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譯文】
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軍隊不強、作戰失利,弊病在于拿土地來賄賂秦國。用土地來賄賂秦國,自己的國力就會削弱,這是一條亡國的道路。
有人會問︰“六國先後地滅亡了,都是因為賄賂秦國嗎?”我回答說︰“不去賄賂秦國的國家,卻由于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了。因為失去了強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單獨保全。所以我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秦國除了用戰爭奪取土地之外,由于別的國家的贈送,小者得到田邑,大者得到城池。比較一下秦國所得的土地,由于別的國家賄賂而得到的,要比由于戰勝而得到的多一百倍;其他國家送給秦國的土地,要比戰敗而失去的土地多一百倍。這就可以看出,秦國的最大希望,六國的最大憂患,本來就不在于戰爭。
試想六國君主的歷代先租,是怎樣地冒著霜露,披荊斬棘,才獲得了這點土地。但是他們的子孫卻對這些土地不甚愛惜,拿它來送給別人,就像拋棄草芥那樣隨便。今天割給人家五個城邑,明天割給人家十個城邑,然後求得一夜的安睡;但是早上起來查看四方邊境,發現秦國的軍隊又來了,這樣下去,六國的土地是有限的,暴秦的貪欲卻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奉送給他的土地越多,他對你的侵略就越厲害。所以用不著交戰,雙方的強弱勝負就已經清清楚楚了,六國都落得個滅亡的下場,按理說本來也應該如此。古人說︰“用土地來事奉秦國,就像抱著干柴去救火,柴燒不完,火就不會熄滅。”這話是講對了。
齊國不曾送給秦國土地,到頭來也跟著其他五個國家滅亡了,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和秦國結盟,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滅亡,齊國也就逃不掉了。
燕、趙兩國的君主起初還有考慮深遠的謀略,能夠守衛自己的國土,堅持大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雖然是個小國,卻滅亡得較晚,這是他堅持用兵抵抗的效果。到了燕太子丹(姓姬,名丹,燕王喜之子,曾派荊軻入秦刺秦王,未遂。秦發兵攻燕,燕王喜斬太子丹,以頭獻秦王)用荊軻(戰國時衛國人,或稱荊卿,又名廢卿,為燕太子丹門客,受命刺秦王,事敗被殺)去執行刺殺秦王的計劃,這才招來禍害。
趙國曾和秦國打了五仗,二次戰敗,三次取勝。後來秦國又兩度攻擊趙國,都被李牧(戰國時趙國著名軍事家,為趙將,曾大破匈奴軍。與秦軍作戰,層建大功,封武安君)所打敗。到了李牧因被誣而遭殺害,趙國就滅亡了;可惜用武力抗秦沒有能堅持到底。
燕、趙兩國當時都在秦國已經把別的國家消滅得差不多的情況下,可以說智謀力量都是孤立無援了,戰敗而滅亡,的確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假使過去其他三國(指韓、魏、楚)各自愛惜自己的土地,齊國人不要依附秦國,燕太子丹不施行刺客的計劃,趙國的良將李牧還在,那麼勝負的命運,存亡的名分,同秦國相比較,到底何方有利,還不容易斷定呢。
唉!如果把送給秦國的土地拿來封賞給天下的謀臣,用事奉秦國的恭敬之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同心協力對付西方的秦國,那樣恐怕秦國人連吃飯都會咽不下去了。
六國有這樣的形勢力量,卻被秦國久積的威勢所脅迫,日削月割,以至于滅亡,真是太可悲了!治理國家的人,切不要被敵人久積的威勢所脅迫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國家,其勢力比秦國弱小,卻還有不賄賂秦國而戰勝它的形勢。假使以全中國這樣大的力量,卻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比起當年的六國,就更加不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