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三  聖賢第三

類別︰子部 作者︰明•胡居仁 書名︰居業錄

    孔子教人忠信篤敬,程子教人整齊嚴肅。若著實做得,自然心安體舒,道理明瀅。今人多是無頭腦之學。聖人教人,只教以忠信篤敬,使學者便立得個根基本領,學問可次第進。孔子教人,便要使人有諸己。學為己方有著力處,窮理則達,力行則有諸己。事不為己,雖有顏孟之聰明,亦不濟事。孔門之教,只是求仁,而堯舜事業盡在此。

    孔門學者以求仁為要,具是好。是教他在最切要處求。非但自己一身好,與天地萬物,血脈便相貫通。孔門以求仁為要,程門亦然,仁者之德,求仁所以全其心之德既全。在我則有自然之生意,在天地萬物,則亦流通無間。故人之于仁,最為親切。入聖人氣象,于此最近,如瓜仁,桃仁,杏仁。此亦善形容仁字。

    蓋物之生意,盡在于此。某嘗愛吃瓜仁,桃仁。吃著便有仁底意思。求仁必先主敬者,當體便要存得本心,本心既存,則生理自在。會點難見得道理分明,然下學工夫有欠,故無以有諸己。若顏子便拳拳服膺。邵康節見得道理分明,又作弄得熟,反成玩悔天理。釋氏未能具見,但作弄自己精神。顏子最好處,是得一善便拳拳服膺。而弗失孟子最好處,是善端直發,便能擴充至其極。今人見好事不肯做,故不濟事。因善端之法,不肯放過,直做到底。具個難及,便是顏子復生。

    論德,則顏子優于孟子;論才,只一般。顏子之才密,孟子之才大。孟子才高,在性源頭處。理會曰,存心養性;曰求放心擴充四端之類。其曰操,曰存,曰養,曰求,曰擴充。孟子功夫便在此下手。非有孟子天資,便無可依據。故孔子只教人忠信篤敬,博文約禮,便有依據持循,而心性功夫亦無不盡矣。河洛之教,實祖孔子,故主敬主一。莊整嚴肅整衣冠,齊容貌,格物窮理,盒詳盒盡。學者亦不患無依歸下手處矣。

    孟子求放心集義養氣,內外本末交盡也。孔子以下才莫高于明道,才莫大于孟子。孟子之高,于後世之高不同。孟子英氣渾化未盡,故有此跡。如泰山之高,根基甚大,後世之高,下無根基,無實理,空自高大。自孔孟以後,道莫大于程朱,故其所著作經傳,實能發明聖學,切盡于學者。今有一等溺于空虛著,好簡捷,而厭其煩。務記誦者反惡其多。務訓詁者,不過借以為口說。惟實窮理力行者,能識其精切詳明也。自孟子後千四百年,無人見得此道分明。董子見其大意,孔明天資有暗合處。韓退之揣見仿佛至程朱方見得盡。

    自朱子後,無人理會得透徹,具西山庶歲。莊子邵子甚大,若論反正之漸。莊子就規矩準繩,便道邵子。邵子規矩準繩至,可到孟子,孟子完養純熟,可到孔子。孟子程子不會枉做了工夫,如孟子擴充四端,程子主一無過,具在心底上做。

    孟子朱子邵子天資俱極其大。惜乎邵子稍偏,而未盡下學工夫,孟子朱子盡下學工夫,所以能充實其周濂溪于道理本原處,見得分明精切,故異端害不得。邵康節于先天圖見得天理,進退消長,循環極分明,異端惑不得。然觀其所為,有些意思。張橫渠工夫切實,方脫異端。然觀其所見,亦有些意思。周子有主靜之說,學者遂專意,靜坐,多流于禪。蓋靜者體,動者用,靜者主,動者客。故曰主靜體立而用行也。亦是整理其心,不使紛亂躁妄,然後能制天下之動。但靜之意重于動,非偏于靜也,愚謂靜,坐中有個戒謹,恐懼則本體已立。自不流于空寂,雖靜何害。

    周子不由師傅,默契道體,是他天資高。然開示下學工夫,是聖學門庭,曉然可入,二程全之。邵康節說老子得易之體,孟子得易之用,是體用分為二矣。體用一源,豈有得其體而無其用者哉?豈有無其體而有其用者哉?老子體用皆無,孟子體用皆有,老子清淨無為,是易之體已無矣。絕滅理義,是無其用也。孟子存其心,養其性,立其體也,集義養氣,擴充四端,達其用也。

    康即本心清明造化之闔闢往來消長。閱之熟而契之深。故其所言無非此理。卷舒作用。無非此事。然亦有悔玩不恭之意。

    張衡渠言太虛不能不聚而為萬物。則可。言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則不可。聚則生。散則盡。無力之自然豈又散去為太虛者。太虛亦不待萬物散而為也。

    橫渠十五年做恭而安不成。是橫渠持身謹嚴少寬裕溫柔之氣。亦可見其功夫親切。但未至自然。終是些病痛。

    韓退之極聰明志大才高。故程子言自孟子後。能將許大見識尋求。才見此人。如原道等篇。亦窺。見聖人之用論性亦過于荀楊。惜乎未得聖賢用工功之要。故用力難勤。多在文字言語之間自任難重。于義理本原。終未有得。其以博愛為仁。行而宜為義。難能窺見仁義之用。于仁義之本禮。有所未睹也昔孔子言立人之道。曰仁于義。則人之道乃仁義之所為。以見人之身全體是仁義。命之于天。全之與我。而博愛于行而宜。不足以盡之也。子思曰。仁者仁也。義者宜也。以見仁即人身之理。義即其理之宜也。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以見人心全體是仁義。乃當行之理。程子言心如b種仁則其生之性則盆親切矣朱子曰仁者本心之全德。是舉仁而義在其中。即程子所謂專言之仁也。又曰。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是兼體用而言也。蓋孔子子思孟子程子之言極親極切。朱子之言尤詳尤備。惜退之未睹乎此。

    韓退之說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則是以記誦為主。其說道理。是其聰明揣度出來。王介甫言讀書萬倍利是以功利為主。其說道理。亦是聰明想象出來。皆非真知也。然介甫例根尤深。故其為政。只被利字做出許多不好事。

    明道先生本領純。查理精。涵養熟。故不動聲色。天下之事自知。涵育燻陶。而天下之心自化。孔子以下第一人也。

    顏子明道。于生知。

    明道天資高。本領純粹。其學自大本上流出。于細微處又精盡。

    明道才大德盛。當時入朝建言。若依他做。三代之治可連于掌。惜乎神宗惑于王安石功利之說。而不能用也當是神宗甚欲有為。亦甚聰明。安石亦才高。故明道具要求其心。已被明道感動了。明道難去神宗眷眷懷之。安石亦感賢誠意。但是被張天祺等攻擊太過。遂不能從。故明道深惜此機會。以為兩分其罪。

    明道十事他便是要舉一世而甑陶之。此只是大綱目。若下手做時。想又精密。

    明道行狀雲。狡偽者獻其誠。暴慢者致其恭。聞風者誠服。覿德者心醉。其為政也。道之而從。勤之而和。不求物而物應未施信而民信。此聖人境界上事。聲色之于以化名末也。

    明道邵堯夫之學難以治天下國家。便是他放曠不可為法于天下。惟修已以敬者。可致篤恭而天下平。

    明道作康即墓志言七十子同尊聖人。所因以人者。門戶亦眾矣。是末嘗以聖學正門庭許他。言先生之道可謂安且成矣。是康即自成一家。

    程子言康即空中樓閣朱子言其四通八達。須實地上安腳更好。

    上蔡記明道語言既得後須放開朱子疑之。以為既得後心胸自然開泰。若有意放開。反戍病痛。愚以為得後放開雖似涉安平排然病痛尚小。今人未得前先放開故流于壯佛。又有未能克己求仁。先要求顏子之樂。所以卒至狂妄。殊不知周子命二程尋顏子之樂處。是要見得孔顏因甚有此樂。所樂何事。便要做顏子工夫。求至乎其地。豈有便求自己身上尋樂乎。故放開太早。求樂太早。皆流于異端。

    程子天資高。其于義理不用甚窮所。只優游涵泳以得之。雖曰反求諸六經。然亦不甚費力自孔顏以下。

    所造精粹。未有極之者。

    程子本原義理固受于周子。然下學階次。精微曲折。而全體聖人。多所自得者。故義理血脈固在于周子。而承襲孔孟。以機堯舜文武之緒。直以程子當之。

    程子發主一之論。于易齊戒以神明其德相同。書曰。惟精惟一。孟子曰。必有事為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皆此意也。

    程子發明心有主一句。真是學之要。此便見虛中有實。大本卓然。彼徇于功利者。雜擾而無主。溺于空虛著。寂滅而無主。只收斂專一。便是有主之道。朱子所謂自作主宰。自操自存。今有一等學問。常照看一個新在內里。乃異教反觀內視之法。其無主一也。

    程子在主一無適上做工夫。所以其心純熟精明以造夫聖也。

    程子曰。凝然不動。便是聖人理定也。

    程子有篤恭而天下平氣象。

    程子教人靜坐。所以救學者之偏。亦所以定其紛擾雜亂之心。

    程子曰。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最是。如會點天資高。所見大。其言志處高遠不滯于跡。已勝于顏子。但不如顏子能誠敬存養。既不能存養。並興所見者而失之矣。此顏子所以進于聖。會點卒歸于狂也。上蔡言明道先使學者有知識。欲從敬上涵養。亦是此意。但說偏了。此言識得後須更存養。豈言未識前不涵養。

    程子曰。有主于內則虛。是內里潔淨明瀅無昏雜。興無主而虛部同。如人家主人在內。雜亂入不人。故虛。異端言虛。只是空屋無人矣。

    程子言橫渠門人守禮即。沒滋味。如吃木札相似。言其少窮理致知工夫。于理不深造。非以守禮為不善也。苟能于禮即中深體密察。而謹守之。則知行兩盡。此理實有諸以矣。

    程子言敬則無已可克。朱子言敬則仁在其中矣。皆一意也。

    程子之學是內裹本領O厚漸次廓大,以致其O。朱子之學是外面博求V取,收入內裹,以克諸已。譬如人家,程子是天地基Q充實自然生出財b以致富。朱子是V燎 保 昧ぎ せQ以致富。用力異其富則一也,但朱子吃了辛苦。明道固容易,伊川亦不甚費力。

    程子曰,敬下驢不起,只是謹密畏慎底意。

    朱子在孝宗時,又興程子時不同。程子之時,只要修舉先生之政。南宋時大段弱削,若不復仇討罪,則三罔不振。人心沮喪,而國非其國矣,故修德用賢,練兵舉羲,此處做得起。家國可振,王道可行。

    朱子行狀,學問道理,本末精粗詳盡。吾每令初學讀。明道行狀,形容明道V大詳密。然渾化純全,非功夫積累久地位高者,領會不得。吾每欲學者先讀朱子行狀,有規模格局,方好讀明道行狀。

    心蠆環牛 食套又饕惑憑矗 萸f則心自一,故朱子敬涵養。

    朱子直是勇,躬理便是直,是躬到底,作事直是做氐住br />
    朱子體段,大相似孟子,但孟子氣英邁朱子氣豪雄。孟子工夫直截,朱子工夫周遍。

    看來朱子只任勇猛,做向前去。更不退縮,朱子直是豪氣。

    朱子注四書詩傳,先訓釋文羲。然後發明其正意,又旁引議諭,以足言內之意,或發明言外之意,此深得釋經之意。

    參同契陰符經朱子注之,甚無謂,使人入異端去,調息箴亦不當作。

    參同契陰符經皆能窺測造化之妙,盜竊造化之機。但不合他將來濟一身之私,故乎聖賢大中至正之道,反為學者心術之害。

    參同契欲關鍵耳目口三者,使耳不用聰,目不用明,口不以言,以完養神氣于內,此但能養一身之私,而棄天下之理。世之自私者多好之,故害道尤甚。

    陰符經之言奇怪,盡聖王之道不明,奇怪之士,欺世之無人。縱其異說而無所忌憚。說者以參同契陰符經興易同用,非也。易精微,而坦夷明白,中正V大,周遍詳悉,非二書可疑。

    人以朱子調息箴為可以存心,此特調氣耳,只恭敬安詳,便是存心法。豈假調息以存心,以此存心,害道甚矣。

    朱子曰︰“靜而常覺,似說重了些子,只說常惺惺,常精明,則可。說常覺,便有心分為二底意思。”朱子于中庸或間,言至靜之時,但有能知能覺者,而未有所知覺也,此為至諭。

    朱子曰︰“人才敬時,心便在身上了,”又曰,“敬則萬理具在。”

    禮者天理之即文,人事之俄則,朱子說得盡。

    禮羲人心固有,朱子去,而小學家禮。好之者甚校癖懷鹿Ρ參裎 R。厭禮即之卑近,煩細,不屑為之,可勝歡哉。

    範文正公作事,必要盡其力,曰︰“為之自我者,當如是,其成興否,則有不在我者,聖賢不能必。吾豈苟哉。”

    此範公有X合聖賢處,故其進退出處,超然無累,行藏卷舒,過于他人。

    範希文之正氣,不待養而剛大。是天姿正大,非學力也,若能深造則王佐矣。

    楊龜山言王荊公離內外、判心跡,使道常無用于天下,此最說出荊公學術偏處。

    揚子雲之言沈晦,見道不明也,辭不厲,所守不確也。

    韓退之說上下之交,只說得一個事勢,成得一個私意,天理之當然,則不知也。

    陸子說道理多不條暢,說仁說心亦偏枯,其作敬其記亦疏,蓋形容敬中工夫不出,可見其學之偏。

    象山天姿高、力量大,用力甚切。但其見理過于高大,存心過于簡易,故入于禪。其自幼與伊川不合者,伊川收斂謹密,其言平實精確。象山必有凌虛駕空之意,故閑伊川之言,似有傷其心。其晚年身在此處,能知民間著,又預知死期,則異學無疑。其門人楊簡以問答之間,忽省此心之清明,忽省此心之無始末,忽省此心之無所不通,此非儒者之傳授。其形狀言四時之變化,先生之變化也;天地之廣大,先生之廣大也;鬼神之不可測,先生之不可測也。亦過高之言矣。每讀象山之文,筆力精健、發揮議論、廣大剛勁,有悚動人處,故其遺風余烈,流傳不泯。然細推之,則于聖賢細密工夫,不甚分明,故規模X體雖大,未免過于空虛也。

    東萊先生謂所以詐為良心,又謂天理存于人欲之中,所論太巧而鑿。蓋東萊聰明才高,多為過巧之論。

    反失了平正道理,蓋人之良心天理,根于秉彝之性。雖小人喪滅之余,終有滅不得者,但其為人欲所勝耳。

    東萊又謂有事是而心非者,此說固善。然論其極則內外一致,本末一事,未有心非而事是者。荀林伯父宗不能陳示天理之當然,不過為謀利計功之私,謂之是可乎。五霸假仁義,事雖似是,然謂之假,則不是矣。

    許魯齊天姿純正,所行自不苟,惜乎未能深造。吳草廬甚聰明,早年甚英銳,惜乎力行未能終其學。

    鮑魯齊作天原發微,雖欲窮深極微,只是不能有諸己。馬氏作文獻通考,雖欲博通古今,但雜而不精。胸中元無權度,故斷制多差。

    孔骯燮涫 皇且桓齪攬踔 浚 朔緙瘸桑 蛺煜卵Y囈粵饔誑趵 褳 兀  σ嗖幌浮br />
    黃憲天姿甚美,當時士大夫,無不心服其德量。但未見其為學工夫,又未見其言論道理,故今無以考究。

    所造之淺深,想只是姿質純粹,度量深廣,風致高邁底人,所謂質美而未學者。

    世道之所賴有二︰一則降衷秉彝,不可泯滅;二則賴聖賢遺訓尚存,有志之士,尚可因以感發用功。無此二者生民之道熄矣,後世教化,全不可恃。

    聖賢教人恕上求仁,恕則物我之私不立,天理流通也。

    天地聖人只一個誠,私意閑處便不誠,誠實理也,不可以人為雜之。君實雖無偽,然與聖人之誠不同者。

    于實理未盡也,乃無私之私,偽之偽也,子路之欺亦然。

    聖人只在天理上行,無所損益。

    聖人與賢人之分,只是一個生與熟,間斷與不間斷。識得如何未熟,如何間斷,從此勉勵不息。此是希聖工夫,久而聖可至矣。

    聖賢見道分明,故于天下之事,只是順理以應之,未嘗用一毫智計之私。然動中機會,自然順治,雖非智計,而智計在其中。後世智計之士,雖極其智計,終是見理不明會錯了。

    付此身于天理中,不作聰明,不以造為撓之,即堯舜氣象。

    人皆可以為堯舜,是吾心之理,與聖人一也。吾之理既與聖人一,又何聖人之不可學乎,不學者皆自棄也。

    今人有聰明皆不會用,只去雜駁上學,或記誦詞章,或涉獵史傳,或泛觀諸子百家,用心一差,其聰明反為心害,其聰明反為不聰明矣。善用聰明者,潛心積累,先從小學大學近思錄論語孟子,精思熟究,體驗得聖賢心事,義理工夫,然得之于心。然後循序漸進,博學群書。王勃等聰明與聖賢聰明不同者,是做向外面去,故適足為心之害也。

    學只是修身,功業是修身之效,不可以功業為心。以功業為心,非惟失本末先後之序,心亦難收。程子曰︰有顏子之德,自有孟子之事功。

    天下只一個心如克己在我,天下歸仁,豈非同此心乎。人心不同處,只是私心,因有所蔽而然也。

    學者先當理會身心,此是萬事之根本。

    學來要身上做。

    歉于己者,不使萌于再,此真能修身者,近于聖人不遠矣。

    孟子中庸開示道理本原,使人知所信向,方肯下工夫。大學論語就教人直截做工夫。聖人教人手段與賢人手段不同,聖人德盛,人肯信向,就教他做工夫,自能下學上達,到本原上,上下俱了。子思孟子先將義理大原與效驗,都開肚破腸說了,方能使人踴躍去做工夫。但中庸工夫,又更細密切實。讀書一邊讀一邊體驗做,做得一兩處到身上來,然後諸處亦漸湊得來,久則盡湊得到身上來。此則是大賢。

    有聰明識義理,不能持守,而喪其本心者,多矣。雖曰︰知之未真,然皆因氣偏欲汩故也,此持養之功。所以貫乎學之始終,不可須臾舍也。

    今人有小可才能也,也干些事。聖賢道理充足,如何不做出事來。達而在上,如堯舜文武;窮而在下,如孔子;得時行道,如伊傅周召;不得時,如顏孟程朱。其德業事功,侔乎天地。以此知黃之流,只是一介善夫也。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學者以此立心,便廣大高明,充之則是純儒,推而行之,即純王之政。人做得切己工夫,自無許多間思慮。

    當然處即是天理。

    盡天理不以一毫私意智力撓之,便是堯舜氣象。

    道理只是這個道理,功名事業是偶然。

    萬物各有自然之理,聖人只是順之,不會加得一毫。

    理明後又持守堅固,力行純熟,此是大賢。

    聖賢只依天理做事,所以極其大,與天地參。霸者以智計處事便小。欲為天下第一等人,當做天下第一等事。

    做當今一個好人,須壁立千仞。

    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然欲道之行,治之善,非真儒不能,

    古人老而德愈進者,是持守得定,不與血氣同衰也。進有才氣之人,到年老便衰,是無持養之功也。學至聖人地位方了一生事。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古人雲︰蓋棺吾事畢。又曰︰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如果你對居業錄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居業錄》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