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武功志》三卷,又分七篇,各為之目︰一曰《地理》,二曰《建置》,三曰《祠祀》,四曰《田賦》,五曰《官師》,六曰《人物》,七曰《選舉》。首仿古人著述,別為篇敘,高自位置,幾于不讓,而世多稱之。
王氏士正,亦謂“文簡事核,訓辭爾雅”;後人至欲奉為修志楷模,可為幸矣,夫康氏以二萬許言,成書三卷,作一縣志,自以謂高簡矣。今觀其書,蕪穢特甚。蓋緣不知史家法度,文章體裁,而惟以約省卷篇,謂之高簡,則誰不能為高簡邪?
志乃史裁,苟于事理無關,例不濫收詩賦。康氏于名勝古跡,猥登無用詩文;其與俗下修志,以文選之例為藝文者,相去有幾?夫諸侯不祖天子,大夫不祖諸侯,嚴名分也。歷代帝王、後妃,史尊紀傳,不藉方志。修方志者,遇帝王、後妃故里,表明其說可也。列帝王于人物,載後妃于列女,非惟名分混淆,且思王者天下為家,于一縣乎何有?康氏于人物,則首列後稷以至文王,節錄太史《周紀》;次則列唐高祖、太宗,又節錄《唐本紀》,乖刺不可勝詰矣。方志不當僭列帝王,姑且勿論。就如其例,則武王以下,何為刪之?以謂後有天下,非 之故邑耶?則太王嘗遷于歧,文王又遷于豐,何以仍列武功人物?以武王買有天下,文王以上,不過追王,故錄之耶?則唐之高祖、太宗,又何取義?以謂高祖、太宗生長其地,故錄之耶?則宣、懿二祖,何為刪之?後妃上自姜,下及太姜,何為中間獨無太任?姜非武功封邑,入于武功列女,以謂婦從夫耶?則唐高祖之太穆竇後,太宗之文德長孫皇後,皆有賢名,何為又不載乎?夫載所不當載,為蕪為僭,以言識不足也。就其自為凡例,任情出入,不可詰以意指所在,天下有如是而可稱高簡者哉?
尤可異者,志為七篇,輿圖何以不入篇次?蓋亦從俗例也。篇勿首冠圖,圖止有二,而甦氏《璇璣》之圖,乃與輿圖並列,可謂胸中全無倫類者矣。
夫輿圖冠首,或仿古人圖經之例,所以揭一縣之全勢,猶可言也。《璇璣》之圖,不過一人文字,或仿範氏錄蔡琰《悲憤詩》例,收于列女之傳可也。
如謂圖不可以入傳,附見傳後可也。驀然取以冠首,將武功為縣,特以甦氏女而顯耶?然則充其義例,既列文王于人物矣,曷取六十四卦之圖冠首?既列唐太宗于人物矣,曷取六陣之圖冠首?雖曰迂謬無理,猶愈《璇璣圖》之僅以一女子名也。惟《官師志》褒貶並施,尚為直道不泯,稍出于流俗耳。
【 譯文】
康海《 武功志》 三卷,又分七篇,每篇各標題目︰一叫作地理,二叫作建置,三叫作祠祀,四叫作田賦,五叫作官師,六叫作人物,七叫作選舉。開端仿照古人著述,另外作篇敘,把自己放在很高的地位,接近于不謙讓,而世人大多稱贊這書,王士正也說“文字簡要,事情確實,言論文雅”。後人竟至想要尊奉為編修方志的榜樣,可以說是僥幸了。康氏用大約二萬字.成書三卷,作一部縣志,自己認為高雅簡要。現在看這書,非常雜亂,大概由于不知道史學家的法度,文章的結構,而只是把減省篇幅叫作高雅簡要,那麼誰不能做到高雅簡要呢?
志是歷史體裁,如果和事理沒有關系,照例不過多收人詩賦。康氏在名勝古跡部分,隨便地登載沒有用處的詩文,這和平庸的人們編修方志按照文選的體例作藝文的,差別有多少呢?諸侯不祭祀天子,大夫不祭祀諸侯,是尊重名分。歷代帝王、後妃,在史書的紀傳里受到尊崇,不依靠方志來記載。編修方志的人,遇到帝王、後妃的故鄉,表明那說法是可以的。在人物傳里列人帝王,在列女傳里記載後妃,不僅名分混淆,而且想想帝王天下為家,和一縣有什麼關系呢?康氏對人物,首先列後櫻直到文王,節錄《 史記》 的《 周本紀》 ,其次列唐高祖、太宗,又節錄《 唐書》 的本紀,不順情理,多得責問不過來。方志不應當超越本分列人帝王,這暫且不論。即使按照他的體例,那麼周武王以下,為什麼刪除?是不是認為武王以後統一天下,不在郊這故城呢?那麼太王曾經遷到岐,文王又遷到豐,為什麼還列在武功人物里呢?是不是因為武王實際統一天下,文王以上不過是追加王號,所以記載他們呢?那麼唐代的高祖、太宗,又采用什麼理由呢?是不是認為高祖、太宗生長在這里,所以記載他們呢?那麼顯祖、懿祖,為什麼刪除呢?後妃上起姜源,下到太姜,為什麼中間唯獨沒有太任呢?姜不是武功的封邑,收人武功列女,是不是認為婦人跟隨丈夫呢?那麼唐高祖的太穆竇後,太宗的文德長孫皇後,都有德行高尚的名聲,為什麼又不記載呢?對記載不應當記載的,雜亂和超越本分來說,是見識不夠。就這書自己定下凡例,任意出入,變化不定,不能責問出意旨在何處來說,天下有像這樣而可以稱作高雅簡要的嗎?
特別可詫異的是,志分成七篇,地圖為什麼不排人篇章順序中呢?大概也是順從平庸的慣例。全書開端把圖放在最前面,圖只有二幅.而甦氏《 璇璣圖》 竟和地圖並列,可以說是胸中完全沒有事物的條理了。地圖放在最前面,也許仿照古人圖經的例子,用來標明一縣的整個地形,還可以說得過去。《 璇璣圖》 僅僅是一個人的文字,也許仿照範嘩記載蔡淡《 悲憤詩》 的例子,收進列女傳是可以的。如果認為圖不能收人傳,附在傳後是可以的。突然拿它來放在書的最前面,難道武功作為一個縣,只是因為甦氏女而揚名嗎?那麼推廣這種體例,已經把文王列人人物篇了,為什麼不取六十四卦的圖放在全書最前面?已經把唐太宗列人人物篇了,為什麼不取六陣的圖放在全書最前面?這雖說是遷腐荒謬沒有道理,還勝過只是憑一個女子出名的《 璇璣圖》 。只有《 官師志》 贊美和貶斥都使用,還算是公正的道理沒有消失,略微超過流俗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