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内篇二 原学中

类别:史部 作者:章学诚(清) 书名:文史通义

    古人之学,不遗事物,盖亦治教未分,官师合一,而后为之较易也。司徒敷五教,典乐教胄子,以及三代之学校,皆见于制度。彼时从事于学者,入而申其占毕,出而即见政教典章之行事,是以学皆信而有征,而非空言相为授受也。然而其知易入,其行难副,则从古已然矣。尧之斥共工也,则曰:“静言庸违。”夫静而能言,则非不学者也。试之于事而有违,则与效法于成象者异矣。傅说之启高宗也,则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高宗旧学于甘盘,久劳于外,岂不学者哉?未试于事,则恐行之而未孚也。又曰:“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说虽出于古文,其言要必有所受也。

    夫求多闻而实之以建事,则所谓学古训者,非徒诵说,亦可见矣。夫治教一而官师未分,求知易而实行已难矣,何况官师分,而学者所肄,皆为前人陈迹哉?夫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夫思,亦学者之事也;而别思于学,若谓思不可以言学者,盖未必习于事,而后可以言学,此则夫子诲人知行合一之道也。诸子百家之言,起于徒思而不学也。是以其旨皆有所承禀,而不能无敝耳。刘歆所谓某家者流,其源出于古者某官之掌,其流而为某家之学,其失而为某事之敝。夫某官之掌,即先王之典章法度也。流为某家之学,则官守失传,而各以思之所至,自为流别也。失为某事之敝,则极思而未习于事,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而不能知其行之有病也。是以三代之隆,学出于一,所谓学者,皆言人之功力也。统言之,“十年曰幼学”是也;析言之,则“十三学乐,二十学礼”是也。国家因人功力之名,而名其制度,则曰“乡学国学”,“学则三代共之”是也。未有以学属乎人,而区为品诣之名者。

    官师分而诸子百家之言起,于是学始因人品诣以名矣,所谓某甲家之学,某乙家之学是也。学因人而异名,学斯舛矣;是非行之过而至于此也,出于思之过也。故夫子言学思偏废之弊,即继之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夫异端之起,皆思之过,而不习于事者也。

    【 译文】

    古人学习,不忽略从事物中学习,大概也是治理和教化没有分离,官员和老师合为一体,于是学习比较容易。司徒传布五伦教育,主管音乐的官员教育贵族子弟,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学校,都有典章制度记载。那时从事学习的人,进门吟诵书籍,出门就见到政治教化典章制度的实行,所以学习的东西都真实而有验证,而不是用空泛的言语互相传授和接受。但是知识容易获得,实行起来就难符合,便是从古来就已经如此了。尧责备共工,便说:“话说得好听,行动起来却相违背。”能说好听的话,就不是不学习的人。试行起来却相违背,就和对形成形象的仿效不同了。傅说启发殷高宗,便说:“不是获得知识困难,是实行起来困难。”高宗以前在甘盘那里学习,长期在外劳碌,难道是不学习的人吗?尚未试行,便担.合实行起来不能使人信服。傅说又说:“人追求见闻广博,这只有做出实事,学习古代圣贤的教导,才有收获。”言论虽然出于古文《 尚书》 ,那话必定是有所承受的。追求见闻广博而用做出实事来充实,那么,所说的学习古代圣贤的教导,不是仅仅诵读,也可以想见了。治理和教化一体,官员和老师没有分离的时候,求得知识容易而实行起来已经困难了,何况官员和老师分离后,学习的人所学习的都是前人早就过去的事情呢?孔夫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迷茫,思考而不学习就危险。”又说:“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这时间思考,没有用处,不如用这时间学习。”思考也是学习者的事情,而孔子把思考和学习区别开来,好像认为思考不能算作学习,这大概是说,一定要从事物中学习,然后才能算作学习,这就是孔夫子教诲人们求知和实行合为一体的道理。诸子百家的言论,从仅仅思考而不学习产生,所以他们的意旨都有所承受,却不可能没有弊病。刘欲说某一家学派,根源出自古代某一官职的掌管,流传为某一家的学说,过失是某一事的毛病。某一官职的掌管,就是上古帝王的典章法度,流传为某一家的学说,就是官员职守失去传承,人们各自依据思考到的建立学派;过失是某一事的毛病,就是尽心思考而没有在办事中学习,虽然提出的主张有根据,言论有道理,却不能知道实行起来有毛病。因此,夏商周三代兴盛时期,学问出自一个来源,那时所说的学,都是指的人们的功力。合在一起说,是“十岁叫作幼学”;分开来说,是“十三岁学音乐,二十岁学礼节”。国家根据人们功力的名称,而称呼那制度,就叫作乡学、国学,是“国学的名称是三代一致的”口那时没有把学问归属某个人而划分为品类的名称的。官员和教师的职责分离后,诸子百家的言论产生,于是学问才依据人们的品类而命名了,所谓某甲家的学派,某乙家的学派,就是这样。学问依据人而有了不同的名称,学问就错乱了。这不是实行的过分造成这样的,而是出于思考的过分。所以孔夫子谈只重视学习或思考的偏废弊病时,接着就说:“研究异端学说,这是祸害呀。”异端学说的产生,都是因为思考过分而不从事物中学习。


如果你对文史通义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
重要声明:典籍《文史通义》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