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八月見先生于洛所聞
劉絢質夫錄
“公族有罪,磬于甸人,如其倫之喪,無服”,明無罪者有服也。
楊、墨之害,甚于申、韓;佛、老一無老字。之害,甚于楊、墨。楊氏為我,疑于仁。墨氏兼愛,疑于義。申、韓則淺陋易見。故孟子只闢楊、墨,為其惑世之甚也。佛、老一作氏字。其言近理,又非楊、墨之比,此所以害尤甚。楊、墨之害,亦經孟子闢之,所以廓如也。
禮雲“惟祭天地社稷為越紼而行事”,似亦太早。雖不以卑廢尊,若既葬而行之,宜亦可也。蓋未葬時,哀戚方甚,人有所不能祭爾。
“艮其止,止其所也。”八元有善而舉之,四凶有罪而誅之,各止其所也。釋氏只曰止,安知止乎?吳本罪作惡,誅作去。
釋氏無實。
釋氏說道,譬之以管窺天,只務直上去,惟見一偏,不見四旁,故皆不能處事。聖人之道,則如在平野之中,四方莫不見也。
釋氏本怖死生,為利豈是公道?唯務上達而無下學,然則其上達處,豈有是也?元不相連屬,但有間斷,非道也。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彼所謂“識心見性”是也。若“存心養性”一段事則無矣。彼固曰出家獨善,便于道體自不足。一作已非矣。或曰︰“釋氏地獄之類,皆是為下根之人設此,怖令為善。”先生曰︰“至誠貫天地,人尚有不化,豈有立偽教而人可化乎?”
曾子易簀之意,心是理,理是心,聲為律,身為度也。
灑埽應對便是形而上者,理無大小故也。故君子只在慎獨。
知之明,信之篤,行之果,知仁勇也。若孔子所謂成人,亦不出此三者。臧武仲知也,孟公綽仁也,卞莊子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