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治痢大法

類別︰子部 作者︰不詳 書名︰瑰寶苑 《醫源》

    濕乃痢疾之根源,少陽乃治痢之線索,何也濕邪夾寒熱直入少陰太陰兩髒,太陰為本,少陰為標,少陰生木者也,太陰畏木者也。少陰虧則木失其滋養而生氣不伸,太陰虧則木乘所勝而生氣下郁,故痢疾之見證雖非一端,而腹痛雷鳴始終兼有。《金匱》雲︰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髒氣絕于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夫手足,脾所主也,而至不仁腳縮,則脾陽困疾,木邪結塞,為何如也施治者不可不早為培補脾陽,提出少陽生氣,俾中州之土有主,輸化有權哉。近代粗工,泥定後重為氣滯而不敢用,不知少陽生氣不升則肺氣奔迫于大腸,未有不後重者也,泥定腹痛為食積而不敢用,不知少陽生氣太升則木邪橫克于太陰,未有不腹痛者。泥定赤色為暑熱而不敢用,不知少陽之生氣不升則木火剝削腸胃之膏脂,未有不赤色者,若必待不後重、不腹痛、不赤色而後用培補,勢必至六腑氣絕于外,五髒氣絕于內而後已也。況余之所謂補土者,原非峻補之偏見也。審其為熱也,則加以苦寒,審其為寒也,則加以辛溫。始終總以土中提出少陽為洽痢一大關鍵。


如果你對瑰寶苑 《醫源》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瑰寶苑 《醫源》》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