(18)光,原作先,今據盧文說改正。
(19)月望︰即望月,指陰歷每月十五日。
(20)《呂氏春秋•精通篇》︰“月也者,群 之本也。月望則蚌蛤實,群陰盈;月虧則蚌蛤虛,
群陰虧。夫月形乎天,而群陰化乎淵;聖人形德乎己,而四荒咸飭乎仁。”《淮南子•天文篇》︰“月
者,陰之宗也,是以月虧而魚腦減,月死而蠃■ 。”又《說山篇》月盛衰于上,則蠃■應于下,同
氣相動,不可以為遠。”
(21)螟 ︰田間害蟲,這里指蟲災。
(22)常星︰即恆星。漢朝避漢文劉恆諱,改“恆”為“常”。
(23)列星︰舊時對恆星的別稱,又稱經星或定星。
【譯文】
文學說︰從江都相董仲舒開始推演陰陽的變化,四季交替,就像父生子,子養父,母親撫育兒
子,兒子孝養母親一樣。所以春天萬物生育象征著仁,夏季植物枝葉茂盛象征著德,秋天五谷成熟象
征著義,冬天萬物收藏象征著禮。這四季的次序是聖人所遵循的。刑法不能用來完成教化,所以要廣
泛進行仁德教育。談遠的必須考查近的,所以行動前先要設身處地地考慮一下。這樣,施行刑罰就像
把刑罰加在自己身上,使別人勞苦就像自己去辛勤勞動一樣。又怎麼能忍心殺掉他的人民去干一些無
用的事情,消耗自己所依仗的力量到遙遠的海外去開拓疆土呢?百越人祭祀喜歡用螺螄和蚌蛤而不用
牛、羊、豬,下等人愛大聲喊叫而不喜歡好的樂曲。所以,不知味道的人把芳香當作腐臭,不懂道理
的人把美好的言辭當成亂人听聞。人的壽命長短,是由各自行為的善、惡來決定的。羿、敖二人因為
依仗善于射箭和力大逞凶而不得好死,智伯由于貪婪狠毒而葬送了自己。天災的驗證,吉祥的報應,
就像施舍什麼希望報謝什麼一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好行善的人,老天爺就幫助他得到幸
福,這是上天的報應。《易》上說︰“上天保佑,只有吉祥,沒有不利。”好行惡的人,上天用災禍
根應他,這就出現天災人禍。《春秋》上說︰“因為這樣做了,才有天災報應。”周文王和周武王尊
重賢人,接受別人的意見,恭敬謹慎而不怠慢,純厚的德行使上天高興,天地之神就恩賜他們。《詩
經》上說︰“天降的福很多,天降的福廣大。”日為陽,陽是光明的;月為陰,陰是昏暗的;這就表
示君主尊貴臣民卑下的道理。所以陽氣光大強盛于上,而眾陰則消失于下;圓圓的月亮掛在天上,在
水中的蚌蛤就豐滿。因此當大臣的不像大臣,陰陽就會不調和,日月就會有變異;朝政和教化不協調,
水旱之災就會不時降臨,蟲災也會發生。這就是上天對人間災難的報應。人們仿效春夏秋冬的變化去
工作,就會有成就,星星在天上分布、運行,人們就摹擬它們來行動。恆星好像公卿,眾星好像萬民。
恆星端正則眾星整齊,恆星亂了眾星就會墜落。
大夫曰︰文學言剛柔之類,五勝相代生ヾ。《易》明于陰陽,《書》長
于五行。春生夏長,故火生于寅木,陽類也;秋生冬死,故水生于申金,陰
物也。四時五行,迭廢迭興,陰陽異類,水火不同器。金得土而成,得火而
死,金生于巳,何說何言然乎ゝ?
【注釋】
ヾ五勝︰古以五行生克為帝王嬗代之應。《史記•歷書》︰“是時,獨有鄒衍,明于五德這傳,
而散消息之分,以顯諸侯;而亦因秦滅六國,兵戎報煩,又升至尊之日淺,未暇遑也。而亦頗推五勝,
而自以為獲水德之瑞,更名河曰德水,而正以十月,色上黑。”《集解》︰“《漢書•音義》曰︰‘五
行相勝,秦以周為火,用水勝之。’”《漢書•律歷志》同。
ゝ“何”疑為“可”之誤。
【譯文】
大夫說︰“文學談了陰陽的變化和五行相生相克的事情。《易》對陰陽變化講得很明白,《尚
書》對五行說闡述得很清楚。春天草木出生,復天草木成長,所以春天之後是夏天,春、夏屬于陽類;
秋天植物成熟,冬天植物死亡,所以秋天之後是冬天,秋、冬屬于陰類。一年四季和五行金木水火土
時衰時興不斷更替,陰陽是相互對立的,就像水火不能放在同一個容器里一樣。金遇到土才能生成,
遇到火就會死亡,但秋天(金)偏偏生于夏(巳火),對此你們又如何解釋呢?
文學曰︰兵者,凶器也,甲堅兵利,為天下殃。以母制子ヾ,故能久長。
聖人法之,厭而不陽ゝ。《詩》雲︰“載戢干戈,載橐弓矢,我求懿德,肆
于時夏ゞ。”衰世不然。逆天道以快暴心,僵尸血流以爭壤土,牢人之君々,
災人之祀,殺人之子若絕草木,刑者肩靡于道ぁ。以己之所惡而施于人。是
以國家破滅,身受其殃,秦王是也。
【注釋】
ヾ母︰這里指儒家所謂的根本道德。子︰這里指打仗。
ゝ之︰代詞,指“以母制子”。厭︰抑制。不陽︰不使陰變為陽(“以母制子”則指以陽制陰)。
ゞ這是《詩經•周頌•時邁》篇文。載︰乃,于是。戢︰聚集,收藏起來。橐︰
古時裝弓箭的袋子。這里是裝起來的意思。懿︰美好。肆︰布滿。時︰即此。夏︰即中原,指
周統治下的黃河中、下游地方。
々牢︰牢獄。這里作動詞用,是囚禁的意思。
ぁ靡︰同“摩”。“肩靡”,肩與肩互相摩擦,形容人很多。
【譯文】
文學說︰兵器是凶器,堅實的盔甲,鋒利的戰刀,是天下的禍殃。只有使用道德制止打仗,國
家才能長久存在。聖人效法這種主張,抑制打仗,不使陰變為陽。《詩經》上說︰“收藏兵器,裝起
弓箭,追求美德,恩滿中原。”而衰落的朝代卻不是這樣,他們違反上天的旨意,去滿足殘暴之心,
以人們的死亡和流血去爭奪疆土,把別國的君主囚禁在牢獄之中,毀滅別人的祖廟祭祀,殺害別人的
後代就像砍伐草木一樣,道路上受過刑罰的人成群結隊。把自己所厭惡的東西強加于別人。因此造成
國家滅亡,自己遭殃,秦始皇就是這樣的人。
大夫曰︰金生于巳,刑罰小加,故薺麥夏死ヾ。《易》曰︰“履霜,堅
冰至ゝ。”秋始降霜,草木隕零ゞ,合冬行誅々,萬物畢藏。春夏生長,利
以行仁。秋冬殺藏,利以施刑。故非其時而樹ぁ,雖生不成。秋冬行德,是
謂逆天道。《月令》︰“涼風至,殺氣動,蜻 鳴,衣裘成。天子行微刑,
始 蔞以順天令あ”文學同四時ぃ,合陰陽,尚德而除刑。如此,則鷹隼不
鷙い,猛獸不攫,秋不搜 ぅ,冬不田狩者也う。
【注釋】
ヾ薺(j@)︰薺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睫葉嫩時可以吃,夏天成熟枯死。《淮南子•地
形篇》︰“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故禾春生夏死,菽夏生冬死,麥秋生夏死,
薺冬生夏死。”高誘注︰“薺,水也,水王而生,土王而死也。”即此本所本。
ゝ這是《易經•坤卦》文。履︰踩。
ゞ隕零︰凋謝零落。
々合︰適合。行誅︰執行死刑。
ぁ樹︰種植。
あ《月令》,《禮記》篇名。今本《月令》無此文,此當是撮意引用。蜻 ︰蟋蟀。
蔞︰即■■,祭名。■,動物名,虎屬。常以立秋日祭獸。國君也以此日出獵,還以祭祀宗廟,
故有■■之祭。見《漢書•武帝紀》甦林注。
ぃ“文學”下原有“曰”字,今據華氏活字本、攖寧齋抄本刪。
い隼︰一種凶猛的鳥。鷙︰凶猛的鳥。這里作動詞用。不鷙,不捕食小鳥。
ぅ搜 (xian)︰古時指秋天打獵。
う田︰同“畋”,打獵。狩︰古時指冬天打獵。
【譯文】
大夫說︰秋(金)由夏(巳)孕育而生,刑罰就逐步執行,所以薺菜和麥子一到夏天就死了。
《易》上說︰“踩著了霜,堅冰就要到來。”秋天開始降霜,草木凋謝零落,冬天適合執行死刑,萬
物全部收藏起來。春、夏是萬物生長的時候,有利于施行仁政,秋天和冬天是殺藏的時候,有利施行
刑罰。所以不按季節種植,雖然能生長,但不能成熟。秋天、冬天施行仁政就是違背自然界變化的道
理。《月令》上記載︰“涼風到,寒氣來,蟋蟀叫,做皮襖。天子施行輕微刑罰,舉行立秋祭祀,以
順從上天的命令。”你們文學混淆四時行事,把陰陽硬合在一起,崇尚仁德而廢除刑罰。這樣,鷹隼
就不捕食小鳥,猛獸就不會攫取東西,秋天也不用搜捕野獸,冬天也不用打獵了。
文學曰︰“天道好生惡殺,好賞惡罰。故使陽居于實而宣德施,陰藏于
虛而為陽佐輔。陽剛陰柔,季不能加孟ヾ。此天賤冬而貴春,申陽屈陰。故
王者南面而听天下,背陰向陽,前德而後刑也。霜雪晚至,五谷猶成。雹霧
夏隕,萬物皆傷。由此觀之︰嚴刑以治國,猶任秋冬以成谷也。故法令者,
治惡之具也,而非至治之風也ゝ。是以古者明王茂其德教,而緩其刑罰也。
網漏吞舟之魚ゞ,而刑審于繩墨之外々,及臻其末ぁ,而民莫犯禁也。
【注釋】
ヾ季︰末尾。孟︰開始。兄弟排行,有時用伯、仲、叔、季作次第,孟是開始的,季是末尾
的,所以說“季不能加孟”。
ゝ《淮南子•泰族篇》︰“故法者治之具,而非所以為治也。”《史記•酷吏傳》︰“法令者
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與此皆大同小異。
ゞ語本《史記•酷吏傳》。
々繩墨︰木匠畫直線用的工具。這里比喻規矩或法度。
ぁ及,原作“反”,今據盧文說校改。
【譯文】
文學說︰上天喜歡生存憎惡殘殺,喜歡賞賜厭惡懲罰。所以要使陽居于實處而宣揚施行德政,
陰在虛處對陽起輔助作用。陽剛陰柔,就像末尾不能放在開頭一樣。這是因為上天鄙視冬季而重視春
天,申張陽而抑制陰。所以君主面向南傾听國事,背靠陰面向陽,看重德政而輕視刑罰。霜雪來得晚,
五谷還能成熟。夏天降落冰雹大霧,萬物就要受到傷害。由此看來︰用嚴刑治理國家,好比要在秋冬
種植谷物使之成熟一樣。所以法律是制止邪惡的工具,但不是治理國家的最好辦法。因此,自古以來
聖明的君主都是重德教育而緩用刑罰的。你們法網漏掉的是能吞下船的“大魚”,而刑罰卻用在守法
的人身上,對大罪犯只涉及細小的錯誤,這樣,人們沒有不犯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