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之七•脾髒部(上) 瀉 熱瀉

類別︰子部 作者︰明•王肯堂 書名︰幼科證治準繩

    湯氏雲:小兒熱瀉者,大便黃而赤,或有沫,乃髒中有積,或因乳母好飲酒,或嗜熱物,或生下傷濕蘊熱,醫者不明,但用豆蔻、訶子等藥服之,如水澆石,既不識其證,故不辨其冷熱,用藥又不得其法,焉能取效。此證當以小便赤少,口干煩躁為驗,治法當用錢氏白術散渴去木香用之,五苓散(驚(去桂亦可服。其熱甚者四逆散,大柴胡湯(俱傷寒)去大黃,服之殊驗也。更用黃連丸(疳)等劑,亦佳。調中湯(痢)去大黃,加黃連枳殼。如夾熱而瀉,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嘔者加半夏。又有挾熱瀉痢而小便秘澀赤甚者,加減四順清涼飲(里熱)治之,即止。

    薛氏雲:右腮色赤,飲冷,胃經實熱也,用瀉黃散(脾)。惡冷喜熱,胃經虛熱也,用白術散(渴)。右腮及額間俱赤,心脾翕熱也,用瀉黃散加炒黑黃連。若左頰右腮俱赤,肝火乘脾土也,用四君子湯(吐瀉)加柴胡。若兒暴傷乳食,用保和丸(宿食)。乳母尤當忌濃味,節飲食,若乳母停食所傷,致兒吐瀉等病,當治其母。大抵始病而熱者,邪氣勝則實也,終變為寒者,真氣奪則虛也,久病而熱者,內真寒而外假熱也,久瀉元氣虛寒,當參前證治之。

    黃芩湯 治下利而頭痛胸滿,口苦咽干,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浮大而弦者,或協熱而利者。

    黃芩(一兩半) 芍藥 甘草(炙。各一兩)上銼散。每服三錢,棗子一個,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嘔者,加半夏一兩二錢半,生姜煎。

    ﹝張渙﹞清胃散 治挾熱泄利。

    川楝子 黃柏(微焙炙) 當歸(洗,焙干) 地榆(炙) 黃連(去須炒。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四分,去滓溫服,乳食前。

    香連丸

    黃連(姜汁拌炒,二兩) 木香(煨,半兩)上為末。陳米飯丸,綠豆大。米飲下一二十丸,亦可調六一散。


如果你對幼科證治準繩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幼科證治準繩》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