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養老第三 凡十六章

類別︰子部 作者︰宋•汪 書名︰曾子

    曾子曰。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以其飲食。終養之孝子之身終。終身也者。非終父母之身。終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馬盡然。而況于人乎。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公明儀問于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壩誶住8也瘓春酢E朧祀肌3  7切 病Q病>又 叫 艙摺9順圃稈傘T弧P以沼凶尤鞜恕K叫 慘選C裰 窘淘恍 F湫性謊Q贍芤病>次 選>純贍芤病0br />
    為難。安可能也。久為難。久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歿。跣釁瀋懟2灰鷗改付衩?晌僥苤找印H收摺H蝕甦咭病R逭摺R舜甦咭病V藝摺V掖甦咭病P耪摺P糯甦咭病@裾摺L宕甦咭病P姓摺P寫甦咭病G空摺G看甦咭病@腫運炒松P套苑創俗鰲br />
    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衡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M貧胖釵骱6M貧胖金蝦6M貧胖畋焙6J 啤W暈髯遠 W閱獻員薄N匏疾環4酥 揭病br />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不匱。中孝用勞。小孝用力。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父母愛之。喜而弗忘。父母惡之。勞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父母既歿。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謂禮終。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傷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數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樂正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善如爾之問也。吾聞諸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親。可謂全矣。故君子跬i而不敢忘孝也。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憂色。故君子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已。然後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

    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故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其子者。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訓其弟者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故與父言。言畜子。與子言。言孝父。與兄言。言訓弟。與弟言。言承兄。與君言。言使臣。與臣言。言事君。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反是亂也。盡力而有禮。莊敬而安之。微諫不倦听。從而不怠。歡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謂孝矣。盡力無禮。則小人也。致敬而不忠。則不入也。是故禮以將其力。敬以入其忠。飲食移味。居處溫愉。著心于此。濟其志也。仲尼曰。可人也。吾任其過。不可人也。吾辭其罪。詩雲。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子之辭也。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言不自舍也。不恥其親。君子之孝也。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謂也。未有長。而順下可知者。悌弟之謂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謂也。故曰。孝子善事君。悌弟善事長。君子一孝一悌。可謂知終矣。

    單居離問于曾子曰。事父母有道乎。曾子曰。有。愛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若不中道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己。從而不諫。非孝也。諫而不從。亦非孝也。孝子之諫。達善而不敢爭辨。爭辨者。作亂之所由興也。由己為無咎則寧。由己為賢人則亂。孝子無私樂。父母所憂憂之。父母所樂樂之。孝子唯巧變。故父母安之。若夫坐如尸。立如齊。弗訊不言。言必齊色。此成人之善者也。未得為人子之道也。單居離問曰。事兄有道乎。曾子曰。有。尊事之。以為已望也。兄事之。不遺其言。兄之行若中道。則兄事之。兄之行若不中道。則養之。養之內不養于外。則是越之也。養之外不養于內。則是疏之也。是故君子內外養之也。單居離問曰。使弟有道乎。曾子曰。有。嘉事不失時也。弟之行若中道。則正以使之。弟之行若不中道。則兄事之。詘事兄之道。若不可。然後舍之矣。

    曾子曰。夫禮大之由也。不與小之自也。飲食以齒。力事不讓。辱事不齒。執觴觚杯豆而不醉。和歌而不哀。夫悌者。不衡坐。不越。不干逆色。趨翔周旋。a仰從命。不見于顏色。未成于悌也。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與。孝子不登高。不履危。庳亦弗憑。不笑。不訾。隱不命。臨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孝子惡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興焉。故惡言不出于口。煩言不及于已。故孝子之事親也。居易以俟命。不興險行以徼幸。孝子游之。暴人違之。出門而使。不以或為父母憂也。險涂隘巷。不求先焉。以愛其身。以不敢忘其親也。孝子之使人也。不敢肆行。不敢自專也。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又能率朋友以助敬也。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諫。士之孝也。以德從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任善。不敢臣三德。故孝子之于親也。生則有義以輔之。死則哀以蒞焉。祭祀則蒞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

    曾子曰。孝子言為可聞。行為可見。言為可聞。所以說遠也。行為可見。所以說近也。近者說則親。遠者說則附。親近而附遠。孝子之道也。

    曾子志存孝道。齊國嘗聘。欲與為卿。而不就。曰。吾不就。吾父母老。食人之祿則憂人之事。故吾不忍遠親而為之役。

    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僕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頃乃甦。欣然而起。進于曾曰。向也參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聞之而知其體也。仲尼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納也。曾子自以為無罪。使人請于仲尼。仲尼曰。女不聞乎。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于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杖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AA之孝。今參事父。委身而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義。其不孝孰大焉。女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子聞之曰。參罪大矣。遂造仲尼而謝過。

    曾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于孟軻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軻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曾子養曾。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余。必曰。有。曾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余。曰。亡矣。將以復進也。孟軻曰。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

    曾子曰。往而不可還者。親也。至而不可加者。年也。是故孝子欲養而親不逮也。木欲直而時不待也。是故椎牛而祭墓。不如雞豚逮親存也。故吾嘗仕齊為吏。祿不過鍾釜。尚猶欣欣而喜者。非以為多也。樂逮親也。既歿之後。吾嘗南游于楚。得尊官焉。堂高九仞。榱題三圍。轉轂百乘。猶北鄉而泣涕者。非為賤也。悲不逮吾親也。故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若夫信其志。約其親者。非孝也。


如果你對曾子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曾子》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