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字退之,南陽人。早孤依嫂,讀書日記數千言,通百家。貞元八年擢第。凡三指光範上書,始得調。董晉表署宣武節度推官。汴軍亂,去依張建封,闢府推官。遷監察御史。上疏論宮市,德宗怒,貶陽山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參軍。
元和中,為國子博士、河南令。愈以才高難容,累下遷,乃作《進學解》以自諭。執政奇其才,轉考功、知制誥,進中書舍人。裴度宣慰淮西,奏為行軍司馬。賊平,遷刑部侍郎。憲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因上表極諫,帝大怒,欲殺,裴度、崔群力救,乃貶潮州刺史。任後上表,陳情哀切,詔量移袁州刺史。召拜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長慶四年卒。公英偉間生,才名冠世,繼道德之統,明列聖之心。獨濟狂瀾,詞彩燦爛,齊、梁綺艷,毫發都捐。有冠冕 玉之氣,宮商金石之音,為一代文宗,使頹綱復振,豈易言也哉固無辭足以贊述雲。至若歌詩累百篇,而驅駕氣勢,若掀雷走電,撐決于天地之垠,詞鋒學浪,先有定價也。時功曹張署亦工詩,與公同為御史,又同遷謫,唱答見于集中。有詩賦雜文等四十卷,今行于世。
【譯文】
韓愈,字退之,南陽人。他幼年父母雙亡,靠嫂嫂撫養讀書,每天記下幾千字,精通諸子百家的學說。貞元八年,韓愈登進士第。他共三次到光範門上書,才得授官。董晉上表請授韓愈為宣武節度推官。汁州軍隊叛亂時,韓愈離汁州前往投靠張建封,授職幕府推官。後入朝為監察御史,上奏章論述宮市的弊端,德宗大怒,貶韓愈為陽山縣令。韓愈在任為政清明,調江陵府法曹參軍。
元和年間,歷任國子博士、河南縣令。韓愈才高,難容于世,屢被降職,就寫了《進學解》自我比喻。當權者驚奇韓愈的文才,調他為考功郎中、知制浩,升為中書舍人。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鎮時,奏請韓愈為行軍司馬。叛軍被平定後,韓愈升為刑部侍郎。憲宗派使者迎佛骨進內廷,韓愈上奏章極力勸止。皇上大怒,想要殺他,宰相裴度、崔群極力救援,才貶韓愈為潮州刺史。他到任後呈上奏章,陳述自己的情況語氣哀切,詔書下,酌情移近安置為袁州刺史。後又召韓愈入朝任國子祭酒,調兵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長慶四年韓愈去世。先生文采學識交替迭出,才名冠于世人。繼承儒家道德傳統,闡明歷代聖賢學說,獨身力挽狂瀾,辭章文采燦爛,齊、梁綺艷戶風,一絲一毫無存。有德高伏眾之氣,鐘罄雅樂之音,是一代文壇宗師,使頹敗綱紀重振,難道是能輕易評價的嗎!本來就無法用語言稱頌先生。至于像所作詩歌數百篇,而氣勢奔放,如掀動雷聲逸出閃電,在天地的邊際支撐住崩潰。詞銳似居不士傳盆律,居弟九刀鋒,學博如海浪,早就有了定評。當時功曹參軍張署也長于詩,與先生同時為監察御史,又同時被貶官流放,兩人唱和酬答的詩見于集中。韓愈有詩賦雜文等著作四十卷流行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