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十一年,越王深念永思,惟欲伐吳,乃請計倪,問曰︰「吾欲伐吳,恐不能破,早欲興師,惟問于子。」計倪對曰︰「夫興師舉兵,必且內蓄五谷,實其金銀,滿其府庫,勵其甲兵。凡此四者,必察天地之氣,原于陰陽,明于孤虛,審于存亡,乃可量敵。」
今譯︰
十一年,越王越來越想迫切的想討伐吳國。于是,向計倪請教說︰我想討伐吳國,但又恐怕不能取勝,想早點起兵,所以向你請教。計倪回答︰大王要想起兵討伐吳國,必須先要準備充足的糧食,有充足的錢幣儲備,堆滿了糧蒼和銀庫,當打仗的時候,可以用錢糧來激勵士兵。要做到這些,必須要知道自然客觀規律的變化,鼓勵生產,積累財富。當準備充足以後,就可以考慮準備進攻敵人了。
越王曰︰「天地、存亡,其要奈何?」計倪曰︰「天地之氣,物有死生。原陰陽者,物貴賤也。明孤虛者,知會際也。審存亡者,別真偽也。」
今譯︰
越王說,如何能順應客觀規律,做到富國強兵。計倪回答︰要知道自然客規規律,必須要一分為二的看待事物。事物都有利害兩方面。客觀規律是,事物隨著客觀規律變化也會產生貴賤不變化。知道了這些的人,知道如何辨別、防範並利用它們成全我們。
越王曰︰「何謂死生、真偽乎?」計倪曰︰「春種八谷,夏長而養,秋成而聚,冬畜而藏。夫天時有生而不敷種,是一死也。夏長無苗,二死也。秋成無聚,三死也。冬藏無畜,四死也。雖有堯、舜之德,無如之何。夫天時有生,勸者老,作者少,反氣應數,不知厥理,一生也。留意省察,謹除苗穢,穢除苗盛,二生也。前時設備,物至則收,國無逋稅,民無失穗,三生也。倉已封涂,除陳入新,君樂臣歡,男女及信,四生也。夫陰陽者,太陰所居之歲,留息三年,貴賤見矣。夫孤虛者,謂天門地戶也。存亡者,君之道德也。」
今譯︰
越王說︰什麼是利害,如何辨別呢?計倪回答︰春天播種農作物,夏天農作物成長,秋天收獲糧食。冬天將糧食收藏起來。到了該播種莊稼的時候,不播種就是第一種禍害。到了夏天,田里沒有禾苗長大。是第二種禍害。到秋天沒有收獲,是第三種禍害。冬天沒有糧食收藏是第四種禍害。如果這樣,雖然有堯、舜的才能仁德,也無可奈何了。到了耕種播種的時節,根據自然規律耕種,是第一種利益。留意田里的莊稼,積機管理,除卻禾苗,讓禾苗長德更好,是第二種利益。在該耕種的時候積極耕種,到了秋天,才有糧食的豐收。國家沒有拖欠的賦稅,百姓沒有錯過收割的糧食,這是第三種利益。糧倉和府庫沒有損壞,並且已經封存,隨時清除更新陳舊的糧食。君臣和諧相處。人口迅速繁衍,這是第四種利益。知道陰陽變化的人,在百姓遭到災禍的時候,減免賦稅。就能讓百姓都富裕起來。知道人情變化的人,積極引導百姓,人人崇尚道德。
越王曰︰「何子之年少于物之長也?」計倪對曰︰「有美之士不拘長少。」越王曰︰「善哉!子之道也。」乃仰觀天文,集察緯宿,歷象四時,以下者上,虛設八倉,從陰收著,望陽出糶, 其極計,三年五倍,越國熾富。句踐嘆曰︰「吾之霸矣。善!計倪之謀也。」﹝〈吳越春秋.句踐陰謀外傳〉﹞
今譯︰
越王說︰有才能的人才是不是一定要年紀大的。計倪回答︰有才能人並不一定是年紀大的人。越王說︰對啊!你說得對。于是,注意自然環境的變化,上下齊心。內修政治,外交于諸候。只用了三、五年,越國就國富民強起來。越王長嘆︰我國之所以有今天,全靠計倪的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