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接識

類別︰子部 作者︰(魏)劉劭 書名︰人物志

    原文︰

    夫人初甚難知,而士無眾寡,皆自以為知人。故以己觀人,則以為可知也;觀人之察

    人,則以為不識也。夫何哉?是故,能識同體之善,而或失異量之美。

    何以論其然?

    夫清節之人,以正直為度,故其歷眾材也,能識性行之常,而或疑法術之詭。

    法制之人,以分數為度,故能識較方直之量,而不貴變化之術。

    術謀之人,以思謨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而不識遵法之良。

    器能之人,以辨護為度,故能識方略之規,而不知制度之原。

    智意之人,以原意為度,故能識韜之權,而不貴法教之常。

    伎倆之人,以邀功為度,故能識進趣之功,而不通道德之化。

    臧否之人,以伺察為度,故能識訶砭之明,而不暢倜儻之異。

    言語之人,以辨析為度,故能識捷給之惠,而不知含章之美。

    譯文︰

    人最初很難相互了解,而讀書人無論才能多少,都自以為知人。因此從自己的角度觀察別人,就以為可以了解。看到別人在觀察人,就以為別人不會識別。為什麼呢?因為能識別同類型人的長處,有時卻不能了解不同類型人的優點。為什麼這麼說?

    清廉節儉的人,以正直作為法度,因此他選擇人材時,能識別性格品行恆定的人,而不能理解謀略的詭詐多變。

    制定法度的人以規矩道理作為準則,所以能識別考較器量方直的人材,而不注重善于變化的權術。

    講求權術計謀的人一思考謀劃為標準,所以贊成策略奇譎的確人材,而不賞識規行矩步的良民。

    才能之士以監治強干為尺度,所以能識別方計策略的謀劃,而不了解制度法規的重要。

    智慧明識之人,以推測揣摩旨意為依據,所以能識別韜略計謀的權變,而不重視法制教化的常規。

    重于技能的人以立功成名為宗旨,所以賞識熱衷進趨的功業,而不通曉道德教化的作為。

    褒貶善惡的人以監督考察為規則,所以能識別訐直規諫的人材,而不喜歡灑脫不拘的作派。

    能說會道的人以辯文析理為矩鑊,所以能識別言語敏捷的長處,而不知含美于內的高妙。

    原文︰

    是以互相非駁,莫肯相是。取同體也,則接論而相得;取異體也,雖歷久而不知。

    凡此之類,皆謂一流之材也。若二至已上,亦隨其所兼,以及異數。故一流之人,能

    識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識二流之美。盡有諸流,則亦能兼達眾材。故兼材之人,與國

    體同。欲觀其一隅,則終朝足以識之;將究其詳,則三日而後足。何謂三日而後足?夫國

    體之人,兼有三材,故談不三日,不足以盡之︰一以論道德,二以論法制,三以論策術,

    然後乃能竭其所長,而舉之不疑。

    然則,何以知其兼偏,而與之言乎?其為人也,務以流數,杼人之所長,而為之名目

    ,如是兼也;如陳以美,欲人稱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

    不欲知人,則言無不疑。是故,以深說淺,益深益異;異則相返,反則相非。是故,

    多陳處直,則以為見美;靜听不言,則以為虛空;抗為高談,則以為不遜;遜讓不盡,則

    以為淺陋;言稱一善,則以為不博;歷發眾奇,則以為多端;先意而言,則以為分美;因

    失難之,則以為不喻;說以對反,則以為較己;博以異雜,則以為無要。論以同體,然後

    乃悅;于是乎有親愛之情、稱舉之譽。此偏材之常失。

    譯文︰

    所以不同材能的人相互辯駁,否定對方,不能承認對方的優點。遇到與自己類型相同的人,就言語投機,相互吹捧。接觸與自己不同類型的人,雖然長久相處,還是互不了解。凡是這寫類型,都叫作只有一種素質的人材,如果具有兩種素質以上,也就隨著他所兼備的才能,達至不同方面。所以,具備一種素質的人,只能識別一種類別的好處,具備兩種素質的人,能夠識別兩種類別兼備的優點。各種類別全部兼備的人,也就能兼備眾多的材能和識別各種人材。因此兼材的人與國體相同。

    要觀察某一方面,只要一天的工夫就足以認識它,而要探究更詳細的部分,就須三天的時間才足夠。為什麼說三天以後才足夠呢?國體這種人兼有三種材能,所以談論這種人不足三日無法將他說清楚。一用以討論道德;二用以討論法制;三用以討論策術,然後才能竭盡他的長處,從而舉薦他,無須懷疑。

    原文︰

    然則,何以知其兼偏,而與之言乎?其為人也,務以流數,杼人之所長,而為之名目

    ,如是兼也;如陳以美,欲人稱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

    不欲知人,則言無不疑。是故,以深說淺,益深益異;異則相返,反則相非。是故,

    多陳處直,則以為見美;靜听不言,則以為虛空;抗為高談,則以為不遜;遜讓不盡,則

    以為淺陋;言稱一善,則以為不博;歷發眾奇,則以為多端;先意而言,則以為分美;因

    失難之,則以為不喻;說以對反,則以為較己;博以異雜,則以為無要。論以同體,然後

    乃悅;于是乎有親愛之情、稱舉之譽。此偏材之常失。

    譯文︰

    然而怎樣才知道他是兼材還是偏材,而與他交談呢?有這麼一種人,致力于以不同類別談論各家各派的長處,並加以品評推薦,這樣的人就是兼材。如果陳說個人的長處,希望別人的稱贊,自己卻不想了解別人的優點,這樣的人只是偏材。

    不想了解別人,對別人的話就無不表示懷疑。因此,和見識不深的人談論深奧的道理,談的越深,分歧越大,就相互對立,以至相互非難。因此見人多方陳說處世正直,就以為了解到別人的長處;見人靜听不語,就以為對方內心空洞無物;高談闊論,就以為不夠謙虛;謙恭禮讓,就以為卑下淺陋;談話只顯示某一專長,就以為不夠廣博;旁征博引而語驚四座,就一別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別人發現錯誤而提出疑問,就以為別人不理解。別人看法不同于己,就以為與自己較量;廣博而不同蕪雜,就以為不得要領。談論與自己類型相同,然後才高興。于是就有親近、偏愛的感情和稱道、舉薦的贊譽。這是偏材常有的偏失。


如果你對人物志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人物志》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