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民要術卷第二 小豆第七

類別︰子部 作者︰賈思勰(北魏) 書名︰齊民要術

    小豆第七

    小豆,大率用麥底。然恐小晚,有地者,常須兼留去(一)歲谷下【一】以擬之。

    夏至後十日種者為上時,一畝用子八升。初伏斷手【二】為中時,一畝用子一斗。中伏斷手為下時,一畝用子一斗二升。中伏以後則晚矣。諺曰︰“立秋葉如荷錢(二),猶得豆”者,指謂宜晚之歲耳,不可為常矣。

    熟耕、耬下以為良。澤多者,耬耩,漫擲而勞之,如種麻法。未(三)生白背,勞之極佳。漫擲、犁■,次之。■土歷反種為下。【

    三】

    鋒而不耩,鋤不過再。

    葉落盡,則刈之。葉未盡者,難(四)治而易濕也。豆角三青兩黃,拔而倒■籠叢【四】之,生者均熟,不畏嚴霜,從本至末,全無秕減,乃勝刈者。

    牛力若少,得待春耕;亦得■種。

    凡大、小豆,生既布葉,皆得用鐵齒■楱俎遘反縱橫杷而勞之。

    《雜陰陽書》曰︰“小豆‘生’于李。六十日秀,秀後六十日成。成後,忌與大豆同。”

    《泛勝之書》曰︰“小豆不保歲,難得。

    “椹黑時,注雨種,畝五升。

    “豆生布葉,鋤之。生五六葉,又鋤之。

    “大豆、小豆,不可盡治也。古所以不盡治者,豆生布葉,豆有膏,盡治之則傷膏,傷則不成。而民盡治,故其收耗折也。故曰,豆不可盡治。

    “養美田,畝可十石;以薄田,尚可畝收五石。”諺曰︰“與他作豆田。”斯言良美可惜也。

    《龍魚河圖》曰︰“歲暮夕,四更中,取二七豆子,二七麻子,家人頭發少許,合麻、豆著井中,咒敕井,使其家竟年不遭傷寒,闢五方疫鬼。”

    《雜五行書》曰︰“常以正月旦--亦用月半--以麻子二七顆,赤小豆七枚,置井中,闢疫病,甚神驗。”又曰︰“正月七日,七月七日,男吞赤小豆七顆,女吞十四枚,竟年無病;令疫病不相染。”

    (一) “去”,明抄誤作“雲”,據金抄、湖湘本改正。

    (二) 湖湘本作“荷錢”,金抄、明抄作“倚錢”。荷葉剛長出時形小如錢,稱為“荷錢”,茲從湖湘本。

    (三) 黃校、張校作“禾”,誤;茲從金抄、明抄、湖湘本作“未”。

    (四) 各本均作“難”,明抄誤作“雖”。

    【一】 “谷下”,前作為谷子,即谷底。

    【二】 “三伏”,始于秦德公二年(公元前六七六年)(見《史記.秦本紀》)。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即夏至後第六個庚日)為末伏。

    “斷手”猶言“斷止”,指初伏終了前要播種完畢。《周易.說卦》︰“艮以止之。”又說︰“艮為手。”孔穎達疏︰“艮既為止,手亦能止持其物,故為手也。”可知“手”有“止”意。

    【三】 上面比較著三種不同播種法的優劣︰第一種,地經過整熟後,耬種最好;如果澤多時,耬耩撒播也可以。第二種,不耕翻就撒播,跟著用犁淺串(“淺■”)一遍,像上篇種茭豆的辦法,次之。第三種,不耕翻,也不淺■,就這樣耩溝條播或點播,稱為“■種”,最差。

    【四】 “叢”是簇聚,“籠叢”就是分堆、分蓬地攢聚在一起。


如果你對齊民要術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齊民要術》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