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民要術卷第十 藤七五

類別︰子部 作者︰賈思勰(北魏) 書名︰齊民要術

    藤七五

    《爾雅》曰(一)︰“諸慮,山【一】。”郭璞雲︰“今江東呼為藤,似葛而粗大。”

    “■,虎【二】。”“今虎豆也。纏蔓林樹而生,莢有毛刺。江東呼為‘■■’音涉(二)。”

    《詩義疏》曰(三)︰“,苣荒(四)【三】也,似燕【四】,連蔓生,葉白色,子赤可食,酢而不美。幽州謂之‘椎(五)’。”

    《山海經》曰(六)︰“畢山,其上……多。”郭璞注曰︰”今虎豆、狸豆之屬。”

    《南方草物狀》曰(七)︰“沈藤【五】,生子大如齊甌【六】。正月華色,仍連著實。十月、臘月熟,色赤。生食之,甜酢。生交址。”

    “咎  耍 酒摺浚 街校 笮∪縉惠鎩景恕浚 萇H瞬扇。  宰荊蝗徊歡唷3齪掀幀 斯擰!br />
    “子藤(九)【九】,生緣樹木。正月、二月華色,四月、五月熟。實如梨,赤如雄雞冠,核如魚鱗。取,生食之,淡泊無甘苦。出交址、合浦。”

    “野聚藤(十),緣樹木。二月華色,仍連著實。五六月熟。子大如羹甌。里民煮食。其味甜酢。出蒼梧【一0】。”

    “椒藤(十一),生金封山。烏滸【一一】人往往賣之。其色赤。--又雲,以草染之。--出興古。”

    《異物志》曰(十二)︰“葭蒲【一二】,藤類,蔓延他樹,以自長養。子如蓮側九切(十三),著枝格間,一日作扶相連(十四)。實外有殼,里又無核。剝而食之,煮而曝之,甜美。食之不饑。”

    《交州記》曰(十五)︰“含水藤【一三】,破之得水。行者資以止渴。”

    《臨海異物志》曰(十六)︰“鐘藤,附樹作根,軟弱,須緣樹而作上下條。此藤纏裹樹,樹死,且有惡汁,尤令速朽也。藤咸(十七)成樹,若木自然,大者或至十五圍。”

    《異物志》曰(十八)︰“■藤【一四】,圍數寸,重于竹,可為杖。篾【一五】以縛船,及以為席,勝竹也。”

    顧微《廣州記》曰(十九)︰“■,如揲怠疽渙浚 妒瑁煌餛ザ啵 嗉 獺8呶燒擼 縹韁瘛疽黃摺浚恍 呷綾使苤瘛F破渫 嗥ゅ 冒仔模 礎鎏    br />
    “藤類有十許種︰續斷草,藤也,一曰‘諾藤’,一曰‘水藤’。山行渴,則斷取汁飲之。治人體有損絕。沐則長發。去地一丈斷之,輒更生根至地,永不死。

    “刀陳嶺【一八】有膏藤(二一)【一九】,津汁軟滑,無物能比。

    “柔■藤(二二)【二0】,有子。子極酢,為菜滑,無物能比。”

    (一) 見《爾雅.釋木》。正文與郭注並同《要術》。下條“■,虎”亦見《釋木》,郭注無“也”字,“江東”上有“今”字。

    (二) 這句郭璞注是︰“江東呼為■■音涉。”這樣也可以在“■”斷句,“■音涉”是為正文“■”作的音注,《要術》湖湘本、《津逮》本即作此式。現在的樣子是依照金抄、明抄的(金抄這二字從手)。據謝靈運《山居賦》(見注釋【二】及《太平御覽》卷九九五“藤”引郭注,應“■■”連文。

    (三) 《太平御覽》卷九九五引《詩義疏》首句作“,蔓也”,“白色”作“艾白色”“椎”作“權”,顯有脫誤。《詩經.周南.湍盡貳案鶿累之”孔穎達疏引陸璣《疏》是︰“,一名巨瓜,似燕,亦延蔓生。葉艾白色。其子赤,亦可食,酢而不美。”《十三經注疏》所載《經典釋文》引《草本疏》基本同孔引,但“巨瓜”作“巨荒”(《四部叢刊》單行本《經典釋文》作“巨眾”),”葉艾白色”作“葉似艾,白色”(《周易》“困卦”《經典釋文》引《草木疏》也是這樣,但末了多“幽州人謂之”句)。

    (四) “苣荒”,明抄、湖湘本、《津逮》本同,金抄訛作“荒”,《學津》本作“苣眾”。漸西本作“苣瓜”。這二字各書所引,也多紛歧,除已見校記(三)外,《本草拾遺》引《草木疏》及今本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上均作“巨眾”。據阮元校勘,“瓜”、“眾”均誤,應作“荒”(《楚辭.九歌》王逸注亦作“荒”)。

    (五) “椎”,明抄誤作“稚”,據金抄、湖湘本等改正。《周易》“困卦”《經典釋文》引《草木疏》作“”,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上作“”,都是同字異寫。

    (六) 見《山海經.中山經》“中次十一經”,但“畢山”,應是“卑山”之誤。因為“中次十一經”雖有“畢山”條,但沒有任何植物的記載,而“卑山”條是︰“其上多桃、李、苴、梓,多累。”郭璞注︰“今虎豆、狸豆之屬。累,一名‘’,音誄。”《藝文類聚》卷八二、《太平御覽》卷九九五引《山海經》正均作“卑山”。

    (七) 《藝文類聚》卷八二引《南方草物狀》“沈藤”作“浮沉藤”,“齊甌”作“兗甌”,字通,“交址”下有“九真”,余同《要術》。《太平御覽》卷九九五所引除仍作“沈藤”外,余同《類聚》(但“兗”作“”,“華色”作“華苞”)。

    (八) 自“咎佟碧踔痢敖誹佟碧蹙賭戲講菸鎰礎肺模 兌 酢販痔跆嶁校 兌瘴睦嗑邸肪 碩啊短 接饋肪砭盼邐逅有床環痔酢br />
    本條《類聚》未引。《御覽》引“咎佟弊鰲笆局撂佟保 蕖靶 弊旨跋亂弧吧弊鄭 轡 薰}匾 牟鉅 br />
    (九) 《類聚》引《南方草物狀》“子藤”作“含蘭子藤”,無“核如魚鱗”句,“淡泊無甘苦”作“味淡泊”,《御覽》所引,””誤作“簡”,無“色”字,余同《要術》(只個別字小差別)。“”,明抄作“簡”,誤;金抄等作“■”,俗訛字;漸西本作””,是正字。

    (十) “野聚藤”條《類聚》引除“里”作“俚”外,全同《要術》。《御覽》引“色”作“苞”,無“其”字,余同《要術》。

    (十一)“椒藤”,《御覽》引作“科藤”,“封”作“針”,“赤”作“正赤”,余同《要術》。《類聚》所引略異,作︰“菽藤,生金封山,俚人往往賣之。其色正赤。出興古。”

    (十二)《太平御覽》卷九九五引作陳祁暢《異物志》,“葭蒲”作“葭”,“子如蓮”作“實大小長短如蓮”,無“一日作扶相連”句,脫“里”字,“剝而”作“剝乃”,余同《要術》。《類聚》未引。

    (十三)金抄作“切”,他本作“反”。

    (十四)“一日作扶相連”,無法解釋,應有錯字。從“作扶相連”推測,懷疑“一日”是“兩兩”的殘訛。

    (十五)《太平御覽》卷九九五所引,題作劉欣期《交州記》,文同《要術》。《類聚》未引。

    (十六)《藝文類聚》卷八二引《臨海異物志》“上下條“作“藤”,比較明確,“此藤”作“既”,“樹”,不重文,“十五”作“十”,此外除校記(十七)外,同《要術》。《太平御覽》卷九九五所引“鐘”訛作“種”,“纏”上有“既”字,無“尤令速朽也”句,“十五”作“五十”,余除校記(十七)外,同《要術》。

    (十七)“咸”,各本同,《類聚》、《御覽》引作“盛”,比較合適,《漸西》本改作“盛”。

    (十八)《藝文類聚》卷八二及《太平御覽》卷九九五所引,“■藤”《類聚》作“■藤”,字書無“■”字,疑誤;《御覽》作“科藤”。《御覽》引題稱《異物志》,同《要術》;《類聚》引接在上條《臨海異物志》下面,標稱“又曰”則仍是《臨海異物志》文。

    (十九)自“■”至“柔■藤”,均顧微《廣州記》文。《藝文類聚》卷八二及《太平御覽》卷九九五所引,均至“永不死”止,以下二條未引。《類聚》引“■”仍作“■藤”,無“破其外青皮,得白心,即■藤”句,其余基本相同,但有錯脫。《御覽》引同《要術》,惟“■”作“科藤”,“則斷”之間多“止”字,而“白心”誤合為一“息”字。

    (二十)本條原與下條連寫不分段,此“藤”字與下條“藤類”的”藤”字,各本均只一個,僅金抄重文有兩“藤”字,茲從金抄。又《御覽》引亦作“■藤”。

    (二一)“膏藤”條《藝文類聚》卷八二及《太平御覽》卷九九五均未引,但均另引有裴淵《廣州記》一條,是︰“力陳嶺,民人居之(起首七字《類聚》只“土人”二字),伐船為業。隨樹所在(《御覽》訛作“居”),就以成槽。皆去水艱(《類聚》訛作“難”)遠,動有數里(《御覽》脫“里”字)。山生一草,名曰‘膏藤’,津汁軟滑,無物能比。以此(二字《御覽》脫)導地,牽之如流,五六丈船,數人便運。”

    (二二)“柔■藤”,《類聚》、《御覽》亦未引。

    【一】 “”,音壘,和“”、“■”、“累”、“”是同一字,都由攀緣纏繞的一個意思衍生而來,《廣雅.釋草》︰“,藤也”,實際意思就是“藤”。從知“山”猶言“山藤”,《爾雅》也許是泛指的大名。照郭璞解釋,所謂“今江東呼為藤,似葛而粗大”,對照他解釋《山海經》的“累”說︰“今虎豆、狸豆之屬。累,一名”(見校記(六)),“”即“藤”字,則應是“虎豆”、“狸豆”一類的東西。不過“似葛而粗大”,如果是指根,也可能是葛之類的植物。郝懿行《爾雅義疏》則認為是(見“﹝二八﹞”注釋【一】)。

    【二】 “虎”,陳藏器《本草拾遺》、《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都認為是黎豆。黎豆是豆科,別名“狸豆”,也叫“虎豆”。陳藏器以為名稱的由來是由于“子作狸首文”。吳其浚說︰“有白、紅、黑、花各種,花者褐色黑斑,殆即陳氏所雲狸首文也”(《植物名實圖考》卷一)。郝懿行《爾雅義疏》則以為是紫藤,同樣說︰“其夾中子色斑然如狸首文。”紫藤是豆科,豆科植物的種子有斑紋如狸首樣的是頗不少的。

    “■■”,音獵涉,郝懿行《爾雅義疏》引謝靈運《山居賦》“獵涉、”的謝氏自注︰“獵涉字出爾雅”,則爾雅郭注的“■■”,在謝靈運所見有逕作“獵涉”的。說明“■■”應連文,是“虎豆”的江東別名。

    【三】 “苣荒”是《詩義疏》就《詩經》的“葛”作解釋的。據所描述,可能是薔薇科懸鉤子屬的蓬■和薅田一類的植物。《本草拾遺》、《圖經本草》和《本草綱目》都說是“千歲”,則是另一種。

    【四】 “燕”即,見“﹝二八﹞”注釋【一】。

    【五】 “沈藤”,《藝文類聚》引作“浮沉藤”。李調元《南越筆記》卷十四記載嶺南的各種藤,其中有︰“有浮沉藤、蘭子藤,子皆如梨,色赤如雞冠。生食,甜酢。”桑科的無花果,李時珍說廣中稱為“優曇缽”(《本草綱目》卷三一),結合“齊甌”和“子皆如梨”,所謂“沈藤”應是無花果屬的一種。“沈藤”是脫去一個“浮”字,應如《類聚》所引作“浮沉藤”,但“浮”字實際也是錯的,應是“”字的訛傳之誤。唐.陳藏器《本草拾遺》有“曼游藤”,記載說︰“出犍為牙門山谷。……春花,色紫。葉如柳。張司空雲︰‘蜀人謂之沉藤。’”“”即“葩”字,意思是“花”,古音與”浮”近,俗乃訛轉作“浮”。所謂“沉”,意即“隱花”,《類聚》、《南越筆記》倒作“沉”(“浮沉”),也是一樣。無花果屬植物的特征是隱頭狀花序,花軸頂端肥厚,里面深凹成一空腔,多數小花就著生在空腔里面,外面看不見花。蜀人稱為“沉”,其觀察比“無花”要正確得多,而無花果屬的植物,正有不少種是攀緣性木本的。據此,《南方草物狀》所稱的“沈藤”,實際應是“沈藤”,是Ficus屬的一種。

    【六】 “齊”即“兗”字(《周禮.天官》“醢人”、“醯人”,均以“齊”當“兗”字用),“齊甌”即盛兗的小甌。

    【七】 “盡保 舳 端滴摹罰骸壩鵜 我病!閉飫鍤搶彌腫擁南溉廾 魘撾鎩V腫佑諧シ廾 鬧參錚 詡兄裉銥啤 芩科……有不少種。這里只能從產地和大小方面來推測,也許是夾竹桃科羊角拗一類的植物。羊角拗,產于兩廣一帶山坡或叢林中,藤本(或灌木),高約一米余。果,木質,內含種子多數。種子線形而扁,一端有長尾,密生白色絲狀長毛。

    【八】 “隻蒿”,應該就是“隻”(見“隻﹝六六﹞”注釋【一】)。

    【九】 “子藤”,《藝文類聚》引作“含蘭子藤”,《南越筆記》所記是“蘭子藤”,並稱實“如梨,色赤如雞冠”(見注釋【五】),所指正是一物。“”,音艱,同“”。《詩經.鄭風.溱洧》“方秉兮”、《陳風.澤陂》“有蒲與”毛傳及《廣雅.釋草》並雲︰“,蘭也”,正說明“子藤”就是“蘭子藤”(古所稱蘭,指菊科的蘭草、澤蘭,而蘭科的蘭花,古稱蕙、燕草)。據此推測,這當是一種具有芳香性的攀緣植物。

    【一0】蒼梧,郡名,漢置,郡治即今廣西省蒼梧縣。“野聚藤”,未詳。

    【一一】《後漢書》卷八六李賢注引萬震《南州異物志》︰“烏滸,地名也,在廣州之南,交州之北。”

    【一二】“葭蒲”,未詳是何種植物。“葭”音嘉。“”音鄒。”蓮”,指蓮的花托,即蓮蓬。

    【一三】“含水藤”,這類的記載頗多。即就本條所記,《重修政和證類本草》卷一二引《海藥》轉引《交州記》就比較詳晰,是︰“生嶺南及諸海山谷。狀若葛,葉似枸杞。多在路,行人乏水處,便吃此藤,故以為名。”《本草拾遺》著錄有“含水藤中水”的藥,稱︰”山行無水處,斷之得水,可飲,清美。……生嶺南。葉似狗蹄。”另有“大瓠藤水”︰“藤如瓠,斷之水出。生安南。《太康地記》曰︰‘朱崖、儋耳無水處,種用此藤,取汁用之。’”另外,《南越筆記》卷十四也記載有兩種藤︰“有涼口藤,狀若葛,葉如枸杞。去地丈余,絕之更生。中含清水,渴者斷取,飲之甚美。沐發令長。一名‘斷續藤’。常飛越數樹以相繞。”這“涼口藤”,似即《交州記》的“含水藤”,也就是下文引顧微《廣州記》的“續斷草”。又一種是︰“買麻藤,其睫多水。渴者斷而飲之,滿腹已,余水尚淋灕半日。可解蛇毒,干之亦然。性柔,易治以制履,堅韌如麻,故名,言買藤得麻也。……而其子,味微苦,可食,因名‘買子’也。”這種藤雖然同樣含有多量的水,和“含水藤”是另一種。但均未悉是何種植物。猴桃科的木天蓼,也有“含水藤”的別名,那是另一回事。

    【一四】“■”,音科,“■藤”,大概就是■櫚科的省藤。下條的“■”,所指相同。

    【一五】“篾”,這里指“藤皮”。

    【一六】“揲怠保 礎鯇怠br />
    【一七】“五六寸竹”,周圍五六寸粗的竹。

    【一八】刀陳嶺,未詳。

    【一九】“膏藤”,未詳。《植物名實圖考》卷二二“蔓草類”記載有“羊桃”說︰“今江西建昌造紙處種之,取其涎滑以揭紙。……黔中以其汁黏石不斷,……光州造冢,以其浸水,以土捶之,干則堅如石。……以火溫之則解。”

    【二0】“柔■藤”,似非省藤,未詳。


如果你對齊民要術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齊民要術》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