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民要術卷第二 種瓜第十四茄子附

類別︰子部 作者︰賈思勰(北魏) 書名︰齊民要術

    種瓜【一】第十四茄子附(一)

    《廣雅》曰(二)︰“土芝,瓜也;其子謂之■(三)力點反。瓜有龍肝、虎掌、羊、兔頭、■音溫■大真(四)反、狸頭、白■、秋無余、縑瓜,瓜屬也。”

    張孟陽《瓜賦》曰(五)︰“羊、累錯,■子、廬江。”

    《廣志》曰︰“瓜之所出,以遼東、廬江、炖煌之種為美。有烏瓜、縑瓜、狸頭瓜、蜜筒瓜、女臂瓜、羊髓瓜。瓜州【二】大瓜,大如斛,出涼州。須、舊陽城(六)御瓜【三】。有青登瓜,大如三升魁(七)。有桂枝瓜,長二尺余。蜀地溫良,(八)瓜至冬熟。有春白瓜,細小小瓣【四】,宜藏,正月種,三月成;有秋泉瓜,秋種,十月熟,形如羊角,色黃黑。”

    《史記》曰(九)︰“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家貧,種瓜于長安城東。瓜美,故世謂之‘東陵瓜’,從召平始。”

    《漢書.地理志》曰(十)︰“炖煌,古瓜州,地有美瓜。”

    王逸《瓜賦》曰(十一)︰“落疏之文。”

    《永嘉記》曰︰“永嘉美(十二)瓜,八月熟。至十一月,肉青瓤(十三)赤,香甜清快,眾瓜之勝。”

    《廣州記》曰(十四)︰“瓜,冬熟,號為‘金釵瓜’。”

    《說文》曰(十五)︰“■,小瓜,瓞也。”

    陸機《瓜賦》曰︰“栝樓、定桃,黃■、白摶(十六),金釵、蜜筒,小青、大斑,玄、素腕,狸首、虎蹯(十七)。東陵出于秦谷,桂髓起于巫山”也。

    收瓜子法︰常歲歲先取“本母子”瓜【五】,截去兩頭,止取中央子。“本母子”者,瓜生數葉,便結子;子復早熟。用中輩瓜子者,蔓長二三尺,然後結子。用後輩子者,蔓長足,然後結子;子亦晚熟。種早子,熟速而瓜小;種晚子,熟遲而瓜大。去兩頭者︰近蒂子,瓜曲而細;近頭子,瓜短而貳玖俊7補希 涫琛酒摺俊ぉ 謖呶 潰換啤 準鞍擼 浯蠖瘛H糝摯喙獻櫻 淅檬炱悖 湮隊炭嘁病br />
    又收瓜子法(十八)︰食瓜時,美者收取,即以細糠拌之,日曝向【八】燥,怠揪擰慷ヅ  歡宜僖病br />
    良田,小豆底佳;黍底次之。刈訖即耕。頻煩(十九)轉之。

    二月上旬種者為上時,三月上旬為中時,四月上旬為下時。五月、六月上旬,可種藏瓜【一0】。

    凡種法︰先以水淨淘瓜子,以鹽和之。鹽和則不籠死【一一】。先臥鋤耬卻【一二】燥土,不耬者,坑雖深大,常雜燥土,故瓜不生。然後掊【一三】坑,大如斗口。納瓜子四枚、大豆三個于堆旁向(二十)陽中。諺曰︰“種瓜黃台頭【一四】。”瓜生數葉,掐(二一)去豆。瓜性弱,苗不獨生,故須大豆為之起土。瓜生不去豆,則豆反扇瓜,不得滋茂。但豆斷汁出,更成良潤;勿拔之,拔之則土虛燥也。多鋤則饒子,不鋤則無實。五谷、蔬菜、果(二二)之屬,皆如此也。

    五六月種晚瓜。

    治瓜籠法(二三)︰旦起,露未解,以杖舉瓜蔓,散灰于根下。後一兩日,復以土培其根,則迥無蟲矣。

    又種瓜法︰依法種之,十畝勝一頃。于良美地中,先種晚禾。晚禾令地膩【一五】。熟,劁刈取穗,欲令苃方末反長。秋耕之。耕法︰弭縛(二四)犁耳【一六】,起規逆耕【一七】。耳弭則禾苃頭出而不沒矣。至春,起復順耕,亦弭縛(二四)犁耳翻之,還令草頭【

    一八】出。耕訖,勞之,令甚平。

    種(二五)谷時種之。種法︰使行陣整直,兩行微相近,兩行外相遠,中間通步道,道外還兩行相近。如是作次第,經四小道,通一車道。凡一頃(二六)地中,須開十字大巷,通兩乘車,來去運輦。其瓜,都聚在十字巷中。

    瓜生,比至【一九】初花,必須三四遍熟鋤,勿令有草生。草生,脅瓜無子。鋤法︰皆起禾苃,令直豎。其瓜蔓本底,皆令土下四廂高【二0】,微雨時,得停水。瓜引蔓,皆沿苃上。苃多則瓜多,苃少則瓜少。苃多則蔓廣,蔓廣則歧多,歧多則饒子。其瓜會是歧頭而生;無歧而花者,皆是浪花,終無瓜矣。故(二七)令蔓生在苃上,瓜懸在下。

    摘瓜法︰在步道上引手而取,勿听浪人踏瓜蔓,及翻覆之。踏則睫破,翻則成細,皆令瓜不茂而蔓早死。若無苃而種瓜者,地雖美好,正(二八)得長苗直引,無多盤(二九)歧【二一】,故瓜少子。若無苃處,豎干柴亦得。凡干柴草,不妨滋茂。凡瓜所以早爛者,皆由腳躡及摘時不慎,翻動其蔓故也。若以理慎護,及至霜下葉干,子乃盡矣。但依此法,則不必別種早、晚及中三輩之瓜。

    區種瓜法︰六月雨後種豆,八月中犁■殺之;十月又一轉,即十月中種瓜。率兩步為一區,坑大如盆口,深五寸。以土壅其畔,如菜畦形。坑底必令平正,以足踏之,令其保澤。以瓜子、大豆各十枚,遍布坑中。瓜子、大豆,兩物為雙,藉(三十)其起土故也。以糞五升覆之。亦令均平。又以土一斗,薄散糞上,復以足微躡之。冬月大雪時,速並力推雪于坑上為大堆。至春草生,瓜亦生,睫葉肥茂,異于常者。且常有潤澤,旱亦無害。五月瓜便熟。其掐(三一)豆、鋤瓜之法與常同。若瓜子盡生則太,宜掐去之,一區四根即足矣。

    又法︰冬天以瓜子數枚,內熱牛糞中,凍即(三二)拾聚,置之陰地。量地多少,以足為限。正月地釋即耕,逐■布之【二二】。率方一步,下一斗糞,耕土覆之。肥茂早熟,雖不及區種,亦勝凡瓜遠矣。凡生糞糞地無勢(三三);多于熟糞,令地小荒矣。

    有蟻者,以牛羊骨帶髓者,置瓜科左右,待蟻附,將【二三】棄之。棄二三,則無蟻矣。

    泛勝之區種瓜︰“一畝為二十四科。區方圓三尺,深五寸。一科用一石糞。糞與土合和,令相半。以三斗瓦甕埋著科中央,令甕口上與地平。盛水甕中,令滿。種瓜,甕四面各一子。以瓦蓋甕口。水或減,輒增,常令水滿。種常以冬至後九十日、百日,得戊辰日種之。又種薤十根,令周回甕,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賣之,與瓜相避。又可種小豆于瓜中,畝四五升,其藿【二四】可賣。此法宜平地。瓜收畝萬錢。”

    崔曰︰“種瓜宜用戊辰日。三月三日可種瓜。十二月臘時祀炙【二五】,樹瓜田四角,去■。”“胡濫反。瓜蟲謂之■。”

    《龍魚河圖》曰︰“瓜有兩鼻【二六】者殺人。”

    種越瓜【二七】、胡瓜【二八】法︰四月中種之。胡瓜宜豎柴木,令引蔓緣之。收越瓜,欲飽霜。霜不飽則爛。收胡瓜,候色黃則摘。若待色赤,則皮存而肉消也。並如凡瓜,于香醬中藏之亦佳。

    種冬瓜法︰《廣志》曰︰“冬瓜,蔬■(三四)。”《神仙本草》(三五)謂之“地芝”也。傍牆陰地作區,圓二尺,深五寸。以熟糞及土相和。正月晦日種。二月、三月亦得(三六)。既生,以柴木倚牆,令其緣上。旱則澆之。八月,斷其梢,減其實,一本但留五六枚。多留則不成也。十月,霜足收之。早收則爛。削去皮子,于芥子醬中,或美豆醬中藏之,佳。

    冬瓜、越瓜、瓠子,十月區種,如區種瓜法。冬則推雪著區上為堆。潤澤肥好,乃勝春種。

    種茄子法︰茄子,九月熟時摘取,擘破,水淘子,取沈者,速曝干裹(三七)置。至二月畦種。治畦下水,一如葵法。性宜水,常須潤澤。著四五葉,雨時,合泥移栽之。若旱無雨,澆水令徹(三八)澤,夜栽之。白日(三九)以席蓋,勿令見日。

    十月種者,如區種瓜法,推雪著區中,則不須栽。

    其春種,不作畦,直如種凡瓜法者,亦得,唯須曉(四十)夜數澆耳。

    大小如彈丸,中生食,味如小豆角。

    (一) 原無“茄子附”的附注,據卷首總目加。

    (二) 《廣雅.釋草》作︰“水芝,瓜也;其子謂之■。龍■、虎掌、羊、兔頭、桂支、蜜筒、■■、狸頭、白■、無余縑,瓜屬也。”“■”音廉,瓜子。“■”是“蹄”的本字。“”音巧,足脛。“■■”,音溫屯。“■”音便平聲。“水芝”和《要術》作“土芝”不同;又多“桂支、蜜筒”二種;而“無余縑”亦異。太平御覽卷九七八引晉嵇含《甘瓜賦.序》︰“世雲三芝,瓜處一焉,謂之‘土芝’。”又引《本草經》也說︰“瓜一名‘土芝’。”但《藝文類聚》卷八七引《本草經》則稱︰“水芝者是白瓜,甘瓜也。”“水芝”、“土芝”都是甜瓜的大名,各書所引,傳抄互異。

    (三) “■”,明抄誤作“歉”。

    (四) “■”,金抄作“■{”,黃校、張校、明抄、湖湘本等作“■”,均誤,據《廣雅》改正。“大真反”,金抄作“大豆反”,黃校、明抄等作“大具反”,均誤。按《廣雅》隋曹憲音注作”徒昆”切。黃麓森校記︰“‘大具反’乃‘大真’之訛。”“大真”與“徒昆”同切,音屯,茲據改。

    (五) 張孟陽,名載,晉人。《藝文類聚》卷八七“瓜”、《太平御覽》卷九七八引張載《瓜賦》均作︰“羊、虎掌,桂枝、蜜筒。玄表丹里,呈素含紅。豐膚外偉,綠瓤內釀。”王念孫《廣雅疏證》引張載《瓜賦》則作︰“羊、虎掌,桂枝、蜜筒,累錯、■子,溫屯、蘆江。”

    (六) 黃校、張校、明抄誤作“賦”,茲從金抄作“城”。上文”須”二字,金抄、黃校、張校、明抄同,湖湘本作“狀須”,均不可解,當有誤。《初學記》卷二八“瓜”及《藝文類聚》卷八七、《太平御覽》卷九七八引《廣志》均無此二字(其他亦多有不同)。””即“厭”字,古縣有厭次,在今山東惠民縣東。“須”可能是”次”之誤。

    (七) “魁”是“羹斗”,見《說文》。“三升魁”,《太平御覽》引《廣志》同,《初學記》及《藝文類聚》引《廣志》均作“三斗魁”。

    (八) “良”,各本及《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引《廣志》均作“食”,屬下句;《初學記》引作“良”,漸西本同,較勝,茲從之。

    (九) 見《史記.蕭相國世家》。“從召平始,”作“從召平以為名也。”明抄、湖湘本作“邵平”;金抄、張校作“召平”,同《史記》。所有“秦”字(連陸機《瓜賦》的“秦谷”),金抄均訛作”泰”。

    (十) 《漢書.地理志下》“敦煌”下面有這樣的小注︰“杜林以為古瓜州,地生美瓜。”下接顏師古注︰“其地今猶出大瓜,長者狐入瓜中食之,首尾不出。”

    (十一)王逸,東漢桓帝時人。《隋書.經籍志》︰“梁有《王逸集》二卷,《錄》一卷,亡。”《唐書.經籍志》再著錄。以後亡佚。所引《瓜賦》,類書未見。

    (十二)明抄、湖湘本作“襄”,茲據金抄作“美”。

    (十三)黃校、明抄作“瓠”,張校作“”,金抄空格,湖湘本脫。按《藝文類聚》卷八七引劉楨《瓜賦》有“素肌丹瓤”,和這里所稱的“肉青瓤赤”相同。“瓠”系“瓤”之誤,茲改正。

    (十四)《太平御覽》卷九七八引有裴淵《廣州記》是︰“有瓜冬熟,號曰‘金釵’,味乃甜美。”

    (十五)《說文》作︰“■,小瓜也。”“瓞,■也。”又“■,小瓜也。”意思相同而釋例不一。“■”音營,“瓞”音迭。

    (十六)明抄作“摶”,摶有圓義,和“■”相對,並和“斑”、”蹯”協韻;金抄作“搏”,湖湘本作“傳”,並非。

    (十七)各本均作“蹯”,《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引陸機《瓜賦》同;明抄、湖湘本作“蟠”。“虎蹯”即廣雅所稱的“虎掌”。上文“”音干。

    (十八)金抄脫“法”字,據明抄、湖湘本補。又法字下面的全段文字(即從“食瓜時”至“淨而且速也”),原系雙行小字,茲改作大字。

    (十九)“頻煩”,金抄、黃校、張校、明抄同,是重復多次不厭其煩的意思,《要術》常用語;湖湘本等作“頻頻”,還沒有大問題;漸西本從《輯要》改作“頻翻”,大誤。

    (二十)金抄作“南”,茲從明抄、湖湘本及《輯要》引作“向”。

    (二一)“掐”,金抄作“指”,明抄、湖湘本等作“掏”,均訛。“掏”音叨,引取、刺擊的意思;“掐”音恰,是用指甲切斷它︰二字形似義別。《學津》本、漸西本作“掐”,是。

    (二二)“果”,明抄誤作“栗”。

    (二三)“治瓜籠法”下面“旦起”至“迥無蟲矣”一段,原系雙行小字,茲改為大字。

    (二四)“縛”,從金抄、湖湘本;明抄作“”,音篆,與“纏”同義,雖亦可通,但實是“縛”字誤寫。

    (二五)“”,明抄誤作“植”;此從金抄、湖湘本。

    (二六)“頃”,金抄誤作“頓”。

    (二七)各本作“故”,金抄作“欲”。

    (二八)“正”,各本同,疑應作“止”。

    (二九)“盤”,原作“”,字同。《要術》中二字互見,本書統一作“盤”。

    (三十)“藉”,明抄誤作“籍”。“兩物為雙”指瓜子與大豆成對地播放下去,藉大豆來起土。

    (三一)“掐”,明抄誤作“稻”,下文“掐去之”,則誤作“掏”;湖湘本二處均誤作“掏”。

    (三二)金抄、湖湘本等均作“即”,明抄作“則”。這里是一種種子變溫處理的辦法,將牛糞凍結後就拿來積聚在陰地,“則”亦作”即”字用(二字古互用),茲從金抄。

    (三三)“勢”,金抄誤作“熟”。

    (三四)《廣志》此句,類書未見。“■”,據金抄;他本均作“■”。但二字字書均未收,“蔬■”或“蔬■”均有誤。《廣雅.釋草》有“冬瓜,■也”,“■”和“■”相像,可能形近而訛,則此句似是“《廣雅》曰︰‘冬瓜,■也’”之誤。

    (三五)《神仙本草》,各書未見,宋唐慎微《證類本草》引用書目中有《神仙芝草經》,可能是這一類書,但也可能是《神農本草》之誤。

    (三六)“得”,明抄誤作“傳”。

    (三七)“裹”,金抄誤作“里”。

    (三八)各本均作“澈”,《輯要》引作“徹”。“澈”是水清見底,“徹”是透徹,卷三《種葵》篇兩見,均作“徹”。“徹澤”即濕透、漲透,茲從《輯要》。

    (三九)金抄、湖湘本等作“白日”,黃校、張校、明抄等作“向日”。

    (四十)金抄、黃校、張校、明抄均作“晚”,茲從明清刻本作“曉”(《輯要》引亦作“曉”)。

    【一】 古代通稱甜瓜為瓜。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明白表明瓜即甜瓜。《要術》本篇一般所說的瓜,也是指甜瓜。篇中所說側蔓結瓜的習性,正是甜瓜的特征。本篇別有越瓜、胡瓜、冬瓜,也說明這里一般所謂瓜,不是用作瓜類的總稱的。

    【二】 炖煌出美瓜,古名瓜州。

    【三】 陽城,春秋時楚地。又漢有陽城縣,在今河南登封縣東南。“御瓜”即進貢的瓜。

    【四】 “瓣”指瓜子。“小瓣”的“小”字,與“少”字通用。

    【五】 “本母子”瓜,指最先結出的瓜。為什麼稱為本母子瓜?本是本末之本,指睫蔓的近根部。甜瓜在主蔓上不結瓜,支蔓上的雌花才結瓜。主蔓可稱為母蔓,支蔓可稱為子蔓,子蔓的分支可稱為孫蔓。因此,“本母子”瓜可能是取意于母蔓近根處所生子蔓上最先結出的瓜。

    【六】 “貳蓖 J”,讀若■音,嘴歪的意思。這里指瓜形歪斜。

    【七】 “落疏”,指瓜上的條紋稀疏開朗。王逸《瓜賦》︰“落疏之文。”“文”作“紋”解,也是這個意思。

    【八】 “向”,指趨向,“向晚”是將晚,“向熟”是將熟,這里“向燥”,也是快燥的意思。

    【九】 “怠保 秸迫啻輟br />
    【一0】“藏瓜”,指宜于腌藏的瓜。

    【一一】現在甦南農民有稱毒素病為“籠”的,但鹽拌種子不能防除毒素病。下文又有“治瓜籠法”,在瓜根附近撒灰,可以治蟲。看來這里所謂“籠”,可能是泛指睫葉萎縮現象,其原因可能由于病害,也可能由于蟲害。

    【一二】“臥鋤”,指把鋤側過來,使鋤的側邊和地面貼平。“耬”有耙動的意義,“耬卻”即耙去。

    【一三】“掊”,即今“刨”字。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掊,杷也,亦作刨。”“掊坑”即刨坑、挖坑。據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一二《賢愚經》,作“刨”始于唐。

    【一四】《新、舊唐書.承天皇帝傳》︰“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這里“黃台頭”,也就是“黃台下”的意思。刨坑時把刨出的土堆積在北面,成為土堆,這就是“黃台”。把瓜子種在坑內,這就是種在台下或台頭。這種辦法略同現在所謂陽畦。

    【一五】“膩”,肥潤細致。

    【一六】犁耳即犁壁。“弭”是止的意思。“弭縛犁耳”指不縛上犁耳,也就是解掉或去掉犁壁。去掉犁壁,則耕起的土■只能稍微翻動而不會翻轉,谷茬上端仍舊露在地面。

    【一七】《通俗文》︰“量圓曰規。”“起規逆耕”指在田的右邊耕起,到頭後向左轉耕,這樣兜圈子地耕到田的中部,如現在耕作方法上所說的“外翻法”。下文所說“順耕”,指循著和原來逆耕相反的方向去耕。所謂順逆,當是指循著鐘表指針走向旋轉的為順,反之為逆。而現在所謂“外翻法”,正是違反這種走向的逆耕。所以這里所說“起規逆耕”,除因去掉犁壁,不把土■翻轉外,耕的走向完全和“外翻法”相同。

    【一八】“草頭”,指谷茬上端。

    【一九】“比”,音避,“及”的意思。“瓜生比至初花”,指自瓜出芽到開始開花的期間。

    【二0】“瓜蔓本底,皆令土下四廂高”,瓜根所在處的土要低陷一些;四圍的土高起,形成一個盆形,以便承受雨水。

    【二一】相互連結稱為“盤互”,回還曲折稱為“盤紆”。又“盤”通“蟠”,即所謂“蟠曲”。“盤歧”,指蟠回曲折的歧頭。

    【二二】“逐■布之”,即搶播種。“■”即《黍》等篇的“■”字。

    【二三】“將”,持取,拿來。

    【二四】“藿”,豆葉。

    【二五】“炙”,指炙脯,即燒臘,說詳《四民月令輯釋》“十二月”篇校記。

    【二六】“鼻”指瓜蒂。李善注《文選》張衡《西京賦》︰“《聲類》曰︰‘蒂,果鼻也。’”

    【二七】越瓜亦名菜瓜。但實際是兩種瓜,越瓜成熟後肉脆汁多,菜瓜則肉堅實而汁少,但自古混淆不清。越瓜和菜瓜都是甜瓜的變種。

    【二八】“胡瓜”即黃瓜。


如果你對齊民要術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齊民要術》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