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問︰“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今何僚也?”曰︰“近羲近和。”“孰重?孰黎?”曰︰“羲近重,和近黎。”
或問“黃帝終始”。曰︰“托也。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扁鵲,盧人也,而醫多盧。夫欲讎偽者必假真。禹乎?盧乎?終始乎?”
或問“渾天”。曰︰“落下閎營之,鮮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幾乎!幾乎!莫之能違也。”
“請問‘蓋天’。”曰︰“蓋哉!蓋哉!應難未幾也。”
或問︰“趙世多神,何也?”曰︰“神怪茫茫,若存若亡,聖人曼雲。”
或問︰“子胥、種、蠡孰賢?”曰︰“胥也,俾吳作亂,破楚入郢,鞭尸,藉館,皆不由德。謀越諫齊不式,不能去,卒眼之。種、蠡不強諫而山棲,俾其君詘社稷之靈而童僕,又終斃吳,賢皆不足邵也,至蠡策種而遁,肥矣哉!”或問“陳勝、吳廣”。曰︰“亂。”曰︰“不若是則秦不亡。”曰︰“亡秦乎?恐秦未亡而先亡矣。”
或問︰“六國並,其已久矣。一病一瘳,迄始皇三載而咸,時激、地保、人事乎?”曰︰“具。”“請問事。”曰︰“孝公以下,強兵力農,以蠶食六國,事也。”“保。”曰︰“東溝大河,南阻高山,西采雍、梁,北鹵涇垠,便則申,否則蟠,保也。”“激。”曰︰“始皇方斧,將相方刀,六國方木,將相方肉,激也。”
或問︰“秦伯列為侯衛,卒吞天下,而赧曾無以制乎?”曰︰“天子制公侯伯子男也,庸節。節莫差于c,c莫重于祭,祭莫重于地,地莫重于天,則襄、文、宣、靈其兆也。昔者,襄公始c,西 以祭白帝;文、宣、靈宗,興 、密、上、下,用事四帝,而天王不匡,反致文、武胙。是以四疆之內各以其力來侵,攘肌及骨,而赧獨何以制秦乎?”
或問︰“贏政二十六載,天下擅秦。秦十五載而楚,楚五載而漢。五十載之際,而天下三擅,天邪?人邪?”曰︰“具。周建子弟,列名城,班五爵,流之十二,當時雖欲漢,得乎?六國蚩蚩,為嬴弱姬,卒之屏營。嬴擅其政,故天下擅秦。秦失其猷,罷侯置守,守失其微,天下孤睽。項氏暴強,改宰侯王,故天下擅楚。擅楚之月,有漢創業山南,發跡三秦,迫項山東,故天下擅漢︰天也。”“人。”曰︰“兼才尚權,右計左數,動謹于時,人也。”
天不人不因,人不天不成。
或問︰“楚敗垓下,方死,曰︰‘天也。’諒乎?”曰︰“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負。天曷故焉。”
或問︰“秦、楚既為天典命矣,秦縊灞上,楚分江西,興廢何速乎?”曰︰“天胙光德而隕明忒。昔在有熊、高陽、高辛、唐、虞、三代,咸有顯懿,故天胙之,為神明主,且著在天庭,是生民之願也,厥饗國久長。若秦、楚強鬩震撲,胎藉三正,播其虐于黎苗,子弟且欲喪之,況于民乎?況于鬼神乎?廢未速也!”
或問︰“仲尼大聖,則天曷不胙?”曰︰“無土。”“然則舜、禹有土乎?”
曰︰“舜以堯作土,禹以舜作土。”
或問“聖人表里”。曰︰“威儀文辭,表也;德行忠信,里也。”
或問︰“義帝初矯,劉龕南陽,項救河北。二方分崩,一離一合,設秦得人,如何?”曰︰“人無為秦也,喪其靈久矣。”
韓信、黥布皆劍立,南面稱孤,卒窮時戮,無乃勿乎?或曰︰“勿則無名,如何?”曰︰“名者,謂令名也。忠不終而躬逆,焉攸令?”
或問“淳于越”。曰︰“伎曲。”“請問。”曰︰“始皇方虎而梟磔,噬士猶臘肉也。越與亢眉,終無撓辭,可謂伎矣。仕無妄之國,食無妄之粟,分無妄之橈,自令之間而不違,可謂曲矣。”
或問︰“茅焦歷井干之死,使始皇奉虛左之乘。蔡生欲安項咸陽,不能移,又亨之,其者未辯與?”曰︰“生舍其木侯而謂人木侯,亨不亦宜乎?焦逆訐而順守之,雖辯, 酪櫻 br />
或問︰“甘羅之悟呂不韋,張闢之覺平、勃,皆以十二齡,戊、良乎?”曰︰“才也戊、良,不必父祖。”
或問︰“酈食其說陳留,下敖倉,說齊,罷歷下軍,何辯也?韓信襲齊,以身脂鼎,何訥也。”曰︰“夫辯也者,自辯也。如辯人,幾矣!”
或問︰“蒯通抵韓信,不能下,又狂之。”曰︰“方遭信閉,如其抵!”曰︰“d可抵乎?”曰︰“賢者司禮,小人司d,況拊鍵乎?”
或問︰“李斯盡忠,胡亥極刑,忠乎?”曰︰“斯以留客,至作相,用狂人之言,從浮大海,立趙高之邪說,廢沙丘之正,阿意督責,焉用忠?”“霍?”曰︰“始元之初,擁少帝之微,摧燕、上官之鋒,處廢興之分,堂堂乎忠,難矣哉!至顯,不終矣。”
或問︰“馮唐面文帝得廉頗、李牧不能用也,諒乎?”曰︰“彼將有激也。親屈帝尊,信亞夫之軍,至頗、牧,曷不用哉?”“德?”曰︰“罪不孥,宮不女,館不新,陵不墳。”
或問“交”。曰︰“仁。”問“餘、耳”。曰︰“光初。”“竇、灌”。曰︰“凶終。”
或問“信”。曰︰“不食其言。”“請人。”曰︰“晉荀息、趙程嬰、公子杵臼,秦大夫鑿穆公之側。”問“義”。曰︰“事得其宜之謂義。”
或問︰“季布忍焉,可為也?”曰︰“能者為之,明哲不為也。”或曰︰“當布之急,雖明哲之如何?”曰︰“明哲不終項仕。如終項仕,焉攸避?”
或問“賢”。曰︰“為人所不能。”“請人。”曰︰“顏淵、黔婁、四皓、韋玄。”問“長者”。曰︰“藺相如申秦而屈廉頗,欒布之不倍,朱家之不德,直不疑之不校,韓安國之通使。”
或問“臣自得”。曰︰“石太僕之對,金將軍之謹,張衛將軍之慎,丙大夫之不伐善。”“請問臣自失。”曰︰“李貳師之執貳,田祁連之濫帥,韓馮翊之逑簦 躍┬字 肝骸! br />
或問“持滿”。曰︰“扼欹。”
揚王孫 葬以矯世。曰︰“矯世以禮, 乎?如矯世,則葛溝尚矣。”
或問“《周官》”?曰︰“立事。”“《左氏》”?曰︰“品藻。”“太史
史遷”?曰︰“實錄。”
【 譯文】
有人問︰“南正重主掌天職,北正黎主掌地職,現在相應的是什麼官職?”回答說︰“近于‘羲’與‘和’。”又問︰“哪個的職掌近于重,哪個的職掌近于黎?”回答說︰“羲近于重,和近于黎。”
有人問︰“《 黃帝終始》 是怎麼回事?”回答說︰“是偽托之作。往昔的時候擬姓的大禹治理水土而勞累過度,走路不便,巫師們走路多模仿禹的樣子;扁鵲是名醫,是盧國人,行醫的多稱是盧國人,想作偽的一定借助真的。那些難道真的是禹步嗎?真的是盧國嗎?真的是黃帝的《 終始》 嗎?"
有人問︰“渾天?”回答說︰“落下閡經營它,鮮于妄人測度它,耿昌壽鑄造它。神妙啊神妙!沒有什麼能夠違離它。”請問︰“什麼是《 蓋天》 ?”回答說︰“如蓋的圖啊!如蓋的圖!應對發難時還不能神妙會通。”
有人問︰“秦國世代多有神怪,為什麼呢?”回答說︰“神怪茫然不可知,好像有又好像沒有。孔聖人不語神怪。”
有人問︰“伍子青,文種,範蠢誰更賢?”回答說︰“伍子脊他使吳國作亂,攻破楚國,進入鄭都鞭打楚平王尸體,霸佔楚昭王君臣的妻室這些行為都不合于道德。他為吳王謀伐越國,強諫攻齊不被探用,也不能棄吳而去,最終臨死前還要雙眼懸門以泄憤。文種、範鑫對勾踐急于伐吳報仇不強諫,而導致越軍大敗,君臣樓居會稽山上,使他們的君王讓祖宗神靈蒙羞、國家受辱,而讓勾踐自身也做了夫差的奴僕,又最終是用陰謀使吳國疲弊失敗。這些人的賢能都不值得贊美。至于範鑫為文種出謀畫策讓他隱遁,確實很好。”
有人問︰“陳勝、吳廣怎樣?”回答說︰“亂罷了。”又問︰“不像他們這樣首先發難,秦王朝就不能滅亡。”回答說“滅亡秦國嗎?恐怕是秦國還沒滅亡而自己先滅亡了吧!"
有人問︰“六國相並,由來已久了。或強或弱,更迭興衰,至秦始皇稱帝三年而天下一統。是天時激體,還是河山險固,還是人事謀略呢?”回答說︰“都是!" “請問人事謀略”回答說︰“秦自孝公以下強兵富國,逐漸侵吞蠶食山東六國,這是人事。”又問︰“河山險固?”回答說︰“東面以大河為護溝,南面有高山做險阻,西面以雍、梁為采地,北面延展擴伸到汪水的邊界。形勢便利就向東擴張延伸,情勢不妙就回防固守,這就是河山險固。”“那天時微悻呢?”回答說︰“那時秦始皇剛斷勇敢得象把斧,他的將相像刀,而六國諸君脆弱得象木,他們的將相像肉,(斧、刀對木、肉,)這就是天時激悻。”
有人問︰“秦伯列為周王室的藩衛之侯,而最終卻滅亡周室,吞並天下,周赦王難道就沒有辦法制馭他嗎?”回答道︰“天子制定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用禮制馭天下。用禮最大的過錯就是僧越。僧越沒有什麼比祭祀時潛越更嚴重,祭祀時悟越沒有什麼比祭地悟越更嚴重,祭地時悟越沒有什麼比祭天僧越更嚴重。秦襄公、秦文公、秦宣公、秦靈公就有吞天下的先兆。往昔秦襄公開始僭越不循禮,作西峙來祭祀白帝,文公、宣公、靈公取法襄公,先後分別興造娜峙、密峙、上峙、下疇,祭祀白、青、黃、赤四帝。如此悟越,周天王不但不加匡正,反而送來文、武雕肉以加褒寵。因此各諸侯國在周王室四疆之內,各以武力來侵奪,日見侵奪之盛,侵肌及骨。(周王室是逐漸衰落的,)周赦王身處末世,獨自憑什麼能制馭得了秦呢?"
有人問︰“秦始皇贏政二十六年,天下政權改傳于秦。秦一統天下十五年而改傳給楚,楚滅秦有天下五年就改傳給了漢。五十年之間,天下三次改傳,是天意呢?還是人事呢?”回答說︰“既是天意,也是人事。周初封建子弟為諸侯,分給他們城邑土地以藩屏周室,頒行五等爵制,流變為十二諸侯國,在那個時候,既使想建立漢王朝,能實現嗎?降至戰國,六國愚昧,為贏秦削弱周王室,終于導致被削奪得惶恐不安,驚惶失據。秦專擅天下之政,所以天下就改傳給了秦。秦的謀略失誤,廢棄分封制而實行郡縣制。郡守失其民心,天下背叛分離。項氏暴烈強橫,改置諸侯王,所以天下又改傳于楚。傳楚的同一月內,漢王在山南創業,出兵關中,發跡三秦,追殺項羽在蜻山以東,所以天下又改傳給了漢。這是天時。”“什麼是人事?”回答說︰“兼攬人才,崇尚智謀,凡事都認真謀畫,每一行動都小心謹慎,伺機而為,這就是人事。天的禍福,必是因人事而變,人的成敗,必定是因天時而定。”
有人問︰“楚王敗于墳下,將要死了,說︰‘這是天意’,真是這樣嗎?”回答說︰“漢盡用眾謀臣武將的策略,眾將盡用眾兵士的力量。楚卻以群臣策略為仇怨而自奮其力。能盡用他人謀畫才力的勝,自盡其力的敗,這同天意有什麼關系呢?"
有人問︰“秦、楚既然替天主理天命,秦的子嬰系頸霸上投降,楚的項羽分尸江西滅亡。興盛、滅亡的轉變怎麼會這樣快呢?”回答說︰“天降福給光顯其德的人,降災給彰顯其惡的人。往昔的黃帝、擷項、馨、唐堯、虞舜、夏、商、周,都有光明偉大的美德,所以上天降福給他們,讓他們做為神明之主,而且在天庭冊命,這是生民百姓所期望的,他們享有國政非常長久。象秦、楚這樣強暴忿爭,震怒凶狠,踐踏天、地、人的正道,布施他們的虐政給黎民百姓,連他們自己的子弟都想滅亡他們,何況黎民百姓,何況是鬼神?他們的滅亡比起他們的所做所為來,還不算快呢!"
有人問︰“孔子既然是大聖、那天為什麼不降福給他讓他繼承天命?”回答說︰“因為沒有疆土。”“既然這樣,那麼舜、禹難道就有疆土嗎?" “舜以堯的推薦作基礎,禹以舜的推薦做基礎。”
有人問聖人的外表和內里。回答說︰“威儀、文辭是外在的表現形式,德行、忠信是內在的品德修養。”
有人問︰“義帝初立,劉邦取南陽,項羽救河北,二方分道,或分或合,貌合神離,假如秦在這時能得人才會怎樣呢?”回答說︰“人沒有誰為秦而戰。秦失去天意民心已太久了。”
韓信、黔布都揮劍從軍,建功而立為王,南面稱孤而治,最終卻盡受當時的酷刑,可以稱昏昧了吧!有人問︰“昏昧就不會有名聲,他們那麼大的名聲,該怎麼說呢?”回答說“所謂名聲,是指美名。忠而不能始終如一,親自謀反,哪里有美可言?"
有人問“淳于越怎樣?”回答說︰“既剛正不阿又曲從迎合。”“請問什麼意思?”回答道︰“秦始皇正像老虎咬食一樣凶殘,像猛泉裂食一樣暴虐,殺戮士人就像嚼食肉一樣,淳于越卻敢于和他昂眉正言,最終也沒有阿曲逢迎之辭,可以說是剛正不阿了。但他仕宦在一個不可預測的國家,吃的是不可預測的奉祿,分取的是不可預測的余職。自從鮑白令之被閑棄不用,淳于越卻不能離棄這個無德之君,可以說就是曲從逢迎了。”
有人問︰“茅焦經過堆積得像井欄一樣的尸體堆,(冒死象秦王進諫),竟能使秦王尊寵有加,空出車的左位給他。蔡生想讓項羽定都在咸陽,不但不能改變項羽的主張,卻反被烹殺了,或許是蔡生辯術不精吧!”回答說︰“蔡生不稱自己是沐猴卻把別人稱沐猴,被烹殺不也就很合情理了嗎!茅焦以逆道攻人之短,以順道自守其身。既使辯技高明,也像觸摸老虎牙一樣,危險得很!"
有人問︰“甘羅使呂不韋醒悟,張闢強使陳平、周勃覺醒,都是在十二歲的時候,是因為他們是甘茂、張良的後代嗎?”回答說︰“是個人才華。甘茂、張良不一定是因為他們的父輩,祖輩才有所成功,甘羅、張闢強也就不一定因為是甘茂、張良的後代而有此聰明。”
有人問︰“哪食其勸說劉邦攻打陳留,佔據敖倉,勸說齊王罷歷下的守備,辯術是何等的高明!韓信突襲齊國,哪食其被炸烹于鼎,又是何等口訪不善言辭!”回答說︰“所謂辯,是為己辯白其志。假如依靠辯術去誘勸他人,那是很危險的。”
有人問︰“蒯通曲辭勸說韓信,也沒能說服,又佯狂,(是因為什麼?) ”回答說︰“正遇上韓信忠心漢王、閉塞心耳,不听他人勸說,曲辭勸說又有什麼用?”又問︰“縫隙可以擊打使它變大嗎?”回答說︰“有德的賢人侯視的是合乎禮的機會,小人才會侯視別人的縫隙,更何況是沒有縫隙如關鎖呢?(賢者是不會象蒯通那樣勸說韓信的。)
有人問︰“李斯竭盡忠心,胡亥卻對他施以極刑。李斯能稱得上是忠嗎?”回答說︰“李斯以上書諫秦王留客,還算得上忠。到了他官至相位,秦始皇信奉方士那此瘋子的話李斯不加勸阻,隨從著東游泛海以求不死;用趙高的邪說,在始皇病死沙丘後,廢除並逼死了當立的扶甦而改立胡亥為二世;阿訣奉承,向秦二世進督責之術以茶毒百姓,這些哪里談得上忠呢?”又問︰“霍光呢?”回答說︰“始元初年時,擁立年幼的少帝,摧折了燕王、上官父子等人謀反的鋒芒。妥善處理了廢昌邑王、改立宣帝的大事,可以說忠心堂堂。及至對他的妻子顯,就為忠不終了。”
有人問︰“馮唐當面直諷文帝,即使得到廉頗,李牧這樣的良將也不能任用,這是真的嗎?”回答說︰“他是想用這樣的話激文帝。文帝能親屈帝尊,以伸張周亞夫的軍威,等到有了廉頗、李牧,又怎麼不能用呢?" “文帝之德怎樣?”回答道︰“罰罪不及兒子,死後宮中不留服侍過自己的宮女,在位二十三年不新建宮館,修陵不起高墳(這些都是文帝的美德)。”
有人問交友之道。回答說︰“以仁為準則。”問︰“陳余、張耳之交怎樣?”回答說︰“只是開始時兩相友好,互為光顯。”又問︰“竇嬰、灌夫怎樣?”回答說︰“互相勾結,與人為敵,二人之交終以逢凶催難而了結。”
有人問︰“什麼叫信?”回答說︰“不食其言。”“請舉出一些人來。”回答說︰“晉國的苟息,趙家的程嬰、公孫桿臼,秦國的三大夫隨葬在穆公的身旁。”又問︰“什麼是義?”回答說︰“行事得其適宜就叫做義。”
有人問︰“季布忍辱求存,能像季布那樣做嗎?”回答說︰“能忍辱的人就去那麼做,明哲的人是不那麼做的。”又問︰“遇上季布那樣被懸賞抓拿的危急時刻,即使是明哲之人又能怎樣呢?”回答說︰“是明哲就不會仕從項羽到最後。如果仕從項羽到最後,又怎麼能避開羞辱災禍呢?"
有人問“什麼叫賢?”回答說︰“做凡人所不能做的。”“請列舉賢人。”回答道︰“顏淵、黔婁、四皓和韋玄。”又問“什麼樣的人就可以稱得上是長者?”回答說︰“藺相如伸正義于秦庭而屈己于廉頗之下,來布的不背棄舊恩,朱家的不以功邀謝,直不疑的被誣卻不計較,韓安國的為主通使解難(都是長者的行為)。”
有人問︰“臣怎樣因自己的修行而得主上的信任?”回答說︰“像太僕石慶對答武帝的問御馬之數,像將軍金日禪的謹慎,像衛將軍張安世的小心,像大夫丙吉的不夸己功。”“請問臣因何修行而過失?”回答說︰“像貳師將軍李廣利的不忠,像祁連將軍田廣明的不盡職守,像左馮翎韓延壽的訴告上級蕭望之,像京兆尹趙廣漢犯逆永相魏相。”有人問︰“怎樣處理盈滿的狀況?”回答說︰“要把握敬器的道理。”
“揚王孫裸葬以矯正世俗厚葬之風。”反駁道︰“矯正世風需依照禮儀。裸葬能行嗎?如果裸葬能矯正世風,那麼葛布裹尸投于溝中豈不比裸葬更好?"
有人問︰“《 周官》 是怎樣一部書?”回答說︰“是建立官政的法綱。”又問︰“《 左氏春秋》 怎樣?”回答說︰“多有文采。”又問太史公司馬遷所著的《 史記》 如何?”回答說“是真實的記錄。”