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奇經八脈第三(凡三首)

類別︰子部 作者︰明•王九思 書名︰難經集注

    二十七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于十二經。何謂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經。故曰。奇經八脈也。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于經也。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霈妄行。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丁曰。前言十二經十五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流通氣血。相貫無有休息。今此八脈謂別道而行。故曰奇經八脈也。

    其所起言在後章。楊曰。奇、異也。此之八脈。與十二經不相拘制。別道而行。與正經有異。故曰奇經也。其數有八。

    故曰八脈也。虞曰。奇音基也。奇、斜也。奇、零也。不偶之義。謂此八脈。不系正經陰陽。無表里配合。別道奇行。

    故曰奇經也。所以經言八脈不拘于經。以此可驗矣。楊氏言奇異之義。非也。

    二十八難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于十二經。皆何起何繼也。然。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並于脊里。上至風府。

    入于腦。(別本入下有屬字。)丁曰。督脈起于下極之俞者。長強穴在脊。腎脈絡任脈絡會之所。並于脊里上至風府。穴在發上一寸。腎脈陽維所會。奇經之一脈也。呂曰。督脈者、陽脈之海也。楊曰。督之為言都也。是人陽脈之都綱。人脈比于水。故呂氏曰陽脈之海。此為奇經之一脈也。下極者、長強也。虞曰。經言督脈起于下極。上入屬于腦。呂氏曰。諸陽之海也。楊氏曰。

    陽脈之都綱。據其督脈流行。起自會陰穴。循脊中上行至大椎穴。與手足三陽之脈交會。上至喑門穴。與陽維會其所。

    上至百會穴。與太陽交會。下至于鼻柱下水溝穴。與手陽明交會。準此推之。實謂為諸陽之海。陽脈之都綱也。

    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

    丁曰。中極者、穴名也。在齊下四寸。其中極之下者。曲骨穴也。是任脈所起。其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者。天突穴也。是任脈之所會。奇經之二脈也。楊曰。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養之本。故曰位中極之下。長強之上。此奇經之二脈也。虞曰。據針經推尋。任脈起于會陰穴。上毛際者。乃是曲骨穴。在少腹下毛際。與足厥陰會于此。上至關元。乃齊下二寸也。至咽喉。與陰維脈會也。素問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脈通。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能有子也,故楊氏曰。生養之本。良由此也。

    沖脈者。起于氣沖。並足陽明之經。挾齊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呂曰。沖脈者陰脈之海。丁曰。沖脈起于氣沖。並足陽明之內。挾任脈之外。上行至胸中而散。皆起于兩間。此者是三焦行氣之府也。故呂氏雲。一本曰沖者。此之謂也。楊曰。經雲沖脈者。十二經之海也。如此則不獨為陰脈之海。

    恐呂氏誤焉。沖者、通也。言此脈下至于足。上至于頭。通受十二經之氣血。故曰沖焉。此奇經之三脈也。虞曰。素問曰。沖脈起于氣街。難經曰。起于氣沖。又針經。穴中兩存其名。沖街之義俱且通也。素問曰。並足少陰之經。難經卻言並足陽明之經。況少陰之經。挾齊左右各五分。陽明之經。挾齊左右各二寸。氣沖又是陽明脈氣所發。如此推之。則沖脈自氣沖起。在陽明少陰二經之內。挾齊上行。其理明矣。大體督脈任脈波脈此三脈。皆自會陰穴會合而起。一脈分為三岐。行于陰陽。部分不同。故名各異也。

    帶脈者。起于季脅。回身一周。

    丁曰。季脅下一寸八分。是其帶脈之穴也。回身一周。是奇經之四脈也。楊曰。帶之為言束也。言總束諸脈。使得調柔也。季脅在肋下。下接于骨之間是也。回、繞也。繞身一周。猶如束帶焉。此奇經之四脈也。

    陽蹺脈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丁曰。陽蹺脈起于跟中。循外踝者、中沖穴也。上入風池穴者。項後發際陷中。是奇經之五脈也。楊曰。蹺、捷疾也。言此脈是人行走之機要。動足之所由。故曰蹺脈焉。此奇經之五脈也。

    陰蹺脈者。亦起于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

    丁曰。陰蹺脈亦起跟中。循內踝者、照海穴也。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其又至目下承泣穴。是陰蹺脈始終也。是奇經之六脈也。楊曰。其義與陽蹺同也。此奇經之六脈也。虞曰。陰蹺者、起于足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循陰股入陰。

    而循腹上胸里。入缺盆。出人迎之前。入內廉。屬目內。合于太陽陽蹺而上行。

    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于諸陽會也。陰維起于諸陰交也。

    丁曰。陽維者。維絡諸陽。故曰陽維。起于諸陽會也。陰維者、維絡諸陰。故曰陰維。起于諸陰交也。楊曰。維者、維持之義也。此脈為諸脈之綱維。故曰維脈也。此有陰陽二脈。為奇經八脈也。

    比干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于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于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蓄則腫熱。砭射之也。

    丁曰。凡八脈為病。皆砭射取之。楊曰。九州之內。有十二經水以流泄地氣。人有十二經脈以應之。亦所以流灌身形之血氣。奉以生身。故比之于溝渠也。虞曰。十二經隆盛。入于八脈而不環周。邪在八脈腫熱。蓄積。故以砭石射刺之。故曰砭射之也。

    二十九難曰。奇經之為病何如。然。陽維維于陽。陰維維于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呂曰。悵然者。其人驚。驚即維脈緩。故令人身不能收持。驚則失志善忘恍惚也。丁曰。陽維者。(○按陽維下脫陰維二字)是陰陽之綱維也。而主持陰陽之脈。今不能相維者。是陽不能主持諸陽。陰不能主持諸陰。故言悵然失志也。

    溶溶者緩慢。所以不能收持也。

    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

    呂曰。陰蹺在內踝上。病則其脈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也。陽蹺在外踝上。病則其脈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也。丁曰。奇經八脈者。而聖人圖設溝渠之理。(按而字疑當作乃。)以備通水道焉。非自生其病。盡諸經隆盛而散入也。乃砭射取之。諸陽脈盛。散入陽蹺。則陽蹺病。諸陰脈盛。散入陰蹺。則陰蹺病。故陰蹺陽蹺乃為病耳。其陰陽緩急者。即是虛實之義。陰蹺為病。則陽緩而陰急。即病陰厥。足勁直而五絡不通。陽蹺為病。則陰緩而陽急。即狂走不臥死。蹺者、健也。

    沖之為病。逆氣而里急。

    丁曰。逆氣、腹逆也。里急、腹痛也。呂曰。沖脈從關元。上至咽喉。故其脈為病。逆氣而里急。虞曰。沖脈並足少陰之經。挾齊上行。病故逆氣里急矣。巢氏病源曰。腎氣不足。傷于沖脈。故逆氣而里急。

    督之為病。脊強而厥。

    呂曰。督脈在脊。病則其脈急。故令其脊強也。丁曰。督脈起于下極之俞。行脊里。上入風池。病則脊強。

    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

    呂曰。任脈起于胞門子戶。故其脈結。為七疝瘕聚之病。丁曰。任脈起胞門子戶。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病則男子內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虞曰。任脈當少腹上行。故其內苦結。男子病七疝者。謂厥疝、疝、寒疝、疝、咐疝、野狼疝、氣疝。此七病。由氣血虛弱寒溫不調致之也。女子病為瘕聚。瘕有八瘕。謂青瘕、黃瘕、燥瘕、血瘕、狐瘕、蛇瘕、鱉瘕、脂瘕。瘕者、謂假于物形是也。

    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

    呂曰。帶脈者、回帶人之身體。病則其腹緩。故令腰溶溶也。丁曰。帶脈者、回帶人之身。病則腰溶溶也。

    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

    呂曰。陽為衛。故寒熱。陰為榮。榮為血。血者心。故心痛也。丁曰。陽維主于諸陽之經。病則苦寒熱。陰維主于諸陰之經。病則苦心痛也。

    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楊曰。一本雲沖脈者。起于關元。循腹里。直上于咽喉中。任脈者,起于胞門子戶。挾齊上行。至胸中。二本雖不同。亦俱有所據。並可根據用。故並載之。呂氏注與經不同者。由此故也。虞曰。據素問言。沖脈起氣街。挾齊上行至胸中。任脈起于中極謂當齊心上行也。以上呂楊氏所舉。皆非也。


如果你對難經集注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難經集注》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