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子所好之學,僕不敢言。但七十子于詩、書、六藝皆習而通之。後之大儒全廢六藝,只尚詩、書,其于詩、書又非如古之學且為者,只是讀講以悅口自欺,因以欺世盜名,而好說顏子所好之學。吾不知顏子之好學,即同七十子之習而通之者而涵養更精乎,抑外七十子習而通之者別有一種學而好之乎?噫,從祀孔子廟庭者,非曰濫觴章句,則曰打諢禪宗,皆曰學顏子之所學。噫,孔子門下三千人中僅一顏子,又僅七十一人,何後世人人顏子而曾不見一七十子之學也!噫,生民世道烏得不莫之御而至于此也!【「哀公問弟子」章】
斛,洪入聲。十斗曰斛【「子華使于齊」注】
「父賤行惡」,注不知何所本?予聞先正解此章,是夫子與仲弓論官人之法不可拘世類,似為得之。【「子謂仲弓曰」章】
萬世從無見人之心者。人之才、人之器、人之象貌俱可見,惟心不可見。夫子直許顏子「其心三月不違仁」,正如自言「從心不 」,其相契之深,真如一人矣。故其卒也,哭曰︰「天喪予」!七十子日至、月至身分,久不明于乾坤中矣。予嘗體察其深淺,一日十二時,但有一刻一分不純天理,便非日至矣。一月三十日三百六十時中,但有一刻一分不純天理,便不得謂之月至矣。後世莫道三月、月至者不得見,但有日至之賢人,將推為聖人矣。故孔子卒,群賢便推有子為聖;群賢卒,西河之上便推卜子為聖,不可見乎?元又嘗返己自勘,只刻至、分至,或可自信,時至未能也,況日至乎?宋儒乃敢以比,明叔之信禪,謬矣。【「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章】
今山東有費縣,音廢。朱子南人,不知而音秘,天下從之,誤矣。此章書法全在一「使」字,季氏不知聘賢之禮,直遣人呼使為之宰,閔子不屈,力辭之。後季氏悟其失,以禮相招,閔子卻臣之矣。家語「閔子騫為費宰,問政」可據。朱、程注皆夢語。程、謝諸人之論如此矣。不知閔子後來卻與季氏為了宰,此特記其初時事耳。大抵古人時勢,不可以後日揣度而論。且當日桓、康之流皆能禮賢好士,一時僭越之杰也。使宋儒遇之,恐不能自全。觀龜山、文定可見。【「季氏使閔子騫」章】
尋樂之方在博文約禮。後世博非其博,約非其約,而曰我之樂即孔顏之樂,我之尋即顏子之所以尋也。或諸先生當自信之,而吾不敢信也。【「子曰賢哉回也」章】
君子之儒,其務者實,其循者理,其規模大,其器量全,大學首章是也。小人反是。宋儒惟辨之于人己、義利之間,抑知為己循義而不能明親至善位育兼成,亦「小人儒」乎?是不怪也。宋儒正孔門所謂小人儒,故其立言皆為不覺,皆為自己地。謝注末四句乃正解。【「子謂子夏曰」章】
說者曰︰罔,勿作枉。看來似古字通用。【「人之生也」章】
予講此章,以君臣父子等解「民」義,以宗廟社稷等解「敬、遠」,一時驚笑。後見癸丑狀元韓元少與予同,乃服。予解「先難、後獲」,以克復、利濟兼心德愛理說,雖元少亦不同矣。
夫子告樊遲,不曰「人之義」,而曰「務民之義」,正是就君道論知仁,藥遲瑣小之病。其實正與宋儒不學為君相之學對癥藥也。晦庵見藥不受,反要改作「人」字,失夫子意矣。
「先難而後獲」,猶言先憂而後樂也。復性濟世皆然。朱子「先其」「後其」「仁者之心」三語已模糊,程子「不計所獲」更不通。【「樊遲問知」章】
括字質。【批注「知者樂水動而不括」句【「注」字為點校者所加。】
由此章觀之,則夫子之所謂治平強盛,與後世之所謂治平強盛,蓋天淵也。【「子曰齊一變」章】
大約書是古人為學為治譜也。漢、宋儒專以讀講著述為學,自幼少歷壯老,極一生心力為之,故發明確透者亦多。然路徑不同,下手亦異。凡遇著實用功處,便含糊脫略過去,或說向精微遠大處,更無親切開豁語。他書類然,此章與「立達」節更甚【「立達」節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一節。】。渠滿眼只看得幾冊文字是文,然則虞、夏以前大聖賢皆鄙陋無學矣。解「博學」用「于文無不考」五字,蔽哉!夫「文」,不獨詩、書、六藝,凡威儀、辭說、兵、農、水、火、錢、谷、工、虞,可以藻彩吾身、黼黻乾坤者,皆文也。故孔子贊堯曰︰「煥乎其有文章」。周公作謚曰︰「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君子無方以學之,則事物洞達,措辦有方。然材料之聚集雖廣,恐未必一歸于性情之正,條理于國家之間,故又必約之以經曲範圍之道、儀文度數之節,使吾身之動止、進退,國家之宗廟、會同,皆有規矩繩墨之可循。雖未必德即進于中和,功即臻于位育,亦可以弗畔于道矣。【「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章】
這立字便是「可與立」、「立于禮」、「患所以立」等立字。凡在下而立心、立身、立家、立業,在上而立政、立功、立位、立社稷、立國邑,皆是。我欲成立,誰不想成立?便推欲立之心去立人。這達字便是「在家必達」、「在邦必達」、「賜也達」、「不成章不達」、達道、達德、達尊等達字。我欲通達,誰不想通達?便推欲達之心去達人。這一欲字,把千古帝王、百代聖賢、愚夫愚婦心事都通同無隔。這立、達二字,把帝典王道千百事功、千百政務、聖人一貫、成己成物千百作用都統括無遺。晦庵好注,而到此立達二字片言不加。其禪學去此遠也,強訓亦不切。【「夫仁者」節】
看「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井田學校等布置,則博施濟眾,聖人之功用與?「雖博施濟眾,亦由此而進」二句,不攻自破矣。【「能近取譬」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