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徽 陸通(弟逞) 狄峙 楊薦 王慶 趙剛(子仲卿) 趙昶 王悅 趙文表 元定 楊~
申徽,字世儀,魏郡人也。六世祖鐘,為後趙司徒。冉閔末,中原喪亂,鐘子邃避地江左。曾祖爽,仕宋,位雍州刺史。祖隆道。宋北兗州刺史。父明仁,郡功曹,早卒。徽少與母居,盡力孝養。及長,好經史。性審慎,不妄交游。遭母憂,喪畢,乃歸于魏。元顥入洛,以元邃為東徐州刺史,邃引徽為主簿。顥敗,邃被檻車送洛陽,故吏賓客並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廣集賓友,嘆徽有古人風。尋除太尉府行參軍。
孝武初,徽以洛陽兵難未已,遂間行入關見周文。周文與語,奇之,薦之于賀拔岳,岳亦雅相敬待,引為賓客。周文臨夏州,以徽為記室參軍,兼府主簿。周文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為大行台郎中。時軍國草創,幕府務殷,四方書檄皆徽之辭也。以迎孝武功,封博平縣子、本州大中正。大統初,進爵為侯。四年,拜中書舍人,修起居注。河橋之役,大軍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眾,徽獨不離左右,魏帝稱嘆之。十年,遷給事黃門侍郎。
先是,東陽王元榮為瓜州刺史。其女婿劉彥隨焉。及榮死,瓜州首望表榮子康為刺史,彥遂殺康而取其位。屬四方多難,朝廷不遑問罪,因授彥刺史。頻徵不奉詔,又南通吐谷渾,將圖叛逆。周文難于動眾,欲以權略致之,乃以徽為河西大使,密令圖彥。徽輕以五十騎行,既至,止于賓館。彥見徽單使,不以為疑,徽乃遣一人微勸彥歸朝,以揣其意,彥不從。徽又使贊成其住計,彥便從之,遂來至館。徽先與瓜州豪右密謀執彥,遂叱而縛之。彥辭無罪,徽數之曰︰“君無尺寸之功,濫居方岳之重,恃遠背誕,不恭貢職,戮辱使人,輕忽詔命。計君之咎,實不容誅。但受詔之日,本令相送歸闕,所恨不得即申明罰,以謝邊遠耳。”于是宣詔慰勞吏人及彥所部,復雲大軍續至,城內無敢動者。使還,遷都官尚書。十二年,瓜州刺史成慶為城人張保所殺,都督令狐延等起義逐保,啟請刺史。以徽信洽西土,拜假節、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儉約率下,邊人樂而安之。十六年,徽兼尚書右僕射,加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廢帝二年,進爵為公,正右僕射,賜姓宇文氏。
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牘無大小皆親自省覽,以是事無稽滯,吏不得為奸。後雖歷公卿,此志不懈。出為襄州刺史。時南方初附,舊俗官人皆通餉遺。徽性廉慎,乃畫楊震像于寢室以自戒。及代還,人吏送者數十里不絕。徽自以無德于人,慨然懷愧,因賦詩,題于清水亭。長幼聞之,皆競來就讀,遞相謂曰︰“此是申使君手跡。”並寫誦之。
明帝以御正任總絲綸,更崇其秩為上大夫,員四人,號大御正,又以徽為之。歷小司空、少保,出為荊州刺史。入為小司徒、小宗伯。天和六年,上疏乞骸骨,詔許之。薨,贈泗州刺史,謚曰章。
子康嗣。位瀘州刺史、司織下大夫、上開府。
康弟敦,汝南郡守。敦弟靜,齊郡守。靜弟處,上開府、同昌縣侯。卒。陸通,字仲明,吳郡人也。曾祖載,從宋武帝平關中,軍還,留載隨其子義真鎮長安,遂沒赫連氏。魏太武平赫連氏,載仕魏,位中山郡守。父政,性致孝。其母吳人,好食魚。北土魚少,政求之常苦難。後宅側忽有泉出,而有魚,遂得以供膳。時人以為孝感所致,因謂其泉為孝魚泉。從爾朱天光討伐。及天光敗,歸周文。周文為行台,以政為行台左丞、原州長史,賜爵中都縣伯。大統中,卒。通少敦敏好學,有志節。幼從政在河西,遂逢寇難,與政相失。通乃自拔東歸,從爾朱榮。榮死,又從爾朱兆。及爾朱氏滅,及入關。周文時在夏州,引為帳內督。頃之,賀拔岳為侯莫陳悅所害。時有傳岳軍府已亡散者,周文憂之,通以為不然。居數日,問至,果如所策。自是愈見親禮,遂晝夜陪侍,家人罕見其面。通雖處機密,愈自恭謹,周文以此重之。後以迎孝武功,封都昌縣伯。大統元年,進爵為侯。從禽竇泰,復弘農。沙苑之後。力戰有功。又從解洛陽圍。軍還,屬趙青雀反于長安,周文將討之,以人馬疲弊,不可速行,又謂青雀等一時陸梁,不足為慮,乃雲“我到長安,但輕騎臨之,必當面縛。”通進曰︰“青雀等既以大軍不利,謂朝廷傾危,同惡相求,遂成反亂。然其逆謀久定,必無遷善之心。且其詐言大軍敗績,東寇將至,若以輕騎往,百姓謂為信然,更沮兆庶之望。大兵雖疲弊,精銳猶多,以明公之威,率思歸之眾,以順討逆,何慮不平?”周文深納之,因從平青雀。錄前後功,進爵為公,徐州刺史。以寇難未平,留不之部。與于謹討劉平伏,加大都督。從周文援玉壁,進儀同三司。
九年,高仲密以地來附,通從若干惠戰于芒山。眾軍皆退,唯惠與通率所部力戰。至夜中乃陰引還,敵亦不敢逼。時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僕同三司、太僕卿,賜姓部六孤氏,進爵綏德郡公。周孝閔踐祚,拜小司空。保定五年,累遷大司寇。通性柔謹,雖久處列位,常清慎自守。所得祿賜,盡與親故共之,家無余財。常曰︰“凡人患貧而不貴,不患貴而貧也。建德元年,轉大司馬。其年薨。通弟逞。
逞字季明,初名彥,字世雄。魏文帝常從容謂之曰︰“爾既溫裕,何因乃字世雄?且為世之雄,非所宜也。于爾兄弟又復不類。”遂改焉。逞少謹密,早有名譽。兄通先以軍功別受茅土,乃讓父爵中都縣伯令逞襲之。起家羽林監、周文內親信。時輩皆以驍勇自達,唯逞獨兼文雅,周文由此加禮遇焉。大統十四年,參大丞相府軍事,尋兼記室。保定初,累遷吏部中大夫,歷蕃部、御伯中大夫,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徙授司宗中大夫,轉軍司馬。逞干識詳明,歷任三府,所在著績。朝遷嘉之,進爵為公。
天和三年,齊遣侍中斛斯文略、中書侍郎劉逖來聘。初修鄰好,盛選行人,詔逞為使主,尹公正為副以報之。逞美容止,善辭令,敏而有禮,齊人稱焉。還屆近畿,詔令路車儀服郊迎而入,時人榮之。四年,除京兆尹。郡界有豕生數子,經旬而死。其家又有 ,遂乳養之,諸豚賴之以活,時論以逞仁政所致。俄遷司會中大夫,出為河州刺史。晉公護雅重其才,表為中外府司馬,頗委任之。尋復為司會,兼納言,遷小司馬。及護誅,坐免官。
頃之,起為納言。又以疾不堪劇任,乃除宜州刺史。故事,刺史奉辭,例備鹵簿,逞以時屬農要,奏請停之。武帝深嘉焉,詔遂其所請,以彰雅操。逞在州有惠政,吏人稱之。東宮初建,授太子太保。卒,贈大將軍。子操嗣。
狄峙,其先遼東人,本姓段,匹 之後也,因避難改焉。後徙居代,世為豪右。祖凌,武威郡守。父貞,上洛郡守。峙少以弘厚知名,善騎射,有謀略。仕魏,位高陽郡守,政存仁恕,百姓頗悅之。孝武西遷,峙乃棄官從入關。大統元年,拜中書舍人,參掌機密,以恭謹見稱。遷黃門侍郎。時與東魏爭衡,蠕蠕乘虛,屢為邊患,朝議欲結和親,乃使峙往。峙狀貌魁梧,善于辭令,蠕蠕主雅信重之,自是不復為寇。周文謂峙曰︰“昔魏絳和戎,見稱前史。以君方之,彼有愧色。”封高邑縣公。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拜侍中。蠕蠕滅後,突厥強盛,雖與周通好,而外連齊氏。周文又令峙餃命喻之。突厥感悟,即執齊使歸諸京師。進爵安豐郡公,歷小司空、小司寇。
明帝初,為益州刺史、都督三十一州諸軍事。峙性寬和,尚清靖,為夷獠所安。後為宜州刺史,入為少師。以年老,乞骸骨,詔許之。卒,謚曰定。
子嶷嗣,少知名,位開府儀同三司、職方中大夫、蔡州刺史。卒官。
嶷弟徵,從平齊,以功拜儀同大將軍,賜爵樂陵縣公。
徵弟徽,亦以軍功至儀同大將軍、保城縣男。
徽弟攏 院牒瘢 芯佷齲 雲胗蟻麓蠓虼游淶鄱 ュ 氬 蕁> 埽 壇技 傘<暗壑 觶 率檀印R怨κ諫弦峭 蠼 夜 途衾殖竅睪睢J慫澹 恢粱E可惺欏 br />
楊薦,字承略,秦郡寧夷人也。父寶,昌平郡守。薦幼孤,早有名譽,性廉謹,喜怒不形于色。魏永安中,隨爾朱天光入關討君賊,封高邑縣男。周文臨夏州,補帳內都督。及平侯莫陳悅,使薦入洛請事,孝武授周文關西大行台,仍除薦直 將軍。時馮翊長公主嫠居,孝武意欲歸諸周文,乃令武衛元毗喻旨。薦歸白周文,又遣薦入洛陽請之,孝武即許焉。孝武欲向關中,薦贊成其計。孝武曰︰“卿歸語行台迎我。”周文又遣薦與長史宇文測出關候接。孝武至長安。進爵清水縣子。
大統元年,蠕蠕請和親,周文遣薦與楊寬使,並結婚而還。進爵為侯。又使薦納幣于蠕蠕。魏文帝郁久閭後崩,周文遣僕射趙善使蠕蠕,更請婚。善至夏州,聞蠕蠕貳于東魏,欲執使者,善懼,乃還。周文乃使薦往,賜黃金十斤,雜彩三百匹。薦至蠕蠕,責其背惠食言,並論結婚之意,蠕蠕感悟,乃遣使隨薦報命焉。及侯景來附,周文令薦助鎮遏。薦知景翻覆,遂求還,具陳事實,周文乃遣使密追助景之兵。尋而景叛。
十六年,大軍東討,周文恐蠕蠕乘虛寇掠,乃遣薦往,更論和好,以安慰之。進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周孝閔帝踐阼,除御伯大夫,進爵姚谷縣公,仍使突厥結婚。突厥可汗弟地頭可汗阿史那庫頭居東面,與齊通和,說其兄欲背先約。計謀已定,將以薦等送齊。薦知其意,乃正色責之,辭氣慷慨,涕泗橫流。可汗慘然良久曰︰“幸無所疑,當共平東賊,然後發遣我女。”乃令薦先報命,仍請東討。以奉使稱旨,廷大將軍。保定四年,又納幣于突厥。還行小司馬,又行大司徒。從陳公純等逆女于突厥,進爵南安郡公。天和三年,遷總管梁州刺史。後以疾卒。
王慶,字興慶,太原祁人也。父因,魏靈州刺史、懷德縣公。慶少開悟,有才略。初從周文征伐,復弘農,破沙苑,並有戰功,每獲殊賞。大統十年,授殿中將軍。周孝閔帝踐阼,晉公護引為典簽。慶樞機明辯,漸見親待,授大都督。武成元年,以前後功,賜爵始安縣男。二年,行小賓部。保定二年,使吐谷渾。與其分疆,仍論和好之事。渾主悅服,遣所親隨慶貢獻。
初,突厥與周和親,許納女為後。而齊人知之,懼成合從之勢,亦遣使求婚,財饋甚厚。突厥貪其重賂,便許之。朝議以魏氏昔與蠕蠕結婚,遂為齊人離貳,今者復恐改變,欲遣使結之。遂授慶左武伯,副楊薦為使。是歲,遂興入並之役。慶乃引突厥騎,與隋公楊忠至太原而還。及齊人許送皇姑及世母,朝廷遂與通和。突厥聞之,復致疑阻,于是又遣慶往諭之。可汗感悅,結好如初。五年,復與宇文貴使突厥逆女。自此,以慶信著北蕃,頻歲出使。後更至突厥,屬其可汗暴殂,突厥謂慶曰︰“前後使來,逢我國喪者,皆 面表哀。況今二國和親,豈得不行此事!”慶抗辭不從。突厥見其守正,卒不敢逼,武帝聞而嘉之。錄慶前後使功,遷開府儀同三司、兵部中大夫,進爵為公。歷丹、中二州刺史,為政嚴肅,吏不敢犯。大象元年,授小司徒,加上大將軍、總管汾石二州五鎮諸軍事、汾州刺史。又除延州總管,進位柱國。開皇元年,進爵平昌郡公。卒于鎮,贈上柱國,謚曰莊。子淹嗣。
趙剛,字僧慶,河南洛陽人也。祖寧,魏高平太守。父和,永平中,陵江將軍。南討度淮,聞父喪,輒還,所司將致之于法,和曰︰“罔極之恩,終天莫報。若許安厝,禮畢而即罪戮,死且無恨。言訖號慟,悲感傍人。主司以聞,遂宥之。喪畢,除寧遠將軍。大統初,追贈膠州刺史。剛少機辯,有干能,起家奉朝請,累遷金紫光祿大夫,領司徒府從事中郎,加閣內都督。及孝武與齊神武構隙,剛密奉旨,召東荊州刺史馮景昭。未及發,而神武已逼洛陽,孝武西遷。景昭集府僚文武,議其去就,司馬馮道和請據州待北方處分。剛抽刀投地曰︰“公若為忠臣,可斬道和。如欲從賊,可見殺!”景昭感悟,遂率眾赴關右。屬侯景逼穰城,東荊州人楊歡等起兵應景,以其眾邀景昭于路。景昭戰敗,剛遂沒于蠻。後自贖免,乃見東魏東荊州刺史李魔憐,勸令歸關西。魔憐納之,使剛至並州,密觀事勢。神武引剛內宴,因令剛賚書申敕荊州。剛還報魔憐,仍說魔憐斬楊歡等,以州歸西。魔憐乃使剛入朝。大統初,剛于灞上見周文,具陳關東情實。周文嘉之,封陽邑縣子。論復東荊州功,進爵臨汝縣伯。
初,賀拔勝、獨孤信以孝武西遷之後,並流寓江左。至是,剛言于魏文帝,請追而復之。乃以剛為兼給事黃門侍郎,使梁魏興,賚移書與其梁州刺史杜懷寶等。即與剛盟歃,受移送建康,仍遣人隨剛報命。是年,又詔剛使三荊,听在所便宜從事。使還,稱旨,進爵武成縣侯,除大丞相府帳內都督。復使魏興,重申前命。尋而梁人禮送賀拔勝、獨孤信等。頃之,御史中尉董紹進策,請圖梁漢,以紹為行台、梁州刺史。剛以為不可,而朝議已決,遂出軍。紹竟無功還,免為庶人。除剛潁州郡守。高仲密以北豫州來附,兼大行台左丞,持節赴潁川節度義軍。師還,剛別破侯景前驅于南陸,復獲其郡守二人。時有流言,傳剛東叛,神武因設反間,聲遣迎接。剛乃率騎襲其丁塢,拔之,周文知剛無貳,乃加賚焉。除營州刺史,進爵為公。
渭州人鄭五丑構逆,與叛羌傍乞鐵勿相應。令剛往鎮之。將發,魏文帝引見內寢,舉觴屬剛曰︰“昔侯景在東,為卿所困。黠羌小丑,豈足勞卿謀慮也?”時五丑已克定夷鎮,所在立柵。剛至,並攻破之,散其黨與。五丑于是西奔鐵勿,剛又進破鐵勿偽廣寧郡。屬宇文貴等西討,詔以剛行渭州事,資給糧餼。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入為光祿卿。六官建,拜膳部中大夫。
周孝閔帝踐祚,進爵浮陽郡公,出為利州總管。沙州氐恃險逆命,剛再討復之。方州生獠,自此始從賦役。剛以信州濱江負阻,乃表請討之。詔剛率利、沙等十四州兵往經略焉。仍加授渠州刺史。剛初至,梁帥憚其軍威,相次降款。剛師出逾年,士卒疲弊,尋復亡叛。後遂以入功而還。又與所部儀同尹才失和,被徵赴闕,遇疾,卒于路。贈中、淅、涿三州刺史,謚曰成。子元卿,弟仲卿。仲卿性粗暴,有膂力。周齊王憲甚禮之。以軍功位上儀同,為畿伯中大夫。後以平王謙功,進位大將軍,封長垣縣公。隋文帝受禪,進河北郡公,尋拜石州刺史。法令嚴猛,縴介之失無所寬舍,鞭笞輒至二百。吏人戰栗無敢違犯,盜賊屏息,皆稱其能。遷朔州總管。時塞北盛興屯田,仲卿總統之。微有不理者,仲卿輒召主掌撻其胸背,或解衣倒曳于荊棘中,時人謂之於菟。事多克濟,由是收獲歲廣,邊戍無饋運之憂。
會突厥啟人可汗求婚,上許之。仲卿因是間其骨肉,遂相攻擊。十七年,啟人窘迫,與隋使長孫晟投通漢鎮。仲卿率騎千余援之,達頭不敢逼。潛遣人誘致啟人所部,至者二萬余家。其年,從高 指白道以擊達頭,仲卿為前鋒。至族蠡山,與虜遇,交戰七日,大破之。追奔至乞伏泊,復啟人。突厥悉眾而至,仲卿為方陣,四面拒戰,經五日。會高 大兵至,合擊之,虜乃敗走。追度白道,逾秦山七百余里。時突厥降者萬余家,上令仲卿處之恆安。以功進上柱國。朝廷慮達頭掩襲啟人,令仲卿屯兵二萬以備之,代州總管韓洪、永康公李藥王、蔚州刺史劉隆等將步騎一萬鎮恆安,達頭來寇,韓洪軍大敗。仲鄉自樂寧鎮邀擊,斬千余級。明年,督役築金河、定襄二城以居啟人。
時有上表言仲卿酷暴,上命御史王偉按之,並實。惜其功,不罪,因勞之曰︰“知公清正,為下所惡。”賜物五百段。仲卿益恣,由是免官。仁壽初,檢校司農卿。蜀王秀之得罪,奉詔往益州按之。秀賓客經過處,仲卿必深文致法,州縣長吏坐者太半。上以為能,賞奴婢五十口、黃金二百兩、米粟五千石、奇寶雜物稱是。煬帝嗣位,判兵部、工部二尚書事。卒官。謚曰肅。子世弘嗣。
趙昶,字長舒,天水南安人也。曾祖襄,仕魏,至中山郡守,因家于代焉。
昶少聰敏,有志節。弱冠,以材力聞。魏北中郎將高千鎮陝,以昶為長史、中軍都督。周文平弘農,擢為相府典簽。
大統九年,大軍失律于芒山,清水氐酋李鼠仁自軍逃還,憑險作亂。周文將討之,先求可使者,遂令昶使焉。見鼠仁,喻以禍福。群凶或從或不,從其命者,復將加刃于昶。而昶神色自若,志氣彌厲。鼠仁感悟,遂相率降。氐梁道顯叛,攻南由,周文復遣昶慰喻之,道顯等皆即款附。東秦州刺史魏光因徙其豪帥三十余人並部落于華州,周文即以昶為都督領之。先是,汾州胡叛,再遣昶慰勞之,皆知其虛實。及大軍往討,昶為先驅,遂破之。以功封章武縣伯。
十五年,拜安夷郡守,帶長蛇鎮將。氐俗荒獷,昶威懷以禮,莫不悅服。期歲之後,樂從軍者千余人。加授帥都督。時屬軍機,科發切急,氐情難之,復相率謀叛。昶又潛遣誘說,離間其情。因其攜貳,遂輕往臨之。群氐不知所為,咸來見昶,乃收其首逆者二十余人斬之,余眾遂定。朝廷嘉之,除大都督,行南秦州事。時氐帥蓋鬧等反,昶復討禽之。又與史寧破宕昌羌、獠二十余萬。拜武州刺史。恭帝初,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潭水羌叛,殺武陵、潭水二郡守。昶率儀同駱天人等討平之。
周明帝初,鳳州人仇周貢、魏興等反,自號周公,破廣化郡,攻沒諸縣,分兵西入,圍廣業、 城二郡。廣業郡守薛爽、 城郡守杜杲等請昶為援。遣使報杲,為周貢黨樊伏興等所獲。興等知昶將至,解 城圍,據泥功嶺,設六伏以待昶。昶至,遂遇其伏,合戰破之。廣業之圍亦解,昶追之至泥陽川而還。興州人段吒及氐酋姜多復反,攻沒郡縣,昶討斬之。昶自以被拔擢居將帥之任,傾心下士,虜獲氐、羌,撫而使之,皆為昶盡力。周文常曰︰“不煩國家士馬而能威服氐、羌者,趙昶有之矣。”至是,明帝錄前後功,進爵長道郡公,賜姓宇文氏,賞勞甚厚。二年,徵拜賓部中大夫,行吏部。尋以疾卒。
王悅,字眾喜,京兆藍田人也。少有氣干,為州里所稱。周文初定關隴,悅率募鄉里從軍。屢有戰功。大統元年,除相府刑獄參軍。封藍田縣伯。四年,東魏將侯景攻圍洛陽,周文赴援,悅又率鄉里千余人從軍至洛陽。將戰之夕,悅罄其行資,市牛饗戰士。悅所部盡力。斬獲居多。遷大行台右丞,轉左丞。久居管轄,頗獲時譽。
十三年,侯景據河南來附,仍請兵為援,周文先遣韋法保、賀蘭願德等帥眾助之。悅言于周文曰︰“侯景之于高歡,始則篤鄉黨之情,末乃定君臣之契,位居上將,職重台司,論其分義,有同魚水。今歡始死,景便離貳,豈不知君臣之道有違,忠義之禮不足?蓋其圖既大,不恤小嫌。然尚能背德于高氏,豈肯盡節于朝廷?今若益之以勢,援之以兵,非唯侯景不為池中之物,亦恐朝廷貽笑將來也。”周文納之,乃遣追法保等,而景尋叛。後拜京兆郡守、散騎常侍,遷大行台尚書。從達奚武征梁漢。軍出,武令悅說其城主楊賢,悅乃貽之書,賢于是遂降。悅又白武雲︰“白馬沖要,是必爭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圖也。若蜀兵更至,攻之實難。”武然之,即令悅率輕騎徑趣白馬。悅示其禍福,梁將深悟,遂以城降。時梁武陵王蕭紀果遣其將任珍奇,欲先據白馬。行次關城,聞其已降,乃還。及梁州平,周文即以悅行刺史事。招攜初附,人吏安之。
廢帝二年,徵還本任。屬改行台為中外府,尚書員廢,悅以儀同領兵還鄉里。悅既久居顯職,及此之還,私懷怏怏,猶陵駕鄉里,失于宗黨之情,其長子康恃悅舊望,遂自驕縱。所部軍人將有婚禮,康乃非理陵辱。軍人訴之,悅及康並坐除名,仍配遠防。及于謹伐江陵,令悅從軍展效。江陵平,因留鎮之。周孝閔帝踐祚,依例復官,授郢州刺史。尋拜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司水中大夫,進爵藍田縣侯。俄遷司憲中大夫,賜姓宇文氏,又進爵河北縣公。性儉約,不營生業,雖出內榮顯,家徒四壁而已,明帝手敕勞勉之。保定元年,卒于位。子康嗣,官至司邑下大夫。
趙文表,其先天水西人也,後徙居南鄭。累世為二千石。父玨,性方嚴,有度量。位御伯中大夫,封昌國縣伯。贈虞、絳二州刺史,謚曰貞。文表少而修謹,志存忠節。起家為周文親信,累遷左金紫光祿大夫。保定五年,授畿伯下大夫,遷許國公宇文貴府長史。尋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仍從貴使突厥迎皇後,進止儀注,皆令文表典之。文表斟酌而行,皆合禮度。及皇後將入境,突厥托以馬瘦徐行,文表慮其為變,遂說突厥使羅莫緣曰︰“後自發彼蕃,已淹時序,途經沙漠,人馬疲勞,且東寇每伺間隙,吐谷渾亦能為變。今君以可汗愛女,結姻上國,曾無防慮,豈人臣之體乎?”莫緣然之,遂倍道兼行,數日至甘州。以迎後功,別封伯陽縣伯。天和三年,除梁州總管府長史。所管地名恆稜者,方數百里,並夷、獠所居,恃其險固,常懷不軌,文表率眾討平之。遷蓬州刺史。政尚仁恕,夷、獠懷之。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又加大將軍,進爵為公。大象中,拜吳州總管,時開府于 為吳州刺史。及隋文帝執政,尉遲迥等舉兵,遠近騷然,人懷異望。 自以族大,且為國家肺腑,懼文表負已,謀欲先之,乃稱疾不出。文表往問之, 遂手刃文表,因令其吏人告雲︰“文表謀反。”仍馳啟其狀。帝以諸方未定,恐 為變,遂授 吳州總管以安之。後知文表無異志,雖不罪 ,而听其子仁海襲爵。
元定,字願安,河南洛陽人也。祖比,魏婺州刺史。父道龍,鉅鹿郡守。定 襠傺裕 諫蟶蠖 飧找恪4又 奶趾金 略茫 怨Π薟獎 N盡Pぐ湮髑 飧咭叵嗇小6ㄓ杏侶裕 鄞誘鞣ュ 空獎叵菡螅 晃闖 匝雲涔ΑV 納鈧} 喑破涑ツ摺@奐漁羝鉲蠼 峭 荊 粑 7系鄱 輳 宰謔醫 飩 強ゼ酢H 輳 小噸芾瘛罰 羲 擔 姆獬ォ エ br />
周明帝初,拜岷州刺史。威恩兼濟,甚得羌豪之情,先時生羌據險不賓者,至是並出山谷,從征賦焉。及定代還,羌豪等咸戀慕之。保定中,授左宮伯中大夫。久之,轉左武伯中大夫,進位大將軍。天和二年,陳湘州刺史華皎舉州歸梁,梁主欲因其隙更圖攻取,乃遣使請兵,詔定從衛公直率眾赴之。梁人與華皎皆為水軍,定為陸軍,直總督之。俱至夏口,而陳郢州堅守不下,直令定圍之。陳遣其將淳于量、徐度、吳明徹等水陸來拒,皎為陳人所敗,真得脫身歸梁。定既孤軍縣隔,進退無路,陳人乘勝,水陸逼之。定乃率所部,斫竹開路,且戰且行,欲趨湘州,而湘州已陷。徐度等知定窮迫,遣使偽與定通和,重為盟誓,許放還國。定疑其詭詐,欲力戰死之。而定長史長孫隆及諸將等多勸定和,定乃許之。于是與度等刑牲歃血,解仗就船。為度所執,所部眾軍亦被囚虜,送詣丹陽。居數月,憂憤發病卒。子樂嗣。
楊~,字顯進,正平高涼人也。祖貴、父猛,並為縣令。~少豪俠,有志氣。魏孝昌中,爾朱榮殺害朝士,大司馬、城陽王元徽逃難投~,~藏而免之。孝莊帝立,徽乃出,復為司馬。由是~以義烈,擢拜伏波將軍、給事中。元顥入洛,孝莊北度太行。及爾朱榮奉帝南討,至馬渚,~乃具船以濟王師。顥平,封肥如縣伯,加鎮遠將軍、步兵校尉、行濟北郡事。進都督、平東將軍、太中大夫。從孝武入關,進爵為侯,加撫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時東魏遷鄴,周文欲知其所為,乃遣~間行詣鄴以觀察之。使還稱旨,授通直散騎常侍、車騎將軍。稽胡恃險不賓,屢行鈔竊,以~兼黃門侍郎,往慰撫之。~頗有權略,能得邊情,誘化酋梁,多來款附,乃有隨樹入朝者。時弘農為東魏守,~從周文攻拔之。然自河以北,猶附東魏。~父猛先為邵郡白水令,~與其豪右相知,請微行詣邵郡,舉兵以應朝廷。周文許之,~遂行。與土豪王覆憐等陰謀舉事,密相應會,內外俱發,遂拔邵郡,禽郡守程保及縣令四人,並斬之。眾議推~行郡事,~以因覆憐成事,遂表覆憐為邵郡守。以功授大行台左丞,仍率義徒更為經略。于是遣諜人誘說東魏城堡,旬月之間,正平、河北、南汾、二絳、建州、太寧等諸城,並有請為內應者,大軍因攻而拔之。以~行正平郡事,左丞如故。齊神武敗于沙苑,其將韓軌、潘樂、可朱渾元等為殿,~分兵要截,殺傷甚眾。東雍州刺史司馬恭懼~威聲,棄城遁走。~遂移據東雍州。
周文以~有謀略,堪委邊任,乃表行建州事。時建州遠在敵境,然~威恩夙著,所經之處,多贏糧附之。比至建州,眾已一萬。東魏州刺史車折于洛出兵逆戰,~擊敗之。又破其行台斛律俱于州西,大獲甲仗及軍資,以給義士。由是威名大振。東魏遣太保尉景攻陷正平,復遣行台薛修義與斛律俱相會,于是敵眾漸盛。~以孤軍無援,且腹背受敵,謀欲拔還,復恐義徒背叛,遂偽為周文書,遣人若從外送來者,雲已遣軍四道赴援。因令人漏泄,使所在知之。又分士人義酋,令各領所部四出鈔掠,擬供軍費。~分遣訖,遂于夜中拔還邵郡。朝廷嘉其權以全軍。既授建州刺史。時東魏以正平為東雍州,遣薛榮祖鎮之。乃先遣奇兵,急攻汾橋。榮祖果盡出城中戰士,于汾橋拒守。其夜,~從他道濟,遂襲克之。進驃騎將軍。邵郡人以郡東叛,郡守郭武安脫身走免。~又率兵攻而復之。轉正平郡守。又擊破東魏南絳郡,虜其郡守屈僧珍。錄前後功,封 陽縣伯。
芒山之戰,~攻拔標柏谷塢,因即鎮之。及大軍不利,~亦拔還。而東魏將侯景率騎追~,~與儀同韋法保同心抗御,且戰且前,景乃引退。周文嘉之,復授建州刺史,鎮軍箱。~久從軍役,末及葬父。至是,表請遷葬。詔贈其父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晉州刺史,贈其母夏陽縣君,並給儀衛,州里榮之。及齊神武圍玉壁,別令侯景趣齊子嶺。~恐入寇邵郡,率騎御之。景遠聞~至,斫木斷路者六十餘里,猶驚而不安,遂退還河陽,其見憚如此。十二年,進授大都督,加晉、建二州諸軍事。又攻破蓼塢,獲東魏將李顯,進儀同三司。尋加開府,復鎮邵郡。十六年,大軍東討,授大行台尚書,率義眾先驅敵境,攻其四戍,拔之。時以齊軍不出,乃追~還。改封華陽縣侯。又于邵郡置邵州,以~為刺史,率所部兵鎮之。
保定四年,遷少師。其年,大軍圍洛陽,詔~出軹關。然~自鎮東境二十餘年,數與齊人戰,每常克獲,以此遂有輕敵之心。時洛陽未下,而~深入敵境,又不設備。齊人奄至,大破~軍。~以眾敗,遂降于齊。~之立勛也,有慷慨壯烈之志,及軍敗,遂就虜以求苟免,時論以此鄙之,朝廷猶錄其功,不以為罪,令其子襲爵。
論曰︰申徽局量深沉,文之以經史,陸通鑒悟明敏,飾之以溫恭,並夙奉龍顏,早蒙任遇,效宣提戟,功預披荊,義結周旋,恩生契闊。遂得入居端揆,出撫列藩。雖以識用成名,抑亦情兼惟舊。陸逞于戎旅之際,以文雅見知,出境播延譽之能,蒞官著從政之美,歷居顯要,豈徒然哉!狄峙建和戎之功,楊薦成入關之策,趙剛之克剪凶狡,趙昶之懷服氐、羌,王悅之料侯景,文表之譎突厥,或明稱先覺,或識表見機,觀其立功立事,皆一時志力之士也。元定敗亡,同黃權之無路;楊~攻勝,亦兵破而身囚。功名寥落,良可嗟矣!《易》曰︰“師出以律,否臧凶。”《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其~之謂也!
譯文︰
申徽,字世儀,魏郡人。六世祖申鐘,曾是後趟司徒。冉閔政權末年,中原大亂,申鐘的兒子申邃為躲避戰亂,遷居長江下游以東地區。曾祖父申爽,供職劉宋,曾任雍州刺史。祖父申隆道,劉宋時曾任北兗州刺史。父親申明仁,曾做遇郡功曹,去世較早。申徽年少時跟著母親生活,極力孝敬奉養母親。長大以後,喜歡閱讀經史典籍。其生性謹慎,不亂交朋接友。母親去世後,一直等到服喪期結東,才歸附魏。元顥進入洛陽,任命元邃為東徐州刺史,元邃便接納申徽為主簿。元顥失敗後,元邃被囚車送往洛陽,元邃過去的那些部屬、門客都一個侗離開了,只有申徽一人前去送別。後來元邃官復原職,便廣召過去的那些門客,元邃深感申徽有古代俠義之風,不久便提拔他為太尉府行參軍。
孝武帝初年,申徽鑒于洛陽戰亂不止,便偷偷入關謁見周文帝。周文帝同他談論後,深感驚奇,便把他推薦給賀拔岳,賀拔岳亦很敬重他,並接納為自己的門客。周文帝去夏州,任命申徽為記室參軍兼府主簿。周文帝發現申徽沉著穩重且有器量,每一件事都相當放心地讓他去辦,不久升任大行台郎中。當時軍隊、國家尚處初創階段,幕府事務繁多,發至各地的文書都是申徽起草。因為迎立孝武帝有功,封為博平縣子、本州島大中正。大統初年,進升為侯。大統四年,任中書舍人,負責編修起居注.在河橋戰役中,大軍面臨困境,皇帝身邊的官員逃散的很多,而申徽始終不離皇帝左右,魏文帝對他非常贊嘆。大統十年,升任給事黃門侍郎。
在此之前,東陽王元榮任瓜州刺史,他的女婿劉彥也跟隨在瓜州。當元榮死後,瓜州當地尊畏上表要求讓元榮的兒子元康繼任刺史之職,劉彥于是便刺殺元康攫取了刺史職位。時逢各地多遭禍患,朝廷沒有閑暇追究其罪,也就因此授以劉彥刺史職位。朝廷頻繁征召劉彥回朝,他不但不奉詔,反而又私下串通南面的吐谷渾,將圖謀叛亂。周文帝因為難以率兵征討,就想用計謀擒拿劉彥,于是便任命申徽為河西大使,秘密地叫他圖謀劉彥。申徽率輕騎五十人出發,到了瓜州,把人馬安頓在賓館休息。劉彥看見申徽率如此少的人馬前來,沒有產生任何疑心。申徽于是先派一人到劉彥處暗勸他回朝,以揣測他的意圖,劉彥不肯听從。申徽又派人贊助促成劉彥到賓館商事,劉彥答應了,于是前來賓館。在此之前,申徽已經同瓜州的大族頭領秘密謀劃好了擒拿劉彥的辦法,當劉彥一進館所,申徽便叫人將他綁縛起來。劉彥辯說自己無罪,申徽數說他說︰“你沒有任何功勞,攫取一方重任,而且自恃偏遠,違命妄為,不敬奉納貢職事,殺戮侮辱朝廷使者,蔑視詔諭。統計你的罪過,實在是死霏不可饒恕。但在我接受詔令那天,本是要我將你押送京師,我恨自己不能立即申明法度,將你懲處,來向此地的吏民道歉。”接著宣詔,慰勞當地吏民以及劉彥的部屬,同時還告訴他們,朝廷大軍將接著趕到,于是瓜州城內沒有一個人敢闌事。申徽出使回朝後,升任都官尚書。
十二年,瓜州刺史成慶被市人張保殺害,都督令狐延等起義驅逐張保,要求派來刺史。由于申徽在瓜州一帶有威信,任假節、瓜州刺史。申徽在瓜州五年,以身作則,勤儉節約,瓜州民眾安居樂業。十六年,回朝兼任尚書右僕射,加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廢帝二年,進爵為公,右僕射,賜姓宇文氏。
申徽生性極勤勞,不管任何職,官府文書無論大小都親自審閱,所以所辦之事從沒拖延,屬吏亦沒有作奸的機會。後來雖然位至公卿,這種作風常守不懈。後出京任襄州刺史。當時南方剛剛歸附,當地有一種舊習俗,就是官吏都互相贈送錢財。申徽生性清廉謹慎,于是畫一幅楊震的像掛在臥室以自我戒勉。等到被替代回京時,當地前來相送的吏民排了數十里長。申徽自認為對別人無所恩德,內心充滿愧疚,于是賦詩一首,將它題寫在清水亭上。當地男女老少听說後,都爭相前去詠讀,並互相稱贊說︰“這是申使君的手跡。”紛紛將詩抄寫下來吟誦。
周明帝委派御正掌管皇帝詔害,並把其俸祿提高到上大夫標準,共設四員,號稱大御正,申徽在其中。歷任小司空、少保,出任劑州刺史。後又入京任小司徒、小宗伯。天和六年,向武帝上表請求退職回家,武帝下詔許可。逝世後,追贈泗州刺史,謚號為章。
兒子申康繼承爵位。申康曾任瀘州刺史、司織下大夫、上開府。
申康弟申敦,曾任汝南郡守。申敦弟申靜,曾任齊郡郡守。申靜弟申處,曾任上開府,封為同昌縣侯。去世。
陸通,字仲明,昊郡人。曾祖父陸載,跟從宋武帝平定關中,大軍回京師,留陸載跟隨武帝子劉義真鎮守長安,于是便入赫連氏。魂太武帝平定赫連氏,陸載供職魏國,位至中山郡守。父親陸政,生性非常守孝道。他的母親是昊人,喜歡吃魚。北方魚很少,陸政焉求到魚時常感到苦惱。後來發現房子旁邊忽然有泉水涌出,而且泉水中常有魚游出,于是才得以為母親供食。當時人認為是他的孝道感動了天地,便把那泉水取名孝魚泉。跟從余朱天光征伐。天光失敗,便歸附周文。周文任行台時,授陸政為行台左丞、原州長史,封為中都縣伯。大統年間去世。
陸通年少時勤奮好學,有志向氣節。年幼跟從父親陸政到河西,一次遇上強盜,便與父親走失。陸通于是白己一人從河西回來,投奔到水朱榮帳下。汆朱榮死後,又投奔到汆朱兆營中。汆朱氏滅亡後,便進入關中。當時周文鎮守夏州,接納陸通並任命他為帳內督。不久,賀拔岳被侯莫陳悅殺害。當時有人傳聞賀拔岳府庫中的軍用器械已經散失在外,周文為此深感憂慮,而陸通卻對他說無關緊要。遇了幾天,周文探問情勢,果然如同陸通所說的那樣。從此以後,陸通越來越被親信禮遇,甚至晝夜都陪同在周文身邊,連家里人都很少見到他的面。陸通雖然身處顯要之位,但他自己卻顯得更加恭敬謹慎,周文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而重用他,後來因為迎立魏孝武帝有功,封為都昌縣伯。
大統元年,陸通進升侯爵。隨周文擒竇泰,收復弘農。在沙苑戰役中,因勇猛立有戰功。不久,又隨軍去解洛陽之圍。回師途中,適逢趙青雀在長安謀反。周文將要前去討伐,但又認為將士馬匹都很疲憊,不可以馬上出征;周文選以為趟青雀等人只不過暫時囂張,不會成為大氣候,于是說︰“我軍進到長安, 用輕騎進攻,就一定能將趙青雀擒拿回來。”陸通向周文建議說︰“趙青雀等人已經認為大軍失利了,便說朝廷將會處于傾危境地,他們同惡結伙,于是便起兵反叛。然而他們定謀叛亂已久,一定不會有改惡從善之心。況且他們詐稱大軍已遭失敗。東邊的敵國即將派兵前來,如果僅派部分輕騎前往,百姓就會信以為真,更打擊百姓企盼平叛的願望。大軍現在雖說比較疲困,但精銳還是很多,憑借您的威名,率領一心向往歸朝的大軍,以正義討伐叛逆,怎會擔心不能平定呢?”周文深服陸通的策略,並采納了它。于是陸通隨軍討平趟青雀,因前後立功,進升公爵,任徐州刺史。陸通鑒于敵國侵擾未平,仍留原部未赴任。不久與于謹討伐劉平伏,加官大都督。又跟從周文增援玉壁,進升儀同三司。
大統九年,高仲密獻地前來歸附,陸通跟從若干惠戰于芒山。在戰斗中,其它各路軍隊都失敗退卻,只有若干惠與陸通所率領的軍隊仍在拼殺。到了半夜陸通與若干惠才率部秘密退回,敵軍亦不敢逼進。進升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太僕卿,賜姓步六孤氏,進封為綏德郡公。周孝閔帝即位,授小司空。保定五年,升焉大司寇。
陸通生性柔和謹慎,雖說長久處于各種重要職位,卻能經常保持清廉謹慎。不管是俸祿還是賞賜的財物,都與親朋故友分享,家裹沒有余財。他常說︰“人們都害怕清貧而不害怕顥貴,不怕顯貴而害怕清貧生活。”建德元年,調任大司馬。當年逝世。陸通弟為陸逞。
陸逞,字季明,起初取名陸彥,字世雄。魏文帝曾隨便地對他說︰“你既然生性柔和寬容,是什麼原因要字世雄呢?況且做世上的雄杰,亦不是你能適合的,對于你兄弟來說亦不相稱。”于是把它改了過來。陸逞年少時顯得謹慎縝密,早就有了名譽。兄長陸通開始因為立有軍功另外被封爵祿,便讓父親的中都縣伯爵位由陸逞繼承。陸逞是從羽林監和周文的幕內親信起家的。當時,與他同輩的人都憑著能打仗得以顯貴,惟獨陸逞兼涉獵藝文禮樂,周文因此更加厚待他。大統十四年,參與大丞相府軍事,接著兼任記室。保定初年,多次升遷任吏部中大夫,又歷任蕃部、御伯中大夫,升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不久改授以司親中大夫,轉軍司馬。陸逞才干學識詳明,在歷任三府中,成績突出,為此朝廷特予嘉勉,進升公爵。
天和三年,北齊派侍中斛斯文略、中書侍郎劉逖來朝訪問。因為兩國剛和好,朝廷廣泛選拔出使的人,武帝下韶以陸逞為主使,尹公正焉副使回訪北齊。陸逞儀表堂堂,善于說話,聰明而有禮節,齊人對他贊賞。出使回國,當他們到達京師近郊的時候,武帝下詔用轄車儀仗禮服到近郊迎接他們入朝,當時人非常羨慕。天和四年,任京兆尹。他所在郡內一人家有一母豬產了幾個豬仔,獵仔生下十多天後,母獵就死了。當時那家還養有一頭間割過的豬,竟然自己有乳去喂養豬仔,使那些獵仔得以存活下來,當時人們談論這件事時,都認為是陸逞仁義施政的結果。不久,陸逞升任詞會中大夫,出京任河州刺史。晉公宇文護十分器重他的才能,上表求為中外府司馬,相當重用他。接著又任司會,兼納言,調任小司馬。宇文護被處死,陸逞受牽連被免去官職,不久,陸逞被起用為納言。接著因有病在身難以承受重任,于是便授以宜州刺史。按照先例,刺史奉正辭出任,要備儀仗,陸逞認為當時正值農忙時節,奏請皇帝予以取消。武帝甚為贊賞,下詔批準他的請求,並表彰他這種高尚的情操。陸逞在宜州推行仁惠措施,當地的官員和百姓對他甚為稱贊。太子初立,授以太子太保。死後追贈大將軍,兒子陸操繼承爵位。
庫狄峙,祖先是遼東人,本來姓段,是段匹彈的後代,為避難而改為庫狄氏。後來遷徙到代郡,世世代代是當地的豪姓大族。祖父庫狄凌,曾任武威郡守。父親庫狄貞,曾任上洛郡守。庫狄峙年少時以寬宏仁厚出名,他善于騎馬射箭,富有謀略。供職北魏時,任高陽郡守,推行仁恕政治,深得當地百姓的喜愛。魏孝武帝西遷時,庫狄峙便棄官跟從孝武帝入關。大統元年,任中書舍人,參與執掌國家機密大事,以謙遜謹慎而被人稱贊。調任黃門侍郎。當時西魏正與東魏互相爭斗,蠕蠕族乘虛而入,屢犯邊境,朝廷商議打算與他們和親,于是便派庫狄峙前往。庫狄峙外表魁偉,善于言辭,蠕 族頭領非常器重並信任他,從此以後,蠕蠕族再也役來侵犯。周文對庫狄峙說︰“過去魏絳和好戎人,已在前朝歷史中被人們稱頌。如果以你與他相比,恐怕他會有愧色。”封為高邑縣公。升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任侍中。蠕蠕族滅亡後,突厥強盛起來,雖然它與周通使和好,但它又與齊國聯盟。周文又命令庫狄峙奉命前往突厥曉諭。突厥明白過來,立即派人縛送齊使者到京師。庫狄峙進封為安豐郡公,歷任小司空、小司寇。
周明帝初年,任益州刺史、都督三十一州諸軍事。庫狄峙性格寬厚平和,為政崇尚清明安靜,使當地僚民能安居樂業。後來任宜州刺史。不久進入京師任少師。因為年老,請求退休,朝廷下詔許可。庫狄峙死後,謚號為定。
兒于庫狄嶷繼承爵祿,庫狄嶷年少時便有名氣,位至開府儀同三司、職方中大夫、蔡州刺史,最終死于任所。
庫狄嶷弟庫狄征,曾隨軍平定齊國,因有功授以儀同大將軍,賜封為樂陵縣公。厚狄征弟庫狄徽,亦因立有軍功官至儀同大將軍,封為保城縣男。
庫狄徽弟庫狄攏 鑰硨耆屎瘢 釁鞫齲 雲胗蟻麓蠓蟶矸莞 又 淶壅鞫 氬 蕁︰罄淳 釉獾講野埽 淶凵謋n某劑潘郎舜 5蔽淶鄞擁形Z諧宄齙氖焙潁 皇O驢獾 亂蝗爍 嬖諗浴R蜆κ諞隕弦峭 蠼 慰 斡夜 頭 ﹫殖竅睪睢9┬八宄 保 僦諒 可惺欏 br />
楊薦,字承略,秦郡寧夷人。父親楊寶,任昌平郡守。楊薦年幼時父母雙亡,很早便有名聲。其人生性廉潔謹慎,喜怒從不表露于臉上。北魏永安年間,跟隨余朱天光入關征討群賊,封為高邑縣男。周文進到夏州,補任帳內都督。平定侯莫陳悅後,周文派楊薦到洛陽要求賞封,孝武帝授周文為關西大行台,又升任楊薦焉直合將軍。當時馮翊長公主寡居,孝武帝心里想將她嫁給周文,于是便叫武衛元毗告訴楊薦孝武帝的意思。楊薦回去告知周文,周文又派楊薦到洛陽正式請婚,孝武帝當即答應了他的要求。孝武帝想揮師關中,楊薦贊同並促成了這個計策的實現。孝武帝對楊薦說︰“系回去告訴行台前來迎接我。”于是周文派楊薦與長史宇文測出關等候迎接孝武帝。孝武帝進入長安後,楊薦進封為清水縣子。
大統元年,蠕蠕請求和親,周文派遣楊薦與楊寬一同出使蠕蠕,並與蠕蠕締結婚姻而回。進封侯爵。不久,又讓楊薦出使蠕蠕去送聘禮。魏文帝郁久閭後駕崩,周文派僕射趟善出使蠕蠕,告知改變請婚。趙善行到夏州,听說蠕蠕背叛東魏,想擒縛東魏使者。趟善感到害怕,便中途回來了。周文于是派楊薦前往賞賜黃金十斤、雜彩三百匹。楊薦到了蠕蠕,當面責問其頭領背棄恩惠,食言無信,並闡述了朝廷關于結婚方面的意圖。蠕蠕頭領听後有所感悟,于是派使者隨同楊薦前來京師復命,當侯景前來歸附的時候,周文命令楊薦協助侯景鎮守以便牽制。楊薦知道此人又將會反叛,于是要求回來,並把侯景的情況報告周文,周文于是派使者秘密前去解除侯景的兵權。不久,侯景終于叛亂。
大統十六年,大軍東征,周文擔心蠕蠕將會乘虛進犯邊境,于是便派楊薦前往蠕蠕,進一步和好雙邊關系,以便安慰蠕蠕。為此,楊薦進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周孝閔帝即位,任御伯大夫,進封為姚谷縣公,同時仍派他出使突厥締結婚約。突厥頭領的弟弟地頭可汗阿史那庫頭居留在突厥東邊,與齊國通使和好,他想說服他的哥哥背棄與周國的盟約。他們兄弟在背周之謀確定後,準備將楊薦等周使縛送到齊國。楊薦了解到突厥頭領的意圖後,便當面憤怒地指責他們背信棄義。當時,楊薦言辭激揚慷慨,涕淚如雨。突厥可汗听了楊薦的話,顏色淒慘,過了很久才說︰“希望您不要懷疑,我們應當協助你們一起平定東面敵人,等到此事結東後,再派我女兒前來完婚。”于是叫楊薦先回朝復命,同時還請求一同東征。楊薦因按旨意完成使命,升任大將軍。保定四年,又奉命前去突厥送聘禮。回來之後,代理小司馬之職,接著又代理大司徒職位。不久,因跟隨陳公宇文純等人前去迎請突厥可汗之女,進封為甫安郡公。天和三年,調任總管梁州刺史。後來因病去世。
王慶,字興慶,太原祁縣人。父親王因,曾是北魏靈州刺史、懷德縣公。王慶年少時聰明悟性高,有才有略。起初跟王慶年少時聰明悟性高,有才有略。起初跟有戰功,每次都受到朝廷豐厚的賞賜。大統十年,被授以殿中將罩。周孝閔帝即位,晉公宇文護將他任用馬典簽。由于他的言論能明辨是非,漸漸受到宇文護的厚待,被授以大都督。武成元年,因過去功勞的關系,賜爵始安縣男。武成二年,代理小賓部。保定二年,他奉命出使吐谷潭,前去商議劃定邊界問題,並同時討論雙方和好之事。吐谷渾頭領表示誠服,並派他的親信隨同王慶來朝進貢。
當初,突厥與周和親,答應娶突厥可汗的女兒為周帝皇後。當齊國知道這件事後,害怕突厥將會與周形成合縱之勢,亦派使者前往突厥求婚,並對突厥髖贈豐厚的財物。突厥貪圖齊國厚重的握贈,便答應了齊國的求婚。朝廷在商議此事時,考慮到魏國過去與蠕蠕締結婚姻,終被齊國離間的教訓,擔心現在齊國這麼做亦將會使突厥改變,想再派使者前去與突厥結好。于是授王慶馬左武伯,以楊薦為副使,一同前去突厥。當年,周發動進攻並州戰役。王慶于是帶著突厥騎兵,與隋公楊忠進軍到太原後便回師。當齊國答應送皇姑和世母到突厥的時候,朝廷于是通使和好,突厥听說這些事後,又產生疑慮和猶豫,于是再次派王慶前去曉諭r,突厥頭領心感喜悅,答應兩國和好如初。保定五年,再次與宇文貴出使突厥迎接可污之女。自此以後,因王慶在突厥享有較高的信譽,所以幾乎年年出使。後來再次剄突厥,恰逢突厥可汗突然死亡,突厥人對王慶說︰“前後到來的使者,若是逢到我國可汗喪事,都得割破顏面以表達哀傷。何況現在我們兩國是和親關系,怎能不如此做呢?”王慶高聲辯說,表示難以從命。突厥看見王慶堅守正道,最終不敢相逼,周武帝听說此事贊揚了王慶。因王慶前後出使所立的功勞,升任王慶為開府儀同三司、兵部中大夫,進封公爵。後歷任丹州、中州刺史,他為政嚴明肅正,屬下官吏不敢作奸犯科。大象元年,王慶被授以小司徒,加上大將軍,統領汾州、石州二州五鎮諸軍事、汾州刺史。又任延州總管,進升柱國。閉皇元年,進封為平昌郡公。死于鎮所,追贈他為上柱國,謚號為莊。兒子土淹繼承他的爵位。
趙剛,字僧慶,河南洛陽人。祖父趟寧,曾為北魏高平太守。父親趟和,永平年間曾為陵江將軍。率軍渡淮水南征,途中接到父親去世的消息後,立即回師原地。有關部門將對他依法論處,趙和說︰“父親莫大恩惠,我終生難報。如果容許我將父親喪事安頓,在盡了禮儀之後再去按罪處置,我死而無恨。”說完號啕大哭,悲哀感動了在場的人。主管部門上報朝廷,便寬恕了他。喪期結東後,趙和任寧遠將軍。大統初年,追贈他為膠州刺史。趟剛年少時機敏善辯,富有才能。最初為奉朝請,多次升官任金紫光祿大夫,領司徒府從事中郎,加合內都督。當魏孝武帝與齊神武相惡成仇時,趟剛秘密奉旨,準備去召來東荊州刺史馮景昭。還未出發,齊神武已率軍逼近洛陽,魏孝武帝被迫西遷。馮景昭召集自己屬下的文武官員,商議何去何從,司馬馮道和建議暫時據守本州以等待北方處置。趙剛抽出佩Jf投到地上說︰“公若是忠臣,就應該殺掉馮道和。如果想去歸順賊敵,就把我殺掉!”馮景昭听後覺悟,于是率領部眾趕赴關右。緊接著侯景率兵進逼穰城,東劑州人楊歡等起兵響應侯景,並率其部眾在路上截擊馮景昭所部。馮景昭部戰敗,趟剛便被賣到蠻地為奴。後來自己贖身出來.便投奔東魏東劑州刺史李魔憐,並勸說李魔憐使他歸順西魏。李魔憐采納了趟剛的建議,同時派趟剛到並州,秘密觀察形勢事態。齊神武在宮內設宴接納趙剛,並叫趙剛攜帶文書告誡劑州。趟剛回來報告李魔憐,勸說李魔憐殺掉楊歡等人,將東劑州歸順西魏,李魔憐于是派趙剛為使者入朝。大統初年,趟剛在灞上見周文,向他詳細地匯報了關東的一切情況。周文非常稱贊他,封他為陽邑縣子。論趙剛收復東劑州的功績,進封為臨汝縣伯。
當初,賀拔勝、獨孤信在孝武帝西遷以後,一同遷居長江下游以東地區。此時,趟剛向魏文帝建議,請派人將他們二人追尋回來並官復原職。于是便任命趙剛為兼給事黃門侍郎,出使到梁國的魏興,並攜帶文書給梁州刺史杜懷寶等人。趙剛到後,杜懷寶等立即與他歃血為盟,同時將盟書移送到建康,並派人跟隨趙剛回去覆命。這一年,朝廷又派趙剛出使劑州、東荊州、南劑州等三劑地區,听任他在那里見機行事。出使回朝,因為符合文帝旨意,進封為武成縣侯,任大丞相府帳內都督。不久,又再次出使魏興,使命與前次相同。過些時日,梁國人以禮將賀拔勝、獨孤信等人送了回來。不久,御史中尉董紹向朝廷建議,請求圖謀梁國的漢州,朝廷任命董紹為行台、梁州刺史。趟剛認為此舉不可行,但由于朝廷已經議定,于是便由董紹率軍出發。果然,董紹沒有任何功勞回來了,他本人亦被免職成為平民。趙剛被任命為穎川郡守。此時高仲密奉送北豫州前來歸附,于是趙剛身兼大行台左丞,持節趕赴穎川指揮義軍。率師回來的途中,趟剛在南陸擊敗侯景的前鋒部隊,擒獲郡守二人。當時傳有流言,說趙剛將反叛東奔,齊神武趁此實施反問計,向外傳言派人迎接趙剛。趙剛將計就計,率騎兵趁機襲擊了他的丁塢,並攻佔了它。周文知道趙剛沒有二心,于是重賞了他,授他營州刺史,進為公爵。
渭州人鄭五丑起兵叛亂,並與羌族叛賊傍乞鐵忽遙相呼應,朝廷命令趟剛前去鎮壓。趟剛即將出發之際,魏文帝在肉宮接見了他,文帝舉酒杯對趟剛說︰“過去侯景在東遑的時候,就被你困住了。狡猾的羌賊只不過是小國,怎磨會讓你勞盡心智呢?”當時,鄭五丑已經佔領了定夷鎮,並在其地周圍修建了柵欄。趟剛一到,便攻破了所設的柵欄,鄭五丑部眾很快逃散。鄭五丑便向西投奔傍乞鐵忽,趙剛又進擊偽立的廣寧郡,打敗傍乞鐵忽。接著,宇文貴等人向西征討,文帝下詔命令趟剛負責管理渭州事務,並派人輸送糧餉。同時趟剛本人被授以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入朝任光祿卿。朝廷建置六官的時候,任膳部中大夫。
周孝閔帝即位,趙剛進封為浮陽郡公,出任利州總管。沙州氐族人依恃地勢險要違抗王命,趙剛再次受命前去將它討平,方州未開化的僚人自此以後便向朝廷服役納賦。趙剛認為信州臨江而背負險阻,于是上表朝廷請求征討。朝廷下詔命令趙剛率領利州、沙州等十四州兵馬籌劃此事,同時加授他為渠州刺史。趟剛率兵剛到的時候,當地的頭領害怕趙剛的軍威,相繼前來降附。然而隨著出兵的時間遇了一年,趙剛軍中的士兵疲敝不堪,許多人因此背叛他而去,趙剛只好無功而返。趟剛又與他的部下儀同尹才不和,于是朝廷征召他回京師,途中遇到疾病,死于回京路上。朝廷追封他為中州、淅州、涿州三州刺史,謚號為成。兒子為趟元卿,元卿弟為趙仲卿。
趙仲卿生性粗暴,膂力過人。周齊王宇文憲對他禮遇甚厚。起初,因立軍功位至上儀同,任畿伯中大夫。後來因平定王謙有功,進升為大將軍,封為長垣縣公。隋文帝受禪即位,進爵為河北郡公,接著授以石州刺史。在石州時,趟仲卿法令嚴苛,就是有細小的過失也不寬恕,鞭笞動輒就是二百。因此,石州的吏人百姓無不心驚膽戰,沒有人敢去違犯,境內盜賊也從此無影無蹤,大家都稱贊他能干。不久,任朔州總管。當時朝廷在塞北一帶推行屯田,朝廷讓趙仲卿總管其事。在管理中,若是發現有人稍有不理事的情況,趙仲卿便動輒召來其主管,叫手下鞭笞他的胸背,或者解脫衣服後倒掛在劑棘叢中,當時人把趟仲卿稱作于菟。由于他的岩酷,許多事情辦起來都很順利,屯田的收益一年比一年多,于是戍邊的軍隊亦省去了物資運輸的苦惱。
恰巧突厥啟民可汗派人來朝求婚,皇帝答應了這一要求。趟仲卿趁此機會離間突厥頭領兄弟之間的關系,使他們兄弟之間出現了相互攻擊的局面。開皇十九年,啟民可汗走投無路,于是跟隨隋的使者長孫晟投奔到了通漢鎮。趟仲卿奉命率千余騎兵前去增援,突厥達頭可汗見隋兵來援,便不敢進逼。同時偷偷派人前去誘降啟民的部眾,前來歸附的達到二萬多家。那一年,趙仲卿跟從高穎直指白道進擊突厥達頭部,趟仲卿率前鋒部隊進到族蠡山時,與突厥相遇,兩軍混戰七天,終于大破突厥兵,並乘勝一路追到乞伏泊,再次打敗突厥兵。突厥听到隋軍進到乞伏泊,各路兵力圍攻而來,在強敵面前,趙仲卿將軍隊布成方陣,從四面抗擊敵人,雨軍混戰了整整五天。恰巧這時,高頰率主力趕到,兩軍聯合進攻,突厥終于敗退,隋軍追過白道,跨越秦山七百多里。當時降順隋軍的突厥人有一萬多家,文帝命令趙仲卿將他們安置在恆安。因為此功,趟仲卿進升上柱國。朝廷考慮到達頭將會經常偷襲啟民可汗的部眾,便叫趙仲卿屯駐二萬兵力以防不測,同時叫代州總管韓洪、永康公李藥王和蔚州刺史劉隆等人率步兵、騎兵共一萬人馬鎮守恆安。不久,達頭率突厥兵前來進犯,韓洪所部慘遭失敗,趟仲卿率軍從樂寧鎮出發阻擊達頭,靳殺敵人千余人,、第二年,趟仲卿派人修築金河、定襄兩座城池,用來安居啟民的部眾。
當時有人上表朝廷,說趟仲卿殘酷暴虐,文帝派御史王偉查審這件事,經查證情況屬實,文帝念其功勞,不予處罪,同時安慰他說︰“我知道你為人清廉公正,以致被屬下所憎恨。”並賞賜他絹帛五百匹。此後,趙仲卿變得越來越放縱,最後因此而被免去官職。仁壽初年,任檢校司農卿。當時,蜀王楊秀獲罪,趙仲卿奉命前往益州查審。在益州,對于楊秀身邊門客的過錯,趟仲卿都嚴格依法查辦,以致州縣長吏中有一大半人受到懲處。文帝認為他能干,賞他奴婢五十人、黃金二百兩、米粟五千石及一些奇珍異寶。煬帝即位,任兵部、工部二部尚書事。後死于任上,死後謚號焉肅。兒子趟世弘繼承其爵位。
趙昶,字長舒,天水南安人。曾祖父趟襄,在北魏供職,官至中山郡守,並將家安居在代州。趙昶年少時聰明敏慧,有志向,有氣節,年輕時便以才能和勇力聞名于當世。魏北中郎將高干鎮守陝州時,使趙昶為他的長史、中軍都督。周文平定弘農,提拔為相府典簽。
大統九年,在芒山戰役中,由于西魏大軍軍紀混亂,清水氐族頭領李鼠仁從軍中逃同,並憑借險要地勢為亂一方。周文決定將去征討。便先找一個使者前去曉諭,趟昶受命為使。趟昶見到李鼠仁,向他曉以利害,李鼠仁手下的眾將有的要求順從,有的反對,那些反對降順的人將刀劍架在趟昶的脖子上以相威脅。面對如此情狀,趟昶神色自然,表現出大丈夫的凜然正氣。李鼠仁覺悟過來,于是率眾降附。氐族另一頭領梁道顯反叛作亂,並進攻南由,周文又派遣趟昶前往安撫曉諭,梁道顯等氐族眾頭領立即歸附。東秦州刺史魏光由于遷徙當地豪姓大族頭領三十多人及其部落到華州,周文立即任命趙昶為都督前往華州統領。起先,汾州胡人反叛,周文派遣趙昶前去慰勞,並把他們的情況探得一清二楚。等到大軍前往征討的時候,便以趟昶為先鋒,于是很快打敗了汾州胡人。趙昶也因功封為章武縣伯。
大統十五年,趟昶任安夷郡守,兼長蛇鎮將。氐人一向放縱橫蠻,趟昶對他們威禮為懷,于是氐人莫不誠服。趙昶任職一年之後,積極從軍的達一千多人,趙昶也凶此加授為帥都督。當時處于軍事征戰頻繁時期,軍賦兵員征發較多,氐人不堪重負,又相繼紛紛反叛。為此趙昶又暗地里派人前去勸說,並挑撥他們之間的關系。趟昶趁氐人各部分離相貳之機,率少數隨從親自前去。各部氐人不知趟昶來的意圖,都紛紛前來迎見趟昶,趙昶于是趁機擒縛了為首的叛亂務子二十多人,並將他們斬首,剩下的氐人見此,便都降順了趙昶,氐人叛亂終于平定。對于趙昶順利平定氐亂,朝廷特予嘉獎,升任趟昶為大都督,負責南秦州事務。當時氐人頭領蓋閘等人不肯歸降,趟昶率軍征討,並將他們平定。接著又與史寧聯合擊敗在宕昌的羌、僚叛賊共二十多萬人,趟昶又被授以武州刺史。魏恭帝初年,加授趟昶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當時,潭水的羌人反叛,並殺掉了武陵、潭水二郡的郡守,于是趟昶又率儀同駱天人等人前去征討,並將他們平定。
周明帝初年,鳳州人仇周貢、魏興等人噪反作亂,他們自號周公,攻破廣化郡,攻佔鄰近各縣,並分兵西進,圍攻廣業、修城二郡。廣業郡守薛爽、修城郡守杜呆等人請求趟昶增援。趙昶派人前去修城報告杜果,不料在途中被仇周貢的手下樊伏興等人擒獲。魏興等人了解到趟昶將前來解修城之圍,于是據守泥功嶺,並埋下伏兵以等待趟昶的到來。趙昶進到泥功嶺,遭到伏兵襲擊,他率軍全力沖殺,終于大敗伏兵。廣業之圍也隨之而解,趙昶一直把叛軍追擊到泥陽川才回師。不久,興州人段 以及氐人頭領姜多再次反叛,並到處攻佔郡縣,趟昶又奉命將他們平定,段 和姜多被斬首。趟昶自被擢任為將帥以來,一心為士卒著想,對民眾懷有仁恕之心,每次俘虜氐、羌的部眾,都被安撫而使用,都為趟昶盡力。所以周文常常說︰“不煩勞國家士卒而能使氐、羌人誠服,就在于有了趙昶。”于是,周明帝總錄趟昶前後功勞,進封他為長道郡公,賜姓宇文氏,並賜給他鑊厚的財物。武成二年,特授他為實部中大夫,兼掌吏部事務。不久,因病去世。
王悅,字眾喜,京兆藍田人。年少時富有志氣和才干,並為當時人們所稱贊。周文剛剛平定關隴,王悅帶著從家鄉招募的人投到了周文營下,經常立有戰功;大統元年,升為相府刑獄參軍,封爵為藍田縣伯。大統四年,東魂將領侯景率兵圍攻洛陽,周文率軍趕赴增援,千悅又從家鄉率領一千多人趕到洛陽。交戰前夕,王悅拿出所攜帶的全部資財,到集市上買來一些牛慰勞將士。因此,在戰斗中他所部將士全力拼殺,所斬殺和俘獲的敵人以王悅部居多。于是,王悅升任大行台右丞,接著轉任左丞。圭悅長久身居要職,頗受時人的贊譽。
大統十三年,侯景以他佔據的黃河以南的地盤前來歸附,同時向朝廷請求出兵相援,周文先派遣韋法保、賀蘭願德等人率兵前去援助。王悅對周文說︰“侯景與高歡,開始有著較深厚的私人感情,後來在確定君臣地位時,侯景被授以上將軍.職位權勢在各臣之上,若說他們二人的情誼和關系,就如同魚與水一樣,如今高歡剛死,侯景便開始叛離,難道他不知道這是違背君臣之道,缺乏忠義之禮嗎?他圖謀的東西是相當大的,所以才小憂慮什麼小小的仇恨。既然他尚且能在德義上違背高氏,豈能對我朝廷盡守臣節?如讓他發展勢力,派兵前去援助,不但侯景不會成為我池中之物,而且恐怕讓朝廷成為將來人們的笑柄。”周文接受王悅的建議,于是便派人去追回韋法保等人。果然,不久侯景反叛。後來王悅任京兆郡守、散騎常侍,隨即又升任大行台尚書。跟從達奚武征討梁國漢州。大軍出發時,達奚武叫于悅前去誘說漢州城守將楊賢,王悅于是給楊賢送去書信,楊賢便降附了。王悅又對達奚武說︰“白馬地處要沖,是兵家必爭之地。如今白馬城防守空虛,容易圖取。如果蜀兵到了,再進攻就確實困難了。”達奚武認為王悅的提議對,于是立即命令王悅率領輕裝騎兵直接進軍白馬。到了白馬城下,王悅向守城的梁將闡明利害關系,梁將覺悟過來,于是全城降附。當時,梁武陵王蕭紀果然派遣他的將領任珍奇,想首先進據白馬。走到關城時,听到白馬已經失守,于是中途回去了。當梁州平定後,周文立即任命王悅代行刺史之職。王悅在梁州,招撫當地剛剛歸附出吏民,梁州全境安寧。
魏廢帝二年,王悅被征召回來任其原職。等到改行台焉中外府,廢掉尚書之官,王悅以儀同身份領兵回到家鄉。王悅因為一向身居顯要職位,所以這次回鄉,心中憤憤不平。回到家鄉,王悅自以為高高在上,漠視鄉人,以致與家鄉宗族產生矛盾。他的長子王康自恃父親過去的聲望,驕橫放縱,遇到手下有人結婚,王康就非禮凌辱新娘。手下人將此事向有關部門申訴,王悅和長于王康獲罪被除去名籍,並充軍邊疆。當于謹征討江陵時,叫王悅隨軍帶罪立功。江陵平定後,便被留下鎮守。
周孝闊帝即位,依據先例恢復名籍,授以郢州刺史。不久,任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及司水中大夫,進封為藍田縣侯。隨即調任司憲中大夫,賜姓宇文氏,並進封為河北縣公。王悅牛性節儉,沒有其它經濟來源,所以雖然他在朝廷內外榮耀顯貴,但家里沒有任何余財。周明帝得知此事後,撰寫敕書以示寬慰嘉勉。保定元年,王悅死于任所。
兒子王康繼承其爵位,官至司邑下大夫。
趙文表,祖先是天水西縣人,後來遷徙到南鄭。世世代代為封祿二千石。父親趟玨,生性方正嚴肅,有度量。曾任御伯中大夫,封爵為昌國縣伯。死後追贈虞州、絳州二州刺史,謚號為貞。趟文表年少時端莊謹慎,有忠正氣節。初仕任周文的親信,經多次擢升官至左金紫光祿大夫。保定五年,授以畿伯下大夫,升任許國公宇文貴府長史。不久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一次,跟從宇文貴出使突厥迎接皇後,其中所有的禮節制度,都叫趙文表一人典掌。經過他反復衡量考慮而制定出的制度,都非常合乎禮儀法度。等到皇後即將進入國境的時候,突厥人以馬太瘦為借口要求緩慢行進,趟文表擔心突厥有變故,于是便對突厥使者羅莫綠說︰“皇後從你們那里出發時,本來就已經延誤了時間,人馬穿越沙漠,已是非常疲勞。再者東魏常常尋找可乘之機,吐谷渾亦可能出現意外變故。如今你護送可汗的愛女來我國結成婚姻,若是沒有任何防範憂慮,豈不違背做臣的原則?”羅莫綠同意趙文表的看法,于是護衛人馬兼程而行,幾天後便趕到了甘州。趟文表因迎接皇後有功,封為伯陽縣伯。天和三年,升任梁州總管府長史。在他所管轄的區域內有一名叫恆稜的地方,方圓幾百里,區內居住的都是夷、僚人。夷、僚人自以為地勢險要,城堡堅固,常常懷有圓謀不軌之心,趙文表率兵將他們討平。不久,調任蓬州刺史。趙文表為政崇尚仁義寬恕,夷、僚人都很想念他。加授趟文表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又加授大將軍,進封公爵。大象年間,趙文表任昊州總管。當時開府于顫是昊州刺史。當隋文帝執政時,尉遲迥等人舉兵謀亂,遠近騷動,人心背離。于顓自以為宗族勢力大,而且是國家重臣,他害怕趟文表背棄自己,就想先下手為強,于是以自己有病為借口閉門不出。一日,趙文表前往他府第探問,于頻趁趙文表不留意,將他殺死,並對他屬下官員和民眾說︰“趟文表要謀反。”同時派人前去朝廷報告趙文表謀反的情況。文帝認為各地叛亂沒有平定,若治于頡的罪,恐怕他會謀變,于是授他為昊州總管以安定他的情緒。後來知道趟文表並沒有什麼反心,也沒有懲治于頻的罪過,而是讓他的兒子趙仁海繼承了父親的爵位。
元定,字願安,河南洛陽人。祖父元比,北魏時任婺州刺史。父親元道龍,曾任巨鹿郡守。元定淳厚純樸,寡言少語,內心深沉而外表剛毅。跟從周文征討侯莫陳悅,因功任步兵校尉。孝武帝西遷後,封為高邑縣男。元定有勇有謀,多次隨從周文征伐,每次交戰必定會沖入敵陣,然而從未見遏他向別人陳述自己的功勞。為此,周文深為看重,其它將領亦稱元定有長者之風,于是加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封為公。廢帝二年,以皇族身份進封為建城郡王。恭帝三年,推行《周禮分,爵位隨之下降,改封為長湖郡公。
周明帝初年,任岷州刺史。在岷州,他對民眾維恩並施,深得當地羌人首領的擁護,原來生羌中憑借地勢險惡拒不順從的人,此時都紛紛走出山谷,服從朝廷的管理及納賦。當元定被人替代回去時,羌人領袖及其它人都深為留戀和傾慕。保定年問,授左宮伯中大夫。過了很久,便轉任左武伯中大夫,進升大將軍。天和二年,陳湘州刺史華皎攜全州歸附梁,梁君主想趁此機會圖謀攻取陳,于是便派使者前來周請求援兵,周武帝下詔命令元定隨從衛公宇文直率兵趕赴梁。梁人和華皎所部都是水軍,元定所部是陸軍,兩軍由宇文直統一指揮。大軍進到夏口,陳郢州守軍堅守不降,宇文直命令元定將它包圍。此時陳派遣淳于量、徐度、昊明徹等人率水陸大軍前來抵抗,華皎所部被陳軍擊敗,宇文直逃歸梁。元定孤軍留在陳,處于進退無路的境地,于是陳軍乘勝水陸進逼元定軍。在危亡時刻,元定率領部眾,砍竹林開拓道路,遑戰邊退,他想將部眾拉向湘州,但湘州已經失陷。徐度等人知道元定已陷入窮途末路,于是便派人假裝與元定議和,而且還要訂立盟約,答應放元定所部回國。元定懷疑他們有詐,想以死與敲相戰。然而元定的長史長孫隆和其它將領都勸元定議和,無奈之下,元定只好答應。于是便與徐度等陳將殺牲歃血盟誓,盟誓後,元定所部解除武器上船。就在船上,陳軍攻殺遇來,元定被擒拿,所部將士全部被俘,並一同解送到丹陽。大約遇了幾個月,元定由于憂憤成疾而死。他死後,兒子元樂繼承爵位。
楊搦,字顯進,正平高涼人。祖父楊貴、父親楊猛,都曾做遇縣令。楊攤年少時豪爽俠義,有志向和氣量。北魏孝昌年間,余朱榮殺害朝臣時,大司馬、城陽王元徽逃出投奔楊攝,楊尉將他藏匿起來,使他免欣彼害。孝莊帝即位,元徽才出來,恢復司馬之位。這件事使楊樹以剛正忠烈而聞名,並由此被擢升為伏波將軍、給事中。元顥率軍進入洛陽,孝莊齋被迫向北過太行山。當余朱榮奉皇帝命令率軍南下討伐,進到馬渚時,楊搦便備船以援助朝廷的軍隊。元顥平定後,楊樹封為肥如縣伯,加授鎮逮將軍、步兵校尉,代行管理濟北郡事務。接著進升為都督、平東將軍、太中大夫。
跟從魏孝武帝入關,進封為侯,加授撫軍將軍、銀青光祿大夫。當時東魏遷都到鄴,周文想知道遷都的意圖,于是便派楊攤偷偷進到鄴城觀察探知。從鄴城回來後,此行令皇帝滿意,授通直散騎常侍、車騎將軍。稽胡人依恃地形險惡,不肯順從,並經常劫掠,朝廷便任命楊掛兼黃門侍郎前去安撫。楊搦很有權謀策略,能了解邊地的情況,他通過對稽胡頭領采取感化的策略,使他們中的許多人前來誠心歸附,還有隨楊搦一同入朝的。當時,弘農為東魏所有,楊搦隨從周文將其攻下。然而自黃河以北的地區,仍然還被東魏佔領。楊捌的父親楊猛原先曾任邵郡白水縣令,楊搦與當地的豪強大族關系親密,楊攝請求悄悄地到邵郡,在那里起兵以接應朝廷兵馬。周文答應他的請求,于是楊樹便出發前去。到邵郡後,楊攤與當地豪族首領王覆憐等人密謀起事,采取內外同時進攻的策略,終于佔據了邵郡,生擒郡守程保以及縣令四人,將他們統統殺掉。大家商議推舉楊榭代行郡守,楊樹考慮到王覆憐在這次行動中的作用,便上表朝廷,建議授至覆憐邵郡郡守之位。楊搦因功授大行台左丞,仍舊率領邵郡的部眾繼續謀略。于是,楊攤派間諜到東魏各地誘說,僅十多天之內,就有正平、河北、南汾、二絳、建州、太寧等城的人都來請求為內應,楊樹趁此機會率大軍將它們一一攻取。朝廷讓楊搦代行正平郡守職,仍兼左丞。齊神武在沙苑之戰中敗退,當時殿後的是他的部將韓軌、潘樂及可朱渾元等人所率領的軍隊,楊搦分兵截擊這支後軍,殺傷敵人很多.東雍州刺史司馬恭懾于他的威望,棄城逃走。于是楊搦移駐東雍州。
周文認為楊樹有謀略,能委以邊防之責,于是上表朝廷讓楊搦代行建州郡守之職。當時建州速在敵國境內,然而由于楊搦推行恩威並重的政策,所以他所到之處,民眾多攜糧前來歸附。當他進到建州時,屬下已達一萬人左右。東魏刺史車折于洛見楊搦遠來建州,率兵迎擊楊攝,經過交戰,楊攝擊敗車折于洛。接著又在建州西擊敗他的行台斛律俱所統領的軍隊,繳獲敵人大量的軍用物資,並把它們分給跟隨他的部眾。從此,楊淹 笳瘛6 號商 N揪骯г菡 劍 置 鐶刑ㄑπ摶迓示 叭ж膈 刪慊岷希 聳倍 閡言諮畛吠 H骷 飼看蟺謀 ΑQ 謐約汗戮 拊 偌由細貢呈艿校 謔竅虢 靠 位毓 5 峙鹿楦剿 牟恐詒撐眩 慵僭 牡奈氖椋 扇思僮按油獾廝屠矗 氖櫓興抵 囊丫 汕擦慫穆凡慷誘 俠礎2 腥斯室廡孤凍魷 顧 牟恐詼賈 饋M 輩嫣舫鼉 械耐寥送妨歟 興 峭沉熳約涸 吹娜寺硭拇Τ鋈Л俾櫻 隻 └ 省Q 越 切┤寥朔直鵯渤 甌希 閿諞估鋨斡 氐攪松劭ゃ3 運 芤勻 槔刺せ釉奚停 奔詞謁 ﹦ㄖ荽淌貳5筆保 航 交 槎 褐藎 ぇ裳θ僮媛時 蚴亍Q釷鞅閌紫擾梢恢E慷映齙脅灰猓 桿俳 Ё誶擰Qθ僮婕 誶旁庀 話炎ス卣 降娜 勘 砝 椒誶啪蓯亍5幣梗 時 恿磽庖惶醯纜範曬 坪櫻 髡 匠牽 沼誚 Ь R蛭 斯Γ 羝鎝 2瘓茫 劭シ嗽詼 糠磁眩 ス毓 滸蔡幼叩靡孕頤猓 鉦踉俅溫時 叭Л 嶄礎=幼拋 握 嬌ス亍S致時 靼茉諛鄉 イ畝 壕 櫻 材鄉 ギス厙 洹3 佳釤 扒昂蠛笏 停 饉 糲夭 br />
芒山戰役中,楊尉攻取了喙任耄 蚴卦諛搶鎩5蔽魑壕 永0艿氖焙潁 釕鬩嗦示 位乩礎4聳保 捍蠼 罹罷 勢銼 防矗 鋏蟣閿胍峭 ウ F冑牡摯梗 噠獎咦擼 罹氨鬩 亍V 腦奚退 質誚ㄖ荽淌罰 興 蚴爻迪洹Q釷 サ諉τ謖髡劍 蓋茲Ю籃蠖嘉窗蠢襝略帷5秸饈保 媳沓 肭蠊樵岣蓋住3 ぎ叵綸 吩 母蓋孜 燈鉲蠼 峭 競徒 荽淌罰 販饉 哪蓋孜 難糲鼐 ぇ涓 欽蹋 顧 謚菹繾萌朔淺H僖 5逼 裎瀆示 Lж癖謔保 庇至磽餘珊罹爸鼻髕胱恿搿Q釤 P暮罹敖 派劭ゅ 懵柿炱銼 叭Ё烙 ︰罹疤 窖釕慵唇 系劍 憬惺勘 撤Ю髂荊 纜紛瓚狹 錚 」莧鞜耍 鬧謝故薔 植話玻 謔峭嘶氐膠友簦 匝釕愕目志寰溝攪巳鞜說夭健4笸呈 輳 蠖級劍 郵詬涸鸞 罹 隆2瘓茫 止Ъ妻ソ耄 芑穸 航 炖釹裕 峭 盡2瘓眉郵誑 匭掄蚴厴劭ゃ4笸呈 輳 ぇ紗缶 魈佷 海 諮 笮刑ㄉ惺椋 釧 柿旃楦降氖咳訟戎鼻 泄 蔚艫泄 淖 潛ゃ5筆背 諂 裎淶木 用揮諧穌劍 閂扇私醒畋郴厥Α8姆 糲睪睢=幼懦 諫劭ガㄖ蒙壑藎 蚊 淌罰 盟 什恐讜諛搶 蚴亍 br />
保定四年,楊背調任少師。那一年,朝廷派兵圍攻洛陽,下詔叫楊尉率軍出軟關。然而由于楊搦自鎮守東部邊地二十多年來,多次與齊國人交鋒,而且每次都能打敗齊,所以便產生了輕敵心理。當時洛陽還未攻下,而楊攤卻率軍深入敵境,而且又不防備。齊軍趁楊攝不備,忽然而來,大敗楊樹的軍隊。楊搦因為軍敗,便投降了齊。楊攤樹立功勛,有一種慷慨壯烈的志氣,然而一旦遇到戰敗,就投降敵人以求活命,當時人在議論時都鄙視他。朝廷還是將他的功勞記載在冊,不認為是罪遇,並叫他的兒子繼承爵位。
論曰︰申徽器量深沉,涉獵經史顯示風度,陸通聰明機智,用溫順恭敬把外表裝扮。二人一同早早地侍奉在皇帝身邊,得到任用厚待,盡力竭誠率兵征戰,拼殺立功,在交往中結成好友,在恩情中成為至交。于是得以位居要職,出朝撫慰邊疆。兩人雖說是憑借才識成就功名,亦可以說是原先情誼的結果。陸逞在軍旅生涯中,憑借本身的藝文禮樂出名,出境征討散播自己能戰的聲譽,出任一方職官顯示自己的美政,他雖說歷任顯要職位,難道是偶然的嗎!犀狄峙建立和通外族的功勛,楊薦促成入關的計策,趟剛對凶惡狡詐賊寇的平定,趟昶招撫降服氐、羌,王悅對侯景的預計,趟文表對突厥的欺詐,他們有的公開說是預先認識覺察,有的說是通過自己的識別而見機行事的,縱觀他們建立功名事業,都是一時的有志向+有勇力的人。元定所以敗亡,與黃權的窮途末路情形相同;楊背征戰以常勝著稱,但最後亦兵敗而身處囚境。功名零落,很可嘆息啊!《周易》說︰“整軍出征傘憑紀律約東,如果不遵守軍紀,就難免有凶險。”《傳》說︰“出征不防備不憂慮的人,是不可以統兵的。”楊樹就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