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相齊,衣十升之布,脫粟之食,五卯、苔菜而已。左右以告公,公為之封邑,使田無宇致台與無鹽。晏子對曰︰“昔吾先君太公受之營丘,為地五百里,為世國長,自太公至于公之身,有數十公矣。苟能說其君以取邑,不至公之身,趣齊搏以求升土,不得容足而寓焉。嬰聞之,臣有德益祿,無德退祿,惡有不肖父為不肖子為封邑以敗其君之政者乎?”遂不受。
【譯文】
晏子在齊國為相,穿粗布衣,吃糙米飯,用鹽拌著苔菜下飯而已。左右的人將這件事告訴了景公,景公賜給他食邑,派田無宇將台邑和無鹽邑送給晏子。晏子回復說︰“從前我們的先君桓公受封于營丘,擁有方圓五百里的土地,成為大國之君,從太公到君王您,有幾十位國君了。如果能因為取悅國君而獲得封邑,不等到國君您這兒,到齊國搏取歡心(為)求取一塊土地的人都不能立足棲身了。我听說,臣子有德義就增加俸祿,無德義便收回俸祿,哪有不肖之父為不肖之子求取封邑而敗壞他們國君的政治的呢?”于是就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