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英雄

類別︰子部 作者︰(魏)劉劭 書名︰人物志

    原文︰

    夫草之精秀者為英,獸之特群者為雄;故人之文武茂異,取名于此。是故,聰明秀出

    ,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此其大體之別名也。

    譯文︰

    草之精華秀異的的叫作英,獸之特出群類的稱作雄,文武材能出類拔萃的人,取名于次。因此人倫中才智出眾的稱作"英",膽力過人的稱作"雄",這是在稱謂上的大體區別。

    原文︰

    若校其分數,則牙則須,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後乃成。何以論其然?夫聰明者,

    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膽,則說不行;膽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則事不立。是以,

    英以其聰謀始,以其明見機,待雄之膽行之;雄以其力服眾,以其勇排難,待英之智成之

    ;然後乃能各濟其所長也。

    譯文︰

    如果考較這兩種素質的比重,就要相互配合。英與雄各有二分,相互各取對方一分,然後才能各有成就。 為什麼這麼說呢?聰明屬于"英"的素質,不曾得到"雄"的膽力,其學說見解就不能推行。膽力是"雄"的天分,不曾得有"英"的智慧,其事業就不能成功。因此英才出眾的人,以他的智慧萌發動機,以他的聰明預知事物發展的趨勢,憑借"雄"的膽力使他的勇敢得以推行。雄才杰出的人,以他的膽力讓人服從,以他的勇敢排除困難,憑借"英"的智謀獲得成功。然後英才和雄才才能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

    原文︰

    若聰能謀始,而明不見機,乃可以坐論,而不可以處事。聰能謀始,明能見機,而勇

    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慮變。若力能過人,而勇不能行,可以為力人,未可以為先

    登。力能過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斷事,可以為先登,未足以為將帥。必聰能謀始,明

    能見機,膽能決之,然後可以為英︰張良是也。氣力過人,勇能行之,智足斷事,乃可以

    為雄︰韓信是也。

    譯文︰

    如果聰明足以在事情開端就有謀劃,但是卻不能識別時機,那麼只能做不切實際的空談,而不能處理實事。如果有足夠的聰明,既能在事情開始時就有打算,也能識別時機,但是勇力不足以付之行動,這樣的話,只能按常規辦事,不能應付變化的局勢。如果膽力國人,但勇毅不能並行,可以成為有力氣的人,卻不能成為超群的先鋒。如果力氣過人,勇敢也能付諸行動,但是沒有判斷事物的智慧,可以成為先鋒,不足以成為將帥。因此,必須聰明足以從開始就預知未來,智慧足以識別時機,又有膽力可以決斷定奪,然後才能成為英才出眾的人,張良正是如此。氣力過人,勇敢足以行事,智謀也足以判斷事由,才可以成為雄才杰出的人,韓信正是如此。

    原文︰

    體分不同,以多為目,故英雄異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任也。故英可以為相,雄

    可以為將。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則能長世;高祖、項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于雄,

    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則智者去之,故項羽氣力蓋世,明能合變,而不能听采奇異,

    有一範增不用,是以陳平之徒,皆亡歸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才歸之,兩得其用

    ,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譯文︰

    英和雄的類別和成分在一個人身上表現不同,以其所佔比重多的成分來命名,所以有的稱作英,有的稱作雄,名稱相異。但是無論英還是雄,都是偏至之材,只能擔任人臣。所以英可以為丞相,雄可以成為領袖人物,劉邦、項羽便是如此。 然而,英的素質應該多于雄的素質,英的成分不能少,英的素質少,有智謀的人就離他而去,所以項羽力拔山、氣蓋世,也有順應時變的明智,卻不能听取采納不同的意見,有一個範增不能用,因此陳平之類的人物都離他而去。高祖身上英的成分多,所以群雄能順服他,英才也歸附他,兩種人材都得其所用,因此劉邦能吞秦破楚,安定天下。

    原文︰

    然則英雄多少,能自勝之數也。徒英而不雄,則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則智者不

    歸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

    英與雄。能役英與雄,故能成大業也。

    譯文︰

    英與雄素質的多和少,是決定勝負的先天因素,只有英而沒有雄,雄材就不會服從;徒有雄而沒有英,有智謀的人就不會歸附。所以有雄材的人得到同樣有雄材的人,不能得到英才卓異的人,有英才的人得到同樣有英才的人,不能得到雄材超群的人。因此一個人身上兼有英才和雄才,就能能駕馭英才和雄才的人,所以能成就偉大的功業。


如果你對人物志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人物志》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