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名實相副 混淆不得

類別︰其他 作者︰康熙 書名︰康熙教子庭訓格言

    訓曰︰人之才行當辨其大小。在大位者,稱其清廉可矣。若使役人等亦可加以清廉之名乎?

    朕曾于護軍驍騎中問其人如何ヾ,而侍衛有以端密對者ゝ,軍卒人等豈堪當此?端密乃居大位之美稱,軍卒止可言其樸實耳!

    「注解」

    ヾ護軍︰官名,指皇帝身邊的護衛軍官,或指京旗護軍營官兵。驍騎︰官名,清有驍騎參領、副驍騎參領等軍官,此處當指近衛騎兵。ゝ端密︰形容一個人正直、慎密、沉靜。

    「譯文」

    評價一個人的才干、品行,應當結合他的地位高低、為官大小。身居高位做大官的人稱贊他為“清廉”之官是可以的。如果給那些供人差使的下人也冠以“清廉”的美名,顯然是不合適的。我曾經在近衛護軍、驍騎官兵之中詢問某人怎麼樣,我的侍從護衛人員中有人竟以“端密”這樣的評語回答我,像當兵的軍卒這種人,怎麼可以用“端密”來稱贊、評價他的為人呢?

    “慎密沉靜”,只是身居高位的大官才能享用的美稱,至于當兵的諸如軍卒之類的人物,最多只可以說他樸實罷了。

    「評語」

    封建秩序的模式,乃是尊卑貴賤、君臣、父子、官民各守其名分。無此,封建秩序必被打破,社會等級制度必定崩潰,社會將陷入混亂。

    商鞅講過這麼幾句話︰“一只兔子在街上跑過,後面有百人都在追逐,並不是這只兔子可以分成百份,也不是這一百個人貪婪,而是由于這只兔子的歸屬沒有確定。賣兔子的人滿市場到處都是,行人看都不看,盜賊也不敢貿然搶奪,並不是他們不想要兔子,而是兔子已有歸屬,所以,名分未定的時候,堯舜禹湯這些聖賢也會滿街追逐兔子,當名分確定後連貧窮的小偷也不敢盜取。”

    商鞅認為,治國首先要講名分,他說︰“名分已定,國家走上大治的道路;名分不定,必然使國家通向混亂的途徑。”康熙告誡子孫,當對這條封建大法心領神會。


如果你對康熙教子庭訓格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 點擊這里 發表。
重要聲明︰典籍《康熙教子庭訓格言》所有的文章、圖片、評論等,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