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乙丑春,先生之留都,抵白下門,司馬克齋李子出邀于路,遂入城,偕諸同志大會于新泉之為仁堂,上下古今,參伍答問,默觀顯證,各有所發,爰述而紀之。
楚侗耿子曰︰“吾人講學,雖所見不同,約而言之,不出兩端︰論本體者有二,論工夫者有二。有雲學須當下認識本體,有雲百倍尋求研究始能認識本體。工夫亦然︰有當下工夫直達、不犯縴毫力者,有百倍工夫研究始能達者。”
先生曰︰“此可兩言而決︰頓與漸而已。本體有頓悟,有漸悟;工夫有頓修,有漸修。萬握絲頭,一齊斬斷,此頓法也。芽苗增長,馴至秀實,此漸法也。或悟中有修,或修中有悟,或頓中有漸,或漸中有頓,存乎根器之有利鈍。及其成功一也。吾人之學,悟須實悟,修須真修。凡見解上揣摩,知識上湊泊,皆是從門而入,非實悟也。凡氣魄上承當,格套上模擬,皆是泥象,非真修也。實悟者,識自本心,如啞子得夢,意中了了,無舉似處。真修者,體自本性,如病人求醫,念中切切,無等待處。悟而不修,玩弄精魂;修而不悟,增益虛妄。二者名號種種,究而言之,致良知三字盡之。良知是本體,于此能日著日察,即是悟;致知是工夫,于此能勿忘勿助,即是修。但恐吾人听得良知慣熟,說得致知容易,把作尋常話頭抹過耳。”
楚侗子問先生︰“當下亦有未認處否?”
先生曰︰“當下亦難識,非上根不能。吾人只是挨門就日,挨來挨去,忽然得個著落便是小歇腳,從此脫化,自有觸處逢源時在。不但當下認識而已,若夫無緣起悟、無法證修,非上上根不能也。”
楚侗子曰︰“今日所謂良知之學是個真正藥方,但少一個引子,所謂‘欲明明德于天下’是也。有這個引子,致知工夫方不落小家相。”
先生曰︰“這一個引子是良知藥物中原有的,不從外得。良知是性之靈,原是以萬物為一體,明明德于天下,原是一體不容已之生機,非以虛意見承當得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不是使天下之人各誠意正心以修身、各親親長長以齊家之謂也,是將此靈性發揮昭揭于天下,欲使物物皆在我光明普照之中,無些子昏昧間隔,即仁覆天下之謂也。是舉全體一句道盡,才有一毫昏昧間隔便是痿痹,便是吾仁有未盡處,一體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